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一念之差

書房內,劉備喝了一口熱茶,終於剋制住了內心焦急的情緒,諸葛亮的冷靜使他又看到了一線希望。

諸葛亮沉思片刻道:“這件事最大的疑點就是劉璟居然集結八萬大軍和兩千艘戰船,在荊州最急需修養生息的時刻這樣大規模動兵,僅僅只是爲了對付荊南,主公覺得可能嗎?”

劉備是因爲劉琦之事心中不安,他知道劉琦命已不長,便以爲劉琦已死,劉璟爲了轉嫁責任,這才指責荊南害死了劉琦。

也正是因爲有這種顧慮,所以劉備完全相信劉璟要進攻荊南,但諸葛亮的提醒,頓時使劉備醒悟過來,確實如此,居然用八萬軍攻打荊南,這不就是殺雞用宰牛刀嗎?

事實上,以荊州軍強大的戰力,甚至只需一萬軍隊便可以收復荊南,何至於調用八萬大軍。

想到這,劉備遲疑着問道:“難道劉璟是另有圖謀?”

諸葛亮點點頭,笑道:“我想,這就是劉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明着是攻打荊南,實際是爲了奪取巴蜀,除此之外,我怎麼也想不到,劉璟有什麼理由在江陵集結八萬大軍。”

“如果他順便將我們滅掉呢?假道滅虢之事會不會發生?”劉備還是有些擔憂地問道。

諸葛亮揹着手走了幾步,最後緩緩道:“荊州軍確實有可能渡江,但劉璟絕不會真的把自己陷在荊南,他一定會和我們事先進行溝通。”

劉備頓時醒悟,“好像劉璟已經派出蔣琬來質問劉琦之死的真相。”

諸葛亮呵呵笑了起來,“這就是了,劉璟做事情還是很有章法的,主公但凡放寬心,事情沒有那麼嚴重。”

諸葛亮的安慰使劉備極度緊張的心,終於慢慢放鬆下來。

就在這時,一名劉備的親衛在門外稟報:“啓稟皇叔,剛得到城門守軍消息,襄陽派使者到來。”

劉備和諸葛亮對望一眼,兩人同時明白過來,這一定是蔣琬來了。

........

城門外,蔣琬帶着幾名隨從,正負手打量這座新建成的城池,蔣琬現在官任荊州治中,主管財谷薄書,已是荊州文官的第二號實權人物。

荊州文官的第一官職應該是別駕,現在荊州別駕由張機擔任,但張機醉心於醫學,只掛一個別駕之名,並不問政務,所以長史徐庶成了最高文官掌權者,相當於荊州的丞相,而蔣琬便成了徐庶最得力的助手,掌管荊州錢糧。

這時,城門開啓,幾輛馬車一陣風似的疾駛而出,在蔣琬面前停下,孫乾從馬車裡出來,向蔣琬拱手笑道:“讓治中久等了!”

蔣琬也微微一笑,“原來是公佑兄,很久未見了!”

當初劉備也久聞蔣琬才名,極想邀請蔣琬爲屬臣,特地派孫乾去零陵說服蔣琬,孫乾一連勸說蔣琬三天,蔣琬卻沒有答應,轉去東吳遊學,最後蔣琬選擇了劉璟。

此時兩人再度想見,未免有一點對往事的尷尬,當初孫乾可是信誓旦旦,劉備將爲荊州之主,可現在.....孫乾眼中不免流露出一絲慚愧。

不過孫乾眼中的慚愧只是一晃而過,他立刻堆起笑容,“我代表皇叔歡迎治中前來,皇叔正在恭候,治中請隨我來!”

蔣琬拱拱手笑道:“那煩請公佑兄帶路了。”

兩人乘馬車進了城,很快便來到了劉備的軍衙,在軍衙臺階前,劉備和諸葛亮已經等候多時,衆人寒暄幾句,將蔣琬如衆星捧月般迎進了軍衙中。

軍衙內堂,三人分賓主落座,劉備看了一眼兩邊的侍衛,吩咐道:“都退下!”

侍衛們紛紛退下,內堂只剩下劉備、諸葛亮和蔣琬三人,蔣琬這才拱手道:“我先轉達劉州牧的話,先前荊州和皇叔達成的共識依舊有效!”

這句話讓劉備揪緊的心一下子鬆懈了,他沉默片刻道:“那我就不明白,爲什麼荊州軍要大舉雲集江陵,口口聲聲要爲琦公子復仇,讓荊南上下人心惶惶,這又是什麼道理?”

蔣琬笑了笑,取出一封信遞給劉備,“這是我家州牧的親筆信,皇叔看了便會明白。”

劉備接過信,匆匆看了一遍,果然和諸葛亮的分析完全一樣,而且劉璟很明確地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把軍隊和物資撤到衡陽郡,劉備眉頭皺成一團,明明答應給他們半年時間準備,現在又要他們把軍隊撤到衡陽郡,這還叫什麼共識有效?

劉備心中有些惱火起來,他把信遞給諸葛亮,沉着臉道:“不是說好半年後我們撤軍嗎?現在才兩個月,爲何你家州牧言而無信?”

蔣琬毫不生氣,依然不慌不忙解釋道:“可能是皇叔沒有理解雙方達成共識的關鍵,我可以解釋,就是荊州軍承諾不攻打荊南軍隊,支持荊南軍隊轉移去交州,現在我們雖然大軍雲集江陵,但還是承諾不會攻擊荊南軍隊,只是請轉移去衡陽郡,半年後再進攻交州也完全可以,不過.....”

說到這裡,蔣琬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注視着劉備道:“我們所有的承諾都是建在雙方的誠意之上,如果貴軍破壞了荊州軍的切身利益,那麼所有承諾將失效,這也是我家州牧的原話,話雖不好聽,但我們一定要有言在先。”

劉備明白蔣琬的意思,其實就是警告他們不準泄密給巴蜀,否則他們將直接滅掉荊南,雖然話雖然不錯,但這種赤裸裸的威脅使劉備的面子有些掛不住,他黑着臉一言不發。

這時,諸葛亮在一旁笑道:“不知劉州牧準備讓我們幾時南撤去衡陽郡?”

蔣琬暗暗誇讚,這纔是聰明人,面對現實,順勢而爲,不做不必要的抵抗,蔣琬懇誠地說道:“我們將在二十天後完成軍隊集結,再過五天便正式渡江,請務必在此之前撤走。”

諸葛亮點了點頭,“請轉達我們對州牧信守承諾的感謝,同時請他放心,今天說的話,我們不會讓第三人知曉。”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辭了!”

蔣琬起身告辭,劉備和諸葛亮將他送出軍衙,又命孫乾送他去江邊,劉備這才和諸葛亮又返回了內堂。

“我們真的要按照劉璟的要求做嗎?”劉備按耐不住心中的惱火道。

諸葛亮嘆了口氣,“我當然也不願意,我想誰也不會願意,但實力擺在這裡,由不得我們選擇,而且劉璟派蔣琬來事先通報,也算是給皇叔面子,況且他還算守信,否則他直接出兵剿滅我們,其實也是他的機會。”

“哼!他不是守信,他是指望我替他經營交州。”劉備恨恨道。

雖然心中極度不滿,但劉備確實也無可奈何,他已經沒有選擇,除了儘快撤到衡陽郡外,我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他深深嘆息一聲,“好吧!煩請軍師做一個撤軍計劃,我們儘快實施。”

........

漢中是指秦嶺山脈和大巴山脈之間的一條狹長的山坳走廊,在這條山坳走廊內從西向東分佈着三片盆地,這三片盆地便成了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這裡溫暖溼潤,土地肥沃,物產富饒,也使得漢中成爲了漢朝的龍興之地。

三塊盆地在行政區劃上便是武都郡、漢中郡和魏興郡,由漢水將三郡聯繫在一起,稱爲漢中三郡,其中以漢中郡盆地最大,人口也最多。

漢中同時也是道教分支五斗米教的發源地,由張修創立,但不久便被張魯所篡,五斗米教便淪爲了張魯進行軍閥割據的一個重要工具。

張魯原本是劉焉部將,和張修奉命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張魯在殺死張修後,隨即割據漢中自立,迄今已有二十餘年,由於漢中地理封閉,大量關中民衆爲避戰亂逃入漢中,使漢中人口迅速增加。

由於土地得到了大量開發,再加上張魯經營有方,漢中也漸漸開始走向強盛,擁軍五萬,糧草充足,成爲可以與巴蜀抗衡的割據軍閥,也成爲巴蜀第一勁敵。

但新年以來,漢中便被一種不安的氣氛所籠罩,早在去年十二月初,巴蜀方面便透露出消息,荊州劉璟即將攻打漢中,向北擴張,這便使張魯開始擔憂起來,這個時候,張魯之弟張衛也提出搶先奪取上庸的建議,利用上庸的有利地形阻擊荊州軍北上。

但張魯心存顧慮,這個建議他遲遲沒有表態,時間一晃又過去近一個月,這件事再也沒有人提起,連強烈主張奪取上庸的張衛也迷失在女人堆中,就彷彿一座漲潮中的沙器,潮水過後,再也沒有了痕跡。

可到了一月下旬,荊州方面傳來了重大消息,荊州軍開始渡江南下,挺進荊南,這個消息讓張魯的心有點亂了。

楊松從張魯的天師府出來,上了馬車,憂心忡忡地上了馬車,楊松年約五十歲,身材高大,臉型很長,配上一隻鷹勾鼻,使他的外貌顯得十分奸詐,給人一種很不可靠的感覺。

他原本是關中名士,出身弘農楊氏,爲避漢末之亂來到漢中,被張魯用爲幕僚,楊松極善理財,在他二十餘年兢兢業業的治理下,漢中變成了富庶之地,他也得到了張魯的極大信任,成爲漢中的第二號實權人物。

楊松雖然能力出衆,但他的缺點也同樣明顯,他極貪賄賂,在漢中強盛的同時,他本人也成爲了漢中第一富翁,好在張魯對錢財看得較淡,並不在意他的貪賂,正是張魯的縱容下,楊松幾乎到了無事不貪的程度。

但今天,楊松的憂慮並不是錢財問題,而是張魯竟隱晦地提出,應該將漢中防禦向東擴展,楊松一下子便明白了張魯的意思,向東擴展防禦,那就是奪取上庸城了,楊松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張魯一直將上庸之事放在心上。

第696章 合縱連橫(中)第1125章 別樣心懷第10章 劉景升的煩惱第105章 大恩於陶第619章 祁山道胡賊第149章 冤家偏路窄第65章 請君入甕第572章 致命的弱點第652章 大戰合肥第884章 士卒譁變第536章 人用其才第804章 曹丕反擊(下)第897章 陶家抉擇第304章 耀武揚威第144章 陶府弔孝第618章 來歷不明的敵蹤第48章 離別又重逢第503章 兄弟鬩牆第839章 小喬再嫁第656章 廢后立妃第514章 初見龐羲第930章 逃離吳縣第255章 二戰于禁第205章 愚蠢的告狀第18章 又見蔡夫人第1129章 漢魏決戰(下)第893章 心事難平第297章 荊州來人第45章 矛盾激化第963章 失蹤之謎第355章 蘄春風雲(二)第499章 一念之差第297章 荊州來人第868章 困獸之鬥第201章 許都的棋子第461章 益州使者第274章 聲東擊西第815章 匈奴野心第516章 緊急求救第106章 絕妙好事第165章 蔣齊非蔣幹第876章 東來之軍第446章 曹劉和談第681章 引發不發第1046章 兩使會交州第280章 謀長沙第982章 長安西市第370章 叛逃之兵第169章 斬馬刀第1039章 鄴都大案第1087章 陳羣歸漢第988章 河西撤民第641章 江北血戰(下)第1114章 青州之變(上)第126章 家有逆子第820章 烏桓消息第943章 烏程激戰第602章 視察漢中第929章 吳郡破局第707章 全面被動第215章 人心難測(下)第79章 刀下留人第864章 刺殺敵酋第1031章 何策破城第1124章 生死由天第997章 貴霜騎兵第130章 陶家的禮物第960章 狙殺胡使第624章 千里救援第125章 柴桑陶氏第790章 挖渠引水第452章 舉棋不定第674章 聲東擊西第545章 馬超兵敗第291章 危情逼吳第641章 江北血戰(下)第919章 調兵遣將第165章 蔣齊非蔣幹第407章 巴蜀消息第164章 漫天要價第31章 黑裙少女第741章 出使失敗第853章 雍縣軍議第632章 兩根硬骨頭第430章 各施策略第1058章 正奇之爭第1095章 獵熊戰局第393章 部署後路第141章 第二次血戰第1015章 太湖夜襲第709章 陶政的新官第699章 交州統一第659章 出兵在即第235章 偷樑換柱第1026章 吳郡之戰(下)第712章 王妃與家事第275章 鑽入圈套第927章 暗流湍急第106章 絕妙好事第679章 攻取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