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治河之才

“寫得不錯,看來不只是讀過水利書籍,應該還有過實地考察。”朱永興仔細看過這個考生的試卷,終於下了結論,當然是指後面的專業論述。

陳紹愉和張煌言接過試卷,輪流閱看了一遍,臉上都有疑惑的神情。雖然他們不精通水利,但這上面有些東西卻是與常法不同。

“十年哪,每年兩三百萬銀子,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這,這未免有些——”朱永興已經定論說好,張煌言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

“這個花費確實很大。”陳紹愉沉吟了一下,說道:“不過呢,若是等上幾年,滅了韃虜,國家也恢復過來,財政也不是拿不出這筆錢。”

“我朝有多少年未修水利了?”朱永興搖頭嘆息,“積重難返哪!管它十年二十年,這是造福萬民,利在千秋的大事,能幹好,花費再多,朕也不吝嗇。嗯,朕還有很多疑問,那個考生呢,叫來讓朕看看。”

“萬歲,在這裡召見考生,有些不妥吧?”張煌言諫議道:“不如擇日,改在別的地方。”

朱永興想了想,笑道:“朕還是忍不住。旁邊可以僻靜屋子,不讓太多人看見,應無大礙。”

張煌言苦笑,看了陳紹愉一眼,兩人無奈地點頭,出去安排。

明朝自萬曆中興時,張居正起用潘季馴治河之後,便少有修水利之舉。忽略水利設施建設,對農業竭澤而漁,濫墾濫伐,以致於西北華北中原地區嚴重的植被破壞和生態災難。陝西、甘肅和山西在明朝中後期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荒漠化態勢,山西北部更是田鼠氾濫,直接導致了後來天啓、崇禎年間氾濫全國的特大鼠疫。

爲什麼不修水利呢?主要原因是財政不敷。文官和宦官兩大集團的爭鬥。現在呢,第一個困難還在,但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則已不復存在。而朱永興如此看重水利,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的信心。

水利工程無論在哪個年代都絕對是國家重點投入的項目,需要大筆的金錢和衆多的勞力。而且,萬一花錢太多。動搖了國家根本,問題可就嚴重了(隋煬帝的京杭大運河就是例子),所以這件事情和修書一樣,不是強國盛世你幾乎是幹不成的。

康小三都能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營造個什麼“盛世”,難道我還比他差嗎?朱永興的自信告訴他,他只會比康小三強,盛世來得也會更早,更實至名歸。

…………

當陳潢不明所以,被考場官員引至一個小屋時。朱永興正坐在那裡等他,並且假報是將要被朝廷委任的河道官員,見其試卷,頗感興趣,要詢問一些治河的問題。

這樣一來,陳潢便不是特別緊張了。而且河道官員與其專業相通,談起話來也更方便。

說到陳潢,今年已經是二十七歲的年紀。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卻攻讀農田水利書籍。還到寧夏、河套等地沿黃河實地考察,精研治理黃河之學。也正是這樣的愛好成全了他,否則,按他的年紀,又是讀書人,很大的可能便是被家裡人逼着去應仕滿清了。

從舉止和言談來看。陳潢是個豁達爽快的人,也就是不象旁的讀書人那麼謹慎,那麼唯唯喏喏。而且,很快他便開始暢所欲言,這自然是因爲朱永興的鼓勵和引導。

“河務艱難。任重事繁,積重難返,絕非一時之功。若萬歲委一信任官員,實心辦事,不懼憂讒,則事無可爲。”陳潢喝着茶,苦笑了一下,說道:“若是瞻前顧後,畏懼彷徨之輩,則治河難矣。”

“河道長久失治,自然不可急功近利,也必然要有人奮起承擔。這些,朝廷已經想到了。嗯,看你試卷說是需十年之功,能不能縮短時間呢?”朱永興明白陳潢的意思,長久的工作需要穩定的領導,只有皇帝信任,才能不更換頻繁,不能說今年委任了,一聽說哪裡又決堤了,便撤之換人。

陳潢認真想了想,說道:“若是資金足額,人力足夠,或七年可成。”

朱永興點了點頭,說道:“看你試卷上所言,有很多不同於治河舊法之處,能不能解釋一下。”

“其實也不盡是小民自創,我朝潘季馴已有論述。”陳潢接過他的專業試卷,看到上面有圈有點,便一一解釋道:“黃河之所以氾濫,是因爲河道逐年升高,形成了岸上河,於是河堤也越來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而築堤束水,以水衝沙呢,是把河堤加固加高,把河道變窄,水勢則一定增強,流速加快,不但新沙不至沉落,舊沙也能卷帶入海。河牀必然越來越深,河道也一定愈來愈低,就不會有決堤之患……”

“那這種方法可有過實踐?效果如何?”朱永興覺得原理好象是通的,但還有顧慮。

“自然有成功經驗,萬曆年間潘季馴四次治河,歷時近十年。”陳潢充滿欽佩地說道:“潘公首任河官初識水性,二任河官則已深知堤防的重要性,三任總理河道時,形成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並付諸實踐,四任河官時,潘公即形成了他的治河理論。經潘公治理,黃、兩河歸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

這樣就放心多了。朱永興暗自長出了一口氣,新理論固然抓眼球,可治河這種大事,要拿來做實驗,就未免太兒戲了。

“若要治河,一是學術精,慮事周,洞悉水患之根源。”陳潢意猶未盡,繼續說道:“若是治河官員有心無術,只知清沙排淤,每年耗費千萬人力,百萬黃金,可河牀年年淤沙,越集越多,竟然鬧到乘高四潰,不復歸河的局面,等汛期一到,便立刻化爲烏有。”

朱永興點頭稱是,要治根本,便要全面規劃,立足長遠,年年只是對付,縱然僥倖不潰堤決口,但禍患卻在積累,終有一日要大爆發。

“先生所言精僻。”朱永興不吝讚賞,笑道:“只是這堤壩上不種樹,只植灌木雜草,未免太絕對了。少種樹,多植草,是不是更好呢?”

“學生實地考察過,種草比種樹更好。”陳潢堅持着自己的見解,“樹根雖然有固堤的效果,但秋汛來時多有風雨,堤土鬆軟,樹幹一搖,大堤便容易裂縫決口。”

人家實地考察過,怎麼也比自己想得更切合實際吧!朱永興赧然一笑,沉吟着說道:“陳潢,若是萬歲委你以治河重任,你可有信心根治河患?”

…………(未完待續。。)

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06章 不負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45章 妥協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29章 破城第24章 烽起石屏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章 世子殿下?第29章 破城第60章 會趙王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93章 三馬來會第75章 恬然自樂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54章 赴廣東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8章 緊急商議第95章 初印象第28章 封官兒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74章 東逃,後路第9章 世子殿下?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7章 初勝第15章 正妃虛懸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10章 大勝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26章 無題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41章 自我否決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4章 攻城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32章 魚龍白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90章 援助水西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28章 封官兒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47章 初勝第74章 東逃,後路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30章 輕取永昌第42章 北伐新策第85章 急行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82章 無題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