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

陳奕耀作爲吳子聖的親信,剛纔雖遭斥責,也知道是因爲有張光翠和陳盛這兩個外人在場,吳子聖不得不作出的姿態,此時見兩人走遠,便又上前進言道:“侯爺,我軍若奉殿下進退,怕是禍福參半,不得不慮呀!”

吳子聖知道陳奕耀的擔憂,與朱永興在一起自然是水漲船高,容易晉升,卻也樹大招風,很可能會成爲清軍攻擊的主要目標。對於明朝宗室,清廷可是向來十分重視,必除之而後快。但作爲原秦王孫可望的部下,晉王李定國雖用之,也防之,門戶之見甚深。若是投靠朱永興,風險是有,但也不失爲一個很好的選擇。

“清軍大部已返昆明,此又爲邊遠之地,一時當不會來攻。”吳子聖思索着給部下釋疑,“殿下初入滇,兵微將寡,正是吾等投效之時,不可錯過。你沒見陳盛之色,沒聽陳盛之言,他可是心動不已,躍躍欲試呢!”

陳奕耀想了想,點了點頭,說道:“屬下這便去佈置,可不能讓那個小總兵搶了侯爺的風頭。”

懷仁侯吳子聖淡淡一笑,擺了擺手,等陳奕耀走後,自己一個人枯坐沉思,臉色陰晴不定。

………

人生不是劇本,豈能按部就班,事事如編好似的發生。朱永興想通之後,對懷仁侯吳子聖突然而至的猜疑已經去了大半。若說是抗清決心和忠明之志,只有真正親眼所見,細心揣摩才能夠最後斷定,哪能憑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便下結論的。若說是投降者不可信,兩年後除李定國病死外,連白文選都選擇了這條道路,那又怎麼說?

當然,要說朱永興就此全無疑懼當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冥思苦想之後,也有了些應對之法。雖然這辦法有點俗,但對於振奮人心,懾服軍心,還是應該作用不小的。

陽光略有些刺眼,朱永興手搭涼篷向前眺望,已經能看到前方迎候的人羣。從吳子聖等人目前的態度來看,似乎還算可信。只是這個人心哪,卻是世間最難琢磨的東西,朝思暮改,甚至幾分鐘幾秒鐘都有改變心意的可能。朱永興感慨嘆息,勒馬停了下來。

眼見儀仗近前,懷仁侯吳子聖等人紛紛跪倒,齊聲高喊:“末將恭迎殿下。”

朱永興早已跳下馬,見衆人跪倒,急忙快步上前,一一扶起衆將,笑容滿面地對跪接的衆人大聲說道:“不畏險途,跋涉而歸,足見你等忠心,諸位將領爲國征戰,勞苦功高,快快請起,不必多禮。”

“謝殿下。”以懷仁侯吳子聖爲首,衆人起而拜謝。

朱永興傳令自己所率兵馬紮營,又命鄭硯北派人將攜帶的糧草和豬羊押送吳子聖的大營,以示犒勞。然後才與衆將在野外帳篷內設座,詢問詳細情況。

艱苦跋涉、瘴氣傷病、糧草缺乏……懷仁侯吳子聖等人或表忠心,或真是困頓不堪,對目前軍隊的情況倒也沒有過多隱瞞。

朱永興雖有慰勉,卻並未輕易表態。這些情況與他的估計差不多,但他必須等到易成所派的犒軍之人回報,才能放心實施自己的計劃。

時近中午,朱永興又在營中設便宴款待了懷仁侯等人。宴散之後不久,前去犒軍的人馬便趕回來了,私下向朱永興報告,吳子聖兵營中並沒有發現異常,這才讓朱永興放下心來。

………

史載:已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帝親赴懷仁侯吳子聖軍中宣慰,見士卒傷病甚多,輾轉呻吟,心中憤鬱,目中垂淚,撰寫表文焚告上天,“明軍將士抗清輔明皆本至誠,何皇穹不佑至有今日?若明祚未絕,乞賜醫治之法,俾各努力匡扶社稷,重複華夏。如大數已盡,乞賜傷病加吾一身,無害此軍民”。帝不食不飲,虔心禱祈一夜,天感帝意至誠,遂賜醫治妙法,衆軍皆服……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溼,霧多風少,且以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慾多勞者,極易犯之,以致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證……別看中醫對瘴氣的闡述頭頭是道,又是陽中陰邪,又是內必多虛的,其實古代人對瘴氣的認識非常有限,並畏之如虎,有“瘴氣晝薰體,菵露夜沾衣”的描述。

瘴氣對於當時人來說簡直是無孔不入,無可躲避。特別是西南一帶,有民謠稱:“十人到勐臘,九人難回家;要到車佛南,先買棺材板;要到菩薩壩,先把老婆嫁。”則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對瘴氣的恐懼。

但後世的醫學家們已經確定,所謂的瘴氣實際上大多是由蚊子羣飛造成的。大量帶有惡性瘧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一起飛行,遠遠的看就象一團黑沉沉的氣體。人畜被它們叮咬過之後,便會感染瘧疾。在意大利語當中,瘧疾叫“陰風”,與瘴氣之稱可謂如出一轍。

作爲瘧疾治療的特效藥奎寧,朱永興當然沒有,但這並不妨礙他運用後世的知識,對瘧疾加以治療和控制。青嵩,又名臭嵩,中醫嗤之以鼻,世人也不知道它的藥用價值。當然,提煉青嵩素是不可能的,可朱永興有變通的辦法,採了熬水喝,裡面總會有點青嵩素吧?量不夠沒關係,咱使勁喝,一天三大碗,不,病重的得五大碗,晚上也叫起來給我喝,還就不信了!

自然,後世那些防病常識也被朱永興編制出來予以推行,什麼患者隔離,喝開水,注意防蚊、驅蚊,不準隨地便溺,修廁所撒石灰……反正他就是寫一張紙的工夫,自然有下面的人忙活。

若只是這些還顯不出朱永興的神奇,他當然想好了比較具有震撼效果的招數,那就是蛆療。東南之地,氣候溼熱,外傷最容易感染化膿,依照當時的醫療水平,在沒有抗生素的情況下,就基本上只能憑個人的體質和抵抗力來聽天由命了。

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楔子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63章 攻掠遼東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50章 伏擊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1章 祖上榮光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26章 無題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64章 計議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22章 水利部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47章 大戰(一)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91章 新氣象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5章 寨子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6章 不負第199章 接戰第1章 陌生之地第138章 廣國公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5章 正妃虛懸楔子第85章 急行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73章 潰敗第102章 轟擊第36章 領悟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66章 無題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60章 歸藩之議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87章 水西局勢第92章 無題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77章 突破,崩潰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8章 元江城防第58章 新晉郡王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73章 人心散第73章 小朝會第60章 會趙王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99章 接戰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1章 杭州,西湖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54章 再退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0章 急躁,伏擊第36章 領悟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8章 緊急商議第57章 接駕第27章 攻城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9章 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