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

在生絲產業裡收稅收的這麼多,除了生絲產業自身的發展外,也和商貿區對走私打擊的非常嚴厲有關。←,

爲了控制走私,商貿區方面要求從事生絲產業的商行,公司,廠家的相關交易都必須報備,同時上海生絲商會爲了控制生絲價格,擡高生絲的出口價,爲整個生絲行業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也是嚴苛控制商會成員的每一次生絲交易的價格並備案。

而商貿區的執法部門也是嚴格監控這些交易,要知道這年頭的生絲交易都是大宗交易,尤其是繅絲廠和洋行之間的出口貿易,那都是一次性幾百包甚至幾千包的大交易,按照每包生絲價格三百兩到四百兩不等的價格,其每一次交易的金額都是少則數萬兩,多則數十萬甚至百萬兩銀子。

以上海紡織公司爲例,四月份向信德洋行、怡和洋行等四家洋行交貨總數四千包上等廠絲,交易金額高達一百四十多萬兩銀子,收取的貨款就有四十幾噸白銀。

如此大宗交易很難逃脫商貿區執法部門的監控,要知道商貿區爲了保證生絲交易的規範,同時確保生絲產業的稅收能夠收上來,可是在工商處下面專門設有‘生絲監督科’,別的不敢,就專門盯着各大洋行、商行的生絲交易。

如此也就導致生絲產業裡,其稅率可以說是比較重的,普遍達到了百分之十以上,但是儘管如此,留給洋行、國內生絲廠商的利潤空間還是非常大。

這從衆多資本雄厚的商行一股腦的繼續投資建設機器繅絲廠就可以看得出來。裡面的利潤還是相當豐厚的。

作爲皇家產業的上海紡織公司,這幾年來已經先後投資興建了五家分廠。其中四家分廠已經先後建成並投產,如果說裡頭沒有豐厚的利潤。上海紡織公司也不會投入巨資,再興建第五家分廠了。

只是想要發財的也不僅僅只有上海紡織公司一家,從事生絲行業的富豪家族多了去,以前的林家不過是其中一家而已。

廠絲大行其道後,衆多商行,尤其是傳統生絲商行迅速放棄了手工作坊的模式,轉而投資興建機器繅絲廠,比如說之前馮寶纔去應聘的寶丰繅絲廠,就是由湖州的幾家大生絲商行聯合投資興建。

衆多的繅絲廠一股腦涌現出來。儘管他們的貨物還不愁銷路,但是彼此的競爭也是越來越大,其中對少量優質出口商的爭奪也是比較嚴重。

雖然說每年到上海收購生絲的洋行多不勝數,但是其中也有好有懷,有些是大商行爲了保證穩定的貨源,和國內的生絲商行建立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一般給予的價格都比較優惠,比如信德洋行採購上海紡織公司的上等生絲,其價格要比生絲商會的最低限價要多出一到兩個百分點。別看一兩個百分點數額很小,但是生絲貿易動輒數百萬兩銀子,這一個百分點可就是好幾萬兩銀子的利潤了。

這些大洋行都是不差錢的主,付款非常痛快。常常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直接交付好幾十噸的現銀充當貨款。

如果生絲商人自身沒有足夠的實力,那麼就很難和這些大洋行建立優惠的交易關係。甚至連平等交易關係都難,正所謂店大欺客。你只拿着百來包生絲就想要和興德洋行做生意,人家分分鐘幾萬兩上下。都懶得甩你。

所以實力小的國內生絲商人要麼是把貨物賣給中小洋行,要麼是乾脆轉售個上海紡織公司這種實力頂尖的大商行。

當代的生絲產業裡,雖然有足夠多的客戶,但是客戶也有好壞之分,而現在繅絲廠們競爭的就是這些優質客戶,尤其是興德洋行,怡和洋行這些超大規模的實力洋行。

馮寶才管理的上海紡織公司雖然起步早,麾下已經有四家繅絲機器廠正投產運營,但是商貿區裡裡富豪實在太多,砸起錢來一點都不手軟。如此情況下,上海紡織公司也是面臨着後面多家繅絲廠的步步緊追。

稍有不慎就會失去行業老大的地位,沒有行業老大的地位,今後和各大洋行議價的時候就會佔據劣勢地位,這是林申邊不能容忍的。

不過大量富商攜帶資金投入生絲產業,導致大量機器繅絲廠興建起來後,也是直接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服務行業這些就不說了,其中較爲重要的就是由於繅絲廠的迅速增加,這些繅絲廠可都是採用機器設備的,一旦壞了總不能拆回去到歐洲維修。

所以商貿區裡已經出現了幾家專業化的機器廠,不幹別的,就專門給那些繅絲廠修理機器。

其中發展最好的乃是信德洋行和林氏商行合資興辦的林德機械公司,信德洋行從歐洲挖來了大量高級技術人員,不僅僅修理機器,而且還嘗試着自造蒸汽機以及紡織機器。

年初他們仿製了一款織機,雖然性能和國外進口的產品要落後一些,但是勝在便宜啊,林德機械公司主打價格戰,愣是把織機的價格壓低到了只有進口產品的七成左右。

有部分資金匱乏的中小紡織企業已經開始試探性的採購他們的織機。

至於蒸汽機這種技術含量更高的科技產品,林德機械公司的那些洋人工程師們帶着一羣工人搞了一兩年,雖然說去年年底搞出來了一樣樣機,但是穩定性和效率實在差強人意,根本無法投入市場,現在他們還在繼續埋頭苦幹呢。

爲什麼搞這麼久,失敗了好幾次依舊投入資金研發蒸汽機呢,這裡頭可和什麼振興民族工業,復興國家之類的沒什麼關係,純粹就是利益驅使。

要知道現在中國甚至整個遠東地區的蒸汽機市場都是一片空白,只能從歐洲進口。如果林德機械公司能夠率先製造出合格的蒸汽機來,憑藉價格優勢就能夠迅速搶佔大量市場。

別的不說。僅僅是中華帝國海軍的戰艦,商用船隻所需要的艦用蒸汽機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只要林德機械公司能夠把蒸汽機搞出來,海軍部二話不說立馬就下訂單!

面對龐大的市場前景,豐厚的利潤,林德機械公司的另外一個大股東信德洋行比林氏商行更加積極,恨不得立刻就搞出蒸汽機來爲他們創造豐厚的利潤。

雖然第五分廠發生了一次事故,導致損失不小,不過林申邊還是硬着頭皮遞上了報告,不過不用兩天,他就是接到通知。說宮務廳的財務處處長,整個皇室產業的掌舵人潘立宣將會抵達上海,預計會召集皇室產業的諸多負責人進行會議。

林申邊得知此事後,心中帶有一絲疑惑,第五分廠那邊事故雖然有些嚴重,但是也不至於驚動潘立宣這位大佬啊。

難道說潘立宣來上海不是因爲第五分廠的事,而是爲了其他事?

林申邊有些忐忑的等着潘立宣的到來,而潘立宣此時剛從海軍的一艘運輸船上下了船,然後帶着一羣人直奔商貿區政府。

宮務廳財務處雖然總部是在南京。但鑑於皇室產業大部分都是在上海這邊,所以也是在商貿區這邊設立分處。

這個分處就是設立在商貿區政府裡頭。

商貿區政府的建築羣隨着中華帝國定都南京,早已經開始劃分,原來的林則官邸則是繼續由皇室保留。作爲皇室在上海的官邸所用。

而原來的左右兩側的建築羣,右側的繼續被商貿區政府使用,而左側的由那棟建築則是充當蘇鬆太道政府使用。

不過很多中央部門的都在這裡設立了分支機構。比如說財務部下屬的上海財務局、工商部下屬的上海工商局,宮內廳的財務處也是在這裡設立有上海分處。

至於原來在這裡辦公的軍方機構已經陸續搬遷到了其他地方。比如說海軍的第一艦隊司令部已經是在商貿區內的蘇州河北岸擇地,準備修建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大樓、皇家陸軍第七步兵師司令部則是直接遷入了上海縣城靠東北方向的軍營之中。

其他一些軍方分支機構。比如軍械部駐上海辦事處,軍需部駐上海辦事處都是各選地方辦公。

抵達宮內廳財務處上海分處後,潘立宣先抽時間拜訪了蘇鬆太道薛煥,又是拜訪了商貿區區長蕭昌中。

這兩個人裡,薛煥是早早投靠了林哲的前清高官,用傳統的話說就是早期的從龍之臣,成立帝國後,他依舊擔任蘇鬆太道員這個在中華帝國裡最爲關鍵的道員一職。

如今中華帝國的版圖雖然擴大了許多,也有省一級的建制,但依舊是沒有任命省級官員,江蘇巡撫、浙江巡撫都是空缺的,由中央直接管轄下面的各道。

而皖南、蘇南、浙江各道中,其中最爲關鍵的自然是蘇鬆太道,僅僅是這個地方可是維持着中華帝國的生命,貢獻了絕大多數的稅收。

說起單純的稅收,整個浙江省都不如蘇鬆太道下屬一個松江府多。

而潘立宣自然是不會輕視身爲蘇鬆太道的薛煥。

至於商貿區區長蕭昌中,他雖然是洋行買辦出身,但是從商貿區總務處普通科員做到會辦,再到總辦,然後被林哲任命爲首任商貿區區長,掌管着中華帝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的唯一一個工業城市,其治下的商貿區供應了中華帝國近半軍費,所有軍械。

可見此人在中華帝國的文官體系裡,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他潘立宣雖然是整個皇室產業的掌舵人,但是面對他們也是得客客氣氣的。

先後拜訪了這兩人後,他纔是召見了皇室產業的各企業負責人,包括林德機器廠總經理秦申雲,上海紡織公司總經理林申邊,上海造船廠總經理石丁,林德機械公司總經理程童建等人。

等衆人坐定後,潘立宣就是率先開口道:“之所以把諸位大忙人都叫過來,是因爲要想諸多通報一件,近期內我們財務處有一個大動作,需要各產業的大力配合!”

“大動作?”林申邊放下了心,看來潘立宣不是因爲第五分廠的事而來,只是他口中的大動作是什麼?

只聽潘立宣繼續道:“多天前,財務部向陛下上奏,請求籌辦一所官方銀行。陛下已經批准了這一項計劃,但是財務部那邊雖然收錢花錢有一套,但是怎麼辦銀行,做企業卻是一竅不通的,而且你們也都知道,帝國並不推崇官辦企業,所以多方考慮下,這銀行由我們財務處來辦!”

“開銀行?”林申邊聽罷有些疑惑,皇室產業的前身,林氏商行不管從那個角度上來看他都是一家實業性質的企業,不管是主業生絲產業還是近幾年涉足的軍械產業又或者是機械製造,造船產業等,這些可都是正兒八經的實業,可和金融行業沒什麼關係。

這要開銀行的話,還得是商貿區裡那些錢莊,外國銀行們才搞得起來,你要要讓皇室產業裡的一羣實業家轉行去搞銀行,這隔行如隔山啊,怎麼搞?(。)

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122章 擴大商貿區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634章 情報處調查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251章 望風而逃第397章 史榮椿的抉擇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5章 縣令相邀第488章 所謂治國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392章 走投無路第528章 衝突升級第412章 英俄威脅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544章 女蝸號戰沉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191章 清軍南援第296章 無法避免的戰爭第312章 財務部的苦和樂第85章 大婚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647章 皇子所第3章 比爛的戰爭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589章 籌辦新戰艦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412章 英俄威脅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168章 宮務廳情報處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388章 北平大亂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82章 組建水師第244章 線膛火炮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373章 軍官缺口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352章 第六軍的北伐第778章 中美勾結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253章 沈馳雲入沐陽第243章 建立守備部隊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42章 勝負在此一舉第593章 心比天高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608章 南美的戰艦市場第128章 跋扈和自傲的對決第386章 大清的崩潰第682章 儲君人選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75章 井噴式發展第433章 皇家科學院第110章 崩潰和追擊第207章 激戰六安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400章 元宵佳節第29章 林成庭來襲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624章 婆羅洲第478章 密室會談第565章 阿瓦恰灣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779章 立儲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131章 敵騎來襲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493章 初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