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接戰

防守不意味着怯於進攻,既然判斷出明軍主力在此,清軍的分兵迂迴便顯得過於狂妄和輕敵。當然,八旗軍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且大多是在主動進攻中獲得,即便明軍人多勢衆,也並沒有佔據什麼優勢。無論是從征戰遼東,還是席捲中原,或是進兵西南,都是如此。

經驗是可以借鑑,但過於相信則又是一種誤導。奇計妙策,說的便是如此。戰陣廝殺,講究的是變化,因時而變,因敵而變,因勢而變。明軍東征接連取勝,本應給清軍敲響了警鐘,但遠來的滿蒙八旗卻依然以我爲中心,依舊倚仗着騎射無敵的神話。由此,已經在戰略戰術上失了幾分。

迂迴繞襲的部隊還沒有傳來消息,這邊明軍主力盡出,突然反守爲攻,擊潰了佯攻的一部清軍後,向清軍大寨逼近。首當其衝的,便是耿藩兵馬的大營。

陽光下,遠處的地面探出了多面的旗幟,隱隱可以看到明軍的紅旗,再看過去,旗幟下,是一個個整齊的方陣。方陣中刀槍耀眼,盔甲閃亮。

清軍的號角不斷響起,軍陣結成,不斷的迎了上來。就在清軍大營外數裡,敵我雙方在相距不到一里處,都是相互停了下來。

“賊奴作戰,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雖死而不退,後又接輕甲善射之兵。最後爲奴賊精騎,人馬皆重鎧。待我銃炮擊發,急突而出。尤擅左右突擊,不見利而不進。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動靜之間,其勢極詭,最是難防……”

魏君重舉着望遠鏡,在中軍的指揮台上觀察着清軍的陣勢。輕抿嘴角,露出了一絲冷笑。講武堂有對八旗兵將作戰特點的總結和評價,但也對目前的八旗作出過重估,現在看來,還真是如此。

“……兵員少了,士氣低了。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已不復存在,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我軍有裝備之優勢,再以穩定製敵快速,以堅韌制敵強硬,以防禦破敵堅銳。則八旗不足畏,騎射不足懼……”

是啊,不動如山,任你狂風暴雨,我自巋然而立。就算是全盛時的八旗,又能奈我何?何況現在的八旗兵將。並不復當年祖輩之勇,披着虎皮的豺狼,又有何懼哉?

魏君重放下望遠鏡,心中愈發自信。對自己的自信,對手下兵將的自信,對武器裝備的自信,對軍心士氣的自信,對陣法對戰的自信……

燧發火槍裝填快速,威力勝於鳥銃,更可以讓火槍兵更緊密地排列,射出更密集的彈雨;加裝刺刀,既可抵擋騎兵衝擊,又可白刃衝鋒;陣前佛朗機射速快,彈雨密,對付集團衝鋒相當有力;空心陣中的火炮可曲射,天威炮打擊遠處,轟天炮就近支援,爆炸彈的威力令人瞠目……

這還只是武器上的優勢,明軍在佈陣上也反覆商議研究,煞費苦心地布出了中間突出的數個方陣。最突出的方陣便是魏君重所率第一師第一團的精銳,兩側分別是另外兩個師以營團爲單位列出的方陣。

清軍如果採取中間突破,則勢必撞上鐵牆,魏君重對這個最早組建、老兵最多、戰力最強的團可是非常自信的。這個團的後面還有二團、三團,除了三團組建較晚外,二團也是不輸一團的精銳。

中間突破受挫,清軍則可能採取左右側翼的突擊。突擊的清軍便會在明軍特意留出的空地上遭到正面和側面火力的交叉打擊,損失慘重是難以避免的。

說白了,明軍便是要倚仗火力的優勢,並想方設法地使其充分發揮。兩側大方陣落後於中間,可以說是一個陷阱,而方陣與方陣之間的空隙,則更是吞噬敵人的死亡地帶。

清軍見明軍戰陣整齊肅然,也沒有馬上進攻,同樣在觀察着明軍的陣形特點。陣前象是武鋼車,這很普通,是阻擋騎兵的常用戰法,但如此的排列密度似乎並不足以完全遏制住騎兵的衝擊;車後是一色的火槍兵,最前排的火槍上裝着明晃晃的刺刀,刀尖衝外,這應該也是爲防備騎兵,但如此便可以嗎?

穆裡瑪觀察良久,雖然對於明軍敢於進攻感到些吃驚,卻並不認爲戰場上己方正處於很大的劣勢之中。明軍的火銃裝備率一向很高,這在遼東征戰時便有體現。可那有什麼,一樣被祖輩的勇猛衝殺所擊敗,象羣鴨子般被趕得拼命逃竄,被殺得屍橫遍野。

在滿洲八旗眼中,他們很看不上明軍使用的火器,三眼銃不用說,就說鳥銃,那火器雖然射程遠,但是威力小,而且裝填很慢。

而且歷史上明軍火器操作時失誤多,意外多,很多火器臨戰時打不響,又容易炸膛。還有許多明軍沉不住氣,沒等敵人進入射程就忍不住亂開火。這樣的亂射自然沒有什麼威力,而且打光了子彈的火槍還有什麼用呢?形不成整體和持續的力量,火器在野戰中哪還有威力?這也是清兵累累在野戰中獲勝的原因。

幾個牛錄章京簇擁在穆裡瑪的大纛下面,在穆裡瑪的身旁,則是留守的一千八旗兵。觀察已畢,穆裡瑪下達了進攻的命令,進攻的當然是耿藩的兵馬。

儘管清廷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穆裡瑪卻知道實情,並堅決地貫徹着這一意圖: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隨着清軍戰陣的移動,明軍的鼓號旗幟也變了,立時一片移動的嘩嘩聲響,炮兵在形似武鋼車的旁邊最後一遍調整着佛朗機。陽光暴曬下來,炮兵的臉上一片通紅,不過他們都是緊抿着嘴,只是專心致志地瞄準着。(未完待續。。。)

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01章 總攻(一)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59章 援軍?援軍?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24章 海外助力第99章 軍歌第199章 接戰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2章 響應配合第73章 人心散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37章 李晉王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38章 廣國公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23章 伏擊之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3章 保寧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41章 自我否決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12章 兵潰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37章 緬局有變第30章 無題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37章 緬局有變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5章 三鬼之謀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8章 依城挫敵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99章 接戰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77章 意外之功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87章 潛入襲城第73章 人心散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52章 血戰廝殺第8章 依城挫敵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68章 慷慨秦腔第8章 依城挫敵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81章 書院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4章 封賞,臺灣第47章 大戰(一)第196章 鑑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86章 疍家女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