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戰略之爭

國債的發行對於帝國財政來說,雖然有着比較好的前景,但是短時間內還是難以提供太多的幫助。

因此1858年度的財政預算中,依舊是以八千八百萬的稅收爲基礎而制定的!

而支出預算上,由於軍方的態度實在太堅決,同時林哲也是默許了軍方上保持強硬的態度,所以儘管內閣總理大臣畢餘同爲首的文官集體反對並表示了不滿,但是依舊無法讓軍方退步太多!

最後內閣進行了多次部議後,面對軍方的強硬要求,不得不大幅度答應了軍方的財政預算要求,不過他們同時也是相應提高了1858年度的財政支出預算,達到了九千萬之巨,和財政收入預算相比,多出了兩百萬的赤字,至於到時候如何解決這兩百萬的赤字,財務部那邊的官員還不知道要湊白多少白髮呢。

最後按照統帥部和內閣方面議定的1858年度財政支出預算中,皇家陸軍、皇家海軍、協防軍三支正規軍事力量的預算爲六千六百萬銀圓。

佔據總支出預算九千萬的百分之七十三,比起1857年的軍費預算比例還要高三個百分點。

支出預算中最大的困難,即軍費比例解決後,很快內閣、統帥部、督察院、大法院這帝國的四大權力機構進行了聯合部議,十餘名部堂文官和多名高級將領聯合簽署了1858年財政年預算案,並提交平仁堂請天子御筆親批。

次日,林哲用硃筆在該預算案做出批示。批示相當簡單,只有一個字:‘準’!

如此一個簡單的‘準’字。就已經表示該預算案正式獲得天子的恩准,稍候財務部就會根據這份預算案進行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工作。

這份預算案中。軍費就佔據了百分之七十二,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七,即兩千四百三十萬的預算由內閣各部門,督察院,宮務廳,大法院分配,對於其中他們又怎麼爭奪這兩千多萬的預算就和軍方沒有什麼關係了。

現在的軍方上下洋溢着一片喜慶中,這可是六千六百萬的軍費預算啊,比今年的兩倍還要多。而如何用這一批錢,軍方的頭頭腦腦們是進行了諸多會議。

就連在前線的施清瑄、徐言青、沈馳雲等諸多將領雖然無法親自回南京主持該事,但是一個個都是和南京頻繁通信,通過屬性發出自己的意見!

不過這些高級將領雖然說一個個在外人面前都是驕橫無比,但在軍方內部,這又是一個等級更加森嚴的地方!

而如此使用具體的使用這一批軍費,實際上前線的實權將領無權決定,統帥部的諸多部門也沒有權利做出決定,能夠做出這一決定的乃是一個軍方內不太起眼的部門。即聯合參謀部之戰略司!

如果說聯合參謀部的作戰司就是負責制定各項重大會戰的實權部門,那麼這個同樣彙集了海陸兩軍最精銳人才的戰略司,那麼就是肩負着中華軍未來之戰略發展,整個帝國今後戰略走向的部門。

期內任職的校尉軍官都是軍方最優秀的人才。大多數還是海陸兩大軍校的兼職教官!

在1858財政年預算案通過統帥部、內閣、督察院、大法院聯合組成的文武部議,並獲得天子硃批得以施行後,聯合參謀部之戰略司的司長陳安旭就是加班加點。戰略司要根據帝國如今的戰略環境,制定下一年度的乃是後續兩三年的戰略規劃。

同時根據這些戰略規劃制定軍隊的擴編、訓練計劃!

軍隊的擴編和打仗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說先擴編了軍隊,然後再去選定目標。而是先選定了目標,然後再針對性的一一解決問題,看看需要多少的兵力,需要提前準備多少大炮槍支以及彈藥,要準備多少糧食豆料等,需要向民間徵集多少牲口,需要動員多少民夫輸送軍需,而這些民夫的口糧又需要多少,怎麼解決!

這些事情是一樣一樣的來,嚴格上來說,後續諸多事和戰略司沒什麼關係!

但是爲什麼說戰略司重要呢?因爲要執行什麼戰略是它提出的,而後續作戰司以及其他軍方的部門才能夠根據這些計劃制定一項一項詳細計劃,並一一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

戰略司肩負如此重任,身爲司長的陳安旭上校揹負的責任是相當的大!

而且每天都有諸多軍方大佬的書信送到他手上來,有施清瑄的,有徐言青的,有沈馳雲的,一個個都是軍方的實權大佬,而這些大佬們送來書信,說的大多是他們自身的一些戰略見解,比如說施清瑄就不斷重申山東以及河南的戰略重要性,稱奪取這兩個省後,就可以直奪北京,徹底奠定九州歸屬。

而在福建折騰的陳雲陶則是送來書信說,兩廣乃是華夏南門戶,而廣東之廣州更是通商港口,工農商業發達,如奪廣東,勢必再爲帝國再添一個堪比蘇南浙北的財富重地。

就連徐言青和林安飛也是不甘寂寞,說着江西、湖北的戰略重要性,如果能夠奪取這兩地,那麼帝國根基穩矣!

這些大佬們說的問題其實帶有一絲的私人意願,都期望着帝國的整體戰略能夠傾向於自己負責的戰區,施清瑄和沈馳雲想要北伐,徐言青和林安飛想要西進,陳雲陶想要南下!

爲何?

因爲這些高級將領的未來前途以及百年富貴,都繫於一身戰功之上,但是這要建功立業單單靠他們的軍事才華是不夠的,你後面還得有着統帥部的傾力支持。

施清瑄爲什麼能夠橫掃揚州、合肥、六安、鳳陽、泗州,最後在桃源以北大敗清軍僧格林沁部?

真是因爲施清瑄的能力比徐言青等人要強得多,堪爲中華軍內第一人?這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如果沒有軍訓部給施清瑄源源不斷補充新兵。施清瑄麾下的皇家陸軍第一師和第三師早就打殘了,如果沒有軍需部源源不斷補充的糧草甚至鞋襪被服。第一軍早餓死了。如果沒有軍械部給他們持續不斷的提供槍支火炮,第一軍的米尼步槍早就不夠用了。

施清瑄之第一軍的連戰連捷。是和統帥部各部門的傾力支持分不開的,但是再往裡深究的話,爲和統帥部會支持施清瑄的第一軍呢?

因爲在當初戰略司制定的1857年下半年戰略規劃中,定下的戰略目標是‘奪取江北,鞏固皖南,有限南下!’

換句話說就是,統帥部將會把大部分的戰略資源都投入到江北戰場上,而皖南和福建戰場所能夠獲得的資源就會非常少。

要不然爲何第四軍現在還沒能拿下九江?第二軍現在還沒能拿下安慶?是因爲他們的將士不如第一軍的勇猛?又或是因爲徐言青和林安飛的能力不如施清瑄以及沈馳雲?

都不是,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統帥部對他們的支持力度非常的有限,他們連攻城用的炮彈都不夠,皇家陸軍的士兵折損了就很難獲得補充,就算是協防軍士兵也沒有辦法維持太多,因爲統帥部的軍需部那邊根本就沒有給他們太多軍糧。

上述的這些都一一表面,戰略司在中華軍內部的重要性是值得那些軍方大佬們重點關注的。

而能夠當上如此權重部門的司長,陳安旭自然也不是普通人!

他和中華軍裡大部分軍官的出身一樣,都是書生出身,1853年即慕名加入餘勝軍。並考入了當時的隨營學堂,而後學習數月後成爲隨營學堂第一期學員中的其中一員。

不過和很多人直接進入了野戰部隊任職不同,他卻是因爲成績優秀,加上對於外語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僅僅幾個月呢,就能夠和翻譯們一起翻譯外國的軍事著作了。

於是乎他留校任教,同時還兼職翻譯。過去幾年裡翻譯了十餘本外國的軍事著作,同時還參與到了軍校的教材編寫。

而後他雖然一度被調離隨營學堂。到了部隊任職,但是一去就是少校營長。而且只任職了不到三個月,就是被調回了隨營學堂,擔任教務處處長。隨後又是進入當時的督練處工作,主要負責戰略研究。

今年上半年,他一度短暫的任職第一師第一團團長,但是這個任職經歷也只持續了四個月而已,當中華帝國拿下南京後,成立統帥部,他就是被調任聯合參謀部戰略司司長。

縱觀他的履歷,就會發現他的野戰任職經歷很少,而且一直都是文職和武職來回變,別人都是副連長升連長,連長升副營長,副營長升營長這一個路子。

但是他卻是文職和武職交叉進行,而且兩次下放到部隊裡任職,都是一部主官,從少校營長到中校團長,而在中央機構裡任職的時候。都是擔任要職,以前的隨營學堂教務處處長,督練處協辦,現在的戰略司司長,可都是實權職位。

如此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被上頭寄予厚望,屬於重點栽培的哪一類人!

如果說過上一段時間,並且時機恰當的話,他晉升爲少將也是不用驚訝的,甚至直接出任某一個皇家陸軍步兵師的師長都是有可能的!

而每一個被培養,有望短期內晉升爲少將的軍官,都是屬於被林哲重點關注的人,他們不需要別人作爲靠山,也不用虛施清瑄這些前輩大佬,因爲林哲就是他的靠山!

只要你表現的有足夠的潛力,那麼林哲就保證會讓你順利成長到足夠高的地位!

所以面對施清瑄等人的來信,陳安旭雖然也看了這些信,但是都是一笑而過!

開什麼玩笑,明年甚至後續數年的帝國戰略,怎可讓某個高級將領的個人喜好利益而左右!

他帶着戰略司的一羣才華出衆的參謀們連續工作多日後,終於是把之前制定的一些未來戰略規模給弄出了詳細文件。

而後,他可不願意繼續等下去,而是直接向宮務廳遞交了求見聖顏的請求,如果是其他普通官員想要求見天子,大部分只是走個過場,林哲時間有限,能夠獲准面聖的人實際上只佔申請人中的極少一部分,而按照慣例,這些沒能見到林哲的官員一般會有內閣部臣代替接見。

不過陳安旭不同,他的身份地位足以讓他第一時間獲得面聖的機會!

得到了宮務廳秘書處來人的通知,陳安旭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先是整理了身上一塵不染,整潔全新的校官禮服,然後纔是提上了自己的公文包,然後穩步走進了林哲的辦公室!

ps:??最近幾天起點活動雙倍月票,手裡有票的同學現在就投吧!

第263章 林哲的惡趣味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354章 清軍出擊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700章 戰爭,起!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704章 世界大戰的邊緣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254章 一夜寒風起第714章 太子監國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24章 新軍服和軍銜第227章 捷傳江寧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409章 林哲的召見第276章 戰前準備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591章 元宵國宴第258章 硝煙中的屍體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64章 該走還是留第690章 蘭港國朝貢第84章 水師初成第647章 皇子所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417章 經濟大臣第379章 爭論和妥協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575章 交通和工業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434章 教育發展計劃第344章 上海建市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76章 亂世重典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23章 第二步兵團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602章 重回戰國時代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71章 擴軍五千第66章 許乃釗之邀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554章 四國條約第507章 津浦線開建第242章 戰略規劃第123章 井噴式發展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156章 圍點打援第289章 慘勝第626章 里維拉貿易公司第90章 騎兵出擊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32章 隨營學堂幼年班第269章 死城安慶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216章 戰爭風暴來臨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668章 布拉鎮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696章 太子出訪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187章 逃跑和封賞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643章 方家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24章 婆羅洲第700章 戰爭,起!第49章 湖州釐捐局第469章 秘書處改革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103章 黑夜混亂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299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一)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33章 炮彈下的盾牌第408章 文武之爭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