第84章 海軍起義

在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的電文中,提到了“良以海軍盡叛”是怎麼回事呢?

十月十七日上午,海軍提督薩鎮冰乘"楚有"號炮艦率巡洋艦隊抵達武昌江面,與先期到達的長江艦隊等艦隻會合。

至此,清廷兩艦隊已大部到達指定位置,泊於漢口江面的艦艇計有三艘巡洋艦、四艘炮艦,五艘**艇。

在九江、安慶等處,作爲後援的還有十多艘艦艇。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清朝海軍比較著名的大型戰艦隻有四艘,即"海圻"、"海容"、

"海籌"、"海琛"號巡洋艦,除"海圻"系一八九九年向英國購買外,其餘三艘均爲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向德國**,排水量均爲三千噸。

"海圻"艦因赴英國參加英皇的加冕典禮,未能參戰。

當天,清政.府即下令海陸軍對武昌民軍實施全面攻擊。兩艦隊在三大艦率領下,在漢口江面上排成一字形,輪番向民軍陣地猛烈炮擊,民軍亦組織岸炮向清艦隊還擊。

這一天雙方炮戰了三個小時,清艦一艘遭到重創,民軍亦傷亡很大。

我們前面提到過,爲爭奪戰略要地劉家廟火車站,湖北軍政.府抽調了三千新軍,臨時徵召了一萬七千餘名熱血青年入伍,組成了一支二萬餘人的民軍。在十月十八日這天,對死守劉家廟車站的張彪率領的殘軍發起全面進攻。

民軍是張彪殘軍的十倍,勝利看起來是毫無疑問的。民軍士氣正盛,張彪的殘軍士氣低落,戰鬥一開始就呈現一面倒局勢。

戰略重地劉家廟車站就要落入民軍之手了,關鍵時刻海軍趕到,十多艘軍艦停在長江水面,向着民軍陣地猛烈開火。

這突如其來的炮擊,迅速改變了戰局。

在這連續的炮戰中,細心的人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的艦隻火力雖猛,只見江上火光閃閃,聽炮聲隆隆,卻不見對方的陣地落下炮彈。

這是怎麼回事呢?

水兵文化素質普遍較高,頻繁的流動也必然使他們更有見識。更何況水兵中很多人都有留洋的經歷,對清廷統治的黑暗和腐朽體會更深,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

"海琛"巡洋艦管帶榮續乃一滿人。每次炮戰,他都強令下屬傾全力炮擊岸上的民軍,掩護陸軍出擊。

但二副楊慶貞、三副高幼欽等中下級軍官早就傾向革命黨,支持武昌起義。早在清廷下令增援漢口的命令下達後,他們就計議在赴鄂之戰中,刺殺榮續,率艦起義。

炮戰開始後,"海琛"的進步官兵經權衡利弊,認爲單刺殺一個榮續,不足以成大事。不如聯絡其他艦艇一起行動,共舉義旗。

於是,"海琛"官兵採取消極應付之策,雖猛烈發炮,但落點已經修正,炮彈盡落在附近山頭和稻田裡。

與此同時,"海琛"與"海籌"、"海容"取得了聯繫。

三艘巡洋艦掌管電訊的正電官都是傾向革命的,"海琛"正電官張懌伯、"海籌"正電官何渭生和"海容"正電官金琢章,早就通過各自的電臺互通了情況。

爲了聯絡方便起見,三人臨時編訂了十二種英文密電碼,專門用於艦與艦之間溝通起義事宣,使三大艦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

馮國璋每次軍事行動,都要求薩鎮冰率艦隊主力前往配合。

海軍給予了馮國璋的很大地炮火支援,馮國璋也越來越倚重海軍。

雙方在青山展開激戰時,清艦彈藥用盡後,遂紛紛駛往下游,退出戰場。北洋軍軍失去了海軍炮火的掩護,遂退往灄口一線。

清艦補充彈藥後,又投入炮戰。雙方在三道橋、青山、劉家廟、諶家磯等地反覆展開拉鋸戰,傷亡都很重。

攻打漢口時,馮國璋看到民軍以民房爲掩護抵抗頑強,要求海軍轟擊民房,遭到海軍的拒絕。

殘暴的馮國璋遂下令放火焚燒民房,目的是使民軍失去屏障,無存身之處。

一時間,長江兩岸火光沖天,百姓叫苦不迭。

馮國璋的這一喪盡天良的舉動,不僅沒有使民軍退卻,反而激起了海軍官兵的強烈憤慨。海軍官兵們更加厭戰消極,又有更多的海軍艦艇和官兵加入了準備起義的行列。

馮國璋對漢口人民犯下的這一濤天大罪,漢口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三十一日,武昌起義後雙方最激烈的炮戰開始了。清海軍艦隊經過重新部署和彈藥補充,又駛至漢口江面。從午後三時至四時止,以三艘巡洋艦爲首的兩個艦隊,向漢口革命軍猛烈炮擊,三艦左舷及首尾的二十一尊十至十五釐米巨炮,共發射炮彈七百餘發,炮聲震耳欲聾,硝煙瀰漫江面。

щшш• ttκΛ n• CO

馮國璋見狀,心裡極爲得意,心想,革命軍的士氣這一下將被徹底打垮了。

實際上,早在炮擊之前,三大艦已通過電臺暗中商定,修正大炮瞄準點,使炮彈偏離民軍陣地。因此,看起來發炮雖猛,炮火雖密,但革命軍卻沒有多大的傷亡。這一次加入修正"炮擊"的已不是一艘二艘軍艦了,馮國璋還矇在鼓裡呢。

參戰的海軍艦艇,以"海籌"、"海容"、"海琛"爲最巨,各艦均以此三艘巡洋艦馬首是瞻。要想策動清朝海軍起義,唯有這三艦出來領頭。而發號司令者,除管帶外別人很難有此權威。

"海琛"、"海容"二艦管帶均是滿人,說服其起義不太可能,只有"海籌"管帶黃鐘瑛(福建閩侯人)是漢人。

於是,三艦官兵暗中商議,決定在"海琛"和"海容"艦上秘密地開展自願參加起義的簽名運動,然後再在黃鐘瑛身上尋找突破口。

秘密指示一下,二艦自告奮勇簽名者甚衆。這一步工作完成後,起義軍官纔將此舉目的告訴黃鐘瑛,並把簽名的名單交他過目徵求意見。

黃鐘瑛其實內心早已傾向共和,但在當時情況下又不便明確表示支持,只是以默許來贊成這一行動。

隨後,"海籌"將士又爭先恐後地參加了簽名,很快,三大艦的起義發動工作進入尾聲。

在海軍官兵緊鑼密鼓地運動起義之時,馮國璋曾多次不解地提示薩鎮冰:"爲何海軍的戰力越來越差?軍心似乎有渙散之勢",表示十分憂慮和不滿。

與此同時,武昌軍政.府大都督黎元洪也派人送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力勸其起義反正。

信中雲:"昔人謂謝安雲: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

黎元洪在給各艦管帶的信中稱:"國家存亡之機,在諸船主一臂之助。孰無心肝?孰無血誠?孰非炎黃子孫?豈肯甘爲幫兇,殘害同胞?請勿猶豫,……"

"江貞"艦管帶杜錫珪(福州人)在與民軍作戰中,目睹革命黨人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深感欽佩。杜錫珪決心站到民軍一方,他聯絡了海軍參謀兼"海籌"副管帶湯薌銘,密謀暗中援助民軍。

兩個人和薩鎮冰個人感情不錯,分頭前去勸說薩鎮冰率領海軍起義。

薩鎮冰以“年老不能擔此非常舉動也”,予以婉絕。

薩鎮冰,字鼎銘,維吾爾族人,一八五九年三月三十日生於福州。

從軍後因深得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人的賞識,先後任北洋水師大副、水師學堂教習等職,當過黎元洪的老師。

甲午戰爭中,薩鎮冰以副將銜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劉公島等著名戰役。

先後擔任吳淞炮臺總檯官、"通濟"艦管帶、北洋水師總兵銜幫統領、"海容"艦管帶、廣東南澳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等要職。曾於一九零八年由清廷派遣率艦隊出訪南洋。

一九零九年七月,清廷任命薩鎮冰爲籌辦海軍事務大臣,授予一等第三寶星勳章。

八月十四日,清廷又任命薩爲海軍提督,總管全國海軍事務。

薩鎮冰曾多次出訪美國、日本,及歐洲的發達國家,在他的軍事生涯和出訪中,已經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了清王朝的腐敗、沒落。

他在歐洲考察海軍時,因腦後的辮子拖掛而遭人圍觀,曾手捧着大辮子氣憤地對留學生們說:"都什麼時候了,中國人還拖這麼個大辮子,真是太可笑!"

但他本人倍受清廷恩寵,忠君思想又使他不願去反抗清廷。

攻打漢陽前,在馮國璋又一次下達海軍全力協同陸軍攻打民軍的命令時,薩鎮冰召集各艦管帶開了一次會。

薩鎮冰十分爲難,他憂心忡忡地向各位管帶道出了自已的處境。還拿出黎元洪、管帶們勸他反正的信件,以及英國等不主張攻打漢陽的函,讓大家發表意見。

管帶們個個低頭不語,會議冷了好半天,不了了之。

薩鎮冰深知部下們大多是傾向革命的,會後,他爲應付馮國璋,只是下令各艦象徵性地打了幾炮,又差遣了幾隻小舢板駛往漢陽一線江面,向岸上放了幾排槍……

薩鎮冰在一種極爲矛盾的心理驅使下,給黎元洪寫了一封信,稱:"彼此心照,各盡其職",還違心地爲自己辯解說,"民國政體,不宜行於中國",由此拒絕了黎元洪的要求。

自己雖不想參與,但深知軍心不可違,只能選擇引退。

給黎元洪的信送走後,薩鎮冰把各艦管帶召到"海容"艦艙中,悲切地說道:"老夫有病,須赴上海就醫,統領沈壽堃與我同去,此間各艦艦長中,以‘海籌’艦長黃鐘瑛資歷最深,堪爲隊長,望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從明日起,即將我之提督旗落下,由‘海籌’升隊長旗統率之。"

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5章 反擊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294章 曹錕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2章 平叛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84章 海軍起義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27章 如願以償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96章 風雲突變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81章 戰漢陽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112章 兵變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35章 立法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346章 驅張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62章 垂釣洹上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48章 開灤礦權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11章 點翰林第136章 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