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騁望琅琊臺

膠東的那陣風,也吹到了南邊的琅琊。

琅琊爲古莒國之地,後來割讓給了齊國,又一度作爲越王勾踐的都城,但越人不能越過江淮守之,遂入于田齊,成了齊國五大行政區的“莒”。琅琊城便是莒地的重要海港,也是秦始皇這次東巡的重要目的地。

琅琊城港以東,海畔有山,形狀如臺,高百丈,故曰“琅琊臺”。秦始皇抵達這裡時,當地官員已經征伐三萬民夫,拓寬了道路,在琅琊臺上爲皇帝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弘的行宮……

這座行宮坐落在高百餘丈琅琊臺上,臺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雲層裡拔起九座山峰,峰間有石道,名曰“雲梯”。時值初春,雲梯兩邊山坡上喬木、灌木等植被遍佈,重新煥發了生機,攀爬過程中猛一回頭,就能望見繁榮的海港和奔騰不息的碧藍東海。

秦始皇來到琅琊行宮的第一天,就熬了一整夜,批閱因趕路而耽擱的奏疏,這一批就是夙興夜寐,到了雞鳴時分,也睡不着了,索性披上厚裘,讓趙高等親隨陪同,在琅琊臺上觀海望日。

眼看鮮紅旭日從海上躍出,漫天紅霞,頓覺胸中塊壘頓消,熬夜的疲倦也不翼而飛。

他索性不睡了,喊來琅琊郡守,問起關於琅琊臺的事來。

“我看這琅琊臺行宮外牆古舊,壁上滿是藤蔓,修築有些年頭了,最早可追溯到何時?”

琅琊郡守稟報道:“最早來此處的君主,應是齊桓公、齊景公,皆樂琅琊之景,數月不歸。不過那時琅琊臺上宮室簡陋在,真正大興土木者,應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勾踐既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臺于山上,周七裡,以望東海。

這便是琅琊臺上七裡石城的來歷,難怪建築風格頗有南方特色。

秦始皇看向一旁的丞相李斯:“會稽到琅琊,有多遠?”

李斯稟報道:“走陸路,恐近兩千裡,走水路,至少也要千五百里。”

秦始皇聞言搖頭道:“越王勾踐倒是雄心勃勃。”

越國這跨越千里的遷都看似不合理,但秦始皇卻能夠理解,勾踐也學了吳王夫差,一心求霸,當時諸侯都集中在北方,而越國的都城在會稽,偏居南方濱海一隅,鞭長莫及,要實現霸業,必須得遷都。

這就跟秦國想要崛起,必須從偏居一隅的雍,遷到靠近中原的咸陽一樣。

琅琊顯然是個不錯的地點,南連淮、泗,北走青、齊,聯絡海岱,控引濟河,山川糾結,足以自固。吳王夫差以此爲跳板,侵齊伐魯。越人既滅吳,亦出琅邪以覬覦齊魯泗上。

越人擅長舟楫,琅琊則是優良的海港,琅琊臺的西南、東北方向均有可避風停船之港灣,適於船隻往返。琅琊郡守說,當年越國令水軍士兵兩千八百人砍伐樹木造舟,經過了五年的精心備戰,出動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大規模舟師,一舉佔領此地。

這數量是十分龐大的,眼下秦朝北上支援琅琊的會稽舟師,也僅到這數量的一半。

琅琊郡守又道:“勾踐以琅琊爲都後,一度稱霸齊魯泗上,據說連孔子都帶着諸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前來拜謁勾踐……”

“哦?”

秦始皇來了興趣:“勾踐如何對待孔子。”

他很好奇,一個是于越蠻夷的霸主,一個是尊周禮的賢人,這二者見面,會是怎樣的場景?

“聽當地人說,勾踐見孔子的場面可不友善。”

琅琊郡守稟道:“當時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猶嫌不夠威武,還要手執屈盧矛,身邊有300名斷髮文身的敢死之士,設在城門之外,孔子及其弟子寬袍大袖,從300人間經過,方能拜謁勾踐……”

陣勢逼人也就罷了,那勾踐見到孔子的第一句話,便沒有絲毫客氣,直接問:“夫子何以教我?”

越人就是越人,與中原候伯至少要客套謙遜一番不同,直接就問孔子:請問你拿什麼教導我呢?言語中沒有尊敬,只有挑釁和輕蔑。

孔子的應對倒也得體,鄭重其事地回答:“丘能講述周公之道,在此,便先演奏雅琴奉獻給君上罷……”

然而孔子料錯了,他這招對付齊景公、衛靈公,甚至是楚國葉公好使,對越王勾踐卻不頂用,剛要撫琴,卻被勾踐的話打斷了:

“越人的性格脆弱又愚笨,在水上航行,在山上居住,以船爲車。喜歡兵器敢於拼死,卻不懂雅琴,夫子卻以雅琴教導他們,恐怕沒什麼用!”

在於越人勾踐看來,雅琴禮樂皆是無用之物,他這是擺明了,不給孔子的”周公之道“任何發言機會,於是這場難得的相會,便不歡而散了……

秦始皇聽罷後,卻笑道:“勾踐做對了,儒生之學,的確對霸道無用。”

天下禮崩樂壞已有好長時間了,孔子卻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若越王勾踐用這套東西來改變越人之俗,雖然能被齊魯之人稱讚一番,但與想要追求的霸道,卻是背道而馳。

在秦始皇看來,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卻以文亂法,且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爲是,不能任爲下臣使用,四處遊說乞求官祿,可但凡重用他們的國家,比如魯國,比如中山國,最後都衰亡了。

所以,別說是沒啥文化的勾踐了,就算是他的先祖秦孝公,當年商鞅初入秦,分別以三皇五帝之道和湯武之道說之,秦孝公都聽得直打瞌睡,直到商鞅開始講述霸道和變法,秦孝公才精神抖擻,數次移席近聽。

不過,秦始皇仔細想想,當年越國面臨的情況,和如今的秦卻有些相像:

中原人視越爲蠻夷,也有人視秦爲戎狄之邦,秦的那一套律令制度,不被散漫慣了的關東人認可。

秦始皇也做過妥協,一度想通過封禪泰山,承認關東神系,來完成他的大一統,但結果卻是在泰山遇到風雨,遭儒生諷刺,以古非今……

挾書令頒佈後,儒生暫時噤聲了,但沉默之下,敵對之意更甚。

“越王勾踐不用孔子,不用儒生是對的,但昔日龐大,南北跨越千里的越國,要如何才能一統江淮琅琊之俗,如何才能長久不衰呢?”

這個問題,越國沒解決,越王勾踐死後,越很快就衰敗了,甚至被楚國攻擊,奪走了淮南淮北,使得國都琅琊和本土江東會稽中斷了聯繫,顯赫一時的越國,就此走向分裂滅亡。

這件事對秦始皇而言,是有些告誡意義的,是夜在琅琊臺行宮,秦始皇翻來覆去,想的都是這個問題。

“齊桓晉文,夫差勾踐,多少霸業,均是及身而止啊……”

不止是子孫不肖的問題,兼而不能凝,也會讓完整的大國轟然瓦解。

秦始皇如今最寶貴的就是時間,他已經很清楚,少了十年二十年,這件事是完不成的,他渴望長生不死,如此纔能有足夠的時間,讓天下真正實現一統。

雖然封禪泰山給秦始皇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在膠東,那羣嘴上沒譜的方術士也讓皇帝大失所望。但整合各地神祇,最終實現九州同俗,六合同貫,依然是秦始皇認定“一統天下”的正確方式!

於是到了次日,秦始皇便在琅琊臺祭祀了“四時主”。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禮。”

四時主神是齊地八神主之一,與齊人的生活最爲密切。它主宰着四季,決定着莊稼的生長和農業豐收,以及一年四季隨着潮漲潮落,正是這些海產品,滋養了琅琊延續至今。

所以在琅琊,無論君主還是黎庶,都要崇拜它,他們選擇在琅琊臺設立神祠、祭臺,以感謝四時主神給人們帶來的富足。

秦始皇也希望,四時主能讓帝國萬世永存……

鄭重其是地祭祀了四時主後,秦始皇又按照巡遊的老規矩,在琅琊刻石立碑,頌秦功業。

“維三十二年,皇帝作始。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

石刻裡,照舊是對皇帝車同軌書同文功勳的讚譽:“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

但與先前幾次刻石不同的是,秦始皇將膠東出現的新氣象,也刻畫入文中:

“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紙張印刷,淋滷得鹽。二十四節,諸產繁殖。”

說的盡是黑夫的文教、農圃之事,黑夫未敢居功,將它們都算到了秦始皇頭上。在秦始皇看來,膠東是帝國其他郡縣的典範,這些東西應該即刻推廣開來。

“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雖然膠東寇賊還爲釐清,但秦始皇默認他們已經是死人了,他對自己的膠東郡守,很有信心。

皇帝還將自己未來的期望,統統刻諸石上: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熟悉的《秦頌》在海邊迴盪,秦始皇帝立於琅琊臺上,看着臺下風雨沖刷礁石,他相信,自己在統一天下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小問題,最終都能迎刃而解,他的帝國,將如東昇的旭日,必將越來越熾熱興旺!

“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

或許是因爲徐市遭黑夫所囚,已沒機會忽悠皇帝派他帶童男童女三千人出海了,所以秦始皇在琅琊停留時間,並沒有歷史上三個月那麼長。

到了二月下旬,他帶着大隊人馬離開了琅琊臺,準備繼續巡遊東方諸郡縣,下一站,便是東海郡……

數千人的車馬隊伍行進在莒縣西南的山路上,這一帶均爲泰沂山餘脈,丘陵縱橫,大多呈東南西北走向,頗爲顛簸,尚未修築馳道,故道路狹窄,隊伍拉得老長。

最前方是昨日便來勘察道路,排除險情的郎衛軍,一路上,車騎們導引傳呼,驅散行人,郎衛在車上執角弓,違令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

總之,秦始皇前行的二十里道路,都被郎衛軍如同梳子般梳過一遍,確認野無遺孑方可通行,確保沒有任何宵小跳梁。

至於皇帝車輿處,竟有六輛一模一樣的金根車,其中只有一輛是主車,其餘皆爲副車。周圍更有屬車環繞,還佈滿了步、騎武裝郎衛,將秦始皇帝保護得結結實實不清楚出行規格架勢的人,恐怕要看雲暈了頭。

因爲道路狹窄,莒南丘陵一帶許多地方只能容一車,於是環繞左右的副車只能或前或後,改由衛士緊隨諸車保護——至於皇帝在哪輛車之上,外人卻無人能知,而知情者敢泄密者死!

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林,恰逢清晨,形成了濃厚的大霧,秦始皇昨天又熬夜批閱奏疏了,此時正閉目養神,皇帝日益蒼老的身形搖搖晃晃。車輿之前,中車府令趙高在前方兢兢業業地駕車,操縱六駿,小心避免任何顛簸,他駕車總是那麼穩。

李斯,葉騰,張蒼等官員車次居後,衆郎衛則環列四周,警惕地注視周遭險峻山嶺叢林,車隊吱吱呀呀,邁着緩慢而乏味的腳步前行着。

隨着太陽漸漸升起,山谷茂林間的霧氣漸漸淡去,就在霧將散未散之際,有眼尖的郎衛卻注視到,距離道路十餘丈遠的林間小丘之上,有一道異樣的光芒閃過,似是金鐵之器的反射……

還不等他過去查看,出言示警,從那小丘之上,便有一人騰地站起,原地旋轉數圈後,猛地拋出一物,徑直朝車隊飛來!

“有刺客!”

示警聲立刻響起,但郎衛們的豎盾阻攔還是慢了一步,巨大的鐵椎旋轉着,藉助居高臨下的優勢,砸向秦始皇車駕。

“轟隆!”

郎衛軍們來不及反應,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車隊裡,一輛靠後的金根車被重物擊中後,連帶着六匹駿馬轟然倒地!

蝴蝶翅膀扇起了風,改變了很多事情,但遲到了三年的那一擊,還是來了!

這一擊,如同飛石擊水,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車隊的馬被驚嚇到,紛紛嘶鳴起來!

這一擊,也註定讓天下震驚!

和歷史上,博浪沙刺殺誤中副車不同,這一次,在莒南,這枚巨大的鐵椎,不知是運氣還是算計好的,竟直接命中了皇帝乘坐的主車!

第984章 石頭第101章 非尋常之輩第296章 趙佗第446章 撼山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163章 陽城第285章 秦王(中)第31章 盆滿鉢滿第757章 農民的兒子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949章 養狙第886章 影子第603章 三千里江山第1000章 以鄰爲壑第457章 愷歌振旅第312章 水深第896章 若爲自由故第241章 勝者即是正義!第29章 無衣第58章 赴任第15章 長見識了第281章 八百年盛衰枯榮第455章 除惡務盡第490章 財政危機第117章 大時代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691章 爲人民服務第906章 新秦第803章 漢東之國隨爲大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171章 破楚策第307章 隻手豈可建城都第767章 壯士十年歸第759章 聲東擊西第735章 太陽落山了(下)第186章 材士第328章 何器?第342章 陛下,奇觀誤國啊!第377章 戍卒叫第303章 吹盡狂沙始到金第802章 左列鍾銘右謗書第423章 如果我們的鐵騎繼續向前!第395章 羊吃人第7章 喜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846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第771章 狗咬狗第839章 漁陽戍裡烽煙起第734章 太陽落山了(上)第1015章 統一哈第336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第585章 兒戲第27章 最後一天第583章 甌越第983章 隨波逐流第392章 牛羊課第54章 衷第315章 入關第410章 喪家之犬第806章 沛公第961章 猗氏第689章 象箸第985章 千鈞第461章 糖氏第423章 如果我們的鐵騎繼續向前!第937章 好皇帝第176章 冒險第647章 滄浪之水第85章 圍堵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792章 別得罪女人第477章 落子第1020章 我來第139章 張蒼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975章 鄭韓第33章 日子越來越好第570章 我願世間少英雄!第88章 罪與罰第468章 芝蘭生於幽谷抱歉啊晚上的一章鴿了,今天趕不及了emmm第249章 有種無種第199章 縣尉有請第173章 人之賢與不肖第179章 重生第217章 執斧斤者第392章 牛羊課第527章 執轡者第45章 生產力啊生產力第4章 見義勇爲是每個秦人應盡的義務第89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72章 入齊何見?劇情沒想好,今晚第二章先鴿了,不要等第52章 這一定是體制問題!第356章 黃老第994章 了斷第812章 鼎烹第5章 沒見過這麼多錢第778章 張耳陳餘第915章 爲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