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牝雞司晨(一)

帝國本土,素來是牝雞司晨,大家都是明白的,本國的大公雞,喜歡偷懶,又習慣性每隔幾年就跑到外面搶地盤爭母雞去了,因此家中就是他的妻妾來管理家中事務,雄主外雌主內,這些年來大家都習慣了。

新年尹始,皇帝下西洋,蔡琰就着手準備好幾樁大事了。

一件就是官場大換血,按皇帝所訂之制,各級主官,每屆五年,最多隻能任職十年,就要離開其職任另行安排,本屆官員大部分是做足二屆,現在已是青武十年,皇帝走之前設想,琰皇后要在秋天結束,完成本屆官府的換血。

帝國現在內閣五輔,首輔張昭,次輔二北二南,北者是華歆、曹植,南者爲諸葛瑾、張溫。各部各地奏摺到得中央,先交由內閣初批,給出意見,再送入宮中,由后妃集體作最後決定,然後交到相關部門執行。

內閣權重,他們的意見無疑能在很大程度左右宮中作最後決定的后妃們的意願,當中內閣首輔,儼然百官之首,可禮絕百僚(官員向他行禮,他可不用還禮)。

現任首輔張昭,精於帝國朝政,處事精明,行事剛正不阿,極有民望,深得帝心。從皇帝到后妃,均對其尊敬有加,不過體制訂死,張昭必須去職。

問題是張昭作過首輔,官員之首,再無適當職位可供調劑,唯有退休了事,不再任職“現管”。

他下臺後,繼承人會是誰?

一個人名浮出了水面,那就是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名冠鄉里。歆剛剛爲郡吏的時候,每每是沐浴出府,回家合門,議論政事取其中庸,從不用言語毀傷他人。

他原爲江南之官,當年曹操與亦奇翁婿相爭,歆送亦奇之信過江北,被操扣留,做了北官,是推動曹操廢漢的幕後黑手(後來,曹後(曹操之女)看兵部秘密檔案才鬱悶地發現歆是江南去江北的內奸),後元蜀合併,歆以北官身份再回江南任職。

他在翁婿二處爲官,做得滋潤,自有他過人之處。

華歆與人友善,是以百官皆與其交好,又諂事皇帝,逢迎后妃,做官做得四平八穩,因此皇帝御筆親點他即爲下任首輔。

其實,皇帝並不是看重華歆的拍馬功夫,若看重這一點,曾經踢過皇帝一屁股的張昭豈有立足之地?他看重的是華歆接受新觀念、新思想速度很快,只要是皇帝說的,華歆能夠不折不扣執行,做得也不差。

要知道,皇帝之政,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政,如果下邊的人執行不力,來個歪嘴和尚唱歪經,可能新政就會做適得其反。

另外,皇帝當年與曹操約定,每十年南北兩地各擇官員任首輔,現在輪到北官,遂讓名爲北官,實質南官的華歆佔了個大便宜。

張昭要去,華歆代之,下面內閣各輔、六部尚書、州刺史也相應調動。

隨張昭一起下臺的官員還有三個:

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蔡邕很久之前,就與皇帝產生了意見分歧,理念不合,勉強爲官,又覺得自已女兒蔡琰以皇后身份當家主婦掌握朝政,他捏着實權,身處嫌疑之地,因此求去,他的去向將是出任江南大學山長;

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王甲與戶部尚書丘八爲皇帝服務多年,已經倦政。他們均是山越族人,追隨皇帝最久,皇帝封賞極厚,他們賺到盤滿鉢滿,擁有大量原始股也!(注:帝國初期大搞股份制,股票不受青睞,強迫官員買股,後來大家認識到股票的好處,帝國政府就禁止官員直接持股,只能通過“投資公司”間接買賣股票獲得收益,不過官員持有的早期股票不受此限,加上帝國股票以分紅爲主,收益穩定。)

兩人向着標準化的新新人類靠攏:“早早賺夠錢,早早退休。”所以均是上奏離職,回家享福。

蔡琰先後召張昭與華歆進宮,詢問兩人對日後人事的安排。

張昭素來有什麼講什麼,現在更臨去職,更是暢所欲言。

華歆日後要做秉政大臣,與之共事的同僚,當然不想有擎肘之事發生,也小心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然後蔡琰與她的姐妹們仔細合計,交談中把人選初定下來,然後依次找來官員談話,最終列出名單:

內閣四次輔二北二南:北者爲郭嘉、曹植,兩人均去掉了尚書銜(即不爲尚書),分別加爲武英殿、文華殿大學士;南方官員是諸葛瑾,此人聖眷極隆,除爲次輔、東閣大學士外,將由吏部尚書改任戶部尚書,不過他現在軍前效力,也不知何時能接任。另一個次輔是中和殿大學士、改制後的商務尚書張正常,他爲張昭兄弟,作爲張昭去職後的對張家的安撫,讓其進位成爲次輔。

按理,曹植與諸葛瑾做次輔,都是留任,諸葛瑾更是做足十年次輔,不過次輔畢竟不同於首輔,自有變通之術,把他們改名一下名稱,加多一些職務,就名正言順。

搞定內閣,六部改制也進入工作進程。

六部本爲皇帝一手所創,權柄極重,各部尚書都是牛人,如此對於皇朝的統治是不利的,不過皇帝畢竟是未來所去之人,自然有應對之法,早就存在對六部進行改制之意。

方法很簡單,就是六部拆分拆細,把權力變小,那就鬧不起來了,皇權更是穩固。

初時,朝政事務不多,錢也不多,養得太多官,不是件好事。然而,現在帝國財力富裕,已經能夠支持得起六部拆分。

老工部正式分爲只管工程建設的工部和管工業、商務、運輸部的商務部,工部尚書爲荀彧;老禮部拆分得厲害,分出三部,爲主掌禮儀、祭祀、宗教、民族、文宣的禮部、管理衛生及環境、國土資源的環衛部、管理教育教化和家庭的教育部,大臣分別爲步騭、顧雍、鍾繇。

兵部尚書之位,原任郭嘉加封大學士,進爲次輔,不再任兵部尚書,另一個尚書王甲又退去。軍權極重,必須落在一個穩重忠心人的手上,纔可安心睡覺,蔡琰遂召魯肅進宮細談,言意願他出任兵部尚書。

問題在於,兵部尚書是文官,不可由現役軍人擔當,魯肅現爲帝國總參謀長,上將軍銜,將來很有希望晉升帝國元帥,手持元師節杖,肩扛四爪金龍軍銜,威風凜凜,可謂軍神!

兵部尚書常有,元帥之銜不易得。魯肅能否放下個人得失之心?

一問一個準,魯子敬何許人也!謙謙君子,當然不會讓皇后娘娘失望,他痛快地答應卸去軍職,出任帝國兵部尚書。

他肯上任,問題就迎刃而解,遠在南洋的賈詡即時收到線報:下一任帝國總參謀長就是他賈文和了!本來總政治部長田豐有資格與賈詡爭總參老總這個位子,不過賈詡佔了先機,因此勝出。

畢竟他現在隨帝遠征,功勞大大,而且他女兒賈靖雯在宮中極爲得寵,自然賈詡的地位也隨之牢固。

田豐見爭不過賈詡,也請削去軍職,改爲文官,出任兵部待朗,當了魯肅的助手。

魯肅爲人謙和,正好容忍得了脾氣剛硬的田豐,大有相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搞得好,下一任兵部尚書就是他田豐!按帝制,兵部尚書主武官選用升降,兵藉,軍械的製造、保管,軍令等事務,地位猶在總參老總之上。

田豐之位,順理成章由陸遜出掌總政治部,馬謖(馬良之弟)出任帝部第一副總參謀長,卻沒有循例出任GRU(帝事情報總局)老總,仍由賈詡兼任。

皇帝的幕僚長馬良與CIA(中情局)老總龐統兩人,皇帝用得順手舒心,遂將兩人職位調換,龐統當皇帝幕僚長(白宮羣英也!)馬良出掌CIA。若讓馬謖也掌情報機關,則帝國兩大情報機關落在一家兄弟的手中,不是件好事。

老吏部大體不變,分出了勞工社保福利部分即社保部,兩部大臣分別爲張溫、劉馥;

老刑部拆分出法務部和刑部,法務部依大元律行事,專司判決,刑部可謂內政部,管理各地管黑狗皮的公安、監獄這些國家機器,只可管捉人,不能搞審判。兩位大臣是荀攸、陳羣;

老戶部是變動最小的部門,基本上職責沒有多大改變,大臣就是諸葛瑾。

本着無農不穩,增加農業部,管理農牧漁業,由滿寵但當。

如此六部分出了十二個部,若是沒有拆分出去的職司,仍歸原來老部管理。

再增設翰林議事院,主要研論學問,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及至科學、制器工巧,有可觀者皆可研討。另有演武別院,主研古今軍事戰役得失等事。

翰林院實爲後備人才庫,此爲帝國對外擴張時,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大,當然要派人去管治,問題是人手經常短缺,捉襟見肘,痛感人才儲備不足,所以建立翰林院,主要是錄取各科人才進行備用。

正好趕上本年開恩科大比,入圍者是爲“進士”,可爲外職,可點翰林進翰林院。

還有都察院主管ICAC,設左右都御史兩名,監督糾正各司官吏不法情況;詹事府:主要負責教育太子、親王等皇家直系親屬。

輪到州事了,帝國舊有十三州,後來帝國憑藉着其強大的工業裝備的軍事實力和國力優勢向外擴張,佔據面積之大,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若按面積來算,十年間,帝國居然比以前膨脹了兩倍!

這個龐大的帝國,北至北海(貝加爾湖),東至三韓、南到努沙登加羣島(今印尼),向西已經攻入印度,西域亦成其勢力範圍,幅員之廣大,佔地之遼闊,帝國開疆拓土之偉業,皇帝文治武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帝國的精英——文官武將,身負重任,代表帝國皇帝,出鎮地方,爲官一方,造福一方。

擬定的名單是:揚州刺史蒯越、荊州刺史趙範、交州刺史劉表、冀州刺史董昭、幷州剌史劉曄、青州刺史楊修、幽州刺史韋康、袞州刺史蔣濟(曹操重要謀士,正史中關公水淹七軍,曹操恐懼,意欲遷都,濟力勸不可)、益州剌史滿寵、徐州刺史田豫、豫州刺史鄧芝、雍州刺史董昭、蒙州刺史陸績;

這當中,劉表、劉曄都是漢代舊臣,都是內政高手,照用不誤,劉表原來海外事務大臣,他的衙門在本次官場大地震中被撤銷了,歸入禮部,不過劉表何許人也,他的妻子蔡夫人與皇帝通姦,劉表隻眼閉隻眼開,頭戴大綠帽子裝糊塗,稀奇的是皇帝也不去害劉表,是爲本朝一大奇觀!(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皇帝是個變態佬)

所以這次官場調整,蔡皇后不得不給她姐妹蔡夫人面子,讓劉表得到交州刺史這個肥缺。

上述刺史,都是大調換,有二個刺史沒有調動,即涼州刺史程昱、遼州刺史司馬懿,他們一個面對西域,一個管治三韓,都有點事兒,一動不如一靜,沒有調換。(注:帝國把長城對出的的西部和中部鮮卑地帶設立一個州,起名爲蒙州,再把東部鮮卑故地、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加上高句麗、三韓亦設一州,起名爲遼州)

帝國在南方新得領土,與大陸分隔南洋地區,即呂宋、加裡曼丹島、蘇門答膜、爪哇、努沙登加島直往東方列島,是爲南洋區,歸花木蘭與張靚瑩兩位女總督管治。

中南半島(即今天馬來西亞在大陸的部分、星架坡、越南、柬埔寨一帶),設立南州,歸由法正擔任刺史;

原夫甘都盧國附近(即今天緬甸、孟加拉國)設爲緬州,由虞翻以錄尚書事的身份擔任刺史;

印度南方,交由王朗出任事務大臣做總督去管治。

呼呼呼,總算把所有重要官職安排妥當,只待秋天時正式公佈,官員們走馬上任。

接下來,蔡皇后、曹皇后代帝明發上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以免隨着經濟的發達,大家窮到只有錢,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丟光了,沒有思想、道德觀念,胡作非爲、泯滅良心……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宣佈帝國除了春節、國慶節放假之外,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都列入正式節日,放大假,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端午賽龍舟,均放假一天,由官府資助,鄉議局主辦,大肆慶祝,清明節更是連放三日,追思祖先,緬懷先人在艱難的時期,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得到的不朽成就!他們的功業永遠不會被抹殺,將永垂史冊!

清明節,大辦特辦,一則是每家自己祭祀自家祖宗;二來是官府出面,祭祀出於本地,作出卓越貢獻的先輩聞人;三是全國性的民族英雄。

象建業鐘山的忠烈祠,供奉着爲帝國征戰捐軀的英靈,皇帝每年,都在他們面前深深三鞠躬,他若不在,則由兩宮皇后代他行禮!

三皇五帝、介子推(清明因他而來!)、漢武帝、衛青、霍去病、陳湯(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些閃光的名字,均入先賢祠,撥出官款,各地均興建,每年清明,均要祭祀。

在所有的名字當中,有一些名字引人注目的,那就是漢代的和親女子,嫁往匈奴的苦命女人,可憐她們弱質懺懺,身負使命,前往沒開化的匈奴或者西域,嫁與胡人,更有甚者,當她們的丈夫死去後,知書識禮的她們往往要嫁給繼子……

那些和親女子,告別了故鄉與親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大好年華虛擲在虎狼之域,內心的彷徨與悲痛何極!可憐一縷縷芳魂,都消散在北國呼嘯的寒風中!

她們爲漢族的存亡繼接蠃得了時間,使得漢朝能夠休養生息,最終雄起,打得匈奴潰滅!而她們爲漢族作出的犧牲,誰人可知?

歷史沒有忘記她們,蔡皇后身爲女人,深深同情她們的遭遇,着人考證了各個和親女子的名字、生卒、封號的資料,迎她們靈位入先賢祠的一個分祠,舉辦(迷信)儀式,收她們香魂入祠,使得她們得還故鄉,魂魄有依!

這個分祠的第一個名字就是明妃王昭君!

皇后作出這個決定,大家都明白皇后身爲女人,當然同情那些不幸女子的遭遇。當時有人反對,認爲女人不可入先賢祠,皇后傷感地道:“誰家沒有兒女,當自己的女兒要遠嫁外域,更夾在夫家與孃家之間的爭戰中,她們心中的痛苦,本宮幾乎是感同身受!她們爲漢朝作出的犧牲,誰能否認?”

和親女子確實爲漢族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當時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出巡的馬隊,居然找不到同色的馬以供差遣,大臣駕車上朝,用的是牛車,而匈奴夾四十萬騎兵進犯,人強馬又壯,只有和親,纔給中國帶來一定的安定,纔有後面的“文景之治”的積累,到漢武帝的爆發。

這樣的功績,誰能否認?帝國有一個好處,就是以業績功績說話,大家也就無話可說,更何況,皇后還重述皇帝的話:“朕之大元帝國,絕不會以公主和親,絕不!”說明皇帝已經完全清楚和親女子作出的巨大貢獻與犧牲。

更有一點,男大臣們心中非常明白,時代不同了,本朝女人的地位,雖然還不能言翻身(大元律規定:未出嫁女子未得父母之命,與男人私通的話,要服勞役一年;結婚女人與男人私通者,做丈夫的有權把一對姦夫淫婦浸豬籠),不過,畢竟已經有所不同了!

除了傳統節日,還有農曆四月初八爲佛誕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爲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日、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日,也是國立假日。

除了安排假日,蔡皇后下旨重新裝修洛陽白馬寺,在原魯國曲阜修繕大聖至聖先師孔夫子家廟,同時下旨開辦工程,做四寺四觀。

分別在峨眉山建萬年寺、五臺山建金閣寺、普陀山普濟寺和少室山少林寺。

其中少林寺是少見的武寺,除了精研佛經,還特許寺內僧衆習武強身。

再在武當山之天柱峰南側建太和宮、泰山建真武大帝觀、交州的廣南東路羅浮山建沖虛觀、天水建玉泉觀。

四寺四觀都選地形優美,或者有歷史傳統之地興建,或雄奇,或秀麗,都是中國園林式傳統建築,造得美侖美奐,以供四方善信進香禮佛拜神。

帝國各地,向來是三位一體,孔子、佛祖與元始並列一廟,現在才進行分開,不過,在地方,三聖合一還是居於主導地位。

對於三聖,帝國的教育是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身體力行,而不是光說不練。例如除了學習孔夫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還大搞社會實踐教育、參與社會公益事務、孝敬老人、做義工等等,積極投身各種節日活動中,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崇高精神價值,並將其付諸實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社會最需要解決的事做起,做實事、獻愛心。

由官府、鄉議局、學堂、社會順策順力,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德行,學習“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心繫廟堂,心憂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忠於皇帝、忠於帝國”、“武官不怕死,文官不貪財”、“帝國在我心中,一寸河山一寸金,寸土不能讓給人”……

每到星期天,三聖教堂都興辦儀式,讓人們心有所屬,人有所歸。

人們打扮齊整,頭髮一絲不亂,衣服一褶沒有,塗點香水,抹點香料,一臉平和地進教堂吧。一進教堂,人人盛妝,互相問候,氣氛很好。然後聖樂響起,穿着長袍的儒士、和尚、道士依次出場,加上香童,教儀隊,邁着平穩的步伐,面帶笑容,大家跟着念聖論、唱聖歌、哼神曲,讚美三聖的偉大,智慧,法力,寬容。看看你周圍的衆人,個個都陶醉了。每個人的靈魂都得到淨化,昇華。

經濟發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拉近,絕不做“笑貧不笑娼”的社會!

夫子的學說,有其落後和侷限之處,然而,一個不講德行的國家,能走多遠呢?

如果說夫子學說落後了,問題在於,打倒夫子學說後,你用什麼價值觀取代夫子學說?在西方,白種人有耶酥教!它就是白人的內在價值觀,用上舊約全書《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的內容噏耶酥道:“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給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這與夫子學說的仁義道德有什麼兩樣呢?與其信耶酥,不如信夫子!把夫子學說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拿去,與時俱進,不失爲一種好的價值觀念。

對於佛道,除了宗教勝地和儀式,能令人怡情之外,其實對於個人修養,大有好處,

禪坐,能帶來的喜悅超乎想象。在環境優美,風和日麗的寺院中,你坐得舒服些,依照禪師的指示,閉上眼晴,調勻呼吸,進入冥想,

禪坐成爲了宗教和生活的一部份,帝國的小孩子到了七八歲,父母就會選個日子帶到附近的三聖寺院或禪坐中心,參加專爲兒童舉辦的禪坐啓蒙課程,父母們自己也入禪室冥想。孩子們漸漸長大,不管天天坐禪還是偶一爲之,定期叄加集體禪坐和向禪師求教己成了生活之不可缺少。

禪師有三種,儒士教禪坐,學習把天地浩然正氣引入已胸;佛教和尚,教的是“去如春夢了無痕”,源自藤蔭下隱沒的藤花絲莖,是禪坐的精髓:讓所有的慾望掠過心海卻掀不起一絲漣漪;道士教禪坐,練的是養生。

求的是什麼,不求悟道,最終求的是心靈的和諧!

諸君有所不知,帝國社會經濟之發達,實在令人萬分驚歎,皇帝對經濟實施黃老學說的無爲而治,讓百姓自由發展,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皇帝給他們一個支點,他們就把地球給撬了起來!

今天的帝國百姓,穿的大部分是凌羅綢緞,普通百姓穿得比西方羅馬的小貴族還要好;水果便宜到可以當飯吃,家家有魚有肉擺在桌上,牛奶更是把子民們從小養到大,人人身高大增;到處都在興建房子,幾乎人人家中有二套房子,市區內一套房子,市區外再有別墅,大量使用名貴的瓷器用具;很多人擁有馬匹,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帝國已經成爲“自行車王國”,大量自行車進入了帝國家庭,按統計,人手一輛足夠。

百姓財產多,身家豐厚,生活優裕,當然隨之而來也就是可能帶來心靈的空虛,追求享樂,居然有人說:“我拿二瓶牛奶,喝一瓶,倒一瓶”、還有的人,仗着有幾個臭錢,就打橫來行,自以爲了不起,駕着寶馬(車)撞人;更有甚者,一些無聊人居然要搞到去虐殺貓狗以滿足其空虛的心靈,有個富翁,拿來一隻生扎扎的小貓,叫他的小妾,穿上高跟鞋,用高跟鞋把可憐的小貓的頭活活碾碎……

在這種情況下,蔡皇后敏銳地察覺帝國的子民開始生活別無所求,開始無聊,準備腐化變質(這是任何太平盛世都會有的!與什麼社會制度都是無關!當前的羅馬現在就處於這種情況!)她立即及時出臺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德行培育,剎住歪風,引導子民向好的方面發展,培養正氣,使得帝國依舊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勢。

措施是非常得力的,帝國在一日千里的大發展中,依舊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成爲了謙虛、禮儀之邦,百姓仁義道德,勇敢善戰、勤勞、生活富裕的香格里拉!

第5節 炮擊無功第22節 皇帝當強盜(三)第3章 說明第15節 酒色醉人(一)第77節 呂宋平叛之轉機第18節 出兵幹陀利(二)第55節 北方盡入我手第12節 前進路上第51節 帝國的聚寶盆(四)第26節 屠夫文聘第15節 在風暴中……第1節 出兵伐董第56節 奧古斯妲(一)第12節 克什米爾之鷹(二)第20節 巾幗不讓鬚眉第10節 黃埔軍校帝國的聚寶盆二第22節 皇帝當強盜(三)第6節 呆在豬圈裡的步百里第31節 日耳曼好時光(二)第68節 發羅拉城的元老第32節 日耳曼好時光(三)第28節 收官-----攻取撣國第17節 老將出馬?第38節 開國大典第21節 美人計(一)第68節 激戰泰西封II要做個名副其實的皇帝第16節 收個打手第18節 生理作戰第61節 愛琴海,愛之海樓蘭公主第3節 飛奪薩莉希亞堡第16節 駛入陽光燦爛的大海第38節 瘟神到,帝國衰第16節 破鎖丹成第69節 那天我好累第15節 大戰之後(一)第41節 大進軍第27節 收官-----取斯里蘭卡第7節 三進貴霜第34節 公雞跑進母雞窩(五)第26節 建業開埠第24節 徵召令第58節 羅馬新生活(一)第36節 名將之路(一)第18節 出兵幹陀利(二)第21節 花園口慘案第31節 涼州好風景第25節 周泰發瘋第21節 周瑜之訊第88節 二次革命第33節 公雞跑進母雞窩(四)第28節 夢斷樓蘭(二)第35節 福兮禍兮第25節 結業證書第1節 出兵伐董第25節 立國瑣事第31節 日耳曼好時光(二)第49節 中壘堡之戰(三)第10節 黃埔軍校第31節 公雞跑進母雞窩(二)第4節 我們走在金光大道上第43節 前臺後方第56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入教第35節 洛神封后第54節 辛巴德歷險記之求婚記第28節 豔后現世(一)第10節 黃埔軍校第57節 神廟之會第81節 進謁皇后第35節 君臨ROMA第42節 別墅外的野餐第7節 吞併日耳曼(三)第13節 極度嘔吐第31節 日耳曼好時光(二)第11節 和平演變第6節 易過吃蔗第37節 大元立國第27節 王后的誘惑第24節 統治阿三第70節 夫人英明第8節 三英戰兩雄第24節 情與恨(一)帝國的聚寶盆三第14節 吞併日耳曼(十)第46節 哪來狼狽呢?第80節 那布里之行第69節 激戰泰西封III第29節 萬里煙海度若飛(三)第37節 屠光北極熊祖宗(三)第6節 貴霜風雲之京師事變第4節 照我心伴我征途第76節 希臘有戰火(六)第36節 新野絞肉機第32節 三國英雄的黃昏(四)第11節 克什米爾之鷹(一)第70節 夫人英明第23節 雲州始建第30節 絞殺戰和反絞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