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命運的安排

思威露出了無奈的笑容,說道:“殿下說話直爽,也好過巧言相欺。不象有些漢人,口是心非。我的祖上思轟便是相信漢官之言,苦戰緬兵,卻等不到漢兵援軍,終於兵敗身死。”

朱永興點了點頭,深表同情,然後望着思威說道:“那您看——”

“神使是不會輕易死的。”思威眯起了眼睛,“殿下必是信人,會全力幫助我族,達成吾等數十年的心願。詳細的事情,請殿下與大巫詳談。”

朱永興眨了眨眼睛,很真誠地點了點頭,說道:“好,只要我還有口氣,就會爲此奮鬥到底。”

思威猶豫了一下,有些試探地問道:“殿下,您覺得阿珠如何?她是我的掌上明珠,也是寨子裡最美麗的姑娘。”

“阿珠確實很漂亮。”朱永興的思路還沒轉過來,光想着在這神州即將陸沉的時候,他下一步的計劃。

“殿下可否帶着她出緬入滇?”思威看出了朱永興的敷衍,並不滿意,話也說得直白了一些。

“帶着阿珠?”朱永興眨着眼睛,還有些迷惑,但隱約猜到了一些思威的意思,只是還不太確定,便也試探着反問道:“以後我的生活會很危險,可能被人出賣給清軍,也可能被殺死。那個,阿珠留在寨子裡是不是更安全?”

“神使是不會死的。”思威很執拗地重複了一遍,然後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緬派土司荒淫無恥,寨子裡很多好姑娘都——”停頓了一下,他繼續說道:“我雖然一直有意將阿珠隱藏,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阿珠必須離開這裡,才能免遭噩運。阿珠聰慧、賢淑,又精通漢學,定不會令殿下生厭,希望殿下亦不要涼薄無情,負心於她。”

朱永興垂下了眼瞼,雖然讚歎夢珠的美貌,但立刻談到婚嫁,還是有些突然。再說,他現在滿腦子都是生存、壯大、抗清,或者失敗後如何跑路的事情,馬上塞個美女過來,令他不太適應。

“那個,這還要看阿珠的意思吧?誰知道她願不願意跟我出生入死,飄泊顛沛呢?”朱永興隨口說道,想拖一拖,好容他仔細想想。

“阿珠咬了你,還很重,是吧?”思威聽朱永興沒有反對的意思,不禁捋須微笑,目光掃過朱永興的手腕,“女孩兒家的心思呀,她早就願意了,可殿下卻未贈送定情之物,想是不知道我族的習俗吧?”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咬手卻是這支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姑娘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男女青年便應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爲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朱永興眨巴着眼睛,對這種習俗感到十分怪異和有趣。半晌,他才咧嘴苦笑,也沒再說什麼,起身一躬,告辭而出。

他還需要時間清醒,需要時間認真考慮,而且需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但他需要一股力量來起家,因爲他是個不被人看重的宗室子弟。從永曆帝率領重要人物坐船,而他卻要走陸路便知道這點。就算他回到雲南,那些手中有兵的將領,誰又肯聽命於他。

雖然命運常常會使人遭遇到一些奇奇怪怪,誰也無法預料的事;命運也常常會使人落入某種又可悲又可笑的境遇中,使人根本沒有、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命運更常常會使一些根本不可能不應該在一起的人相遇,而讓一些不應該不可能分手的人離別。

只不過真正有勇氣的人,是永遠不會向命運屈服的。他們早已在困境中學會忍耐,在逆境中學會忍受,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挺起胸膛,繼續掙扎奮鬥。朱永興絕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沒有勇氣的人。

………

河邊小碼頭一派忙碌,也顯得那麼混亂不堪。河水裡漂着明朝官員扔掉的各式各樣的破舊東西,隨着風勢,載浮載沉,從天空向下望去,活象一塊破爛不堪的花布。

永曆帝坐在船艙裡,透過窗戶向外茫然地望着,眼睛沒有焦點,也不知道他在看什麼,或者是什麼也沒看。但他心裡卻在想着早點開船,離滇省越遠越好,以免清兵追趕而來。

小朝廷上千文臣武將倉惶而逃,在緬關前自解武裝,竄入緬境。三十日,行至河邊(約爲八莫,靠伊洛瓦底江)。二月初二日,緬甸國王派了四艘客船前來迎接。由於船隻狹小,永曆帝挑選隨從官員六百四十六人扈從三宮由水道南下,其中有的官員還是自己出資僱買船隻隨行;剩下的九百多人由總兵潘世榮保護岷王世子等騎馬先行,走陸路奔緬都阿瓦城。

永曆帝已經被清軍嚇破苦膽,船隻剛至,便在馬吉翔、李國泰擁簇下登上緬甸客船,不僅隨從文武官還有不少人船隻沒有着落,連太后和東宮都沒人料理,永曆帝便要坐船啓錨開行。

太后見之大怒,罵道:“皇帝此時未至顛沛,即不顧親孃耶?”朱由榔這才命令停船,暫在岸邊停泊,焦急地等待水陸人員全部安排好,纔好開船南下,繼續亡命逃竄。

客船微微搖晃,永曆帝茫然呆滯的目光才微微一轉,顯出些生氣,問着旁邊的太監:“去看看,讓文武官員快些,這樣緩慢,何時才能啓程南下?”

還沒等太監出去,船艙的簾子一挑,黔國公沐天波和宰輔馬吉祥領着兩名官員走了過來,行禮如儀,稟告道:“陛下,總兵潘世榮派通政使朱蘊金、中軍姜成德前來啓奏,岷王世子中途流入夷民山寨,不肯南行……”

第230章 暗戰楔子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5章 破城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230章 暗戰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72章 廝殺第36章 領悟第1章 陌生之地第65章 佈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0章 大勝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87章 接戰(二)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2章 燧發槍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3章 伏擊之地第55章 滇緬戰事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5章 正妃虛懸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17章 困局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7章 元江宣慰第104章 報應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200章 佔優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38章 三師相會第93章 戰馬論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54章 赴廣東第13章 打壓縉紳第92章 無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245章 天變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1章 陌生之地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