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欠人情

(感謝讀者“揚_”、“heathers”的飄紅打賞。十一無休,每日正常兩更,雙倍期間求月票!!!)

皇帝返京的第二天,楊奉當面提出卸任的請求,這不是以退爲進的把戲,他的態度很堅決。

午膳時間到了,韓孺子就在凌雲閣內用膳,也賜膳給楊奉,但兩人不在一間屋子裡,韓孺子早早吃完,讓太監撤去食物,走到窗邊向外面遙望。

貴族侍從又都到了,數量更多,其中許多人都曾跟隨皇帝出行,並參加了晉城之戰,不少權貴子弟死傷,倖存者都得到了封賞,相比普通將士的金錢與土地,他們更在意爵位與官職,要不了幾年,窗外這些人當中就會出現大批的將軍,至於文官,他們還是要與科考出身的文人競爭。

崔騰成爲衆人的絕對核心,在皇帝身邊他只是一個跟班,在外面,他恢復爲真正的崔家人,坐在樹下唯一的椅子上,兩名勳貴給他扇風,看上去非常高興,一點也不以爲恥。

十幾個人圍繞着他,更多的人則只能羨慕地遠望。

東海王沒有參與這種事,不知站在何處,韓孺子看不到他的身影。

身後傳來一聲咳嗽。

韓孺子轉身,對進來的楊奉說:“楊公擔心遭到報復嗎?”

對楊奉,他不想拐彎抹角。皇帝對另立儲君之事毫不在意,王美人卻做不到,她很在意,甚至懷有恨意,對她來說,那必定是極其煎熬的一段時間。

楊奉尋思了一會,“這只是一個原因。”

“還有其它原因?”

“陛下視楊某爲何等人?”

“朕視楊公爲師。”韓孺子回到桌後坐下,楊奉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卻不是親近之人,所以仍要自稱“朕”。

“楊某斗膽,也視陛下爲弟子,可我現在已經沒有什麼能教給陛下。”

韓孺子微微一笑,“學無止境,朕此番出巡,領悟最多的就是這一點。”

“那陛下已經可以自學,無需楊某。我很珍惜與陛下的師徒關係,不願它遭到破壞。”

“沒人能破壞。”韓孺子肯定地說。

楊奉的神情稍顯嚴厲,看來他還是得給皇帝上一課,“我與朝中大臣共立臨淄王一事,陛下能理解吧?”

“當然,那是讓匈奴人死心的必然手段。”

“可其他人能理解嗎?”

“嗯?”

“楊某與陛下有師徒之誼,與天下人可沒有,在別人看來,楊某不過是一得勢權宦,在陛下最危險的時候,急急忙忙地另立儲君以備後路。”

韓孺子很清楚,楊奉真正在意的不是“天下人”、“其他人”,只有一個王美人。

“朕的母親不會……朕不會讓她影響到楊公。”韓孺子還是希望能將楊奉留在身邊。

“我相信陛下的能力,可我不想讓陛下這麼做。”

“爲什麼?”韓孺子仍然無法將楊奉完全看透。

“請允許我舉一個粗俗的例子。”

看到皇帝點頭之後,楊奉繼續道:“我在街上行走,只因爲不小心攔了某人的路,對方揮拳要打,這時又來一人,仗義出手,替我解圍,我是否應該感謝這位後來者?”

楊奉的問題從來不能簡單對待,韓孺子想了一會,還是隻能得出一個結論,“應該。”

“我也是這麼想的,不只是應該,而且是必須。可我心裡還是有幾分彆扭,因爲我什麼錯事也沒做,莫名其妙地差點捱打,又欠下人情,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如果有選擇的話,我寧願不走那條路,既躲開打人者,也避開相助者。”

韓孺子想說楊奉起碼能結識一位仗義之人,也算所得,馬上又將話咽回去,因爲他終於明白過來:楊奉從前是文人,後來當太監,懂帝王之術,在官場中也能遊刃有餘,但他骨子裡是一名江湖人。

杜摸天、杜穿雲爺孫在倦侯即將稱帝時飄然而去,醜王在立下大功之後甘願接受流放,楊奉正在做出同樣的選擇,他們都將人情看得太重,寧可讓別人虧欠自己,而不是自己虧欠別人。

楊奉拒絕參與後宮之爭,因爲無論勝負他在人情上都是輸家。

韓孺子忍不住想,武帝當初屠殺豪俠,真正的原因大概不是這些人有叛逆之心,而是他們不肯爲帝王所用。

“楊公是要追查聖軍師嗎?”

“嗯,無論怎樣,他肯定與淳于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得到消息,叛軍兵敗之後,聖軍師先是逃至海上,如今很可能回到了雲夢澤。”

“既然如此,朕給你兩項任務。”

“請陛下降旨。”

“太祖寶劍尚還流落在外,可能就在聖軍師手中,你要找回來。”

“是。”

“英王乃武帝幼子,爲奸人所掠,同樣流落在外,你也要找回來,而且要保證他的平安。”

“遵旨。”楊奉深深地躬身,起身之後又加上一句,“謝謝。”

尋找寶劍與英王雖然都很重要,但還不稱不上當務之急,皇帝佈置這兩項任務,其實是給楊奉一種公開的權力——如果只是查找一個傳說人物的下落,實在不值得朝廷大動干戈,甚至沒法宣之於口。

聖旨必須成文才有效力,但楊奉並不急於一時,準備告退。

韓孺子還有一件事需要請教,“關於宮中……楊公可有建議?”

“內事諮詢劉介、景耀,外事多問趙若素。”

“景耀……”

“他還在宮裡爲隸,只待陛下救之於水火之中,說到後宮之事,他比劉介可能更在行些。”

韓孺子點點頭,“楊公認得中書舍人趙若素?”

“不認得,但是聽說他曾在晉城爲陛下奔走效力,我猜此人大概就是所謂的‘吏首’。”

“吏首?”韓孺子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官有官首,通常是宰相,吏有吏首,卻很少顯山露水,中書舍人位卑而職重,趙若素敢於挺身而出,必有所依,可能就是吏首,或者與吏首極熟之人。他肯爲陛下奔走,那是真正的效忠,此人的用處不可估量,望陛下珍視之、重用之。”

韓孺子也很欣賞趙若素,卻沒到楊奉以爲的地步,驚訝地說:“要提拔他當大官?”

“陛下會讓杜穿雲這種人當將軍嗎?”楊奉不知不覺間又露出好爲人師的習慣,不直接回答,而是以看似無關的事情反問,讓提問者自己舉一反三。

韓孺子一笑,立刻明白了楊奉的意思,趙若素一旦爲官,就會失去“吏首”的作用,而且他也知道,楊奉不會向他詳細介紹“吏首”的含義與作用,全要靠他一點點發掘。

“江湖險惡,楊公保重。”兩人並不是就此再也不見面,韓孺子還是說出分別的話。

楊奉卻沒那麼多情緒,輕輕揮下手,“楊某已非當初,陛下不如讓‘江湖’保重吧。”

楊奉難得說出如此狂傲的話,韓孺子大笑,楊奉躬身退出。

韓孺子命人將東海王叫進來。

東海王來得極快,好像早就等在閣外。

“大將軍崔宏馬上也要回京,此次平亂、阻擊匈奴人,他都有大功,朕要重賞於他,可是大將軍官至極品、爵爲列侯,已無可封餘地,只能恩及子孫,你提提建議。”

這種事的確是東海王的長處,想了一會,回道:“崔勝亡故,崔騰即是嫡子,早晚要繼承崔宏的侯位,不需要封侯。”

“崔勝不是有一個兒子嗎?應該由他襲爵吧?”

東海王笑道:“規矩是這個規矩,但總有商量的餘地:崔勝之子年齡太小,撐不起崔家,崔騰又正得陛下歡心,崔家早晚會找個理由,請求立崔二爲嫡。陛下若想皆大歡喜,不如向皇后透露口風,請崔家早些遞上奏章,陛下讓崔二襲爵,再另封崔宏之孫爲侯,一門兩侯,崔家該滿足了。”

“你不覺得崔家……太大了嗎?”韓孺子喜歡皇后,也信任崔騰,可崔宏太看重權勢,崔騰又沒有真本事,讓他感到爲難。

“賞罰需分明,崔家既立此功,就該得此賞。”

韓孺子有些意外,東海王居然給崔家說好話,尤其是崔騰並不在場,“朕會考慮,你自己呢?想好封賞了嗎?”

東海王笑道:“陛下允許我攜妻回京,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德,我不要封賞,也不要官職,如果陛下需要我偶爾提些小小的建議,就把我留爲侍從吧。”

東海王只有在完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纔會說幾句真話,韓孺子笑着搖搖頭,說:“好吧,你暫時留下,隨傳隨到。”

“謝陛下。”

韓孺子沒叫崔騰進來,獨自看了一下午的奏章,最後發現一個問題:他沒法不露痕跡地召見趙若素。

趙若素是中書舍人,屬於外臣,皇帝出行的時候能夠便宜行事,回京之後,一切都有規矩,趙若素不能隨便進宮,等到皇帝正常執政之後,他才能出現在勤政殿,可那裡屬於宰相等人,皇帝很難越過衆大臣直接與一名遞送文書的掾吏私下交談。

這件事只可自己解決,不能求助他人,韓孺子也不着急,黃昏時分,先去拜見太后與母親,然後回寢宮休息。

聽說皇帝要給崔家再封一侯,皇后沒有爲之高興,反而勸皇帝不要這麼做,“崔家權勢已然過重,不可再增,要是我說,應該讓我父親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

與大將軍有隙的東海王爲崔家邀功請賞,大將軍的女兒反而建議削奪父親之權,韓孺子真有點糊塗了,“大將軍南征北戰,絕不是爲了頤養天年,他既然立功,就該得到封賞,這與他的外戚身份無關。”

崔小君卻不這麼想,尋思一會,說:“先讓我寫信與父親商量一下吧,他若不願交權致仕,隨陛下封賞就是。”話一說完,她笑了,“陛下是不是覺得我不領情?”

韓孺子搖搖頭,他覺得皇后似乎在提防什麼,所以要爲崔家未雨綢繆。

讓他感到遺憾的是,自己與皇后或許再也不能無話不談了。全本小說網

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四百一十六章 陛下能爲我作證第六十章 宮門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五百零一章 百官怠工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五百五十二章 狀元之選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楚使者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五百零五章 重獲信任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寬容第一百六十四章 當斬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一百八十三章 獨騎回營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四百四十九章 酒後一句話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三百七十四章 尋親背後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五百二十九章 皇帝的兩封信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五百五十章 朕一人定奪第二十章 仁義楔子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三十九章 願效犬馬之勞第四百零九章 拜求請第十三章 宮中的士兵(二更)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三百三十四章 立功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選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馬由繮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一百四十六章 齊王后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軍之怒(求月票求訂閱)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孩子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二百八十二章 懶散之軍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沒者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二百零九章 讀書人的立場第五百一十八章 牢中從軍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二百三十八章 點燃怒火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八十二章 楊奉的過去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二百八十七章 曲聲動心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二百二十八章 宰相要負責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一百二十四章 探路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二百零五章 書與殘酒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一百二十章 絕路第二百八十二章 懶散之軍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門惡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三百六十四章 母親與皇后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八十一章 拜訪者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濃煙下的圍殲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