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

朱永興知道夜間作戰的複雜性,如果敵我混雜,即便是戴帶標誌物,也很難發揮兵力優勢。當然,穿插、分割這樣的高級戰術在夜裡能打成什麼樣兒,只有天知道。儘量消除不確定因素,發揮兵力優勢,以泰山壓頂的姿態取得堂堂正正的勝利,這便是朱永興要採取的戰術。

“三面齊攻,穩步推進,將敵人壓向江岸,最後無路可退。切記。”朱永興豎起了一根手指,鄭重地提醒道:“參戰部隊除佩戴標誌外,各部主將亦要控制得當,要保持推進戰線,穩步向前,不可冒進突擊,招致混亂誤傷。一個時辰後,總攻開始。”

“遵命!”衆將齊聲應喏。

“降者不殺,棄械免死。”朱永興最後又叮囑了一句,笑道:“咱們的地盤大了,挖礦、開荒、修路可是需要大批勞力。這免費的勞力嘛,更是多多益善。”

衆將發出會心的笑聲,紛紛向朱永興告辭而退,前往各自部隊調兵佈置。

……

一片脽腫的白雲緩緩從月亮的前面飄過,使月光變得朦朧,江水似乎也變得暗了一些。

兩條小船從南岸悄悄劃出,趁着這短暫的黯淡,向江水駛去。

夏國相回頭望了一眼南面,清軍蝟集的地域內篝火點點,連戰兵帶輔兵,兩萬多人不是個小數字。可這些人,卻還渾然不知幾名主將已經悄然離開,無情地拋棄了他們。

棄軍潛逃!我征戰多年,也算是沙場宿將,卻也背上了此等惡名。夏國相苦笑着搖了搖頭,收回了目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逃便逃吧。王爺說得對,我既是主將,又是王爺的女婿,若是戰死或被俘,可是盡丟了王爺的臉面。

想到這裡,夏國相似乎又得到了些安慰。但心卻始終提着。逃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若是被江上的敵軍船隻發現,後果可想而知。

元江雖處旱季,但水流還是很急。兩隻小船隻是靠槳划動,水手又不敢弄出太大的聲響,便漸漸拉開了距離,並向下遊漂移。

每條船上除了水手,只能裝載三四個人,而爲了保密。夏國相只是偷偷通知了幾名官職最高的遼西舊將,還有同樣是吳三桂女婿的衛樸。衛樸已經受了傷,萎靡地歪在船上,兩眼無神,也不知道在想着什麼。

兩名水手努力掌握着方向,使船不致偏離太多。但另一隻小船卻不走運,或是水手的能力不夠,已經向下遊漂得太遠了。

一支火箭突然射了出來。江中一艘負責監視清軍動靜的大船顯然發現了異常,射出火箭照亮觀察。漂得太遠的那隻小船被發現了。鑼聲響亮,又是兩支的火箭射出。大船上人影晃動,緊接着亮光閃動,火槍、箭矢齊發。

完了!夏國相咬緊了嘴脣,衛樸和傅文元也轉頭觀瞧,雖看不清臉色。看來也是十分緊張。

“快劃,快。”傅文元連聲催促,聲音有些顫抖。

因爲朱永興所下的命令,只要清軍不再搭設浮橋,水師船隻便不再冒着清軍岸上紅夷大炮轟擊的危險封鎖江面。而以監視預警爲主。所以,船隻分佈得較爲疏散,而且有意避開了南岸清軍控制的這片江面。

只是這樣一來,水師是減少了損失,卻也給夏國相等人棄軍潛逃的機會。在心驚膽戰中,小船終於猛地一頓,停靠在岸邊。夏國相長出了一口氣,耳旁也聽到傅文元、衛樸如蒙大赦般的喘息。

只是——夏國相趟水上岸時還不忘回頭望了一眼,另一隻小船已經無影無蹤,顯然是凶多吉少了。那船上可是有一個參將,兩個護軍統領,都是岳父的遼西舊將啊!他不由得嘆息一聲,直覺得背後冰涼,原來竟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

炮聲突然響了起來,打破了夜的沉寂。南岸爆炸的火光一個接一個地迸現,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即便隔着江水,也聽得清楚。

“僞宗室狠毒,竟然不顧士兵疲憊,連夜進攻。”吳三桂雖然在咒罵,但聲音卻顯得無力而沮喪。

沒錯,吳三桂當然不會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軍隊被全殲,偷偷接出夏國相等人,也是以防萬一。他已經沿江派出了騎兵,尋找合適的渡江地點。儘管江上有船隻攔截預警,但距離遠些,避開監視的船隻,如果能找到一個江面狹窄的地點,也未必不能偷渡成功。

只是這需要時間,而對岸的明軍的連夜進攻,顯然打破了吳三桂的這個幻想,使他只能親眼目睹自己的部隊被消滅。那種悲哀和無奈,自然是異常沉重的。

沒有了主將,部隊將很快崩潰;有了主將,也難逃覆滅,只不過能多堅持些時間,給明軍帶來更大的殺傷。相比較而言,吳三桂還是更看重於兩個女婿兼大將的生命。

“王爺,您還是回營休息吧!”夏國相已經換過了衣服,陪在吳三桂身邊,他覺得站在這裡看着對面軍隊被消滅,實在不是一件好事,便委婉地勸道。

“休息?”吳三桂輕輕搖了搖頭,停頓了一下,絕然地說道:“回營整頓兵馬,撤兵。”

夏國相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但很快便醒悟過來,對岳父的決斷感到欽佩。

征剿元江已告失敗,目前所剩的軍隊不僅無法再進攻,反而要防備敵人的反攻倒算。紮營不走,除了維持一些顏面,根本就是毫無作用,並且要冒着很大的風險。等對岸的敵人騰出手來,再想安然撤退怕是不那麼容易了。

撤兵,正是目前最爲正確的行動,而且也是勢在必行的做法。撤比不撤好,早撤比晚撤強。拿得起,放得下,既然敗了,便承認。便面對,便做出最有利的決擇,又何須顧及什麼毫無用處的臉面?當斷不斷,必留後患。吳三桂倒是把這句話理解得深透,詮釋得徹底。

對岸的廝殺還在持續,而吳三桂已經毅然絕然地轉身而去。連頭也沒有再回一次。

……

總攻的進程比預料中要快很多,清軍失去了主將的統一指揮和督促彈壓,軍心士氣更加低迷不振,在三面的猛攻碾壓下,不到三個時辰便土崩瓦解。

夏國相和衛樸跑了!江上的船隻截住了偷渡的另一條小船,兩個水手和一個護軍統領被火槍和箭矢打死,另兩個清軍將領則做了俘虜。經過審訊,水師才知道放跑了大魚,急人派人前來報告。

有些遺憾。本來朱永興還想着把這兩個吳三桂的女婿或擒或斬,以此給吳三桂沉重的心理打擊,或是折辱這個老漢奸一番。但事已至此,而且,朱永興多少也有責任。所以,他並沒有責怪水師疏忽,倒是讚揚了他們擒殺清軍將領的功勞。

此戰過後,吳三桂所率軍隊已經實力大損。攻守之勢逆轉,該是收拾這個老漢奸的時候了。朱永興很快便把這點小遺憾拋開。開始籌謀以後的行動。有了船隻相助,總兵力又佔有優勢,選擇便顯得多樣。既可以從上游迂迴渡江,相機切斷清軍的退路;又可以向下遊運兵,重回蒙自,繞攻石屏;還可以兩翼同時用兵。東西夾擊江北清軍大營。

凌晨,大局已定,朱永興便在那嵩等人的勸說下,找了個房間睡覺休息。元江戰役終於獲勝,江北清軍也難以再構成威脅。心中大定的朱永興這一覺睡得十分香甜。直到天光大亮,他才醒過來,按照時間算,已經是上午九點多鐘了。

洗漱已畢,又隨便吃了些東西,朱永興便在親衛的保護下,開始巡視。

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令人愜意。元江不愧有“天然溫室”、“哀牢明珠”的美譽,溫度適合,氣候宜人。

只是元江城周邊,剛剛經過戰爭的摧磨,放眼望去,都是壕溝土堆、亂木橫枝、殘旗斷兵,甚至還有未及收拾掩埋的屍體,更顯得滿目瘡痍,悲涼悽慘。

這便是戰爭,破壞總比建設簡單。朱永興心中感嘆,一路走來,但見衆多明軍已經分寨駐紮,只留哨兵巡查,顯然還正在睡覺休息。雖已入冬,溫度卻還在十六七度,並沒有挨凍受寒的擔心。

幾個將領辦事用心,雖然部隊大多在休息,但沿江依然派出了警戒部隊,這令朱永興感到放心和欣慰。

清軍俘虜還未來得及甄別,戰兵、輔兵混在一起,被看押在幾塊窪地內,總有一兩萬人,守衛也很嚴密。一旦放下武器投降,老虎也變成了羔羊,朱永興倒並不擔心這些傢伙能生亂。

任何一個有頭腦的政治家都知道,瓦解敵人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優待俘虜。朱永興不敢自稱政治家,也不準備什麼優待。但不殺俘,或者說盡量少地殺俘,他還是能做到的。

何況,他與衆將所說的免費勞力並不是玩笑之語。雲南礦業發達,而支撐抗清大業必然要擴大開採和冶煉,是一刀砍了痛快,還是讓有罪之人服有期或無期的苦力,創造價值來贖罪。只要用頭腦好好想想,在這兩者間做出選擇,就並不是困難的事情。

飽經戰亂,人口缺乏,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如果有充足的人口,朱永興完全有把握鯨吞安南,再移民充實,改變佔領區的人員比例。但現在,他只能拆東牆補西牆,並利用傀儡政權慢慢消化。

“殿下,汝陽王來了。”楊國驤拉了拉馬頭,靠近朱永興,開口提醒道。

朱永興輕輕點了點頭,勒馬向馬寶等人迎了上去。

“參見殿下。”馬寶等人率先下馬,躬身施禮。

“免禮。”朱永興笑得親切,跳下戰馬,說道:“吾來得不是時候,讓諸位難得休息了。”

“殿下言重了。”馬寶笑着說道:“末將等身體康健,便是幾日不合眼,也不妨事的。殿下,還請入營暫歇。”

“不了。”朱永興擺了擺手,說道:“吾一進營,別再弄出動靜。誤了兵將們休息。”

“那,那末將等便隨殿下巡察可好?”馬寶顯然是有事情,只是人多,似乎不好開口。

“甚好。”朱永興含笑頜首,重新上馬,在馬寶、馬惟興等將的陪同下。繼續巡視。

邊走邊看,隊伍便拉開了距離。馬寶見是個時機,向前提了提馬,落後於朱永興半個馬頭,躬身說道:“殿下,廣國公一事,末將有失察之責,還請殿下降罪懲罰。”

朱永興並沒有立刻回頭,只是輕輕嗯了一聲。停頓了半晌,纔開口緩緩說道:“廣國公雖有欺瞞之罪,卻無通敵之實,軍情司的報告吾在路上便看到了。小懲大誡吧!至於什麼失察之罪,汝陽王是託辭吧?想必是要爲廣國公說項吧?呵呵。”

馬寶看着朱永興的笑意,心中一定,不由得赧顏拱手,“殿下明察秋毫。末將這點小心思,一看就透。”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朱永興轉回頭,感慨地說道:“吾讀史書時,便深感南宋名將李顯忠之有情有義、精忠無畏。他寧願冒降罪的危險,亦要從金地接回結髮妻子。然李顯忠千里南渡投奔故國,一刀在手,獨擒敵酋。固守城池,敵屍如山;‘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精忠報國,沒有寫在他的背上。但卻寫在了他的心裡。”

“末將願效李顯忠,精忠報國。”馬寶慨然而應,頓了一下,又降低了聲調補充道:“助殿下成就千秋偉業,末將萬死不辭。”

這話說得甚是露骨,朱永興會心一笑,讚賞道:“李顯忠出身綏德,汝陽王亦是甘陝英豪,效仿李顯忠,甚或超越之,正當爲平生志向。亂世紛爭,扭轉乾坤,正是好男兒一顯身手,青史留名之時……”

朱永興收住了話語,一騎揚塵,正由江邊向這邊急馳而來,不知軍情發生了什麼變化,他轉頭相視。

衆人也都靜默等候,心中猜測不一,臉上也顯出凝重之色。

奔來的騎手滾鞍下馬,敬禮報告道:“殿下,江上船隻來報,江北清軍似已退走,剛剛有數千騎兵開出大營,似是殿後部隊。”

朱永興不由得一愣,和馬寶對視了一眼,馬寶也覺意外,露出驚訝表情。

“走,去看看。”朱永興對通信兵所說的“似已”、“似是”心存疑慮,索性來個眼見爲實,方纔踏實。

一行人紛紛勒轉馬頭,跟在朱永興身後,縱馬向江邊奔去。

到了江邊,十幾座簡易棧橋已經修好,也有船停靠在岸邊。朱永興等人登上一艘大船,緩緩駛離,向對岸靠了過去。

望遠鏡視野中,清軍江北大營旗幟還在,也有人影在寨牆後站立,但移動的卻幾乎沒有。

朱永興心中疑惑,卻也不能馬上確定。放下望遠鏡,便隨手遞給了馬惟興。

馬寶一直舉着望遠鏡觀察,猜測着嘀咕道:“不對勁兒,很象是虛張旗幟。”

馬惟興看了一會兒,又把望遠鏡傳給別的將領,輕輕搖頭道:“依末將看,多半是座空營。”

船在近岸處停了下來,衆人看得更仔細,更清楚。雖然都懷疑是座空營,但誰也不敢輕易確定。

“派人去偵察一下吧!”馬寶轉向朱永興,請示道:“多調幾條船過來,派幾個騎兵上岸,如果有詐,也能接應他們上船而走。”

朱永興猶豫了一下,輕輕點了點頭。這個任務很危險,說是船隻接應,若是營中有埋伏,估計便有偵察騎兵會犧牲。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儘早判斷出清軍的情況,才能儘快作出應對的計劃。

一番折騰之後,已經過了半個時辰,朱永興舉着望遠鏡,終於看到偵察騎兵發來了信號。甚至還有一個膽大的傢伙,爬上寨樓,將清軍的旗幟一腳踹了下去。

“果然是座空營。”朱永興翻了翻眼睛,有些不可思議地搖頭,“吳逆竟然就這麼撤了,真是,真是想不到。會不會另有詭計,繞襲我軍?”

“這怕是不大可能。”馬寶想了想,說道:“敵軍已經摺損近半,喪失了進攻能力。估計是怕我軍整頓完畢,過江來攻,方纔連夜而退。”

“若我是清軍主將,見事不可爲,也是要撤退的。”馬惟興說道:“可要象吳逆這般乾脆,卻是做不到。”

朱永興思索了一會兒,也想明白了。撤退無疑是當前吳三桂最好的選擇,既保存了實力,又脫離了險地。估計多半是要駐紮石屏,瞄着元江。若是明軍前去攻擊,則主客之勢改變,想取勝並不容易。何況,吳三桂還有可能得到增援,在兵力對比上也存在着改變的可能。

“可惜吾昨夜還想了很久,已經有了好幾個攻打吳逆的方案。”朱永興苦笑了一下,惋惜地連連搖頭,“這下子全沒用了。吳逆當斷則斷,倒是吾輕視他了。”

“吳逆雖有決斷,但經此一戰,已然喪膽,日後見殿下王旗,必無戰心。”汝陽王馬寶恭維了一句。(未完待續。。

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83章 北望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4章 封賞,臺灣第83章 北望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69章 譏諷第66章 棄險第111章 結果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30章 無題第26章 提點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9章 雨季之威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章 高平莫氏第78章 破路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59章 無題第104章 報應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74章 貪心不足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2章 高平莫氏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2章 總攻(二)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71章 慘烈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74章 貪心不足第83章 北望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9章 破城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60章 追擊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74章 東逃,後路第43章 保寧第81章 襲擾第2章 高平莫氏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38章 大海戰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80章 特殊人才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191章 新氣象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81章 書院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