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 太后病倒

按照規矩,即便太后垂簾聽政,在處理政務的時候,也必須要讓景君在一旁。

一開始還好一些,但隨着方運的草案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化,很多東西都需要左相閣官員出面講解,太后才能聽懂。畢竟,連左相閣的官員都需要方運講解才懂。

這一講解,花費更多的時間。景君年幼,根本撐不了多久,經常越來越不耐煩,甚至聽着聽着就睡着。

最後,爲此左相閣又提出,若景君身體欠安,可以不用作陪。

於是,太后便開始一人與官員處理草案與政務。

國君要做的事情太多,平時就要處理各種政務,現在又有密集的草案,一個強健的男人都未必能撐得住,更不用說太后。

太后的心神一直緊繃,防備方運,防備百官,要避嫌避免落下亂政的罵名,還要兼顧政務,而且要理解那些對普通讀書人來說都難以理解的政策法令,再加上要長時間批閱奏章草案,等於身心雙重超負荷。

於是,一個月後,太后終於因爲勞累過度,病倒了。

縱然有醫家大學士親自出手,也無法解決,只有神物才能讓她恢復健康。

但是,皇室宗親不可能允許太后服用神物。

神物稀少,只能留給國君。

太后病倒,奏章文書如同一座小山積壓在御書房,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於是,皇室的宗親開始四處遊說,希望太后任命一位攝政王代爲處理政務。

結果此事一出,太后突然精神大振,拖着病軀強行處理政務。

所有人都清楚,一旦設立攝政王,那太后將再無實權,而且景君未來極可能被攝政王架空。太后寧願看到方運掌權,也不願意設立攝政王。

幾日後,太后曾詢問內閣,希望內閣派出幾位官員幫助她處理政務,結果遭遇所有官員的反對。

太后居住宮內,真正用得上的只有少數讀過書的宦官,但景國官僚一直對宦官嚴防死守,寧可眼睜睜看着太后累死,也絕無可能同意宦官干政。

若是太后調用新的官員幫她,那幾乎等於重新成立一個小內閣,架空了原本的內閣。所以不僅內閣官員反對,各部各州的官員同樣不可能同意。

太后不得不繼續強撐着,以至於太醫院安排兩位醫家翰林長期陪護,這才保證太后不至於惡化,但如果繼續下去,就別想恢復健康。

景國的官僚機構太過於龐大,而政務無比繁雜,太后健康的時候都難以處理完所有政務,在生病的時候更不用說。

於是,政務積累越來越多,官員的奏章遲遲得不到批覆,官員的怨氣越來越多,各地多有官員因爲得不到批覆影響自己政績甚至升遷,開始公然批評太后。

甚至有官員直接上書請太后交權,但被方運將奏章壓下,不作處理。

一開始,所有人還在隱瞞百官的不滿,最後隱瞞不住,太后得知後怒急攻心,吐血昏迷。

太后昏迷的消息立刻引發全國的關注,甚至有謠言說方運毒害太后。

最後,聖院不得不派出醫家大儒前來診斷,最後診斷的結果只是操勞過度,若不好好休養,恐有性命之憂。

雖然方運毒害太后之事被闢謠,但論榜上許多反對方運的人開始興風作浪,認爲這是方運的陰謀,先累死太后,然後以左相之身獨攬大權。

一些景國的官員氣不過,在論榜大罵那些人,並說現在京城的官員已經忙瘋了,方運已經一個月沒有回泉園,一直住在左相閣。而且方運自身的傷勢比太后更重,他若是真想累死太后,那等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

方運不爲任何言論所影響,在率領羣臣看望太后之後,依舊進行密集的革新。

一開始,方運只是作出草案,但後來,陸續開始作出提案,相當於普通官員上書對朝政提出意見。這些提案的內容,大都不是左相閣直管,主要由右相、輔相和文相分管。

太后昏迷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偶爾醒來也是意識模糊。

三天之後,太后終於清醒,並坐在牀上,陸續召見了許多親皇室的官員。

這一天,太后批覆了半個月前右相曹德安親手提交的奏章,那份奏章是一份提案,希望一些政務由內閣自決,不需要得到國君的批紅。

提案之中,還列出具體的內閣自決事項,比如五品或五品以下的官員任免,一些影響較小的法律條例,對府縣官衙的革新,區域性政策的頒佈等等等等。

內閣衆官喜不自勝。

這意味着,與皇權之爭,官僚又勝了一局。

但是,所有人明白,太后皇室同意不是因爲病重,而是那份奏章得到全國官員的支持。

隨後,內閣開始理清職權,哪些以後必須要上奏給太后國君,哪些可以由內閣自行處理,這是一項極大的工程,需要整理出完整的條目,蓋上玉璽後才能生效。

經過連日的努力,內閣衆官終於制定出完善的法令,明確規定內閣自決的範圍。

щщщ☢ ttκǎ n☢ c○

新的奏章送到太后那裡後,足足拖了三天,太后才正式批覆同意。

隨後,積壓在御書房內的文書奏章被撤走大半,之後送到太后面前的奏章明顯減少,甚至讓皇宮的宦官們都清閒下來。

景國內閣分權的消息傳到論榜之上,許多國家的官員紛紛大罵景國官員喪心病狂,都是亂臣賊子。

但是,那些真正的高官卻很少參與這個話題。

因爲國君也是人,歷史上除了少數真正精明能幹且精力旺盛的國君,大多數國君的才能非常一般,與其把政務交由國君裁決,不如交給一步一步從底層爬上高位的能臣。

在各國官員反對的浪潮中,武君罕見地開始仿照景國,開始分權給武國內閣和各部。

許多官員感到意外,但一些有志之士卻出面支持這條政策。

實際上,很多低級官員的任免本來就由吏部內閣決定,送交奏章後,國君基本會立刻批紅,很少會反對,但慣例不是法令,真正的任免權力還是掌握在國君手中。

所以,內閣與各部自決是大勢所趨,方運不過是將既成的事實確定爲嚴格的律法而已。

方運自始至終就沒覺得這條政令會被阻撓,因爲無非是相當於華夏古國明朝時期的廷推和部推,是任何人包括自己都無法阻擋的潮流。

方運只是輕輕推動了一下,加快了這種潮流。

實際上,方運現如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是把景國潛在的規則化爲明確的法令制度,並沒有真正驚天動地的大變革。

但這些,是大變革的基礎。

第2918章 萬毒蛇主第1363章 第八龍門第1650章 七字方針第2450章 辭官大潮第910章 抄家之因第2075章 馴化第637章 朝議第586章 天樹之子第3086章 秩序更替第632章 怒火計知白第1560章 清洗珠城第2697章 再遇第2010章 鯤鯨聖魂第464章 蒙家來人第550章 龍吟墨汁第1289章 寧安商會第1670章 不原諒!第874章 績效考覈第1129章 妖王掙脫!第343章 小月老第3054章 到底誰勝?第739章 君王國音第2950章 黑夜第1134章 死路第1966章 怒降秋雨第1032章 狀元宴第1065章 琴棋雙友第五十三章 不勝其煩第2539章 權制獨斷於君則威第1463章 四題鹿門軍!第1463章 四題鹿門軍!第2739章 額外押寶第1117章 前往斧山第1955章 祭祀球第2407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1560章 清洗珠城第2746章 再入學海?第2655章 軍功確認第482章 銀光,枯黃第214章 月皇(三更)第2759章 都城重重第998章 不斷增強!第482章 銀光,枯黃第1566章 萬王登城!第2583章 拜衆聖第1486章 半詩第2666章 喜歡你第1689章 女子學堂第2585章 新世界的大門第1932章 掌嘴蛟皇第2723章 泄憤第1275章 十刑第2708章 見招拆招第1148章 大殿現世第1057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第1856章 同盟決裂第2104章 我以一劍試問之第2042章 天下共誅!第563章 詩祖儀式第3193章 聖道宇宙第1751章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第1336章 虛聖的扇面第1938章 龍降化鰻第986章 三谷選拔第1305章 打一頓就好了第1474章 方運反擊第410章 登門拜訪第2659章 舊物庫第2726章 南翼門第2235章 《方氏字典》第1207章 吞海貝第1263章 密謀奪財第十五章 《歲暮》第1244章 孟子世家 民衆文臺第2756章 巨型罪龜第2003章 歸城第455章 小規矩第1377章 龍聖送寶第3302章 孔子末章第2124章 四天期限第1938章 龍降化鰻第1860章 續命聖藥第260章 雪崩坡(三更)第763章 都督英明!第1293章 家人相見第2660章 不好意思的方運第3309章 口誅筆伐第1298章 雷霆手段第1398章 文會傳統第2380章 以缸洗面第1844章 《孔子家語》第1301章 竹牌表決第1002章 逆行第1440章 讀書的作用(七)第103章 萬魚爭躍第1842章 冰宮山下第2582章 解決禍根第1445章 讀書的作用(十二)第329章 聖墟碎第2527章 禮歸於天,法歸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