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泰山書院開學

“三國之謀伐 ()”查找最新章節!

司馬俱投降了。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用兵之道,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

攻心之計,需要對人心有一個充足把握。

陳暮知道自己手段確實卑鄙,利用司馬俱的困境,毀人家糧草,逼人家投降,實非仁義之士的所爲。

但這個結果難道不好嗎?

四萬多青壯勞動力無一傷亡,官軍也無一傷亡。

不費一兵一卒之力,和平解決戰事。

至少陳暮還會給予他們大量的田地,讓他們擺脫賊寇的身份,讓他們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可以娶妻生子,可以爲父母養老送終,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被朝廷剿滅。

雖然以後這些人可能都得打工種田,再也沒有人權可言。

但在封建社會講人權,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哪怕劉備談仁義之道,也不是說給予治下百姓自由自在的權力,只是他會把百姓當人,不像其他軍閥把百姓當狗而已。

所以相比於三國另外兩個毒士,李儒縱火燒洛陽,賈詡冷眼靜觀長安變,死的人不計其數,陳暮覺得自己其實善良得跟天使沒什麼區別。

高苑城回到朝廷治下,原本逃離的百姓,也陸陸續續遷回家鄉,司馬俱的人馬被打散,分了田地,種地去了。

城外二十多萬畝田,劉備軍毀了一萬畝,但還有另外十多萬畝可以搶救一下,不能浪費。

於是陸康的樂安軍駐守着城池,包括劉備軍在內,都加入到了排水的工作中。

去過鄉下看過田間土地的人應該都知道,從古代開始,漢民族的田壟規劃十分合理,田地兩側一般會挖深渠,就是用來排水用。

五萬人轟轟烈烈地開始了通渠放水的工作,忙碌了整整兩天,最後總算是保住了一大半田地。

在收服了司馬俱後,陳暮將善後事宜交給劉備陸康處理,自己跑回了齊國。

泰山書院,五月初。

書院外青石板鋪在竹林小道上,一曲山泉從門前流淌而過,花草散發着撲鼻的清香,蝴蝶飛舞,野蜂嗡嗡作響,竹林外的草地上停滿了馬車。

“哇,這裡風景不錯呀。”

“少郎,慢一點,不要跑那麼快。”

“父親,我們到了嗎?”

“到了,這裡就是泰山書院。”

“我能見到鄭公嗎?”

“聽說鄭公在泰山學宮講學,有時候也會來泰山書院給你們授課,下次他老人家的時候,你可以去請教他。”

“阿福,以後我們是不是要住在這裡了?”

“是的,不過書院裡不許僕人入住,奴會住在城外,隨時過來服侍郎君。”

“叔父,我不想來這裡讀書,我想待在從祖身邊。”

“阿議,聽話,樂安離齊國也不遠,想回去看父親,我們以後可以隨時回去。”

僕人將馬車裡的行李取下來,四至十二歲的少年們下車,好奇地打量着未來他們可能要住很長一段時間的地方。

陳暮作爲泰山書院的院長,站在竹林入口外,笑吟吟地看着不遠處的孩子們。

不知道這些人,哪個是諸葛亮,哪個是陸遜,哪個是陳羣。

書院裡的雜役紛紛上去幫忙,引着衆人進去。

“刺史。”

崔琰帶着自己的弟弟崔林,路過陳暮的身邊,恭敬行了一禮,又對崔林道:“這是青州刺史,也是泰山書院的陳院長。”

“見過院長。”

11歲的崔林已經是個小大人模樣,

只是神情木訥,一板一眼地行禮。

陳暮在心裡覺得這孩子沒有靈氣,不過一想到崔琰也是這性格,便也釋然,點頭道:“嗯,進了書院,好好讀書。”

“唯。”

崔林恭敬應是。

崔琰今年二十五歲,原本歷史上,應該要到190年也就是他29歲的時候纔會與朋友公孫方一樣拜鄭玄爲師。

但現在聽說鄭玄開學宮廣邀天下學子來齊國讀書,又聽說除了泰山學宮以外,還有泰山書院,由青州名士管寧教導,招12歲以下學生。

於是早就對鄭玄慕名的崔琰就帶着堂弟崔林,從清河郡出發,欣然來到了齊國。

清河郡就在平原國旁邊,離齊國不遠,只有200多公里距離。

除了崔琰兄弟以外,還有諸葛亮兄弟,陸遜叔侄,陳羣兄弟,以及青州徐州兗州冀州四地一些名門弟子。

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大儒講學,除非剛好有士人遊學在此地,否則很難會得到消息特意過來。

因此來的也都是青州旁邊三州的人,而且都是離得不遠,也就一二百公里範圍內。

能來這麼多人當然不是看在陳暮的面子上。

人們衝的是鄭玄的聲望。

鄭玄海內聞名,昭然天下,可謂當時第一大儒。

就連魯國的孔家都派遣子孫過來,可知鄭玄的名氣有多響亮。

因爲在宣稱當中,從泰山書院受業之後,就立即可以進入泰山學宮讀書,這對於那些需要對子女教育的官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好消息。

諸葛亮兄弟由他們的父親泰山郡丞諸葛珪送來,諸葛亮今年六歲,他的兄長諸葛瑾十三歲。

陳暮看到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子,拉着一個粉雕玉琢,面如冠玉的孩子,身後還跟着一位面目嚴肅,外表老成的少年向他緩緩走來。

“陳刺史,吾是泰山郡丞諸葛珪。”

諸葛珪向他敬禮。

陳暮好奇地看了眼那個孩子,回禮道:“原來是諸葛郡丞。”

郡丞是六百石,跟刺史的官職大小一樣,是一個郡的二把手,談不上高官,但也不算低,屬於中等官員。

“這是諸葛瑾,次子諸葛亮。”

諸葛珪一一介紹,向陳暮拜謝道:“還得多謝刺史,向鄭公引薦,不然我子何德何能,可以入泰山學宮。”

諸葛瑾已經十三歲了,泰山書院不收。

而泰山學宮的入學門檻可不低,畢竟如今青州還算穩定,鄭玄的名望在外,他開學宮收徒,附近幾州的達官貴人爭先恐後要把族中子弟送來。

在這些達官貴人當中,諸葛珪的官位甚至都排不上號,按道理來說,肯定沒法託關係把諸葛瑾送去泰山學宮。

但由於陳暮推薦,讓諸葛瑾順利入學,所以諸葛珪對他很感激。

陳暮笑道:“令郎天資聰穎,聰明好學,若沒有名師教授,委實可惜了些。我也是愛惜他們的才學,不忍滄海遺珠,請進吧。”

“謝刺史。”

諸葛珪當然不知道陳暮說的是實話,還以爲說的是場面客套話,一邊心懷感激,一邊送諸葛亮進去,他待會還得送諸葛瑾進泰山學宮。

拜別了諸葛珪父子三人,那邊陸遜叔侄也過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陸遜還不叫陸遜,叫陸議。由於從小跟着自己的從祖陸康長大,所以陸議人就在樂安,他是和自己的叔叔陸俊一起入學,一個進泰山書院,一個去泰山學宮。

陸俊今年二十歲,是陸康的長子,見到比自己還小一歲的陳暮已經是刺史,心中雖然羨慕,但保持着良好的家教,行禮道:“陳刺史,家父樂安太守。”

“原來是陸太守的子侄。”

陳暮點點頭:“陸太守上月幫助我清剿了黃巾賊司馬俱,功勞不菲,我將上奏朝廷爲他表功。”

“多謝刺史。”

陸俊帶着懵懂無知,才只有四歲的陸議在書院雜役的帶領下,進了竹林。

接下來就是陳羣兄弟。

這可是個大陣仗,陳氏兄弟的父輩有四人,老大陳紀,老二陳政,老三陳洽,老四陳諶。

四人都有兒子,分別爲10歲的陳羣、9歲的陳懋、7歲的陳紹以及6歲的陳忠。

除了陳羣以外,另外三個在歷史裡沒有名氣,可能沒有出仕。

但他們現在也確實跟着陳羣一起來讀書。

原因在於陳家父輩之中,老二陳政和老四陳諶早夭,所以他們的兒子都由老大陳紀撫養。

聽到泰山書院招生的消息,陳紀的弟弟陳洽也把自己的兒子帶了過來,如此兄弟四人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隊伍。

但願他們四個傢伙不要抱團在學校欺負別的同學。

陳暮心想。

“刺史,我是潁川陳洽。”

陳洽帶着四兄弟過來,向陳暮拱手。

陳暮也回禮道:“是平原陳國相的家人嗎?”

“正是。”

“請進。”

陳暮擡手示意。

陳家人進去後,又接二連三來了其他送學生的人。

聽說泰山書院不僅有名士管寧教授,大儒鄭玄也偶爾可能會來授課,家中有十二歲以下,四歲以上的適齡學生,都想把人送來。

僅僅第一批學生,就多達三十多人,在後世雖然跟一個普通小學一個班差不多,但在如今,已經是人滿爲患。

要知道,目前最大的兩所學校,鴻都門學和太學,學生人數也不過一千多人。

而鄭玄名望在外,在北海高密那麼偏僻角落教書的時候,門下的學生也是一千多人,可見現在的教育事業並不發達。

要不是鄭玄的名氣,一般人想收一個徒弟都難。

學生與家長們都陸陸續續進入了書院,僕役們帶着他們去了後院,後院中有僱傭的老婢子照料,分了寢室,年紀小的四人一室,年紀大一點的兩人一室。

等帶來的行禮都放下,安置妥當之後,衆人又被請進中央廳堂,這裡擺放了數十張桌案,是以後上課的地方。

見衆人都坐好,陳暮走入廳堂,坐在主位上,微笑地看着下面烏泱泱的學生和家長們,笑着說道:“教育一事爲國家之根本,如今青州還算安定,百廢待興,正是發展教育的好時機。”

“我爲青州刺史,讓一地文風漸濃,是我責無旁貸之事。如今我建泰山學宮,邀請鄭君開門授業,便是爲了天下學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爲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我打算四到八歲分一班,八到十二歲分一班,二者教授的課程不同,學習方式也不同,以六藝七略十二卷爲綱領,意在讓學生進行全面發展。”

.......

校長式講話持續了十多分鐘,主要是講給家長們聽,畢竟家長帶學生來讀書,除了看在鄭玄的面子上,同樣也很關心在這裡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真的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這樣的講話很有必要,而且光說也不行,還得拿出實際的東西出來。陳暮說完之後,大手一揮道:“發書。”

一本本教科書被擡了上來,厚厚一疊,堆砌在廳堂之中,給予人極大的視覺衝擊力。

家長們人手一本,隨意翻閱一眼,頓時驚呼連連。

“這是用紙張縫製起來的書籍,比竹簡輕便太多了,我手上這本《孝經》,居然只有薄薄數頁。”

“我一直在找的完整的《夾氏傳》在這裡居然有。”

“不止,《連山易》和《歸藏易》也有,還有弘農楊氏典藏的歐陽《尚書》,淮南袁氏典藏的孟氏《易經》,連《古論》《魯論》和《齊論》都有。”

“《詩書》四家,《春秋》五經,《周易》十三卷,昊天上帝,沒想到青州藏書竟然如此豐富,而且書籍還如此輕便,早知道我就不去太學抄錄石經了,花了我數年時間都沒有抄完。”

“陳刺史,請問這些書籍還有多餘的嗎?我想帶幾本回去。”

“對,我也想帶幾本,花多少錢都願意。”

家長們都睜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自己手裡的書籍居然如此齊全,而且承載這些知識的課本居然如此輕便,比之竹簡好上十倍,百倍,乃至萬倍不止。

要知道,這裡面任何一本書,拿回去都立馬可以作爲一個家族興盛的根基。

比如弘農楊氏治歐陽《尚書》,淮南袁氏治孟氏《易經》。

更遑論這裡集齊了當時候大部分的經典名著。

這些紙張哪裡是紙,簡直是知識,是智慧,是財富,是地位的象徵。

無怪乎所有家長都一副見到鬼一樣的表情。

陳暮心中暗笑。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在竹簡當道的漢朝,知識的承載本來就非常困難。

如果這些知識用的是竹簡,那麼要多少根竹子呢?

這裡匯聚的只是目前流行的主要經典名著,而漢朝所有書籍,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陳暮肯定沒法收集全,所以在這裡的只有一小部分。

但就是這一小部分,也有約兩百多萬字,按照司馬遷寫《史記》,52萬字用了50多公斤竹簡來算,需要花費200多公斤的竹簡。

而如果用書籍?

疊在一起,大概也就五十公分不到。

因爲現在一本書,少得像《孝經》不過1000多字,薄薄幾頁。多的像《左式春秋》,190000萬字。

匯聚成書本,一頁兩面能寫數百上千字,可遠比竹簡方便得多。

這就是在彰顯泰山書院的實力。

事實上,這也是爲什麼鄭玄答應出山,來泰山學宮授業的最大原因。

有了這些課本,他就能教授更多的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

陳暮朗聲道:“諸位,這些書本都是以後要給學生上課用的,肯定是不能帶出去,不過以後學生畢業之後,可以把自己的書帶走,這一點諸位請放心。”

“也對,這些書籍如此貴重,怎麼可能隨意讓人帶走。刺史,是我孟浪了。”

“可惜啊,如此珍寶,卻不能立即帶回家給我父親看看。”

“沒事,再過兩年等我阿弟結業,便能帶回去了。”

“這倒也是。”

家長們點點頭,他們以爲這些書籍無比貴重,所以陳暮沒答應他們帶走也是應該的事情。

但卻想不到,書籍其實不貴重, 貴重的是裡面承載的東西。

這些書籍,可都是他費盡心機弄來的。

一部分是找漢靈帝從鴻都門學這個大圖書館裡借來的書,另外一部分則是鄭玄厚着臉皮找老朋友借來的。

然後讓工匠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一本本印出來。

有些人覺得活字印刷術沒什麼鳥用,因爲排版很麻煩。但實際上不管是雕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都有它們獨特的作用。

wωω ¤ttkan ¤C 〇

活字印刷的好處是靈活多變,只需要排版就行,不需要重複雕刻多套模版。

漢朝的書籍已經不算少,光六藝七略十二卷就有百萬字,一個字一個字地刻,把工匠累死也沒法在這兩個月內完成。

所以雕版印刷適合的是以後搞天下教育的時候,每本書都刻一個模版。

而活字印刷術則適合現在搞小衆教育的時候,能快速把所有書籍都印刷出來,不用那麼大的工作量。

這些書籍一掏出來,立馬獲得了家長們的信任,紛紛稱讚泰山書院厚實的底蘊。

要知道如今很多世家的藏書甚至沒有這裡的一半,先不說青州名士管寧的教學水平怎麼樣,光這些書本擺在這裡,就是最大的明證。

家長們看到這些書,一個個也放心下來,原本是衝着鄭玄的名氣,現在這種心思就淡了許多,真心覺得泰山書院確實有資本。

如此一來,至少陳暮也不用擔心以後給學生教着教着,由於某位官員調任,學生就得離開。

因爲官員也希望自己的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哪怕自己離開青徐兗冀這四地,也要把子女留在這裡繼續讀書。

第一百八十四章 體力消耗戰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九章 壽誕第一百二十四章 溘然長逝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二十三章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七十一章 典韋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三十四章 學宮的最後一天(2)第三十五章 白狼山之戰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一百九十八章 徐榮回遼東第一百一十二章 遠征西域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八章 一吼之威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二百六十三章 交易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六十一章 出兵的理由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二百零四章 圖謀界橋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十章 南陽之戰(2)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一十八章 我曾一言而禍亂天下!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三章 捨命拼殺第一百一十四章 泰山夜話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一章 俺也一樣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四十五章 遷都(感謝雲哥的盟主)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二十一章 追擊第六十二章 奇襲長安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四十六章 人皆螻蟻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四十章 鳴金第七十一章 沈亭之戰(3)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起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四十六 叔慈侄孝第七十三章 袁紹自己人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六十九章 大漢上將軍討逆先鋒孫文臺第六十四章 慘幕第二十一章 前漢南北軍第一百零五章 玄德一定會來救我的第七十六章 安居而天下息,一怒而諸侯懼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六十六章 黨人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八章 瘋狂的何氏第七章 弟,咱家沒錢了第四十六章 小細節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三十一章 暗處交鋒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一百四十章 大河對峙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