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

孔子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都要披散頭髮,衣服向左開衩,變成野蠻人。”也就是說,在他眼中,野蠻人除了不懂“禮樂”外,其髮型更是一個明顯標誌。

這種觀點歷代傳承,不僅被百姓廣泛接受,讀着孔孟之書長大的士子文人更是如此。在他們看來,少數民族的髮型和衣着與中原不同,只能用中原的文明去教化他們,而不能被他們所同化。

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逆轉就發生在清朝,清朝對中國最大的一個影響,可能也就是剃髮。

在“剃髮令”下達之前,江南各地鄉紳爲了自保,紛紛豎起“順民”之旗,坐視亡國而不顧。“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勿須兵鋒大舉”。這句話水分不是太大,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民衆經揚州十日後確實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對抵抗後的毀滅後果極爲恐懼。

但“剃髮令”一下,天下譁然,“民風柔弱”的江南民衆燃起了熊熊的反抗烈火,使清朝統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剃髮”之所以觸及了民衆最敏感的神經,是因爲百姓並不介意改朝換代,不介意金殿上坐的皇帝是誰,只要不受干擾地活着,中國依然是中國。但剃髮令卻令民衆如夢大醒,意識到清朝不僅要徵發賦稅,還要改變他們維持了千年的風俗習慣,毀滅他們的文化傳統。

簡單地說,民衆起初“因保頭顱而柔順如羊”,是因爲他們不願爲昏庸、腐敗的明廷拼命,之後“爲保其發而奮起如虎”,則是爲了維護民族尊嚴,祖宗傳統。 ▪тт kдn▪CΟ

一番英勇悲壯的抵抗。一番腥風血雨的屠殺,靠殺戮推行下去的剃髮令得以維持,但卻成了民衆心中抹不去的痛苦。“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便是積鬱在人們心中的憤怒和沉痛。

而這怒火再次因爲明軍的崛起而熊熊燃燒起來,一有機會,一看到希望,江南民衆便頭蒙白布、或裹網巾以迎王師,皆以金錢鼠尾爲恥,即便是胥吏也有此心。

王師,天子的軍隊;國家的軍隊。只要是漢人的軍隊,前來攻掠,都稱王師。江南民衆並不是第一次遇到。可除了張煌言的部隊,那些“王師”的紀律可並不敢恭維。鄭成功組織長江之役,更令不少人看到打着復明旗號的“王師”在自己的家鄉演出了一場“籌糧徵餉,縱兵大掠,露刃如麻,萬夫罹兇”的慘劇。

如今,王師終於來了,名副其實的王者之師。不僅不害民劫掠。還有惠民之政,待民之優。攻克一地。光復一城,買賣公平,秩序井然,又有開庫賑濟、遷民避害之舉,足令民衆放心、安心。

七月二十九,增援陸軍抵達長江口崇明島外的長興、橫沙二島。休整兩天後,會同海軍陸戰隊六千士兵登陸進攻崇明。一萬兩千名精銳士兵,又有水師炮兵拆下艦炮助陣,曾在抗倭鬥爭涌現過英勇“沙兵”的崇明島民衆也積極支持,知縣陳慎惶惶不安。令遊擊陳定死命防守。

八月初二,炮聲隆隆,明軍攻勢如潮,一天之內先後攻取縣城外土城三座,擊斃遊擊陳定,使縣城完全孤立。而歷史上曾拼死守城,挫敗鄭成功所部攻擊的知縣陳慎尚不死心,又強令全縣男女都上城守衛,負隅頑抗。

但人心思變,城內守軍因主將陳定被斬而喪失鬥志,與明軍暗通聲息,夜半開城,使明軍輕鬆入城。陳慎見大勢已去,逃回縣衙自縊,終結了爲清廷盡忠的短暫一生。

崇明島不僅控遏長江出海口,而且地勢平坦,氣候適宜,有魚米之鄉稱謂,遠不是舟山的荒蕪可比。明軍奪取此島,只要善加經營,不僅可解決糧食問題,還有豐富的魚蝦鱉蟹可補充營養,更可以借舟師之利,向周邊的上海、太倉、海門等地攻掠。

陸文揚坐在縣衙內,翻看着文書,雖然不恥清朝縣令陳慎不識大義,甘爲韃虜殉葬的行爲,卻還是很讚賞陳慎的治政之舉。有借鑑,有采納,有糾正,有改進,陸文揚開始提筆整理自己的治島之策。

開荒墾田,修渠築堤,治理鹽鹼,推廣良種,廣播水稻,並規定凡新開墾的田地前三年只交三成賦稅,三年後田地歸己,用以休養生息,調動島民積極性。

島周圍有茂密的蘆葦,可鼓勵島民用蘆葦織蓆編簍,擴大生產,廣開財源。

調整完善保甲制度,全民皆兵,全民協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軍隊的力量很關鍵,但也要盡民力而助之。軍民一體,把崇明島防護的似銅牆鐵壁。

其時上海還沒有形成規模,只是個依江傍海面水而居的小城。崇明島位置則顯得重要,乃是南京的水上門戶。明軍佔之,清軍如芒刺在背,豈能甘心?日後圍繞崇明的戰事必不會少,明軍有水師防護,陸軍裝備又精良,顯然佔有很大的優勢。

夜色已深,陸文揚卻並無倦意。這位在北京突有醒悟,不懼艱辛至南方爲故國效力的文士,異常珍惜這次外放的機會。而在昆明書院,與他所受到的傳統教育不同,他對如何爲官也有了全新的感悟。

“爲人正、爲政勤、爲官廉、爲民實,此爲孤送諸位的十二個字。兵民爲勝利之本,兵由將統,民由官治,此兩大支柱,缺一不可。爲官者,民之父母;爲民者,官之子焉。而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每期書院學生畢業,朱永興都要當面召見,設宴款待,並有言語或告誡,或鼓勵。

陸文揚停筆飲茶,回想着岷殿下當時的講話,其中摘自《孟子》的更令他產生思考。這些文字本是太祖朱元璋刪除掉的。岷殿下今番提起,用意深遠,不能不讓人浮想揣摩。

雖是朱氏子孫,岷殿下卻欲顛覆太祖治國之術?顯然,循規無爲之輩,必不爲岷殿下所喜。升遷無望。或者,岷殿下要尊孟抑孔,重改歷朝歷代所尊奉的思想理論?

作爲讀書人,陸文揚雖在書院接受了一些不同的教育,接受了一些新鮮的理念,但對出仕升遷還是頗爲熱衷。而揣摩上意,無疑是仕途順暢最重要的手段。

民無飢寒,軍有糧餉,不貪不瀆。修德正身。陸文揚思慮良久,提筆寫下這十六個字,認爲這纔是岷殿下所喜歡的,只要做到這些,仕途之路將平坦而光明。

…………

對外的軍事攻勢打得虎虎生風,對內,朱永興也開始整肅,以統一思想。排除阻礙。

之前鬧過一次“接駕”風波,朱永興借用永曆的諭旨。以及緬甸的貪婪,給自己營造了忍辱負重、一心爲君的形象,算是平息了事態。但那些做夢要恢復永曆時職位和權力的失意官員並沒有死心,他們在等待着時機,醞釀着下一次的輿論攻勢。

清廷派出密諜,製造謠言。勾連官員,想製造南明內部的混亂,打擊朱永興。或者調動分散明軍的力量,使明軍不能專心作戰。這對於反對朱永興,希望永曆能取而代之的一小撮官員來說。似乎是個不錯的機會。

但還沒等他們行動,朱永興卻已經搶先動手,這個機會立刻變成了陷阱。或許是朱永興一直表現出來的仁厚矇蔽了這些人,或許是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也或許是他們熱切的幻想衝昏了頭腦,把柄一下子被朱永興所抓住,整肅便有了大義名分,得到了民衆的支持,還讓這些人有苦難言。

首先是情報局的成功行動,抓獲了清朝所派的一個密諜,並拷問出了詳細的口供。公佈在邸報上的口供很明確地說明:從緬甸迎回永曆是清廷的陰謀,一是借平庸的永曆來壓制清廷難以對付的英明的岷殿下,製造內亂,以便清廷得利;二是迫使明軍派兵前往緬甸,從而分散軍事力量,給清廷以喘息調整的時間。

這份口供是出於清朝密諜,代表着清廷的判斷,把永曆說得平庸無能,雖然令某些官員不滿,但卻無法反擊遠在北京的目標,更牽扯不到朱永興頭上。可這個評價對普通民衆的心理引導卻是實實在在的,讓老百姓很容易產生“永曆昏庸無能,岷殿下英明神武,令清廷忌憚”的印象。

同時,口供還揭露了這名清朝密諜聯絡、收買、鼓動“入緬接駕”的南明官員名單。其中,上一次“接駕風波”的暗中鼓動者的骨幹人物張心和赫然在列。

順藤摸瓜,情報局再次行動,將口供中與清諜有關的人等一一抓捕,張心和、錢邦芑等官員自然不能倖免,以通敵罪被關押。

這是名正言順的抓捕關押,即便有人懷疑清諜口供的真實性,認爲這是朱永興清除異己、借題發揮,但卻不好辯駁。戰爭年代,類似於“通敵”的罪名,幾乎沒有寬恕的可能。

“必須反擊,必須抗爭,即便身死頭落,也不能坐視不睬。”原禮部員外郎張敬之揮舞着手臂,叫囂着,唾沫橫飛,異常激動。

事情並不是抓了間諜,抓了“通敵”罪人那麼簡單。如果此事塵埃落定,也就把接駕回國與清廷陰謀掛上了鉤,坐實了這個關係,日後還怎麼開口迎駕,還怎麼還政於皇上,恢復君君臣臣的綱常,恢復那早被他們適應的舊制?

“岷藩爲朝廷留守,此番又有確鑿罪名,如何抗爭?”有官員無奈地搖着頭,並沒有響應張敬之。

“雖爲朝廷留守,卻露權臣之相,抑或有謀大位之心。”張敬之疾顏厲色地叫道:“擅改祖制,濫受名器,大權獨攬,任人唯親,此是朝廷留守該做的事嗎?長此以往,驅除韃虜重建的還是華夏嗎?”。

“我等所做是爲皇上,是爲華夏,乃堂堂正正之事,亦須循堂堂正正之途,縱敗,亦留得清名於世。後人亦會被我等作爲所鼓勵。若謀正事卻以暗謀。非但使我等之名蒙羞,即便事成,恐亦斷送當今之大好形勢。”原吏部侍郎王卓華站出來陳述自己的觀點。

作爲失意官員之一,王卓華還有着比較清醒的頭腦,不想激起大的變動,畢竟南明現在的形勢來之不易。而且。他認爲行正事必取正途,若以旁門左道行正事,則正事從開始就走上了邪路。

他的觀點顯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認同,前來趙家秘密聚會的皇家支持者們議論紛紛,都認爲此番話有理。

對新政的不滿,或者對皇帝的忠誠,讓這些人結成了一黨。但對於一個正直的讀書人來說,有些陰暗手段卻是他們無法贊同的。

“諸位多慮了。”趙敬之露出自信的笑容,侃侃言道:“我華夏不怕蠶食。就怕鯨吞。當年真宗與契丹議和,衆人皆詆譭其懦弱。然百年之後,契丹自潰。高宗與女真議和,百姓痛其志短,結果女真不足百年而敗。韃虜已有割七省議和之意,恐怕韃虜得了一時好處,亦難熬過百年。百年之後,我華夏養足精銳。一戰而收復故土。若執意而戰,岷藩功高難封。又盡得人心,如之奈何?”

歷史上的事實都證明,胡人崛起快速,崩潰也突然。守住西南七省這半壁江山,先保證皇帝重新親政,剷除新政帶來的亂像。壓下岷藩的權勢,又能恢復士大夫們昔日的特權。養精蓄銳後再圖大業,這個策略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我看這事有可行之處!”有人又開始小聲議論起來,反覆盤算厲害得失後,發現對自己幾乎沒什麼風險。

“趙大人是不是把此事想得太簡單了!”王卓華依然出言反駁道:“割西南七省議和只是風聲。既無韃虜使者,又不見清廷旨意,如何信之?”

“即便是不信,也無任由岷藩以借拯救華夏之名,卻行擾亂綱常之實。我等身爲聖人門下,豈能視綱常淪喪、皇權旁落而無動於衷!”趙敬之避開了這個話題,再次鼓譟道:“晉王猶在,各部將領皆是晉殿下舊部,一封書信便可招之領命;延平王雖逝,然兵將皆在,鄭世子又對岷藩拖延襲爵深爲不滿,曉以大義,必願爲皇上盡忠,清權臣,正朝綱。再說滇省,那總督身受皇恩,最是忠心,亦必支持我等。”

“我等身受萬歲大恩,本應粉身碎骨以報!取義成仁,在此一舉。趁岷藩身旁空虛,若能一舉而定,豈不能得千秋清名?”趙敬之的一個死黨趁勢附和,慷慨激昂地叫着。

房間內的氣氛逐漸走向高潮,響應者越來越多,些許的反對終於被淹沒在近於瘋狂的言語和謀劃當中。

……

“螳臂當車,蚍蜉撼樹。”朱永興剛開始閱讀葉虎呈上來的情報時,還表示了輕篾,但越看臉色越陰沉,不由得拍案怒斥:“喪心病狂,此輩皆該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朱永興本來以爲這些失意官員最多不過是胡言亂語地鬧一鬧,卻沒想到會想出這樣的毒計。完全置抗清大業於不顧,若是聯絡上鄭經那個寡謀少智,卻又衝動的傢伙,還真沒準能威脅到廣州。

其實明朝官員做出類似不可理喻的事情並不是孤例,當年秦王孫可望將僞慶國公陳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剝皮處死,御史李如月便上疏劾奏秦王“擅殺勳爵,僭竊之奸同於莽、操,請除國患;兼敕邦傅罪狀,加以惡諡,用懲姦凶”。孫可望得報後,立即派人到安龍請命將李如月按處置陳邦傅例剝皮揎草。

就事情本身而言,陳邦傅在南明時位居慶國公,跋扈殃民;降清時劫駕未成,又誘殺宣國公焦璉,是個典型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雖然孫可望殺人的手段有些酷烈,但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陳邦傅仍稱爲“勳臣”,這不是昏庸是什麼?這件事後來被一些封建文人大加渲染,竟把李如月吹捧爲忠臣義士,可見明朝文人官員的無恥德性。

葉虎不吭聲,他本來便不贊同朱永興只殺首腦、震懾餘衆的做法,見朱永興怒火中燒,暗自心喜。

朱永興在屋中急速地來回走着,頭腦慢慢冷靜下來。殺,可,但涉及到晉王李定國、雲南總督那嵩,以及鄭氏,倒要有個穩妥的法子。

“聯絡晉王和那嵩的官員暫不動,讓他們去,但要加強監視。”朱永興重新坐回到椅中,已經恢復了沉着冷靜,“其餘官員一律拘押,儘量秘密行動,不引起過大反響。孤馬上給趙王和昌國公寫信——嗯,還有晉王和那嵩總督。”

朱永興嘴角上翹,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晉王和那嵩總督的信慢慢送,趙王和昌國公的則要加急,你明白嗎?”。

Www ★ttκΛ n ★C ○

葉虎愣了一下,立刻心領神會,連連點頭。

………(未完待續……)

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70章 正面決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17章 困局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95章 無題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72章 血戰第6章 暹羅來使第5章 破城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45章 妥協第3章 召見羣將第130章 無題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86章 復臺建議第57章 接駕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63章 求助他國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88章 大調整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86章 疍家女第69章 軟實力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27章 攻城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61章 縝密分析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3章 戰馬論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5章 被誤導了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2章 無題第13章 打壓縉紳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章 世子殿下?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9章 宗室儀仗第83章 水西之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95章 無題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42章 會晉王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46章 暗室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