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一章 其實已到尾聲

商品貨物的流通,顯然讓大漢現在的交通網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朝廷的商隊在走、地方的商隊在走,甚至民間小商小販們也在走。即使是很多官道都已經拓寬,甚至改造爲了馳道乃至於直道,到底還是沒有辦法滿足民間急劇增長的需求。

三百年亂世宣告終結,一個又一個地方就像是被封閉了幾代人之後又忽然打開的秘境,因此大家對於對外交流和貿易是很積極的。

一個單獨的、強大的貨物運輸渠道,很符合現在的需求。

而且······這東西保不齊也能夠運人啊?

工匠們在短暫的驚詫之後,都陷入深思。

而假如讓負手旁觀的李藎忱得知,這些傢伙們連火車能不能運人都還在糾結的話,應該會忍不住一扇子敲在他們的腦袋上。

不過這也不怪工匠們,大漢率先發展起來的到底是貨物的往來運輸,而不是人的往來走動。

大家一心想着怎麼運送貨物,而忘了運送人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藎忱也不催促,他只是負責提供一個想法罷了。

大漢工業的發展,源頭是陛下幾個看上去天馬行空一樣的想法,比如流水線,又比如火器等等。但是正如之前所說,想法,終究只是想法。

一個想法從出現到落實再到投入生產,這中間可不是想想就能夠實現的,因此大漢每一名參與到其中的工匠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理解了李藎忱的想法並且把這些落在實處。

千年之後的人或許會對此感到詫異,不過就是一些人盡皆知的常識以及初高中就能掌握的物理和化學知識罷了,有什麼好難得?

殊不知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一切,實際上都相當於在開拓一個新的領域。而李藎忱實際上只是給他們指點了大概的方向罷了,具體向哪裡走又能夠得到什麼,他們自己終究還是不知道。

李藎忱本身作爲一個文科生,很多理科的知識實際上也是模棱兩可,所以也不敢說的太詳細,不然的話萬一說錯了,還不知道要走多少年的彎路呢。

除此之外,李藎忱也不太傾向於自己把道路上的所有細節都規劃好,工匠們只負責按部就班的把這些細節變成現實就可以,因爲這往往意味着工匠們在這個學習和仿造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自我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陛下說什麼都是對的,那我們只要跟着做就不就好了?

如此一來,我們爲什麼要這樣做,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些問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忽略。

不知道事情的因和果,那就是盲目。

現在的李藎忱或許還有精力事無鉅細指導,之後呢?

李藎忱死後呢?

那大漢的科技發展豈不是又要很多很多年裹足不前?

李藎忱與其說在努力帶給這個時代一些新的技術,倒不如說他在灌輸給這個時代一些思想以及一些思考問題和探索的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所以······陛下果斷的選擇偷懶。

醍醐灌頂之後,就是步步落實。怎麼把火車從陛下畫的簡筆畫變成現實產物,你們看着辦吧。

至少對李藎忱來說,現在自己找到了一個以後能夠幫助大漢鞏固南疆、遼東以及西域統治的好辦法。

鐵路一通,天下一體。

劉焯和其餘工匠們都齊齊退後半步,對着李藎忱鄭重拱手。

謹受教。

假如這傢伙不是陛下,大家很有興趣抓了他並且撬開腦袋看看裡面還有什麼新想法沒有,不要每一次都讓所有人感到震驚。

李藎忱則饒有興致的打量着那臺蒸汽機。

應該找機會讓各個書院的學生們都來參觀參觀。

畢竟他們纔是未來。

另外李藎忱也很好奇,工部最後會給自己造出來怎樣的鐵路和怎樣的火車?

——————————

長安的和平和繁榮,是因爲西北之戰實際上已經接近尾聲。

看上去武威和張掖都在敵人重圍之中,很危險。

但是實際上陛下也好,軍方也好,朝中羣臣也罷,都清楚,吐谷渾現在是拿不下武威了,因此對於大漢來說,並無任何損失。

吐谷渾大軍入境,武威沒打下,衝到大河邊又被打了回來,又打武威又沒打下,好一通折騰,可是最後得到了什麼?好像啥都沒得到,撐死天就是拆了武威城外幾塊磚罷了。

因此對於大漢來說也是這樣,除了戰死的將士不能復生之外,好像也就是投入的錢糧和武威的城牆有所損失罷了,這樣的損失都不算損失。

打仗呢,還是舉國之戰的那種好不好。

現在裴子烈已經率領大軍逼近武威,武威城外的吐谷渾軍隊必然也不敢久留,不日就能收復武威外圍陣地。

所以即使是從渡過大河開始,一路狂奔、幾乎沒有什麼停歇的漢軍將士,看到武威城的時候,也難免都鬆了一口氣。雖然大家知道這場戰爭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繼續向西看,還有張掖的袍澤弟兄等待着他們的救援呢,甚至高層將領們更是清楚朝廷對整個河西和西域的野心。

至於吐谷渾本身圍繞着青海湖的主要地盤,諸如伏俟城等等,吐谷渾要是願意“讓”出來,那大漢當然也是笑納。

因此這場戰爭,看上去已經快要到結束的時候,實際上只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罷了。

新的,向西大拓展、大開發的時代。

漢軍抵達武威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敵人城外的營寨發起進攻。

此時留守在武威的吐谷渾將領依舊是倒黴的慕容伏允。

這傢伙本來應該是帶着吐谷渾兵馬囂張向前進攻的前鋒主帥,正是藉助這一場大戰博取功名的時候,結果誰知道漢軍援兵的及時抵達以及張掖的失守,讓他從前鋒搖身一變變成了負責斷後的將領,這一路被漢軍追着打,漢軍騎兵甚至還時不時的超車,根本就不把你們這些人放在眼裡,更是讓慕容伏允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他現在也是下定決心,憑藉着武威城外的這些營寨以及長城,說什麼也得死死地擋上幾天。

自己多堅持一天,就是給慕容世伏重新拿下張掖、穩住陣腳多爭取一天。

第四百九十九章 斗的是耐心第五章 山路第一一九一章 和約第二零七零章 你們也太不靠譜了吧?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二零七二章 劫後餘生第五百四十一章 狠辣第八百零六章 錯在哪裡第一九三六章 海運的發展第五百一十六章 有些事情必須做第二一零六章 登銅雀第二十七章 寂靜第二零二零章 你沒有意見第一六一零章 陛下有幾個老丈人?第一三五三章 關中的土地第三百四十四章 兵發第一百七十章 變天(上)第四百七十二章 孫家門第五百六十三章 越來越不明朗第一千七十章 猴子和高個第七百一十五章 紅裳第二零三二章 跟着陳宣華不學好第一四六四章 建康府外有田舍第一二六一章 梟雄末路第三百零七章 敵暗我明第一三零九章 直迫上洛第一七零六章 分歧第一百九十五章 將令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與不信第二十八章 逃命第一九一八章 遷都之念第一千五十六章 新制度第一六五零章 窩囊第一一一七章 雪舞第十章 往事(上)第二零四九章 可信者,寥寥無幾第四百六十五章 攻和守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九百一十三章 歸漢中第一四二五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一百章 繼承第一二四四章 又是一年春好處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爲漢土第二百零九章 “狼狽”(第四更)第一七四一章 糧食,從四方而來第一四九六章 留鳴,留名第五百五十五章 月華如水第一四九七章 吳郡的人,出列第九百九十四章 死士第二百五十章 答話第四百七十章 貓鼠遊戲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五百零一章 鐵門第二一零三章 親守此地共存亡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內法第五百四十三章 昏招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贊同第四百二十章 你就是那個雞第一千三十二章 建康在望第一五二八章 戰盧容,大象來襲第兩千零一章 “如數”,“足額”第四百零一章 再等等第八百二十五章 突圍第七百一十二章 拉鉤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樣的世家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一一五一章 突厥人的噩夢第一一三八章 尉遲家的態度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第一三八七章 把長安融入大漢第五百二十章 不懂事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一四六四章 建康府外有田舍第一六四四章 漢軍騎兵的突進第一四一五章 朕想要潼關第五百八十七章 談判代表第一六五五章 大漢沸騰第一六八八章 王軌的去向第一一九一章 和約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二零六零章 當隨大樹共迎風第一六六七章 朕與你們同在第二三零四章 宗教第一五六三章 掌握在手裡的第一六三四章 市場的胃口第七百七十九章 難纏的在後面第八百一十一章 間隙第一四一三章 心境不同第二百五十八章 好男兒至此(上)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一二九三章 兩代人之間的爭鋒第一二八零章 內府第三百八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八百零三章 主動撤退?第一六九二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八百一十三章 態度不同第一七三六章 殺人先誅心第一六四七章 潼關下,火炮初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