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風雲變幻

從因果關係上講,伏爾加格勒戰役是埃利斯塔戰役的必然結果。

後來,魏成龍在其自傳中就提到,如果沒有埃利斯塔戰役的大勝,伏爾加格勒戰役就絕對不會在三月中旬開打,而他就能獲得足夠的兵力與足夠的時間,攻佔克拉斯諾達爾與新羅西斯克。

當然,考慮到魏成龍與戚凱威的關係,他的自傳顯然不大靠譜。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沒有埃利斯塔戰役的重大勝利,魏成龍肯定會更早的動用戰略預備隊。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伏爾加格勒戰役不會在三月打響,而魏成龍指揮的軍隊也不可能攻佔克拉斯諾達爾與新羅西斯克,曠日持久的伏爾加格勒會戰將在三月份、最遲四月初宣告結束。

戰後,甚至有很多人認爲,如果伏爾加格勒會戰在三月底或者四月初結束,戰局將對中國更加有利。比如,可以把用在該方向的部隊派往西伯利亞,加快在西伯利亞戰場上的進攻速度。還有一些人認爲,這會使牧浩洋提前發動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行動,比如提前到五月初。如果出現前一種情況,中國陸軍就有能力繞過伏爾加格勒,避免在這塊殘酷的戰場上損失大量兵力,同樣有可能按照戰略計劃在年底攻佔莫斯科。如果出現後一種情況,則意味着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反擊將提前半年開始,也就意味着最終有可能提前半年結束第三次世界大戰。

當然,這些都是推測。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歷史不可更改。

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圍攻伏爾加格勒的戰鬥由戰略級降爲戰役級,即原先制訂的戰略包抄行不通了。

事實上,這也是導致伏爾加格勒會戰僵持不下的主要原因。

如果是戰略級進攻,中國軍隊能充分利用戰略機動能力的巨大優勢,在更加廣闊的戰場上消耗美俄聯軍的有生力量,通過幾次大規模的殲滅戰,打垮對手,以達到削弱美俄聯軍守衛伏爾加格勒的決心。在戰役層面上,戰場規模縮小,等於放棄了戰略機動優勢,跟兵力佔優的美俄聯軍拼消耗。

不可否認,這場會戰也有正面的積極效果。

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通過大規模消耗美俄聯軍、特別是俄軍的有生力量,達到了給俄羅斯放血的目的。

可以說,隨後的莫斯科會戰能夠順利進行,與伏爾加格勒會戰不無關係。

別的不說,在伏爾加格勒會戰中,充當戰略預備隊的莫斯科方面軍就損失了差不多五十五萬官兵,而且大部分是精銳部隊,另外庫爾斯克方面軍、羅斯托夫方面軍、烏里揚諾夫斯克方面軍與烏拉爾方面軍都遭受了極爲慘重的損失,羅斯托夫方面軍被打殘,其他三個方面軍損失了一百多萬兵力。這些損失的部隊,都對削弱莫斯科的戰略防禦圈做了貢獻,直接導致俄軍在守衛莫斯科的時候,出現了嚴重的兵力短缺。也正是如此,在莫斯科會戰時,俄羅斯纔會大批徵召十四歲到十六歲的少年參軍,還專門組建了少年軍團。因爲到這個時候,俄羅斯已經沒有多少適齡兵員了。

問題是,對中國軍隊來說,這也是一場極爲殘酷的戰鬥。

打到最激烈的時候,魏成龍動用了二十八個集團軍。到四月底,在戚凱威不得不承認不可能一口氣打下伏爾加格勒的時候,中國軍隊已經在這場會戰中陣亡了一萬七千八百八十四名官兵、傷殘七萬六千餘人、失蹤與被俘近兩萬人,相當於前線作戰部隊的減員率全部超過百分之二十。

從人員損失來看,伏爾加格勒會戰是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陸軍打得最爲慘烈的一場會戰。要知道,在規模更大的莫斯科會戰中,中國陸軍的陣亡、傷殘與被俘官兵還不到六萬人。

所幸的是,在這場會戰中,中國軍隊有一位精明的前線司令官。

可以說,正是這場會戰,讓魏成龍的能力得到了承認,也讓魏成龍成爲了能與戚凱威比肩的陸軍統帥。

四月底,黃瀚林正式授予魏成龍一級大將軍銜,就是最好的說明。

要知道,在此之前,陸軍中只有戚凱威是一級大將,魏成龍是三級大將,等於比戚凱威低了兩級。

當然,後來黃瀚林讓戚凱威去擔任盟軍總司令,也與這場會戰有關。

別的不說,戚凱威沒有兌現在戰前許下的承諾,就讓黃瀚林非常失望,而魏成龍與牧浩洋對戰局的見解,又讓黃瀚林認識到,大陸戰爭不可能迅速結束,過高的政治期望只能使戰局變得對中國不利。

再往後看,魏成龍能夠率軍攻佔莫斯科,也與伏爾加格勒會戰有關。

原因很簡單,這場慘烈的會戰,讓中國軍政兩界的要員都認識到,攻佔莫斯科絕對不是派幾個集團軍就能辦到的事情,結果黃瀚林授予魏成龍全權,讓他率領五十個集團軍開赴莫斯科。

當然,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這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要知道,在伏爾加格勒會戰結束後,面向莫斯科的方向上,美俄聯軍已經沒有戰略天險可以守衛了。也就是說,美俄聯軍根本沒有想過要死守莫斯科,也就沒有在莫斯科留下多少主力部隊。雖然俄羅斯當局動員了近千萬的作戰人員,但是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平民,其中還有一百多萬未成年人。對付這些如同烏合之衆的俄軍,根本用不了五十個集團軍。

當時,伏爾加格勒會戰產生的最爲重大的影響在地球的另外一邊。

到了三月底,中美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大決戰變得不可避免。誰都知道,在大陸戰場進入到關鍵時刻的時候,不管美國海軍是否願意,都得儘快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迫使中國轉移注意力。

也許,美國海軍的戰略進攻對中國陸軍不會有多大影響。

到二零五四年三月底,中國陸戰隊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三百萬,其中前線作戰部隊達到了四十八個陸戰師,還有十二個陸戰師將在三個月內完成訓練與整編,有足夠強大的能力應付海洋戰場上的地面作戰。

可是,只要海洋戰場上開打,中國在戰略物資的調配上就會更加傾向於海洋戰場。

要知道,軍隊的很多戰略物資是通用的,重視海洋戰場,就得減輕在地面戰場上投入的物資總量。除此之外,海洋戰場上的決戰,也會對中國的軍事工業產生影響,讓中國加大與海軍有關的軍工的生產規模。拿彈藥來說,幾乎所有兵工廠既在爲陸軍生產彈藥、也在爲海軍生產彈藥,如果海軍的需求增加,兵工廠就會提高海軍彈藥的產量,而兵工廠獲得的生產物資並沒增加,總體產能也受到了勞動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大規模增加,因此必然減少陸軍彈藥的產量。

當然,在政治層面上,美軍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也具有極爲重大的意義。

比如,一場海上大決戰的勝利消息,肯定能夠鼓舞大陸戰場上的美俄聯軍,特別是俄羅斯軍民。

事實上,當時迫切希望美軍發動戰略進攻的,正是俄羅斯當局。

三月初,布魯希洛夫就向俄羅斯總統提到,應該敦促美國儘快在太平洋上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雖然直到埃利斯塔戰役結束,俄羅斯總統才意識到,美俄聯軍守住伏爾加格勒的希望並不大,中國軍隊很快就能對莫斯科構成威脅,也才因此在三月中旬向美國總統盧卡斯提到,如果美軍不能在太平洋戰場上有所作爲,而是讓俄羅斯單獨承擔中國的全部軍事壓力,俄羅斯離戰敗就不遠了。但是這個提醒並不遲,因爲要到三月底,美國海軍才能獲得六支航母戰鬥羣。也就是說,就算美國決定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時間也不會在三月底之前。

到了三月底,美軍在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的事情基本上確定了下來。

當然,這只是政治層面上的決定。

問題是,當時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弗倫奇堅決反對在五月底之前發動戰略進攻,因爲艦隊的訓練工作至少也要持續到五月底。

爲了這件事,弗倫奇甚至以辭職來威脅美國總統。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三月二十九日,弗倫奇在回華盛頓述職的時候,明確無誤的告訴盧卡斯,如果逼迫他在艦隊完成全部訓練之前發動戰略進攻,他肯定不會率領美國海軍的最後希望去送死,只能辭職。

所幸的是,在美軍中,沒有能夠取代弗倫奇的海軍將領。

盧卡斯做出了讓步,即在四月初發動的戰略進攻降低爲戰略反擊,而且可以不動用已經加入戰鬥序列的主力艦隊。

三月的最後一天,盧卡斯還授予弗倫奇五星上將軍銜。

當時,弗倫奇是美國海軍在此次大戰中涌現出的第一位五星上將,僅比馬歇爾晉升爲陸軍五星上將晚了一個月。

弗倫奇並不在乎能不能晉升,反而不大樂意,因爲這意味着他要重新定做軍服。

他在乎的,只是總統不要干預作戰行動,更不要強迫他率領艦隊出征,讓他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如何使用艦隊。

第50章 關鍵技術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15章 艦隊會回來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6章 排兵佈陣第60章 振作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7章 經貿競爭第43章 根源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59章 再接再厲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32章 迫在眉睫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153章 關鍵日第236章 消耗戰第56章 家宴第78章 多此一舉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98章 嚴陣以待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2章 措手不及第63章 一箭三雕第7章 不測風雲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82章 巴軍出擊第65章 再次見面第63章 卸甲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62章 暗涌滾滾第175章 三板斧第272章 牧浩洋計劃第142章 防空火網第16章 中東戰爭第43章 薄弱環節第16章 耐心等待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52章 預料成真第38章 合作愉快第45章 補欠賬第46章 豐收年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10章 退卻第99章 妥協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90章 機遇第45章 無用之舉第97章 戰略分歧第13章 全權顧問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48章 戰爭準備第42章 找準目標第50章 匿蹤突擊第80章 持續性災難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83章 歪打正着第38章 猛攻第78章 多此一舉第36章 負擔第8章 擴軍浪潮第50章 重創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28章 導火索第9章 臨時考覈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3章 演習第19章 新戰線第39章 出其不意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9章 進軍神速第47章 證據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章 海軍強國第17章 運氣不錯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38章 警鐘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23章 戰略誤判第80章 援助第24章 變數第1章 千錘百煉第16章 準備第14章 戰爭前奏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79章 立場第34章 公衆事件第50章 重創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3章 白宮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