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求助他國

感謝心漂浮,悼武華夏,hghgkfgd等書友的打賞支持,祝朋友們萬事順意。

另外說明一下,稱呼王爺爲殿下並不是錯誤,史書有載:白文選被挾持降清時,曾流着眼淚說:“吾負皇上與晉殿下矣……”所以,可以稱呼白文選爲趙殿下,晉王李定國爲晉殿下。

“殿下要東去安南?”白文選愕然以對,聽了朱永興加工過的事情經過,又聽了他的將來設想,深感驚訝之餘,也對他的去向表示了很大的疑惑。

“東去安南,一是踐吾對猛山克族之諾;二來,廣西初定,清軍統治並不穩固,尚有部分明軍殘部相助,形勢或可轉變;第三呢,廣西失陷,滇省明軍已與外界失去聯繫,如果能打通出海口,便可與延平郡王和張尚書的舟山所部互通聲息;安南內戰不止,鄭阮兩氏皆久戰疲弊,難擋吾明軍鋒銳,定然會委曲求安,則吾可得一安身之地,此其四;第五嗎——”

朱永興停頓了一下,緩緩說道:“此亦是陛下之意,朝廷留守,聲名在外,當別闢戰場,遠離滇緬邊境爲好。”

白文選眨了眨眼睛,明白了朱永興話中的意思。前四點雖有道理,但也可忽略不計,只有這第五條,才應該是重點,是皇上和朝廷派朱永興以留守之名入滇的真實意圖。靶子嘛,吸引清軍的目標嘛,自然是離得越遠越好,折騰得越厲害越好。

朱永興點到即止,繼續說道:“清軍兵力多隻至三江之內,若是東去,阻礙甚少。然滇省亦不能棄,當留兵力在雲南邊境聯絡土司牽制清軍,並衛護入緬的皇上與朝廷。此重任也,非趙王與晉王不能當也。”

明朝對雲南採取“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內宜流不宜土”的方針,雲南(昆明)、曲靖、澄江、臨安、大理、永昌六個府,全設流官;楚雄、姚安、廣甫三個府的流官任知府,以土官爲輔任同知、通判;尋甸、武定、廣西、元江、景東、蒙化、順寧、鶴慶、麗江、永寧、烏蒙、東川、芒部等十三個府以土官爲主,流官爲輔。

而清軍入滇,一是兵力不足,當然也應該考慮到雲南地方複雜,土司林立的情況。到目前爲止,佔領的只是九個流官爲主的府,另外十三個三江之外的土司府則多未觸動,想是以威壓人,讓那些土司自動投效。而從地圖上看,清軍的勢力主要還是在滇省的北部,三江以外的大部地區還處在土司所控之下。

其中,尤以雲南迤東一些土司的反清擁明意向最爲明確。以元江那嵩爲首,寧州土司祿昌賢,新興王耀祖,嶍峨祿益、王揚祖,王弄土司王朔,蒙自李日森、李世藩、李世屏,石屏龍韜、龍飛揚,路南秦祖根,陸涼資拱,彌勒昂復祖,維摩沈應麟、沈兆麟、王承祖等,皆是史書有載的,爲了反對清廷的民族壓迫政策不惜流血犧牲,共同譜寫了起兵抗清的悲壯史詩的少數民族英雄人物。

這也是朱永興執意東去的重要原因,據安南高平爲立身之地,北聯土司牽制住滇省清軍,西入廣西對戰三藩中最弱的孫延齡,南下北部灣打下出海口,則可能與另兩位在中國華南沿海、北部灣的海洋文化歷史以及越南的史書中所提到的重要人物會合。而擁有了海軍,則進可攻,退可守,可大展拳腳了,這纔是朱永興制定的總體戰略,也是他規劃的復興之路。

白文選在心裡鬆了一口氣,既然朱永興這麼說了,就不必擔心他以留守名義命其率軍相隨。而在滇緬邊境保護皇上和朝廷,當然是他的真實心理,這與晉王李定國是差不多的。

“殿下既欲東去,爲何又在此大張旗鼓,引得清軍來攻?”黎維祚作爲一個品級並不太高的文官,與一位宗室留守及一位異姓親王坐在一起,起初很是收斂,只是靜神凝聽,此時心態稍有調整,不由得開口問道。

“振人心,鼓暮氣。”朱永興很簡短地回答,沉吟了一下,繼續解釋道:“散處滇西北、西南各地的大明文官武將尚有不少,值此危難之時,若久不聯絡,又無明確投奔之地,則人心必散,勢必瓦解。吾雖螢火之光,亦當盡力閃亮,只作黑夜中之孤燈也。”

“殿下忠肝義膽,甘冒大險,真是令人欽佩備至。”白文選越來越覺得朱永興確實可擔大任,深爲皇明宗室能出這樣一個人物而感到振奮,只是他心中還有疑問,“只是若駐兵於雲南邊境窮荒之地,時日一久,糧草難以爲繼。追糧索餉,又必與土司衝突,如之奈何?”

這確實是個問題,晉王李定國在孟艮也因此遭到當地土司的反抗,後來採取綏靖政策安撫土司,並令士兵耕種解決給養,纔算是勉強安定下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當然是個辦法,但朱永興還有一個解決之道。

“暹羅國對吾大明最有眷戀之情,可與之聯絡,暫借糧草、象馬,養精蓄銳,壯大實力。”朱永興說着把目光投向黎維祚,“黎卿,出使之事吾想交付於你,不知——”

“臣願往。”黎維祚起身一躬,說道:“還請殿下面授機宜。”

面授機宜?拿我當諸葛亮了?朱永興愣了一下,笑着伸手示意黎維祚坐下,說道:“既是出使,不卑不亢即可。你先至孟艮見晉王殿下,請他派一支兵馬,或全軍移駐景線,然後由此入暹羅,溫言相商,必可成功。”

“謝殿下指點。”黎維祚沒有絲毫猶豫,便拱手答應下來。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若是見到晉殿下,代吾向殿下致意。另外,請晉殿下務須與當地土司和善相處,可令士卒耕種暫解糧草之急。還有,就是聯絡事宜,吾有一法,可免信使遭擒而泄漏機密之慮。具體的做法是這樣……”

等朱永興拿出本書,給白文選和黎維祚講完最簡單的加密技術,這兩人望向朱永興的眼神變得更復雜了。這種簡單的加密書寫,在當時的古人眼中,絕對是最震撼的事情。

“黎卿好生去做。”朱永興對黎維祚是寄予厚望,希望以後能幫他繼續聯絡各家抗清武裝,所以也就善加籠絡,“卿有穿虎豹、趨辰極之能,吾以後還有重任託付啊!”

……

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81章 書院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81章 書院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33章 無題第83章 北望第124章 隨想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章 陌生之地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4章 篡改聖旨?第31章 段氏遺族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3章 暹羅國情第38章 三師相會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4章 篡改聖旨?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85章 急行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30章 暗戰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124章 授課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91章 新氣象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7章 歡歌暢飲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01章 夜談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82章 無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4章 真儒,自虐?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6章 大巫的怨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