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政治雛形

(毓朗的府邸好像叫定王府,查了半天資料,權當漲姿勢吧。)

==================================================

沒有想象中的狂風暴雨,愈演愈劣,後續事件的走向和奕-劻所想的完全不一致,他等到的不是載灃的激烈對抗,朝堂內訌,而是後者的主動退讓和低調處理。

騷亂結束的第二天,載灃下令嘉獎慶-親-王-奕-劻,獎勵的級別史無前例,三眼花翎,東珠頂戴,太子太保,以及級別甚重的赤龍勳章,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額外榮譽更爲奪人眼球。

配享太廟。

有清以來,只有寥寥無幾的幾位重臣,或者功勳卓著的皇族宗室,纔有資格在死後將牌位放入太廟,與歷代皇帝一起,接受後世子孫的供奉朝拜,這是幾乎最頂尖的榮譽。

朝廷不僅沒有追究他私自宣佈叛亂士兵無罪的越權行爲,反而大加讚賞,說他果斷剛毅,臨危不亂,是帝國不可多得的賢臣。

鋪天蓋地的讚譽在很大程度上蓋過了別人對毓朗的關注,與此同時,一條暗諭悄悄的發佈出來,毓朗雖然革去一切職務,但以練兵大臣的戴罪之身和載濤出洋考察軍事,爲期一年。

就當別人爲奕-劻歡欣鼓舞的時候,只有當事人知道自己有多麼氣惱,接到命令的他,不得不把剛剛控制起來的毓朗放出來,同時進一步的逼迫計劃也戛然而止。

奕-劻惱怒之餘,把這條諭令反反覆覆看了好久,得出了一個隱藏在心中已久的結論,載灃的每一步動作幾乎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正確的簡直....簡直不像他!

這位綽號“小五子”的攝政王,成長速度太驚人了,敏銳的政治嗅覺告訴奕-劻這並不符合成長規律,這些做法一定出自某個人的口中。

他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也僅僅如此。

這個人究竟是誰?載澤?善耆?盛宣懷?

所有的猜想都是徒勞無功,獲勝後的奕-劻突然發現自己下一步根本無路可走,他連打擊對象都找不到,而一時半會他也根本不會想到,那位爲載灃籌謀劃策的人,就隱藏在隆裕-奕-劻聯盟當中,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這一邊出了問題。

當葉開和載灃所有接觸的痕跡都被警衛局擦去,在外人看來,這位身兼軍資使和軍學司主使的練兵大臣,就是一個頗得榮幸的軍事人才,充其量也算一個頭腦開明的新派人物,有一定的寵幸,但算不上什麼元老重臣。

或許只有葉開一個人不這麼想。

葉開的頭腦始終清楚一件事,他所有行爲的出發點不是爲了效忠誰,而是自己,奪權和清除異己,這些目的,現階段只有載灃能給他,而前者同樣想借助葉開的能力奪取大權,當這兩個目的重合時,他自然會幫助載灃,因爲幫助載灃等於幫助自己,但是如果有一天,這兩個目的背道而馳的時候,葉開同樣會毫不猶豫。

清楚這一點,就不難理解葉開給載灃出的主意究竟意欲何爲。

在外人看來,奕-劻贏了,載灃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優勢損失殆盡,局勢於他不利,但這兩種結果,所有傾於好的一面,都朝向了葉開。

毓朗,載濤走了,禁衛軍他可以抓的更牢固,而即將成立的禁衛第二鎮,他可以肆無忌憚的烙印上自己的印記,他那些歷練有成的學生們,也可以藉此機會爬的更高。

善耆走了,奕-劻的力量總算補回來點,某種程度上會放鬆他的警惕,只有這樣,紕漏纔會在不經意間流出。

其他人都走了,那麼,載灃對他的依賴將會更重。

在他的計劃中,步兵衙門還會被裁撤,而那些被遣散的士兵,可以自然而言的流入日後的禁衛第三鎮,這些都是現成的資源。

總之,救火隊員一定會有,坐收漁人之利的人也還在,當奕-劻,可惜不是你。

最遲一年半載,權力的天平將會重新撥調。

載灃需要等,葉開同樣如此。

.......

禁衛軍的擴編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有哈漢章和蔣雁行在,葉開已經不需要經常到軍營裡去,有了此前的經驗,第二鎮的組建要比葉開草創之時輕鬆得多。

由此一來,葉開也就可以放心的騰出手來,專心去做另一件更爲急迫的事,即在載灃和奕-劻之外,組建一個新型的政治集團,以集團的方式更快的擴大自己的利益。

除了拉攏來盛宣懷和載澤外,還有一個物色好的人員進入了葉開的眼簾。

法部尚書戴鴻慈。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爲應付蓬勃興起的立憲呼聲,特簡親賞大臣到歐美考察政治,即著名的“五大臣出洋”,時任戶部右侍郎戴鴻慈即爲五大臣之一,和載澤,端方等人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麥、瑞士、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歐美考察後,戴鴻慈大開眼界,認爲中國只有改革纔有出路,因此,極力主張以立憲政體代替****政體。陳言改刑部爲法部,戴首任尚書。他還提倡中國要富強,必須“固邊疆”、“振興實業”及開礦、興學、修鐵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開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

一句話,戴鴻慈是個鐵桿立憲派,這就有了接觸最起碼的基礎。

度支部議事大堂,載澤,盛宣懷,戴鴻慈三大尚書齊至,而召集他們來的,居然是一個相比之下品級低了不少的軍資使。

這幾個人聚在一起,居然總攬了大清帝國,財權,交通,運輸,鐵路,司法,軍權等諸多大權,而這樣的安排,肯定不是巧合。

葉開之所以把地點選在度支部,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以宗室大臣載澤爲首,組建一個政治團體。

載澤和戴鴻慈都是出洋五大臣,又是堅決的立憲派人,彼此之間早已相識,甚至可以政治說目標也極具吻合,而盛宣懷自然不用多說,一直是新派領軍人物,對立憲改革寄望已久,三人之外的葉開同樣如此,施政天津已經爲他博取了一個開明維新的好名聲,在直隸府立憲派人當中已經有了一定威望,特別是處理完呂海寰事件後,這種威望還在不斷攀升。

這幾個人聚在一切,自然不用擔心共同話語的問題,到此,三大尚書再加上自己這個軍界實權派,葉開苦心打造的政治集團已經初具雛形,而在這個雛形之外,還貼上了一個華麗麗的時髦標籤。

立憲!

“諸位大人,今天把你們叫來,實際上是良弼奉了攝政王的命令,和諸位商量山西票號存亡一事,大家暢所欲言。”

衆人落座,葉開開門見山的說道。

第二百零六章 興國方略第二百六十八章 招商引資第十七章 北洋水師追魂曲第一百五十六章 拔刺第三百四十二章 快宣良卿來第二百四十二章 敲打第二百九十章 南洋三校第二百二十七章 江寧不寧靜第一百九十章 這是命令第一百五十二章 赦免康梁第七十章 致命一擊第二百二十八章 鴿子第二百六十二章 對峙第四十五章 畢業生們第四十三章 雙色人生第四章 聰明的女人是一柄溫柔劍第三百四十三章 南北和談第一百零三章 騷亂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會胡漢民第三百三十九章 帝國將晚第二十一章 經略陸軍部第一百三十七章 京城動態第七十章 致命一擊第六十九章 持續發酵第八十四章 戰爭真諦第三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對話第三十七章 黑屋密談第三百二十四章 歷史由我來書寫第二百二十三章 武漢三鎮第三十一章 陰謀樹下的並蒂花第二百四十六章 答記者對第二百一十八章 “忠心可用”第一百九十七章 誰是議長第三十九章 千里之外的博弈第三百零二章 脅迫第二百五十章 救濟銀第一百四十一章 迴應第三十四章 下一步第二百四十章 就是要鬧大第一百九十五章 對峙第二百四十二章 敲打第一百三十八章 蓋房子理論第一百二十九章 最後的救贖第二百八十七章 拜訪虞洽卿第四十一章 大太監的心思第三百零一章 變通旗籍第七十四章 巧舌如簧第一百七十章 口水戰第三十三章 兩個生意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華人神探第二百三十五章 救市?第三百零九章 袁世凱抵京!第二百三十一章 浦東設想第二百七十一章 兩樁交易第三百章 就是要動你的奶酪第三百四十三章 南北和談第三百一十二章 失策?第一百九十二章 來吧!交易第九十章 授勳大會第一百六十章 籌建武備廳第一百五十八章 無可奈何第一百二十一章 風波乍起第八十四章 戰爭真諦第七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抓捕行動第一百二十三章 施壓第四十章 戲院子裡的來客第一百四十八章 憲政編修館第三百四十二章 快宣良卿來第三百二十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三章 鐵王爺的怒吼第二百一十九章 南下第一百零五章 爛攤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鴿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樑良密話第二百九十八章 敕治兩江第三百零四章 勸進書第九十章 授勳大會第三百二十九章 平邊靖寇大將軍第五十三章 走鋼絲的大活佛第一百二十章 金融救國第二百一十章 對抗第六十四章 兩難的御史第二百零二章 從喪家犬到座上賓第一百章 窩案第三百四十一章 革命而不流血第三十二章 失意的紅頂商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軍民兩用第一百零八章 破天荒第一百三十四章 偷拍事件第三十二章 失意的紅頂商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離開第五十二章 俄國人的動態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三十三章 兩個生意人第三百三十五章 只識良公不識君第四十八章 檢閱場上的尷尬一幕第二百三十七章 困局與解法第二百三十二章 上海道臺第八十六章 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