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古之借鑑

“……當時,長安被叛亂的節度使所佔,朝廷希望通過更改年號和大赦來扭轉時運,因而欲下《奉天改元大赦制》。原赦文寫得四平八穩,缺乏誠意。陸贄幾番與唐德宗論爭,獲准對原赦文進行修改。他在改寫的赦文中,一方面用嚴厲的措詞做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評,另一方面對參與叛亂的節度使採取寬大政策,除元兇不得寬赦外,所有參與叛亂者,只要歸誠,一律不加追究……”

段婉兒的聲音清脆悠揚,翻譯成白話的古文也極恰當標準,朱永興聽得頗爲愜意,也頗受啓發,笑着點了點頭,說道:“奉天改元大赦制啊,很有意思,後來呢,效果如何?”

“殿下猜呢?”段婉兒抿嘴一笑,卻不待朱永興回答,繼續用好聽的聲音念道:“陸贄修改的赦書發出後,在將士百姓中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極大地消釋了參叛將士和百姓對朝廷的怨恨,也拉攏了一部分處於搖擺狀態的節度使,叛亂者望風歸附,僅半年時間長安城即告收復。”

朱永興沉吟半晌,慨嘆道:“這便是陸贄能成爲唐朝名臣的主要原因吧?”

“主要原因嘛,差不多是這樣。”段婉兒想了想,說道:“陸宣公曾任翰林學士,後官至宰相,學識是一等一的。當然,陸宣公的所有奏章中,最著名的還是對《奉天改元大赦制》的修改赦文。”

“嗯,果然是名文,如今也有借鑑意義。”朱永興起身在屋中走了兩趟,在段婉兒面前停下,若有所思地說道:“元兇不得寬赦,參與者只要歸誠,便不加追究,孤也是這樣做的。”

“新會、廣州,嚴懲者似乎過多。”段婉兒猶豫着說道:“不過。他們也是罪有應得。”

朱永興呵呵一笑,伸手摸了摸段婉兒的臉蛋,說道:“虛言欺騙,或者可減少阻力。可爭取時間,但言而無信、秋後算賬這樣的形象,對孤日後的影響可是更爲不利。原大西軍、大順軍的將士,還有其他的抗清武裝,雖然現在都屬明軍,但他們的心裡未必沒有隱憂,擔心孤只是暫時利用,日後總要追究過往之是非。所以,孤要言出必行,即便心不甘、情不願。也要重信守諾。”

“殿下見識深遠,非小女子所及。”段婉兒順勢恭維了一句,對朱永興這種興之所致的親熱舉動已經十分適應。

“見識深遠不確切,應該是廣博纔對。”朱永興並不謙虛,只不過糾正了下字眼。“如果說一味的寬大,當然會加快戰爭的進程,畢竟要對付的大多數都是漢人,但孤寧可慢一點,也要力爭建立起新的戰爭規則。屠殺無辜者,殘民以逞者,若是一反正投誠。便又獲高官,或平安終老,且不得懲治,這世間豈有公理、正義?”

“若是那吳三桂反正投誠呢?”段婉兒試探着問道:“一省之地,數萬精兵,得之便可光復江南。”

“是啊。尚逆已除,耿逆亦不足爲慮,江南清軍只餘吳逆尚堪一戰。”朱永興苦筆着輕輕搖頭,坐回到座椅中,有些無奈地說道:“如果吳逆反正投誠。會讓很多明軍士兵少流血、少死傷,很多家庭得以完整幸福。嗯,若念於此,孤可讓吳三桂做個富家翁,平安終老。唉,有時候真的要做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沒辦法啊!”

段婉兒走到朱永興身後,輕輕地給他按摩着額頭,柔聲道:“殿下宅心仁厚,一念之間可使多少父母免喪子之痛,減少了多少孤兒寡婦。自相矛盾就更談不上了,殿下不是一直給吳逆留着餘地,不象對尚、耿二逆,始終未有寬赦之令。”

“先別把這些功德都算到孤的頭上,那吳三桂如何抉擇,還言之過早。”朱永興微微閉上眼睛,享受着溫軟小手的按摩,幽幽地說道:“吳應熊算是個關鍵,可想把這個傢伙偷出京師,倒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聽到朱永興話中懶懶的意味,段婉兒便不再接話,手上愈發輕柔,讓朱永興能更加放鬆地休息片刻。

朱永興累的是腦子,從移蹕至廣州後,各地的文件報告便接踵而來。雖然他不想事必躬親,但過目、批示、審閱、修改是必須的,雖然不是那麼的細緻,但這是一種威權的顯示,也向下屬們表明他的工作態度,儘量不讓欺上瞞下的事情發生。

現在的文件報告,以後的奏章奏摺,隨着攤子越來越大,貓膩是肯定會有的。歷史上便有位帝王曾說過,最不能信的便是奏摺。位居九重,體察到民間疾苦,不能瞭解事情真相,當然會掉進下面官員所編織的文字陷阱或粉飾掩蓋之中,這也是監察力量不夠完善的弊病。

朱永興一方面在改變監察力量單調且薄弱的弊病,一方面也通過比較勤勉的工作來向屬下表明自己不是易欺之主。

在輕柔的按摩下,聞着女人淡淡的體香,朱永興有些醺然欲睡,只是敲門聲響了起來。他又無奈地睜開雙眼,苦笑着拍了拍段婉兒的小手,示意她停下來,不要在別人面前弄得如此親熱。

應聲而進的是情報局的葉虎,對坐在一側桌案後的段婉兒視而不見,給朱永興見禮之後便將最新的情報彙總呈了上來。

“鍾瑞、陳昇反正投誠,甚好。”朱永興看到頭一條情報,便心中歡喜,讚了一句後繼續閱看,好半晌才擡起頭來,笑着對葉虎說道:“施琅所部顯然還有耳目,藉此做勢,即便不能壞了施琅的小命,也能絕了他的前程,使其不能再爲我軍威脅。”

“殿下英明,此計籌劃已久,已經全面發動,殿下可靜候佳音。”葉虎在椅子中恭謹地彎了彎身。

朱永興對這種隨口而來的恭維已經習以爲常,淡淡一笑,低頭繼續觀看情報,臉上的表情不時變幻,時而皺眉,時而微笑,時而若有思。

………

第85章 無題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69章 譏諷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22章 水利部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106章 法陣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93章 戰馬論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23章 暹羅國情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99章 接戰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84章 搶灘登陸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06章 法陣第272章 血戰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7章 李晉王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3章 立威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47章 大戰(一)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5章 琉球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45章 大包圍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70章 開路迂迴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72章 無題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3章 召見羣將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59章 無題第31章 故國風情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80章 教士保羅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30章 無題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5章 大反攻第47章 大戰(一)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99章 接戰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60章 會趙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27章 攻勢與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