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九十六 邊防軍

蘇海生這一系列的條件聽的古爾王朝的談判使者目瞪口呆。

他們倒是感覺後面兩個還好,前面兩個實在是受不了,於是請求蘇海生不要那麼獅子大開口,稍微少一點,他們也好回去有個交代,否則實在是不好交代。

蘇海生皺着眉頭。

“要得太多了?不然我帶着大軍去你們的首都繼續談判?那樣的話就不多了,對吧?”

蘇海生對這個主動湊上來找打的對手很是不爽,對他們沒有半分好臉色,除了強硬就是更加強硬,一點好顏色都不給。

於是古爾王朝使節團被迫帶着這些消息回到首都商議,看看到底該不該答應。

最後的結果是支持的人比不支持的人多,勢力更大,不支持的人主要就是吉亞蘇丁和根基老巢就在北部邊境的一些官員、權貴。

他們非常反對這種議和方式,因爲這會極大損害他們本身的利益。

但是他們的聲音太小,吉亞蘇丁本人又剛剛遭逢大敗,權力地位動搖,說話不那麼好使了,所以也沒用。

最後,以素來對吉亞蘇丁不滿意的地方實力派代表人麥爾祖格爲代表的投降派壓制住了抵抗派的聲音,決定和明國和談。

接着麥爾祖格作爲代表,親自去和明軍談判,在談判桌上,他唯一的訴求就是古爾王朝大戰之後損失慘重,財政不濟,明軍看看能否稍微削減一些賠款數額,他們也好對內部交代。

蘇海生看着這個麥爾祖格低眉順眼的樣子,頗感愉悅,想着賣他個面子,以後或許有用,便決定答應他的請求,將明國方面要求的賠款數字下調了三成。

麥爾祖格喜出望外,向蘇海生表達了深深的謝意,隨後向蘇海生贈送了數量不少價值不菲的私人性質的禮品,表示自己很願意和大明在這一地區的軍事負責人打好關係。

蘇海生頓時感覺這個人有點不一樣,便詢問他在古爾王朝內部擔任的職位和他本身的身份。

當他得知麥爾祖格在古爾王朝內部的職責相當於前宋宰相團隊當中的一員且還有地方實力派身份的時候,便意識到了這個麥爾祖格如此討好自己的緣由估計沒那麼簡單。

他進一步聯想到古爾王朝剛剛遭逢軍事失敗,領導人慘敗,威望實力大減,原先被壓制住的內部矛盾現在估計已經壓不住了,頗有冒頭的趨勢。

而這個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想要與他建立關係,用意是再明顯不過了。

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有些人看到的是危,所以憂心忡忡,有些人看到的卻是機,所以野心勃勃、興致昂揚。

這個麥爾祖格顯然屬於後者。

中央權力的衰微,意味着地方勢力的擡頭,意味着他們這種地方勢力的代表人有機會了。

對於這種人來說,國家利益屁都不是,他自己的利益纔是最重要的,而這種人心中到底有多少家國情懷也很難說。

或者說他們普遍沒有明國人那麼濃重的家國情懷,他們都是屬寄居蟹的,國家政府在他們看來只是一個隨時可以更換的暫住處罷了。

如果讓古爾王朝完蛋可以使得他們獲得更大的利益,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加速推進這一進程。

而目前來看,麥爾祖格對蘇海生有利益上的需求,或許是希望通過蘇海生來壓制古爾王朝的中央勢力,方便他們撈取更多的利益。

蘇海生的確有這個能耐。

根據蘇海生目前所知道的消息,他得知蘇詠霖面對大明全新的軍事形勢,正打算建立起一個邊防軍的機制。

同時,蘇詠霖也準備任命他在擔任第二兵團司令官的同時,常駐西域地區,擔任大明在西域地區的邊防軍主帥。

因爲大明經過實際考量之後決定不在西域地區設置主戰兵團,而用第二兵團和第六兵團的軍隊輪流駐守西域,維持在西域的軍事存在。

所以目前來看,在明面上,西域地區沒有直接的軍事負責人。

但是這一地區不能不安排軍隊,也不能沒有最高軍事負責人,軍隊駐地分散,更加需要一個統一號令來統御軍隊。

所以思來想去,排除成立西域兵團的可行性之後,蘇詠霖決定在不增加軍隊數量的前提下搞點變通,利用現有精銳兵團的戰鬥力來做點什麼。

大明如今已經有八十萬規模的陸軍正規常備軍和九萬人規模的北海、東海和南海三支水師,還有五萬人編制的虎賁禁衛軍,現役常備軍都已經達到了九十四萬的規模。

編制龐大,戰鬥力強大,已經基本上滿足了防禦和開疆拓土的需求。

更別說散佈在全國各地民兵性質的每一個行政村的村民自衛小隊、鄉中隊、縣大隊,還有一系列在革命戰爭中因爲種種原因主動或者根據政策退役的退役士兵。

真要搞全國動員,明國能夠拉起來的軍隊數量是可以創造歷史破紀錄的,只要有足夠的交通運輸能力,真就打遍全球無敵手。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擴軍是沒有必要的,只會把用來發展經濟和科技的費用都用來養兵,不利於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所以蘇詠霖準備在之後的歲月裡引入規範的兵役制度和退役制度,將軍隊總人數固定在一定範圍之內,同時不斷更換新鮮血液。

他打算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着力於增強對軍隊的訓練和戰鬥力維持,將軍費用在刀刃上,精兵簡政,控制軍費支出,防止明國走上爆兵歪路。

在此基礎之上,蘇詠霖和辛棄疾、馬維英等軍事領導人一起搞頭腦風暴,最後想出來一個邊防軍制度。

這個邊防軍不是軍隊番號,而是一種機制。

即在不打亂現有主戰兵團編制規模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邊防軍框架,爲這個框架搭建一個指揮體系,而框架內可以填充任意一支軍隊接受這個指揮體系的指揮。

投入邊防軍框架內的軍隊依舊維持原有番號和編制所屬,但是在軍事行動方面,聽從邊防軍司令的指揮,而不是編制所屬兵團司令的指揮。

比如蘇詠霖爲了應對西域和中亞地區多變的軍事形勢,準備設立西域邊防軍,將西域駐軍六萬人投入西域邊防軍框架之中。

第一批西域駐軍是第二兵團的第四軍和第六兵團第十六軍,第四軍自然而然接受蘇海生的指揮,但是第十六軍原本不屬於蘇海生指揮。

但是在邊防軍機制之下,蘇海生不以第二兵團司令官的身份指揮第十六軍,而以西域邊防軍司令的身份指揮第十六軍。

不只是第十六軍,全國八個主戰陸軍兵團乃至於虎賁禁衛軍的任何一支軍隊被投入到西域邊防軍框架之中,都會聽從邊防軍司令的指揮。

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因爲蘇詠霖考慮到大明疆域廣大,很多事情具有突發性,邊境地區往往來不及請示中都就必須要進行行動,否則會遭遇非常嚴重的戰略問題。

但是蘇詠霖無意增加軍隊編制,就決定利用現有的基礎搞一個全新的機制,用這個機制來應對目前的局面。

一千一百五十六 革命不是氣氛友好的請客吃飯一千四百一十二 蒸汽機一千三百七十 南越沒有試錯成本六百六十六 鑄炮一千四百八十二 唯有在逃跑方面,他們永遠不落於人後二百九十六 一隻替罪羊五百六十一 拔劍四顧心茫然九百四十四 終極囚徒一千三百二十五 這是他最後的報復一千二百八十七 西域之地,咱們得有好幾百年沒有重回過了吧?八百二十四 陳雒,原來你也是個銀樣鑞槍頭啊第1634章 王坤的出差並不輕鬆九百二十二 火器部隊的組建七百九十八 姜良平唾棄他們的奢華第1674章 天字第一號帝國餘孽三百七十二 趙構那老兒難道敢違揹我的命令?一千四百零二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千一百九十五 孫子義對政治不感興趣七百三十三 進入羅霄山區四百零四 珪子,我也是個僞善的人啊一千五百七十二 或許整個歷史上也只能看到一次六百八十六 計謀無法抹平實力之間的差距九百九十一 陸副使,這樣的事情在南朝發生過嗎?二百八十四 蘇詠霖要建設水軍九百零三 正是因爲遠,才必須要聽朝廷的第1678章 那個美麗的世界,一定會實現一百八十六 我要你何用!十八 他們眼中的火焰也燒得正旺六十四 你會知道我是對的一千五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新春詔一千二百 革命纔是最大的公平一千三百三十二 你們徹底的贏了一千五百五十九 看,這就是我們的革命一千五百五十一 張茗,你好大的狗膽!一千五百三十七 是理想太輕,還是現實太沉重?一千零五十九 危急存亡之秋一千零四十一 此人用心險惡,必殺之!一千一百五十三 張栻是復興會員一百四十四 夾谷阿速真的不想死一百九十四 狗頭軍師的“妙計”二 蘇詠霖打心眼裡看不起南宋第1640章 清剿南宋餘孽一千一百三十五 趙昚正在吃晚餐一千五百七十五 遼東地區人類生存改善計劃三百四十五 這是可以原諒的錯誤一千二百三十七 你小子,一肚子壞水九百六十 對手,實現夢想的另一隻手一千零八十二 將軍神機妙算,明賊一定上鉤七百二十五 《明律》正式頒行天下一千一百九十四 蜀宋政權六百三十三 復興會的正向循環九百五十四 這不是要他們的命嗎?九百二十一 工業文明的曙光八百二十八 歷史遺留問題八百零七 兩股戰戰,口不能言三百七十七 完顏亮把家底子都掏出來了六百六十三 大明的敵人九百二十 手搓火繩槍的猛男一千五百四十四 叛徒一千四百六十九 我有新爸爸了!七百九十一 蘇詠霖,你以爲我會中計?一千二百七十二 徐通不結婚五百九十 稱帝建國的時機,已然到來一千零四十七 襄陽城和樊城的擊破近在眼前三百六十三 堅壁清野八百零九 那你應該後悔讓我做皇帝二百八十六 他真的很佩服這個男人三百七十六 耶律元宜選擇退軍一千三百七十八 原則問題豈容你徇私!五百六十七 很多人都沒想到蘇詠霖居然是荀子的信徒十三 整個書房裡都充滿了輕鬆愉快的氛圍四百五十八 他們立刻北上河間一千二百一十二 朝廷若要繼續存在,就必須要仰仗明國七百七十八 我說的不是你,而是……你們五百零三 孔拯激動的熱淚盈眶一千零六十三 這可不算是英雄一千二百一十六 信用貨幣?八百一十三 蘇詠霖南下開封七百一十四 臣等尚且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五百四十七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一千三百六十三 這裡是大越國!不是明國!一千三百二十六 張栻是明國的人?七百三十二 揭竿而起二百三十六 咱們打了勝仗,不該笑嗎?九百九十 你們現在又拿出了聖人之言來辦事?七百一十七 老師真是我的良佐!四百一十七 堅不可摧的博野城五百六十九 戰時只有戰士,沒有書記官一千五百九十四 給彼此以枷鎖一千五百二十六 火氣那麼大,當心傷了身子一千二百七十六 老子賭爆他!一千一百零二 姚仲的終末一千 陸游不是工具人一千二百六十八 吳將軍,接下來就要看你的了三百二十 蘇詠霖狠狠地黑了一把南宋二百七十四 這兩人的狼子野心終於暴露無遺!一千二百一十 蜀錦走私案七百九十四 三千鐵鷂子又算什麼?八百五十四 明帝國進入到了一個快速修復和重建的時期八百三十八 後人哀之,卻不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