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

槍聲、炮聲、喊殺聲響徹四野,戰馬奔騰,騎兵呼嘯,槍彈和弓箭在空中來回激射。

三個總旗的明軍方陣象噴火的刺蝟,堅定而頑強地向前推進。清軍則象浪潮般從三面卷撲,要把明軍方陣淹沒消滅。

徐進、射擊,邁步、射擊,向前,射擊……在一團團騰起的煙霧中,明軍將衝擊的浪潮擊碎、擊垮,踏着敵人的屍體和鮮血在挺進,挺進。特別是三個方陣的間隙地帶,交錯密集的火力將進入此中的清軍打得人仰馬翻,傷亡慘重。

哈喇沒想到一場本來應該很漂亮的圍殲戰竟變成了現在的大混戰,敵人步兵方陣的嚴整和頑強出乎了他的意料。對於衝之不潰的步兵,面對密集連續的火槍攢射,騎兵的優勢難以發揮。而硬碰硬的結果,便是他極力要避免的消耗戰。

時間越拖得長,對清軍越是不利。拉開強弓射出利箭,雖然很有威脅,但卻耗費氣力;戰馬也有疲憊之時,且在火槍、火炮的轟鳴聲中,不時有馬受驚亂蹦亂跳。而明軍的火槍兵在付出傷亡的同時,也用武器和火力的優勢給敵人制造着死亡,摧毀着他們的意志和士氣。

驕橫之色在從清兵臉上消失,衝擊的氣勢在逐漸消退,在血與火面前,高超的騎術和武技也抵不過一顆廉價的鉛彈。戰馬奔馳衝殺,也無法擊垮頑強、堅韌的步兵方陣。一道道煙霧騰起,便是血花迸射,便是摔滾在地的清兵,他們捂着自己的傷口。痛不欲生地嚎叫慘呼。

是的,清兵的衝擊給方陣帶來了些許混亂,帶來了不小的傷害,但明軍方陣很快修補,或者收縮。卻始終沒有潰敗,依舊向外噴吐着火焰,熾燒着敢於靠近它的人和馬。

逃跑比堅持死得更快,或許不是每個人在壓力下都這麼認爲,但當你置身於整體,周圍的同伴會給你力量和勇氣。並使你在有些失措的時候有參照可學。

火器犀利,戰陣森嚴。步兵靠這樣的法寶擊敗騎兵,在歷史上並不鮮見,特別是近代之後,能擋住視死如歸的騎兵牆式衝鋒的。也只有同樣擁有鋼鐵意志的近代步兵了。何況,現在的清軍還根本不知牆式衝鋒爲何物。

遊牧民族的掠奪和殺戮靠的是他們的武勇和戰技,而農耕民族的抵抗和戰鬥則多要依靠他們的科技和裝備。

火器的進步和使用,在漢民族第一次擊敗異族統治時,居功至偉,那是朱元璋領導的滅元之戰;時隔數百年之後,明軍的武器裝備重新走到了世界的潮頭,還具備了近代化性質的理念和意志。並且正以這樣的優勢再一次向異族發起了狂猛的反攻。

當然,要說明朝時的火器研發,其實也可以算是在世界的領先水平之列。當時就已經有了自生火銃與魯密銃。與燧發槍基本上是一個思路和結構。

但明朝末期,百弊叢生。首先是火器質量的可靠性難以保證,這其中原因複雜,涉及關係衆多,到明朝滅亡也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而更重要的是明軍的紀律敗壞,甚至有些狠如匪盜。糧餉固然是個問題,但卻不是“匪來如梳。兵來如篦”的理由。如此一來,再精良的火器。也發揮不出威力。

所以,武器致勝論在當時是不完全正確的,關鍵還是在人,在於士兵的意志和紀律。李定國能取得衡陽大捷,鄭成功能兵逼南京,在很大程度上便說明了這一點,並且還顯示出八旗和漢人組成的軍隊,如果作戰意志同樣堅決的話,差距並沒有象滿清吹噓的那般大。而現在,明軍便是在更明確地向滿清證明,一個崛起的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

更多的明軍趕到了戰場,唐季所率的這個總旗用英勇死戰吸住了清軍,爭取了時間,使得以步兵爲主的明軍能夠趕來增援,逐漸形成了兵力優勢,並開始實施圍攻。

明軍步兵沒有機動優勢,如果清軍騎兵不主動發起攻擊,就始終無法迫使其進行面對面的戰鬥。現在,哈喇的眼中是遠方不斷涌來的明軍,一個個方陣割裂了清軍騎兵的陣形,命令的傳遞變得艱難,越來越多的清軍遭到了交錯火力的打擊。

該是撤退的時候了!梅勒額真哈喇看到土丘上的戰鬥已經結束,在屍體枕籍中已經沒有站立的人影,他在心痛損失之餘,卻也略感安慰。

嗚咽的號角吹響,清軍騎兵利用速度優勢飛快地脫離戰場,向遠處奔馳。只要騎兵想逃,步兵便無法對騎兵構成殲滅性的打擊,這無疑是步兵難以彌補的缺陷。

火槍依舊在響,不時有清兵被擊落下馬,一些在戰鬥中失去馬匹的清兵則更跑不過激射而來的鉛彈。

梅勒額真哈喇回頭觀看,這或許是此戰最爲後悔的一個舉動。在那座染滿鮮血、堆滿屍體的小土丘上,突然搖搖晃晃地站起了一個身影,接着是第二個艱難而起的……旗幟被重新豎立了起來,鮮紅得耀眼,刺痛了哈喇的眼睛。

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哈喇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同時,他也知道,所有心中還存着一絲安慰的清兵將會因這幾個傷重欲墜的身影而心如死灰。損兵折將,騎兵無法撼動步兵,這已經是心理上的沉重打擊。而這幾個倖存者,則使清兵灰心喪氣,再無戰鬥之意。

嘴脣咬得出血,哈喇匆匆集結部隊,已經是傷亡過半,以後的騷擾和遲滯任務將不可能完成。面對五六百明軍都無法將其乾淨徹底地消滅,士氣低落到極點是可以想見的事情。

但戰鬥並未因清兵的脫離而結束,明軍步兵在增援,而集中起來的千餘龍騎兵卻已經迂迴切斷了清軍的退路。

在哈喇視野中,明軍的龍騎兵都跳下馬來結陣,隊形越拉越開,排出一個四列的寬大的散兵線,看似單薄的四列火槍兵排得十分密集,筆直站立在他們前方,近千枝火槍指向了他們。

……)。

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39章 聖意第70章 開路迂迴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4章 攻城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3章 綜合實力楔子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3章 安沛入甕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28章 拉英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65章 佈署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章 陌生之地第271章 阻擊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43章 保寧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0章 慷慨陳詞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71章 慘烈第67章 梆子腔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85章 急行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2章 鬥熊救美第30章 輕取永昌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6章 無題第128章 拉英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88章 大調整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3章 伏擊之地第48章 大戰(二)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87章 潛入襲城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30章 無題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42章 會晉王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92章 舉棋不定第73章 小朝會第188章 大調整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06章 法陣第79章 雪中送炭第98章 以南養北第92章 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