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對峙

戰爭的第二天,地面戰鬥就打響了。

這次,唱主角的不是中國軍隊,而是巴基斯坦陸軍。

雖然受戰前準備嚴重不足影響,巴基斯坦陸軍沒有越過邊境線與停火線,只是對印度境內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進行了炮擊,但是印度的戰前準備工作也不是很充分,也只用遠程火炮進行了還擊。

主要戰場,就在克什米爾地區。

圍繞着軍事分界線,印巴雙方動用大量遠程火炮,大規模炮戰從上午持續到傍晚,在天黑後才偃旗息鼓。

在這十多個小時的炮戰中,巴基斯坦陸軍的優勢非常明顯。

原因只有一個:巴基斯坦陸軍是世界上第二個裝備了大口徑電磁炮的陸軍,而印度陸軍使用的仍然是電熱化學炮。

在中日戰爭爆發前,炮兵技術革命就已開始。

當時,中國與美國分別選擇了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即電磁炮與電熱化學炮。

在陸軍用大口徑電磁炮技術成熟之前,中國陸軍在重點改進已有火炮,並且提高火箭炮的精度,彌補身管火炮的射程問題。美國陸軍更加激進,把重點放在了電熱化學炮上,並且率先開發出了具備實戰能力的電熱化學炮。也正是如此,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美國陸軍的火炮性能一度超過了中國陸軍。同樣的原因,在這幾年之內,美國的電熱化學炮成爲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寵兒。

導致這一原因的,主要還是美軍的傳統火炮弱於中國陸軍。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美國不重點發展電熱化學炮,而是把希望寄託在電磁炮上,很有可能永遠也無法超越中國陸軍。只有在電磁炮技術成熟之前,裝備電熱化學炮,美國陸軍纔有機會超越中國陸軍。

受此影響,在第四代主戰坦克上,美軍也獲得了一些優勢。

別的不說,m27a1使用的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炮就比24式的稍微好一些,其身管壽命達到了一千五百發,而24式的只有八百發。在精度方面,美軍的一百四十毫米電熱化學炮也要稍微高一些。

只是,在中日戰爭爆發後,美軍的這一優勢很快就被末平了。

隨着中國陸軍在電磁炮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用電磁炮替換所有身管火炮成了時間上的問題。如果不是全球自然災害,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國陸軍就會大批量採購電磁炮,逐步替換所有身管火炮。此後,隨着中國陸軍把重點放在了“未來地面戰平臺”上,以配備電磁炮爲主的火力支援平臺成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陸軍火炮系統,並且在二零四四年量產後,在各項性能上壓倒了美軍的電熱化學炮。

當時,巴基斯坦陸軍優先採購了一百二十門,裝備了一個炮兵旅。

與之相對的,印度陸軍只有電熱化學炮。

與電熱化學炮相比,電磁炮的最大優勢不是射程更遠,而是後勤保障更簡單,即只要有充足的電能供應,電磁炮的作戰效率就遠遠高於電熱化學炮。依靠具有優勢的射程,電磁炮可以部署在離戰線更遠的地方,以此獲得足夠的電力供應,並且能夠更加方面的運送彈藥等消耗類物資。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電磁炮的作戰效率更高。

在後勤保障充足的情況下,一個裝備電磁炮的炮兵旅的作戰效率是準備電熱化學炮的三倍以上。

在當天的戰鬥中,巴基斯坦炮兵就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僅有一百二十門電磁炮的炮兵旅,承擔了百分之六十的遠程打擊任務,壓制了五個印度炮兵旅。

當天下午,該旅還首次炮擊了印度首都新德里。

事實上,該旅也是第一支只需要部署在伊斯蘭堡附近就能炮擊新德里的炮兵部隊。

對印度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印度炮兵幾乎沒有辦法進行反擊,因爲要想炮擊伊斯蘭堡,就得把炮兵靠前部署,從而遭到巴基斯坦前沿炮兵的壓制。

在印巴陸軍進行大規模炮戰的時候,中國陸軍也投入了戰鬥。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中國陸軍使用的不是遠程火炮與火箭炮,而是威力更加驚人的彈道導彈。

準確的說,是複合彈道導彈。

傳統的彈道導彈,只要射程超過一千公里,即便採用壓低彈道,彈道的最高點都超過了兩百公里。顯然,在近地軌道空間被太空垃圾塞滿了的情況下,傳統彈道導彈都很難正常使用。

受此影響,在二零三六年,中國陸軍就開始研製複合彈道導彈。

從飛行彈道上看,這種導彈更像是垂直髮射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即在發射之後,首先上升到八十公里,然後啓動火箭衝壓一體式發動機,把飛行速度提高到十馬赫以上,然後以十到二十馬赫之間的速度巡航飛行,在到達目標上空之後,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以二十馬赫左右的速度衝刺。因爲較高的飛行速度,足以燒燬所有外置傳感器,所以這種導彈只配備高精度激光陀螺儀,偏差在十萬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射程爲一千公里,慣性制導的誤差在十米左右。要想進一步提高命中精度,就得在彈頭上做手腳,比如降低末段突防速度,安裝末段制導系統。對於打擊大型目標來說,十萬分之一的偏差不算大,即便射程達到兩千公里,誤差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因此只有射程超過兩千公里、或者需要打擊小型目標,纔會安裝末段制導系統。

在當天下午的導彈突擊中,中國陸軍一口氣發射了近兩千枚彈道導彈。

可以說,戚凱威爲此花掉了血本。

要知道,在戰爭爆發前,中國陸軍的彈藥庫裡,射程在兩千公里以內的戰術彈道導彈的總量也就只有二千四百枚左右。雖然按照牧浩洋制訂的戰爭計劃,戰爭爆發後,彈道導彈的產量將大幅度提升,達到月產六百枚的水平,但是一口氣打出兩千枚,也意味着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之內,中國陸軍別再指望使用彈道導彈進行大規模打擊了。所幸的是,中國空軍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徹底打垮印度的國防力量,因此要到兩個月之後,才輪到中國陸軍的地面部隊上場。

提高導彈打擊密度的直接好處就是:打擊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在重點打擊的五十八個目標中,五十六個被徹底摧毀,另外兩個也嚴重癱瘓,而爲此花費的不過是兩千枚戰術彈道導彈。要知道,如果出動戰鬥機轟炸這五十八個大型目標,至少需要花上兩天時間,出動四千架次,投彈八千噸以上,保不準還要損失幾十架戰鬥機,而陸軍沒有損失一輛導彈發射車,沒有一名官兵傷亡,而且兩千枚戰術彈道導彈的總價值也只相當於一百架先進戰鬥機。

可以說,在打擊高危險性戰略目標時,戰術彈道導彈的作戰效益比戰鬥機高得多。

這輪打擊,也是這場戰爭中的第一個高潮。

事實上,在當天,中國的軍事打擊就已達到巔峰。

根據中國國防部在日次公佈的戰報,在二月十日當天,中國空軍總共出動三千六百餘架次作戰飛機,其中三千二百餘架次執行了空戰與打擊任務,總共投彈一萬三千餘噸,打擊了二百六十八個大型軍事目標、一千二百四十六個時間敏感性軍事目標,取得了百分之八十四的打擊成功率。在這一天的戰鬥中,中國空軍總共擊落了一百二十七架印度戰鬥機,在地面摧毀了二百八十八架。

面對中國的高強度軍事打擊,印度除了進行防禦之外,所做的反擊非常有限。

根據印度當局公佈的戰報,當天只對巴基斯坦境內的二十六個大型軍事目標,以及中國西藏地區的三座空軍基地進行了反擊,而且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僅導致不到一百名巴基斯坦軍人傷亡。

只不過,這一天,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不在南亞戰場上,而是在東印度洋上。

當天上午十一點左右,在東印度洋上巡邏的美軍偵察機發現了中國機羣,而且判斷出中國機羣正在飛往澳大利亞。

大概一個小時之後,美軍戰鬥機在澳大利亞西北領海上空與中國機羣遭遇。

雖然雙方都很剋制,而且中國機羣在最後關頭轉向返航,沒有進入澳大利亞領空,也沒有攻擊澳大利亞,但是在激烈的對抗中,兩架美軍戰鬥機與兩架中國戰鬥機發生碰撞,導致其中兩架戰鬥機當場墜落,另外兩架也嚴重受損。大概兩個小時之後,一架中國海軍的垂直起降運輸機救走了落在澳大利亞領海內的兩名飛行員,美軍也在隨後出動直升機,救走了跳傘飛行員。

下午,各大新聞媒體對此事件做了詳細報道。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中美即將開戰,而且中國很有可能在當天晚上轟炸澳大利亞境內的美軍基地。

問題是,中美的反應都不是很強烈。

直到當天下午五點左右,中國政府才發表公告,宣稱中國艦隊在印度洋上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遭到美軍飛機監視,被迫採取必要的自衛措施,並且與美軍發生對峙,但是雙方沒有交火。

這下,氣氛纔有所緩和。

當然,皮球也踢到了美國腳下。

第62章 頭號王牌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19章 技術就是力量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85章 重拳出擊第93章 鋌而走險第93章 同化政策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75章 預演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7章 突然襲擊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32章 金融戰爭第274章 覺悟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84章 連環拳第78章 兩強標準第66章 不可避免第40章 積極主動第243章 狂妄自大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17章 高姿態第23章 金狗第4章 戰爭陰雲第120章 多面手第83章 歪打正着第20章 權衡利弊第144章 拿命去賭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32章 匹夫有責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7章 緊急出動第215章 光復第38章 技不如人第60章 集體智慧第25章 強攻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41章 反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44章 防空火網第10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6章 逐步推進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84章 守株待兔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314章 大重建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31章 事態惡化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63章 卸甲第110章 退卻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9章 救援行動第51章 護身符第66章 末端攔截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25章 強攻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30章 虎口逃生第78章 中國化第70章 重擊落空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81章 進攻制勝論第182章 風雲變幻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章 次優選擇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87章 積極爭取第52章 全速追擊第51章 整軍備戰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82章 十一比八第49章 首輪空戰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5章 千慮一失第25章 強攻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5章 偃旗息鼓第319章 反思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295章 遺蹟第220章 迎難而上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