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

陳佑偶爾會停下來同幹活的府兵還有工匠們交談幾句,問一問工作情況,伙食如何,工錢能不能準時拿到等等,完全是一派親民作風。

而長安城裡這些人,幾十年前還是天子腳下,不少人對陳佑這個府尹尊敬歸尊敬,但卻沒有畏懼,言語中正常交談倒省了陳佑不少精力。

這也是因爲陳佑現在是一副文人打扮,如果他是着甲持械,經歷過不止一次兵災的這些人可能會嚇到跪下。

沒過多久,安邑坊意圖爭一爭坊正位置的幾家富戶得到消息之後陸續趕了過來,除了家主之外,還有他們想要推出來的人選跟在一旁。

在自家住處有一個坊正幫襯着當然方便,但沒必要自己上,推出代理人來平常時候也夠用了,真到關鍵時候,也能拋出去起到一個棄子應該起到的作用。

陳佑當然是溫言鼓勵,誇讚他們對京兆府的貢獻。

在高啓眼中,富戶就代表錢糧,有錢糧就能拉起兵馬,有兵馬就有權力。你看陳佑這段時間怎麼拽起來的,還不是因爲他拿了剿匪得來的錢養兵?

可惜啊,剿匪養兵畢竟不長久,最後還得靠京兆府這些富戶出錢,朝廷的統治基礎是富戶啊!

高啓心底嘲笑陳佑的所作所爲,但在陳佑同富戶們和顏悅色交談的時候,也不願意讓他一個人出風頭,故而一反之前的態度,十分真誠地同這些人談話。

這邊交談甚歡,一連串爽朗的笑聲還沒停歇,一個衙役氣喘吁吁地從府衙方向跑過來:“使君!京城有聖旨來了!”

難得,陳佑與高啓默契對視,能看到對方臉上的疑惑,顯然這件事都出乎雙方預料。

陳佑收回目光,朝身旁噤聲不語的富戶們拱手:“王事爲重,某便告辭了。”

說罷,便帶頭朝府衙方向走去,那些富戶一個個點頭哈腰喊着:“使君慢走,高少尹慢走。”

回到光德坊,還沒到府衙門口,就看到門口街道上停着的馬車和護衛,來的人不少。

見此情景,陳佑也嚴肅起來。

他沒有提前收到消息,要麼是這一行人來得很急,要麼是這道聖旨對自己沒什麼影響。

但看門口有這麼多車駕,沒影響是不可能的,那就只剩下這一行人趕路迅速這一種可能了。

走近幾步,能看到門口等着兩個人,其中一個是韓陶朱,另一個不認識。

看見陳佑的身影,那個不認識立刻轉身朝門裡跑,而韓陶朱則快步上前,低聲道:“李相公家大郎也到了。”

聞聽此言,陳佑瞭然,懸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些。

既然大舅哥也跟來了,想來不會太差。

邁步進門,還沒走兩步,就見八位官員齊齊走出大堂迎了過來,領頭的正是李仁信。

一見面,私誼且放一邊,李仁信帶着衆人躬身行禮:“下官參見使君。”

陳佑上前扶住他:“諸君請起,進屋說話。”

進了大堂,陳佑坐到主位上,高啓坐在左首。

介紹了高啓之後,陳佑這才問道:“諸君匆忙而來,可是官家有甚旨意?”

其實看到這八個人,尤其是那七個帶有明顯行伍風的官員,陳佑已經大概猜到他們就是過來接手富平和鄠縣的。

只是他心中還在感慨,沒想到李仁信會放到自己手底下做縣令,也不知道他是去哪個縣。不管去哪個縣,到時候要多派些人保護他的安全才是。

正想着,果然就聽李仁信到:“好叫使君知曉,下官等此來是接了政事堂調令。”

陳佑點點頭,徹底放心了,一直都是李仁信說話,看來這一行人中還是他官職最高,總不能讓六七品的官員來主持京兆府吧?

嗯,趙普那樣的除外。

只聽李仁信繼續道:“這位名諱蘇錦帆,新任鄠縣令。這位......”

他每介紹一位,那人都會朝陳佑拱手致意。

一連串介紹下來,就只剩下富平令沒介紹了,這麼說大舅哥就是富平令了。

陳佑臉上帶笑,心裡卻有些憂慮,富平縣有地頭蛇雨金堡,李仁信要是帶的人少了怕是會出事,帶的人多了又不合適。

正煩惱着,李仁信終於介紹到自己:“至於下官,奉皇命勾當京兆府刑獄事。”

陳佑聞言一愣,第一個反應竟然是:那富平令怎麼辦?

“下官等此來還帶了官家手諭,以及政事堂任命京兆府法曹參軍事權守富平令的符文。”

剛剛陳佑還在關心富平令,可現在即便聽到任命金長順爲富平令的消息也沒放在心上,他直接站了起來,急切問道:“不知手諭何在?”

見他站起來,堂中衆人皆是起身。

李仁信喊了一聲來人,他的僕役立刻奉上一截竹筒,顯然手諭就放在竹筒裡。

李仁信接過竹筒,沒有交給陳佑,而是肅容道:“官家吩咐此手諭乃是下達給京兆府諸官,還請使君召集府衙僚屬及長安萬年兩縣官員一同聆聽聖諭。”

陳佑仔細打量着李仁信,見他微微搖頭,也不知道這手諭中的內容。

深吸一口氣,陳佑笑道:“既然如此,有勞李刑事稍待,我這就召集諸官。”

說罷,扭頭看向侍候在一旁的韓陶朱:“三郎你安排去叫人。”

“是!”韓陶朱答應一聲,快步出門。

在等待的時候,陳佑不好同李仁信說一些私密的話,只得談一談洛陽城,問一問鄠縣令等人的具體情況,一時間倒是其樂融融。

大概兩刻鐘之後,長安城內官員都聚集到了府衙之中,正堂也有些擁擠,衆人直接來到庭院中。

李仁信捧着手諭站在正堂門前的臺階上,陳佑領着諸官面對他而站。

新鮮出爐的富平令李長順十分激動地越過錄事參軍事樑關山,同鄠縣令蘇錦帆以及長安、萬年令一起站在陳佑高啓身後。

待諸人站定,李仁信取出手諭展開,看了一眼,朗聲道:“天子有諭誡京兆府諸官!”

在陳佑的帶領下,諸人彎腰拱手,齊聲道:“臣等恭聆聖諭。”

“朕聞京兆匪患甚烈......”

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一百五十九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二)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六十八章狀況頻起意外生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獨愴然第五百八十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七)第748章 敢請長纓安軍心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六)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三)第五百四十一章 陳將明舉賢不避仇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三)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變豈可猜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三)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六)第七百六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三)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二十三章小意應對新同僚第三百三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一)第四十九章君臣問對定計策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一百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二)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鏡首戰得勝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七十章積勞成疾爲哪般第三百六十二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三)第六百五十四章 梳理國政教天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兩姓永結秦晉好(二)第五百十四章 戰雖止諸事仍雜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二)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三)第一百八章正月之中再生變第二百六十章 爲民服務不求誇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二)第四百三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四)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戰前動員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十章大周來客夜登門第七十章積勞成疾爲哪般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恥在心中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慾惹戰端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一)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五十六章初見皇帝受問詢第六百五十一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第七百二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一)第八十五章瞿塘雄關佇江頭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一)第二百五十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六)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二十七章措手不及擔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