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勤勞的昏君

李國棟在前世的時候,曾經看了許多歷史資料,雖然楊嗣昌此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但在國家大義的問題上,絕對不可能坑盧象升,就從楊嗣昌撥給盧象升近四萬大軍這一點來看,就沒有存心要把盧象升推去送死的想法。盧象升一路沒有得到糧草補給,這唯一的解釋就是,崇禎皇帝本人想要坑盧象升!

目前盧象升手中還有三萬八千大軍,等他到了鉅鹿的時候,又因爲陳新甲的假情報,給調走了一萬八千人馬。陳新甲是心胸狹隘沒錯,但他可以炮製假情報坑害盧象升,卻沒有得到任何懲罰,這一切始作俑者,都明顯指向了崇禎皇帝本人。

但是崇禎皇帝從內心來講,也並非有意讓盧象升去送死,而是一系列的判斷失誤所制。

崇禎皇帝想要主和,卻又不敢明說出來,剛入朝詔對之時,性格耿直、一身浩然正氣的盧象升,一句“臣主戰”相當於揭了崇禎的傷疤。

但是,既然主戰,崇禎皇帝又派高起潛掣肘盧象升,這就不可理解了。理性的說,崇禎想和並沒有錯,這對於當時的大明,不失爲一種策略。但是既然決定戰,那就好好打,結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導思想下,白白葬送了盧象升這樣一員統帥級的人才。說到底,崇禎皇帝是庸才。

若是真的把天小兵馬都交給盧象升這個兵部尚書指揮,有關寧軍,有天雄軍,有秦軍三支能戰之師,多方配合,擊敗清軍完全不成問題。

可是,崇禎偏偏是個心胸狹窄之人,你讓我丟了面子,我就得讓你難受。沒有崇禎的支持,提督太監高起潛是不敢不支援盧象升的。

再從真實歷史上盧象升戰死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盧象升死後,不僅沒有發體恤,崇禎還縱容高起潛誣告盧象升“畏敵不前,以至大敗”,反而不追究高起潛坐擁數萬關寧精銳作壁上觀的行爲。

至於楊嗣昌,完全是給崇禎皇帝背了鍋,在歷史上背上害死盧象升的罪名。

崇禎皇帝絕對是一個敢做不敢當的昏庸君主,自己親手害死了盧象升後,又追究這次戰敗的責任,殺了文武大臣三十六人,爲自己的錯誤背鍋。可是負關鍵責任的高起潛卻毫髮無傷,爲什麼呢?殺了高起潛,豈不是等於崇禎皇帝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至於崇禎皇帝的幾道罪己詔,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下的。

再看這件事另外一個重要的責任人陳新甲,這次他並沒有因爲假情報受罰。但是在幾年後,崇禎秘密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去和清廷合議。結果被朝臣發現後,崇禎又殺了陳新甲,說此事自己毫不知情,把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

其實被崇禎皇帝坑死的能臣中,盧象升只是其中一個,還有孫元化、鄭崇儉、熊文燦和孫傳庭等人,這些大臣每個都是能人,都被崇禎皇帝給自斷胳膊了。有這樣的昏庸之主,大明豈能不滅?

按照有些人的觀點,說崇禎皇帝克勤克儉,龍袍打了補丁,自己的生活十分節儉,所以說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難道就因爲一個皇帝吃糠咽菜就能說他是個好皇帝?就像是一個敗家子,把萬貫家私都敗光了,然後家徒四壁,穿着破爛衣服,整天吃糠咽菜,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個能人了?毫不客氣的說,就算換上阿斗來明末,都能比崇禎做得要好。

當然這個時候,李國棟肯定不能在盧象升面前說出“崇禎皇帝是昏君”這樣的話來,畢竟盧象升忠心耿耿,屬於那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之人,李國棟自然是沒辦法和他說這些道理的。

盧象升率領四萬人馬(包括李國棟的三千餘人在內)尾隨清軍一路南下,抵達真定府。

高起潛率領的三萬關寧軍,已經先一步抵達真定,畢竟關寧軍是以騎兵爲主。之前陳新甲率領關寧軍從昌平出發,救援了高陽之後,崇禎皇帝又把關寧軍從陳新甲手裡手中,交給高起潛指揮。高起潛得到軍情,清軍已經離了真定南下,他便率軍趕往真定。一路過來,沒有遭遇一名清兵,三萬關寧軍順利進入了真定府城。

雞澤縣城,這座縣城已經被清軍攻破。自從多爾袞的七萬主力大軍離開京畿之後,連續攻克了衡水、武邑、棗強、雞澤等縣城,兵峰直指河南。多爾袞出發之前,皇太極就已經交代過他了:打穿北直隸,千萬不可進入河南同賊寇見面!我大清應同賊寇遙相呼應,讓賊寇脫險,但不可同賊寇接觸。

順德府,廣平府等地,無數的百姓家園被毀,子女財帛被擄掠。

雞澤縣城,城門樓上插上了金色大龍旗,縣城內已經成爲一座巨大的兵營,清兵的呼喊聲,喝酒划拳聲,漢人女子的哭聲不時傳來。城內遭到屠殺的屍體已經被清理完畢,清兵驅趕着擄掠來的漢人青壯,把屍體拉出去掩埋了,再把漢人青壯趕入大營內,外面留了科爾沁蒙八旗和漢軍旗兵看守。

寬敞的縣衙大廳內,坐滿了身穿各種顏色鎧甲的清軍將領,各將頭上頭盔取下,露出後腦勺垂着一條小辮子的大光頭。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坐在正中間,他的左邊坐着鑲白旗旗主多鐸,右邊坐着正藍旗旗主豪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坐在下面的座位上。

阿巴泰,可是老奴的第七子,在這裡所有人當中,他的年齡最大了,多爾袞和多鐸都是他的弟弟,豪格是晚輩,可是自從天聰汗改元崇德,大金改清,皇太極稱帝之後,多爾袞、多鐸、豪格都封了王,就連嶽託也封了王,阿巴泰這個前輩大人物,頭上卻還是頂着一個貝勒,別說親王了,郡王都沒他的份,連旗主都不是。

自從皇太極稱帝之後,貝勒爵位就比親王低了整整兩級!豪格封王也就算了,畢竟他是皇太極的兒子,可是嶽託算個什麼玩意兒?居然也封了王,爬到阿巴泰這個叔叔的頭上去了!

作爲一名大清的老人,受到這種待遇,自然是心中極爲不滿,對皇太極多有牴觸。

回想起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賞諸貝勒並把諸貝勒封爲親王到郡王。

諸貝勒中,地位最顯赫是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嶽託等人,阿巴泰時年雖已四十八歲,因只是個貝勒,座位排在了諸和碩貝勒以下。眼看着諸弟侄觥籌交錯、開懷暢飲,他深感臉上無光,心中鬱悶不樂。

回到府第之後,阿巴泰不禁對屬下大發牢騷:“今後我再不赴宴!戰則我披甲冑而行,獵則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於子弟之列,我覺可恥。”

老奴生前,有蒙古親戚來訪,阿巴泰曾與四大貝勒一起出見。如今隨着諸弟侄逐漸長大,自己的地位卻每況愈下,豈能讓他沒有怨言?

誰想到這句話傳到皇太極耳裡,竟然命令其他幾個原本的貝勒,現在已經封王的傢伙來數落他。就連一向同皇太極不合的多爾袞,竟然也幫着皇太極跑來教訓他!

第606章 拆遷戶第158章 再會曹文詔第405章 神兵對天兵(一)第529章 打士紳燒地契第453章 隔橋對峙第580章 福王朱常洵第625 李自成再抵開封第598章 李自成退兵第154章 邊軍造反第419章 便宜大舅子第673章 攻城戰開始第237章 水下導火索第346章 假煙第470章 高陽之戰(上)第735章 出使闖營(上)第14章 大安口守軍第912章 兵臨廣州城下第727章 又見士紳炮灰第499章 被困賈莊第774章 崇禎遇刺(上)第90章 通州避難區第71章 救大明百姓(二)第323章 夜戰黃河灘第744章 保釋金第446章 銃刺第516章 內應第118章 通州之戰(四)第872章 劍指廣東第257章 銅和炮第588章 開封周王府第546章 拍賣會(上)第761章 攻打行宮(中)第713章 逃離京城第29章 殲滅晉商商隊第222章 金門總兵府第165章 歸化城第479章 救援高陽(一)第636章 如何封賞第734章 陳圓圓第651章 淮河岸邊第155章 收編軍戶(上)第514章 募捐救濟南第799章 攻入南京第482章 救援高陽(四)第535章 獻俘儀式第840章 水騎配合(七)第552章 抹黑士紳的宣傳第358章 江華島第825章 考城攔許賊第683章 收復嶽州第372章 山林賊窩第772章 弘光僞帝第299章 出使漠北第303章 追殺喀爾喀使團第42章 城頭攻防第857章 生擒多鐸第439章 高陽孫府第607章 閘港走私船第667章 左良玉抗旨第88章 孫府定計第174章 範永鬥遭難第262章 伏擊科爾沁騎兵第928章 聯合大西軍第516章 內應第173章 救助難民第108章 夜間縱火第329章 功敗垂成第667章 左良玉抗旨第702章 衝過九江第493章 再遇盧象升第903章 白衣渡江(下)第890章 鑫源堂廣東分號第395章 火燒草原(二)第317章 駱駝懟戰馬第294章 沒有退路了第453章 隔橋對峙第120章 消毒救治傷員第467章 戰多鐸第187章 炮擊流賊第473章 曲阜衍聖公第568章 工程兵第615章 松山突圍(中)第274章 金國援軍到了第493章 再遇盧象升第1章 範家商隊第25章 蒙古騎射第891章 東江之戰前夕第529章 打士紳燒地契第507章 蒿水橋之戰(五)第341章 借兵救高麗第717章 寡人爲陛下報仇第747章 李自成發財第201章 大淩河之戰第490章 清軍要攻濟南第122章 壕溝陷阱(中)第19章 情報換牧奴第797章 南京內應(中)第109章 騷擾撤退第315章 夜殺古祿格第773章 昏君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