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以南養北

光復京師,更大的意義是在政治上的影響。].宣告着滿清的失敗,大明的中興,宣告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目標已經基本完成。

破朔軍在撫寧擊退了東退西進的兩面之敵,突進兵團隨後佔領豐潤,使被堵住的滿清殘餘後退無路,只能翻山越嶺,在風雪中遠途跋涉;蕩朔軍和滅朔軍兩路並進,光復北京後,只留少數兵馬鎮守,主力繼續向北向東挺進,相繼佔領了延慶、密雲、薊縣、懷來、玉田、遵化等地,基本上平定了京師的周邊地區,初步形成了京師的外圍防禦圈。

就戰爭的結果而言,在裝備和火力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明軍取得勝利並不意外。就過程來看,河間防線既是一道現實存在的,又可以說是滿清集團心中的最後防線。一旦被明軍突破,滿清集團在心理上便被打垮,再無一戰之心了。

至於最後階段的海上迂迴、登陸堵截,則殺死殺傷了近萬清軍,迫使其餘滿人狼狽竄於荒野。

而各部明軍的奮勇追擊,雖然得地多,殺敵少,但更大的意義是破壞了滿清集團大規模擄掠漢人百姓出關的企圖,迫使滿清集團倉惶出逃。

四個軍,再加調拔的騎兵部隊,招募的新兵,海上的水師,二十多萬人馬聚集於畿輔之地。到了臨近年關,大的軍事行動終於告一段落,要把滿清逐出關外的作戰計劃基本達成,除了山海關以外。

北地的寒冷氣候對於明軍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困難。勝利的鼓舞,後勤的全力供應,使明軍能夠取得現在的戰果,但隆冬已至,再想用勇氣和毅力去繼續作戰。則是對戰士們身體健康的漠視了。

而就整個形勢來看,山海關並不是適合清軍堅守的關隘。原因很簡單,作爲物資補給的通道——遼西走廊太窄太長,又一面臨海,不僅運輸困難,更容易被擁有強大水師的明軍所襲擾。甚至是登陸截斷。

所以,清廷如果不是昏了頭,多半會主動放棄山海關,而在大淩河或錦州設置防線。這樣一來,既可以拉長要繼續進攻的明軍的補給線,又可以集結兵力,打擊在遼東半島立足的明軍。

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分崩離析的滿清集團越來越暴露出其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滿人太少。要知道。滿洲八旗兵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卻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約爲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可以說,滿清能得天下,其“以漢制漢”的策略,以及南明各個小朝廷的內訌和無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而人的心理是站在勝利者一邊。戰爭從南打到北。廣大的漢人覺醒並被動員起來,滿清集團的盟友則是在不斷失敗中越來越少。擁清的漢人更是倒戈無數。

現在呢,真正的滿洲八旗能有四萬是頂天了;蒙古人是觀望騎牆,有利則上,無利則退,算他兩萬最多了?漢軍嘛,三藩或降或敗。已折損大半,綠旗本不堪戰,且多數未隨滿清出關,頂多一兩萬人。

“最多八萬,嗯。這個數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朱永興好象個精明的商人,在綜合各項情報後反覆計算,終於得出了結論,“就算是全族動員,且不說戰鬥力,又能增加多少?”

國安部尚書葉虎是知道朱永興心思的,這樣計算不過是在覈定北方該留多少兵馬。抽兵南調是肯定的,只是這個數目還沒有最後確定。

“啓奏萬歲,北地已定,濟南軍區似乎不需駐留太多兵馬。”葉虎恭謹地建議道。

朱永興看着地圖思索了一會兒,微微點頭。當初擬議設立濟南軍區,是爲北伐主力的後勁和策應,也是受到後世的軍區劃分機制的影響,現在看來確實沒有必要。

整個北方要支應幾十萬大軍,至少要在一年之後,也許還不止。依靠南方雖然可行,但在北方減少一個兵,則會減少一份餉糧,對財政有一分的好處。

朱永興的思路是這樣的:就現在的氣候而言,只就種莊稼來說,同樣一個勞力,在南方的產出大大高於北方,如果是在湄公、河仙這樣的地方,一年三、四熟,那高出數倍也不止。所以,他不會急於向北方移民,以太大的成本來恢復重建北方。

以南養北,這至少會是一個五年計劃。而北方種地的產出較少,那便增加北方士兵的比重,並且不斷將南兵回調,以便在中南半島繼續擴張。通過人口數量的平衡調整,從而使北方的物資供應維持在一個政府能夠長期承受的水平上。

也就是說,先抱西瓜,再撿芝麻,把北方的重建速度減緩下來,而要採取更有效率的以南養北策略。

而評估敵人的數量和戰力,來確定北方駐軍的數量,則很是重要。料敵從寬,滿清集團按十萬兵來算,東北軍區按照編制也是十萬多人,如果齊裝滿員的話,加上北京軍區在遼西的配合牽制,便至少能夠抵擋或遏制住滿清。

至於蒙古諸部,雖然又是漠南,又是漠北,連青海也歸和碩特部管轄,但部落太多,人心不齊,實質上的威脅反倒不如滿清。而將滿清趕出關外的大明,更可以利用商貿和物資來控制和籠絡蒙古諸部。也就是說,對付北方蒙古人的兵力可能並不需要太多。

“東北軍區要儘快補全編制,北京軍區暫以十五萬爲滿額,西安軍區以十萬爲滿編,濟南軍區暫不設立,改設廣州軍區,鄭王劉體純任總司令,下轄殄朔、伐朔兩軍,年後分別調往福建和廣東。”朱永興將目光轉向吳三桂,沉吟了一下,說道:“總參謀部再仔細商議一下,看朕的決定有何疏漏,儘快回奏上報。”

“微臣領旨。”吳三桂躬了躬身,領命退下。

對於朱永興的行事風格,起碼內閣中的官員都已十分了解。那就是留給臣子相當的發揮空間,一般不會“金口玉言”,話出便無法更改。固然這種做法是朱永興考慮到如果象電影電視裡所演的那樣,一上奏便回覆,難免草率不當。但他的這種態度,卻讓臣子有被尊重的感覺。(未完待續。。)

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8章 以南養北第82章 燧發槍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54章 赴廣東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63章 求助他國第23章 綜合實力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106章 不負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36章 領悟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72章 血戰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38章 大海戰第67章 梆子腔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86章 接戰第172章 無題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78章 破路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94章 思考方法第4章 攻城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67章 梆子腔第29章 再提議和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85章 情動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12章 兵潰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95章 初印象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86章 復臺建議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0章 急躁,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