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臥底的自我修養

董太后與董卓合謀廢帝,這件事情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包括老狐狸袁隗在內,他還以爲未來的政治格局,是二宮圍繞着天子進行的爭端。

沒想到董太后如此有魄力,居然直接打破這個格局,將現在的皇帝廢掉!

當董太后利用袁紹與袁家來威脅他的時候,袁隗簡直被驚呆了。

不過仔細想想,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爲無論是先帝漢孝康帝,還是太皇太后,都曾經有意立劉協爲帝,只是礙於何進權勢,不得不作罷。

現在何進身死,剩下個何氏已經翻不起什麼風浪來,太皇太后有董卓支持,自然敢這麼做。

這格局與魄力,還真讓袁隗感覺,董太后像是換了個人,這根本不是她的想法。

事實上這當然不是她的想法,董太后有魄力這麼做,和能不能想到這件事情是兩碼事,她敢於這麼做,是因爲何氏的威脅和董卓的支持。

而想到這個辦法的人是陳暮,利用內鬼閻忠向董卓出主意,再讓董卓慫恿太皇太后這麼做,最終才達成了廢帝的目的。

而且這次廢帝,可遠比歷史上的廢帝要名正言順地多,一來有太皇太后支持,二來有所謂的先帝遺詔。

如此,正常來說,即便陳暮袁紹等人逃出洛陽,其實也沒有藉口討董。

因爲這樣一來,就是反對董太后。

董太后畢竟是天子祖母,握有大義名分,說廢帝,也不是不行。

哪怕董氏專政,最後的結果也不過是個外戚干政的情況。漢朝歷史上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天下諸侯沒有理由起兵。

所以討董之事,還得要一個契機。至於這個契機是什麼,陳暮也早就有了安排,他現在目前要做的,還是儘快逃出洛陽才行。

這邊陳暮通過密道逃出洛陽,那邊袁隗在皇宮當中,還是儘量在幫袁紹等人拖延時間,與丁宮一起站出來表示支持廢帝。

“袁太傅以爲太皇太后之言,合公道否?今上闇弱,又怎麼能比得上陳留王之聰慧?”

董卓步步緊逼。

袁隗連忙道:“驃騎將軍所言甚是,太皇太后之言,甚合公道,臣支持廢帝。”

你說是,辣就是,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丁宮也附和道:“臣也以爲,既有先帝遺詔,又有太皇太后之命,廢帝之舉,實爲正道,無從辯駁。”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袁家門生故吏紛紛站出來表達支持。

其餘中立派的官員雖面面相覷,但這個節骨眼上,太皇太后已經勝券在握,自然也沒什麼好說的,紛紛表示同意。

很快,廢帝之舉,除了辭官離開的那些人以及劉虞楊彪等少數正直派以外,幾乎全票通過。

董太后滿意地點點頭,高聲道:“那何氏不過是屠沽之輩,當初受朕擡舉,才入宮爲後。哪知道她性子強忌,心思狠辣,不僅鴆殺王美人,還有意圖謀害朕,此等毒婦,如何當得起至尊?”

這就是要廢掉何太后了。

自何進死後,皇宮內的兵權被董承掌控,內有董承,外有董卓,何氏沒有了依仗,在皇宮內步履維艱,處境十分不好,就連天子跟她這個太后,也被董太后的人控制起來,不能上朝。

像之前劉備被認命爲青州牧,

如果何太后還有權力的話,早就下懿旨阻止劉備離開洛陽,畢竟劉備也算少數忠心漢室的那一批人,他走了的話,少帝會徹底危險。

可惜宮內的宦官怨恨何進要誅殺他們,何進死了之後,宮廷禁衛的兵權又被董承掌握,因此不論是兵權還是宦官,都沒人幫她,徹底成了孤家寡人。

袁隗還以爲將來政治格局是二宮爭權,卻不知道,人家董太后根本不跟你玩政治,直接學董卓當莽夫,利用兵權和大義名分逼他就範。

現在董太后掌控局勢以後,甚至還公然廢帝,莽得袁隗頭皮發麻,只能乖乖俯首認命,不敢不從。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董太后跟何太后的衝突在很多年前就有。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初,後自養皇子協,數勸帝立爲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議未及定而帝崩。

這意味着在九年前,也就是董太后收養劉協的時候,就曾經因爲多次勸說先帝漢孝康帝立劉協爲太子,而與何太后產生衝突,雙方都恨對方入骨。

如今董太后掌控權力,終於要置何太后於死地了,她俯瞰着羣臣繼續道:“朕以爲,何氏的太后之位,應當與少帝之帝位,一同廢之,陳留王登基,朕以太皇太后之位,臨朝稱制,垂簾聽政,諸公以爲如何?”

“何太后無故鴆殺王美人,心思歹毒,確實不應當繼續爲後,臣附議!”

丁宮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表明態度。

“臣附議。”

“臣也附議。”

羣臣連忙再次表示同意。

當下,董太后就命令宦官宮女將何氏與少帝攙扶出來,二人放聲痛哭,羣臣紛紛掩面不敢看他們,唯有劉虞楊彪等少數人一同悲慼,痛苦不已。

這個世界本就是成王敗寇,權力爭端的殘酷也沒什麼好說的。

現在是董太后贏了,何太后輸了。

但前段時間爭權的時候,若不是劉備,董太后的下場不會比何氏有多好,估計還沒出洛陽,就要被何進兄妹謀害。

真正無辜的只是少帝而已,什麼都沒做,就莫名其妙成爲了權力漩渦的犧牲品。

很快,董太后命令宦官與宮女將少帝的皇帝冕服去除,扶陳留王登上帝位,讓何太后與少帝跪下向陳留王稱臣。

長輩之間權力爭奪,劉協與劉辯的感情卻極好,看到往日親暱的兄長跪在自己面前哭泣,劉協放聲痛哭,不斷掙扎,卻被董太后呵止住,命令他必須有天子威嚴。

何氏與劉辯跪下稱臣,大局已定,塵埃落下。朝議結束之後,董太后帶着新任天子劉協回宮,董卓則回了驃騎將軍府,召集羣臣議事。

跟之前的何進一樣,在董卓執掌大權之後,同樣有很多官員投靠在他門下充當幕僚,比如侍中周毖、校尉伍瓊、長史何顒、光祿僕射趙琳等等,只是董卓做夢都想不到,這些人全都是臥底。

像周毖伍瓊何顒等人,是袁隗那老狐狸派過來的。閻忠和趙琳,則是陳暮埋下的暗棋。除了他們以外,太皇太后身邊還有個王鈞做內應,簡直是三國版的無間道有木有。

董卓回到府邸之後,召集幕僚,惱怒道:“袁紹陳暮等人殊爲猖狂,居然枉顧先帝遺詔與太皇太后懿旨,公然挑釁,我欲殺他們泄憤,諸公以爲如何?”

周毖忙道:“夫廢立大事,乃董公與太皇太后商議,名正言順,無可辯駁。袁紹不識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迫之急,勢必爲變。”

“不錯。”

伍瓊也附和道:“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董卓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便詢問道:“應當拜爲何地郡守最爲妥當?”

何顒說道:“如今冀州紛亂,州刺史自顧不暇,各地民不聊生,可令袁紹爲渤海太守,屆時他即便去了渤海,治下一片亂象,也顧不得再管中央朝廷的事情了。”

不遠處的閻忠趙琳心中一動,還真讓陳暮猜着了,袁紹一跑,果然有人舉薦他去冀州做郡守。

那裡是黨人的天下,恐怕這都是黨人的圖謀。

事實上董卓肯定不知道,所謂冀州紛亂,實際上就是黨人在冀州起兵。

一來亂兵打着清君側的名義殺宦官,二來逼中央朝廷收回繼續收稅的指令。

所以別的州是真亂,而冀州豫州二地,二州豪強早已經達成共識,實際是假亂。

將袁紹弄到黨人的大本營去,正如魚入水,鳥飛天,放虎歸山。

閻忠心思一轉,想起陳暮跟他提起,這件事情可以阻止最好,若是不能的話,就順其自然,於是提了一句道:“袁本初好歹也是四世三公袁家之人,冀州如今亂成虎狼之地,讓他去冀州,恐怕袁紹對驃騎將軍更加怨恨,並且對太傅那邊也說不過去,我聽說豫州汝南是袁氏基業之地,不若命他爲汝南太守?”

這句話明着是在幫袁紹說話,實際上卻是要亂了袁紹的基本盤。袁紹是黨人當中少數能打的人,而且還是荀和等黨人中堅力量看好之人。黨人想辦法把他弄去冀州大本營,就是存了若事情有變,則立即從冀州起兵的意圖,結果被閻忠橫插這麼一槓,讓何顒等人措手不及。

但從表面上來看,如果忽略了袁隗並不想讓袁紹接手袁家在汝南的基業,忽略了冀州黨人需要一個領袖的話,閻忠的話確實是好意,一時間周毖與伍瓊竟然不知道該怎麼說好。

何顒反應倒快,馬上說道:“不妥,汝南爲袁氏基業所在,人望所歸。若袁紹迴歸故里,則如放虎歸山,游龍入海,到時候一旦有變,海內聲望所加,又有袁家財力物力人力支持,以南陽兵馬入洛陽,對董公不利,便是一場禍患,還是將他打發至渤海,天高地遠,又是一片亂象,讓他自顧不暇即可。 ”

“伯求之言,甚得我心,那就讓他去渤海吧。”

董卓想了想,赦免了袁紹的罪行,讓他去渤海擔任太守,不過陳暮那邊,他卻惡狠狠地道:“看在袁家名望份上,袁紹可以免罪,但那尚書令陳暮卻不行,我必要殺他。”

衆人互相看看,誰也沒有說話。

包括閻忠跟趙琳,屁都不放一個,根本沒有爲陳暮辯解什麼。

是他們叛變了?

不是。

是陳暮不讓他們說,而且在這件事情上,儘量不讓他們攙和。

之所以這麼做,是爲了保護他們。

君不見,後來的周毖伍瓊何顒等人是什麼下場?

現在幫袁紹說話,將來袁紹起兵反董的時候,他們說的好話越多,下場就有多悽慘。

因此陳暮不能讓別人知道,閻忠趙琳跟他有關係,且將來如果董卓召集幕僚開會的時候,一定不能幫劉備集團說任何好話,有必要的時候,爲了換取忠心,說他們的壞話都行。

這纔是反間計的高明之處。

像袁家的這羣臥底,只顧着在董卓那幫袁家人撈好處,結果東窗事發的時候,一個都跑不掉,全被董卓宰了,這就是沒有臥底的自我修養的結果。

好傢伙,袁紹基本盤又是冀州。可沒辦法,一來臥底身份不能暴露,要保護我方內奸,二來不給他冀州就太弱了,打起來一點快感都沒有,得樹立個強大的敵人,大家說是吧。

第三十一章 勸服馬騰第九章 陌上桑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三十四章 祭祀第五十四章 周瑜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方會談第九十四章 欠我三條命第四十三章 王芬喜提義子第三十三章 學宮最後一天(1)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二百四十五章 封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請陛下禪讓第七章 覬覦河內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十九章 主簿趙琳第一百章 收復荊州第一百零一章 取漢中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一十四章 意在荀攸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七十四章 張讓第二章 活着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七十二章 圖謀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九章 給曹操送口棺材第四十五章 長社城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二百一十五章 青州的好兄弟第一十八章 君臣和睦第四十三章 慘勝第四十三章 幕後黑手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六十八章 赤子之心第二百零五章 自毀城牆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五十六章 欺世盜名第一十五章 攪亂天下格局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一十一章 玉堂尋賢訪陳生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四十章 鳴金第二十章 徐公明威震戲亭,關雲長萬軍衝陣第五十六章 陰損之計第三十八章 第一波進攻第三十一章 先發制人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一百一十二章 胸有蒼穹第一百七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二十九章 論仁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一十五章 攪亂天下格局第八十一章 花裡胡哨與一拳超人第四十七章 答應聯盟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七章 大漢忠臣董仲穎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三十章 窺伺關中第七十五章 盟主他爹來了第二百四十六章 其心可誅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六十九章 沈亭之戰(1)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三十三章 拉開序幕第二十七章 青州十年往事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一十六章 都是內鬼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七章 離間計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三十二章 清君側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二百零一章 誰能繼承大統?第三十二章 滿滿的套路第一十一章 茶藝第一百三十三章 攻山第一百零六章 大宋的智慧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六十七章 遠洋船隊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