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不戰而退

烏拉爾河是一條大河,比霍姆斯河大得多的河,下游的平均水深超過二十米,而且河牀上的淤泥厚達數米。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地面戰平臺無法潛渡烏拉爾河,必須在河上架設浮橋。

只是,在冬季架設浮橋,顯然是個愚蠢的辦法。

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參謀就想到,俄軍肯定會炸開河面上的冰蓋,而隨河水流動的浮冰將沖垮所有簡易橋樑。因爲烏拉爾河下游的河面寬度達到了數公里,在河口處更是接近十公里,所以架設機械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說,除了通過空運把部隊送過去之外,就只能設法讓河面再次凍結。顯然,在打到河對岸之前,空運不是可靠的手段,而且也起不到關鍵性作用。

這下,就只能設法讓烏拉爾河封凍。

針對這個問題,中國軍隊做了極爲充分的準備。

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空軍就轟炸了基爾薩諾沃,使用特製的爆破炸彈,把烏拉爾河北岸的一段峭壁炸塌,用泥石堵塞了河道,減少進入下游的水量。因爲烏拉爾河冬季的水流量本來就不大,所以臨時形成的堤壩至少能夠在接下來的一週之內穩如泰山,不會因爲形成的堰塞湖而崩塌。

到二十四日夜間,烏拉爾河下游的水位已經降低了五米。

強渡開始前,空軍與遠程炮兵開始對河對岸的美軍進行炮火壓制,並且持續到工程兵完成作業爲止。

緊接着,空軍的大型電動運輸機登場,沿着烏拉爾河河道投灑特製的助凝劑。

在陸軍選擇的十四處渡河地點,首先以垂直機降的方式,讓擔任突擊任務的作戰部隊在西岸控制橋頭堡,然後再讓工程兵用特製的擋板,在河道兩岸圈出“靜水區域”,然後就是等待河水凍結,再以同樣的辦法擴大“靜水區域”,最後在“冰壩”合龍前,堵死河道,直接下匯攏處傾倒液氮,使河水瞬間凝固。爲了防止“冰壩”因爲水位升高,被水壓沖垮,工程兵還得動用專門的鑽探設備,在“冰壩”下放開鑿出泄洪通道,讓河水能夠流動,從而降低水壓。

可以說,這是非常專業的軍事工程。

當時,中國陸軍出動了上萬名工程人員,花了一整夜,纔在十四處渡河地點建起了十四條寬度超過兩百米的“冰壩”。僅僅一天之後,從烏拉爾到阿特勞的數百公里河段就再次冰封了。

雖然一月二日,基爾薩諾沃的堤壩崩潰,但是隻沖毀了烏拉爾附近的三座冰壩,隨後水勢就減緩,沒有對下游的冰壩構成威脅。

隨後,工程兵隨後還想辦法加固了冰壩,比如用鋼筋對冰壩進行橫向與縱向加強。

結果就是,即便美軍炮擊與轟炸冰壩,也沒有什麼效果,最多是炸裂了冰壩,工程兵只需要向裂縫裡注入冷水,就能修復冰壩,而冰壩底部的泄洪道,則始終保證河水能夠流入南面的裡海。

這些冰壩,就是中國軍隊渡過烏拉爾河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十多座冰壩一直保持通行狀態,確保了二十個集團軍的一百多萬官兵順利渡過烏拉爾河,也確保了上千萬噸作戰物資能夠運到烏拉爾河西岸,讓前線部隊不用爲補給發愁。

直到二零五四年三月底,日間氣溫上升到零上後,冰壩纔開始消融。

這個時候,中國陸軍的工程兵已經在烏拉爾河上架起了數十座舟橋,而且還開始修復被美軍炸燬的橋樑。

顯然,在現代化軍隊面前,大江大河不再是天然障礙。

到了二零五四年的第一天,渡過烏拉爾河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了六個集團軍,即第一進攻梯隊的作戰部隊。

對美軍來說,這絕對是一場災難。

在此之前,連諾日羅夫都認爲,通過炸掉烏拉爾河的冰蓋、炸斷所有橋樑,能夠阻止中國軍隊渡河,至少能讓中國軍隊在烏拉爾河上花費大量的時間,讓美軍能夠從容的完成作戰前的準備工作。

結果,中國軍隊只用了一週,就把三十萬地面部隊送到了烏拉爾河西岸。

要知道,當時美軍也就只有六十萬官兵,而且三十個師的作戰部隊不到五十萬。

如果把裝備性能考慮進去,美軍在戰鬥力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與布魯希洛夫一樣,諾日羅夫別無選擇,只能讓美軍撤退,通過戰略性的撤退,以空間換時間。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軍事常識。

任何一支軍隊的進攻距離都是有限的,總有停下來的那一刻,因此戰略性撤退是在打不過敵人的情況下,保存己方兵力的有效辦法。在歷史上的戰爭中,這個辦法屢試不爽,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在拿破倫的法軍入侵俄羅斯的時候,俄軍主動放棄首都莫斯科,使法軍的後勤補給線斷裂,最終因爲補給不到位,倒了在俄羅斯的嚴寒之中,被庫圖佐夫元帥大敗的戰例。

毫無疑問,中國軍隊再能打,進攻能力也有一個極限。

只是,中國軍隊進攻能力的極限,直到這個時候都沒有表現出來,準確的說,敵人還從沒有讓中國軍隊達到過進攻極限。

原因很簡單,中國陸軍全新的進攻戰術還沒有真正得到過有效應用。

決定部隊進攻極限的不是前方部隊的推進能力,而是後方的補給能力,即能夠維持多長的後勤補給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陸軍的新戰術,就是圍繞着後勤補給進行的。

當時,中國陸軍還沒有擺脫在地面作戰的基本狀態,但是後勤補給能力已經實現了實質性的飛躍。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大型電動運輸機提供的強大空運能力。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國軍隊裡的大型電動運輸機已經超過了五千架,其中三千架是運載能力爲二百四十噸的dy-1,兩千架是運載能力爲三百六十噸的dy-2,此外還有上萬架各類戰術運輸機,其中包括大約一千架電動戰術運輸機。如此龐大的空運能力,足以讓陸軍不再依賴地面交通線。

從戰術上講,進攻部隊要做的,就是每隔幾百公里奪取一座足夠大的機場,或者是開闢一座足夠大的野戰機場,以便讓大型電動運輸機把物資送過來,然後再繼續前進,奪取下一座機場。即便是戰術補給,也可以由戰術運輸機承擔,即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術運輸機直接把物資送到作戰部隊手裡。

至於以前必須依賴的地面交通線,比如鐵路、公路,基本上可以拋到腦後了。

當然,在戰略上,還是得重視公路與鐵路,特別是鐵路。如果能夠用鐵路把物資運送到戰場附近,就能縮短空運距離,大幅度提高空運效率。只是這絕非必要條件,沒有鐵路,大型電動運輸機也能把物資從戰略大後方送到前線。

如此一來,再來衡量中國軍隊的進攻能力,恐怕就是個未知數了。

事實上,在這場會戰中,美俄聯軍都沒有讓中國軍隊發揮到極限,也就是沒有讓中國軍隊感到後勤保障壓力。要到幾個月之後,在中國軍隊進軍莫斯科的時候,美俄聯軍才能知道中國軍隊的最大推進距離是多遠。

顯然,通過戰略撤退,美軍打不了勝仗。

有趣的是,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正是在此之前主張俄軍撤退到烏拉爾河西岸的布魯希洛夫。

當時,布魯希洛夫就向諾日羅夫提出,應該讓美軍堅守每一寸陣地。

可惜的是,他的建議被諾日羅夫看成是“惡意報復”。

在諾日羅夫看來,美軍在這個時候堅守陣地,就是重蹈兩百萬俄軍的覆轍,是在中國軍隊的鋒芒下等死。

問題是,諾日羅夫忽視了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

雖然美軍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但是天氣已經轉好,而且美軍有足夠的作戰物資,官兵的狀態也不是很糟糕,完全有能力堅守陣地,甚至有能力守住布魯希洛夫花了數個月時間構築的戰略防線。

不可否認,布魯希洛夫的判斷也有錯,即他認爲,中國軍隊在推進了四百公里之後,後勤補給將變得極爲困難,特別是彈藥消耗量極大的遠程炮兵在離開了後方緊挨着鐵路線的陣地之後,在前方很難發揮關鍵作用,因此只要美軍堅守,就能夠在烏拉爾河西岸擋住中國軍隊。

只是,同樣不可否認,布魯希洛夫更加清醒,即美軍有堅守的資本。

也許,美軍守不住烏拉爾河西岸的戰略防線,可是肯定能夠在這裡拖住中國軍隊,減緩中國軍隊的推進速度。

要知道,美俄聯軍部署伏爾加河防線需要的就是時間。

事實上,布魯希洛夫建議諾日羅夫堅守,就是希望美軍能夠爭取到時間,讓他能夠完成伏爾加河的防禦部署工作。

可惜的是,諾日羅夫拒絕堅守陣地,而是在一月一日就下達了撤退命令。

只是,此時才撤,已經太晚了。

與烏拉爾河東岸的戰鬥不同,中國軍隊沒有平行推進,因爲天氣好轉,各部隊不會再迷失方向,也就沒有必要平行推進了。

戚凱威等了差不多一個月,終於獲得了一次圍殲敵人的絕佳機會。

第82章 十一比八第98章 嚴陣以待第237章 攻堅戰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66章 不可避免第9章 備戰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2章 幕後推手第2章 鬥爭第59章 擊鼓傳花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14章 合作與矛盾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56章 家宴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72章 新崗位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6章 轉折點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9章 核戰爭第10章 共同體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50章 另有其人第55章 積極外交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49章 拋開幻想第9章 十萬火急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64章 外交勝利第40章 此消彼漲第29章 相互指責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00章 恐懼第297章 警戒圈第58章 戰爭餘燼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109章 未來第12章 前途未卜第74章 戰爭狂人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48章 針鋒相對第78章 中國化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5章 最終辯論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01章 反擊第112章 和平第20章 別無選擇第35章 支柱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41章 進退兩難第65章 國家意志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8章 節外生枝第85章 重拳出擊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0章 別無選擇第81章 屏障第2章 利益交換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07章 全力以赴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8章 關鍵戰報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73章 捆綁政策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2章 鬥爭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8章 不知進退第117章 高姿態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8章 倒計時第6章 第一步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91章 浮上水面第67章 突然打擊第48章 外派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88章 十字路口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第33章 科技戰略第9章 臨時考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