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

六六五章 兩強之爭

濮陽一段的黃河冬天不會徹底封凍,但湍急的水流會攜帶着巨大的冰塊從上游奔騰而下,雖然不至於讓河運斷絕,但航行的危險性卻成倍增加,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往來運輸,所以,這段時間白馬、延津等渡口被使用到了極致,船隻如梭,往來不停。

王羽不打算和流民爭奪渡船,所以,他選擇了東行兩百里後,和徐晃部匯合後,從倉亭津渡河的路線。

一路無事,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兩匹寶馬。

赤兔不消說,董卓千挑萬選出來的神駿,隨着呂布的征戰四方,名頭日趨響亮。看到呂綺玲騎着寶馬英姿颯爽的模樣,魏延羨慕的不得了,差點連口水都流下來了。

寶馬這東西,從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魏延雖是青州大將,戰馬也是百裡挑一的駿馬,但和赤兔這種級數的比起來,也還差得多。

遍數全軍,能和赤兔比肩的戰馬也不過兩匹而已,王羽的烏騅和趙雲的踏雪。

這三匹馬都是渾身上下沒有一根雜毛的良駒,不同的只有顏色。趙雲的踏雪也不知是不是受了主人的薰陶,表現出來的是謙恭禮讓的姿態,而烏騅和赤兔則完全相反,都是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樣,一路上沒少互相搶風頭。

飈速度是常事,王羽和呂綺玲稍不留神,這兩匹寶馬就會自己躥出去,速度固然是風馳電掣,一邊較勁,它們還一邊哧溜溜的放聲咆哮。

被訓練成戰馬之前,它們都是萬馬之王,即便到了現在,依然有當年懾服羣駿的氣勢。被這倆傢伙一震懾,騎兵們的馬時不時就會拋錨,乖乖的趴在地上,耳朵耷拉着,渾身發抖,任主人怎麼拉拽都拽不動。

上路後耽擱的時間,倒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這兩匹馬而來。

“真是奇了,子龍兄,你說烏騅平時也挺神氣的,可從來也沒象今天這樣,嚇得羣馬懾服,今天怎麼就這麼厲害?難道是赤兔的本事?”魏延豔羨的眼神幾乎凝成了實質,一邊在兩匹寶馬身上來回逡巡,嘴裡也是嘖嘖有聲。

“應該不是……”趙雲用不大確定的語氣回答:“可能是兩強相爭的結果吧?”

“一山無二虎,它們這是在爭馬王呢。”張遼很肯定的給出了答案。

“爭馬王?”

“是啊,從前在軍中,這兩匹神駿就是各自的馬王,現在湊到了一起,自然要爭個高下。尋常戰馬平時不用表現得太過過,可現在兩強爭王,它們不得不表現得謙卑一些,總比被馬王誤會了強。當然,也有少數倔強的,明知勢不如人,還是堅持着站立,但憑的不過是胸中的一口不平之氣,最終也不過是徒然罷了。”

魏延抽抽鼻子,疑惑問道:“……文遠兄,你這話說的有點,嗯,意味深長啊?”

“有嗎?”張遼笑着反問,語氣中再沒有適才的沉重。

“感覺啊,你像是意有所指,在比擬中原格局?”魏延狐疑道:“不過你說兩個馬王,現在好像沒人能與我家主公比肩啊?曹操新敗,袁術懾服,孫策雖然有幾分勇力,但敝處一隅,成不了什麼氣候,劉表、劉璋、張魯之流不過冢中枯骨罷了,不值一提。”

“所以說,是文長你多心了。”張遼多穩重一人,哪裡會公開談論這種敏感問題,他信口敷衍,就想將話題帶過。

結果,魏延被他糊弄住了,諸葛亮卻突然插話問道:“文遠將軍對關中戰局怎麼看?”

“這……”張遼略一遲疑。魏延說的沒錯,他剛剛那番話,確實是有感而發,沒想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青州衆人一個比一個機敏。

“趁他病,要他命!”

魏延毫不遲疑的叫道:“曹操經此重創,已無能爲也,我軍應該趁機大舉西進,就算不能一舉消除這個禍患,也要讓他一蹶不振纔好。只可惜呂將軍……咳咳,其實即便不借道東郡,我軍也可以由河內和沛國兩路進擊啊。”

諸葛亮不去理他,一心只盯着張遼看,一副不得到個答覆就不肯罷休的架勢。張遼無奈之下,只能輕聲答道:“曹操用兵,機智百出,不可小覷,雖然還不確定他的後手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夏侯淵之敗,不會令他傷筋動骨,他的戰略重心,仍然在西,而不在東。”

“哦?”魏延一愣,轉頭看看,發現諸葛亮一臉神秘笑意中帶了濃濃的讚許之意,而趙雲也是一臉沉思,似乎得到了什麼啓示。他愣了片刻,然後心裡發急,脫口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諸葛亮微微一笑:“此事亮也權衡了很久,終有一得,不想文遠將軍卻早已經預料到了。”

“孔明已有所得?”張遼吃了一驚,他只是從曹操老謀深算的作風上判斷,可聽諸葛亮這意思,似乎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主公雖然平時表現得比較隨便,喜好行險,但在大事上,他卻很少兒戲。若曹操果有調頭東進之意,他不會做出現在這樣的安排。北疆畢竟還有公孫將軍,如果事情鬧大,黑山軍也未必袖手旁觀,一兩年的時間還是能爭取出來的……”

看着一路絕塵,已經跑得看不見影子了的兩個身影,諸葛亮意味深長的說道:“主公先前平徐州是何等的毅然決然,難道他會對曹操的威脅視而不見嗎?文長兄多次提議先西后北,他爲何始終不肯答允?”

“單憑這個,就有足夠的理由懷疑,主公是不是已經有所思考了。這些日子議事之際,又時常有人提起袁術,亮這才恍然。”

魏延聽得稀裡糊塗,一時顧不得對諸葛亮的看不上眼了,愕然問道:“袁術?他也參與了南陽之戰?”

“那倒不是。只是曹操之計,與他大有相關。各位可還記得,主公在陽人之戰前後的經歷?”

張遼皺皺眉,似懂非懂:“孔明的意思是……”

“因爲就發生在家門口,所以荊襄士林對這一戰非常關注,戰前做了不少預測。當時龐德公曾言道:此戰主公縱然獲勝,亦難擴大戰果,若敗,倒是很快就能重整旗鼓。果不其然,陽人之戰後,袁術恐助長主公聲威,在糧草供應上動了手腳,若非主公和徐榮達成一致,戰後得以從容收攏兵馬,繼續對峙下去,結局恐難預料啊。”

諸葛亮的解釋依然不夠直白,但其他三人都很精明,聞絃歌而知雅意,頓時就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了。

“你的意思是說,曹操故意落敗,爲的就是避免盟友觀望,逼他們做出選擇?”張遼點點頭,又搖搖頭:“情理上倒是說得通,不過,他又怎能保證盟友不畏難而退?何況,能對董卓造成威脅的盟友,會是……”

“西涼馬騰!”魏延虎軀一震,失聲叫道:“難怪那天主公拿了關中一帶的輿圖出來細看,原來他早就知道了!”

“馬騰?西涼叛軍?他們什麼時候和曹操結了盟?”其他人都露出了了然神色,只有張遼疑竇滿腹:“難道他們前次來聯姻,只是爲了暗中與曹操結盟?”

不需要回答,下一刻,張遼自己就給出了答案:“原來如此。馬騰要入中原,必須要排除董卓的阻礙,與曹操夾攻關中,形勢極爲有利。他想必留了人在關中一帶,密切關注着戰局。對西涼叛軍來說,盟友與敵人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果,其次就是盟友以自己的失敗,牽制住了敵人的主力……”

諸葛亮接着說道:“雖然還沒有回報,但主公已經責令關中情報網,密切關注此事了,想必很快就會有消息傳來。”

張遼默然點頭,明白王羽爲何不但大力支援東郡,而且還不顧一切的吸納流民,很有點要在兗州搞堅壁清野的意思。

短期內,曹操不會攻過來,他要扮豬吃虎呢。等馬騰起兵與董卓激戰,等到兩敗俱傷之際,再暴起突襲,一舉攻克長安,這就是曹操的策略。

若青州現在對曹操發起全面進攻,他肯定會使出焦土戰術,等青州軍的補給線達到極致,再圖謀反擊。反正有馬騰的牽制,他不擔心董卓追着他不放,反倒可以藉助青州軍的威脅來迷惑董卓。

所以魏延屢次獻計,王羽一直不肯點頭,他不打算按照對方的套路來,而是揮軍北上,和曹操拼速度。誰能更快的安定後方,就會在未來的兩強爭鋒中佔據上風。

這也是爲什麼王羽會罕見的調動大軍,這是一場純粹的實力比拼,沒有任何花招的。

兩者面對的形勢都很複雜,曹操要先後搞定董卓和馬騰,王羽也要在盟友和敵人之間周旋。現在看起來,曹操選擇的是設謀,瞞天過海,同時欺騙盟友和敵人,以期從中取事。

那麼王羽呢?他會如何面對幽州更爲複雜的局勢?

解答了一個疑問之後,涌現出來的卻是更多的疑團,張遼陷入了沉思,這場看似分明的兩強之爭,突然之間,竟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第72章 夜探皇城九三一章 終極戰略六二四章 一日定徐州第87章 一入白波谷六八二章 水到渠成七九八章 意氣風發二二四章 冀州兵鋒五九二章 疾風烈火四五四章 天命所歸五三八章 一併解決二六六章 先登對白馬八六二章 四大主戰場七八一章 用心良苦七八六章 尋根究底九二六章 曙光乍現時第71章 兵分三路一一四章 力戰呂布五零二章 挑釁與暴怒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七七九章 大包大攬六七五章 無極甄氏七三七章 徒勞的伏擊一零三章 臨別贈禮九六八章 斬索毀橋第83章 神秘符印五一九章 聯姻之議五四四章 人人如龍一四一章 驃騎遺陣三五零章 驚魂落雁谷八七八章 各掀底牌八零五章 趕盡殺絕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八七九章 涉水攻關三九四章 再失良機五三零章 難以揣度六七四章 欲盡全功七三九章 引蛇出洞七八八章 兵未動船先至九二六章 曙光乍現時七百章 鐵騎碾壓四九八章 武裝大遊行六六八章 太史慈歸來第53章 波瀾猶未息七九九章 最新動向八零五章 趕盡殺絕第18章 泰山小霸王四八七章 白波之危六九二章 窮途末路八四九章 漢胡大防第65章 要戰便戰八一一章 願賭服輸二七四章 十蕩十決二八零章 再起風雲五六零章 暗影浮動四九一章 昨日重現六二零章 無畏之心九二零章 塵埃落定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三二二章 敗戰之軍第10章 漢魂永不死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八六六章 初戰告捷四八二章 政事繁雜八四七章 情報系統六二一章 摔個臉着地八五四章 侯府家宴三六一章 清河劫難七九零章 不甘寂寞二六一章 白馬義士二五八章 王羽的兵諫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五三七章 奇葩小蘿莉一七四章 整軍備戰五三八章 一併解決七一五章 詭異襲擊九四二章 進退失據二六零章 尋他千百度五六二章 無畏者無敵一三零章 誰是大英雄八六一章 雙喜臨門九六七章 奇兵突出六三二章 場上場下五一八章 深遠影響八一五章 貿易戰爭五一六章 神力奮千鈞五六一章 恐怖組合一七六章 東萊太史慈三五四章 宜在速決三四七章 環環相扣五一二章 聲東擊西五九五章 送羊入虎口四一五章 殺機畢見六四九章 虎女亦有謀七三八章 趙雲用謀四零四章 四重殺陣一三九章 箭風血雨八九七章 如釋重負三九四章 再失良機七七九章 大包大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