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立傀儡

洛陽,曾經的皇宮之中。

太尉馬日磾,司空楊彪,太常種拂,光祿勳趙溫,宗正劉虞,太僕魯旭,大司農士孫瑞,大鴻臚周奐,衛尉張喜,以及其他朝廷元老大臣,滿懷悲慼地看着這保存完好的德陽殿。

大殿的主位是曾經天子之席,沒有人坐,馬日磾坐在右手邊第一個,楊彪坐在他的對面,其他人則是按照順序依次排列,井然有序。

陳暮跟孫堅則是坐在了三獨坐的位置,十多個人互相對視,都能看到對方眼中的悲涼之意。

“天子死於亂軍之中,大漢天下已經再無共主矣。”

楊彪哭也哭過了,可坐在這滿是懷念的德陽殿中,依舊忍不住悲傷,暗暗垂淚。

他一哭,諸多公卿也都哭了起來。

馬日磾哀傷道:“怎麼會到這般境地,怎麼會到這般境地?先帝在時雖有小患,可撼動不了江山,且生民亦有恢復之跡象。怎麼他一去,如今這大漢朝廷,就變成了這樣。”

種拂沉聲道:“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爲中央高層之間相互傾軋,先有二宮干政,又有大將軍與十常侍之間爭端,最後董太后病死,讓董卓這般逆賊竊取了國家神器,造成了這樣的結局,這並不是先帝的過錯。”

陳暮點點頭道:“諸公,如今不是追究天下變成這樣是誰之錯過的時候,國家無主,則天下羣雄必然伺機而動,如前漢末年那般烽火狼煙。所以國家大計,必須要有主謀的人。大家以爲,我們現在該怎麼辦?是奉冀州僞帝爲主,還是作何?”

楊彪皺起眉頭:“師弟,你怎麼能這樣說?那冀州僞帝可是去年就新立的,在天子尚在之時就另立新君,還言稱天子並非先帝親子,以此污衊聖上,此狼心狗行之輩,又如何能爲主?”

其實王芬還是心急了點,如果他再忍個大半年,再另立新君,阻礙可能就沒那麼大。畢竟這個時候劉辯已經“死”了,他以漢恆帝、漢康帝的例子,另立新君也不無不可。

然而他立皇帝的時候,劉辯可還在長安,滿朝公卿也都在長安。那麼王芬這個舉動是什麼意思?說難聽點,就是公然造反,眼中根本就沒有朝廷和天子。

所以冀州的新君在滿朝公卿看來,路人緣非常差,幾乎已經到了厭惡的程度。

“既然大家不願意認冀州僞帝,那該作何打算?”

陳暮又問:“國不可一日無主,當年桓帝康帝時,是因爲國家秩序還算穩定,又有一些賢明的大臣尚在,可以維持朝政。可現在天下羣雄並起,人人都起了野心,屆時必然會各地都蜂擁冒出很多有異心之人,禍亂天下。各位公卿爲先帝時的朝廷重臣,可不能棄漢室江山而不顧呀。”

楊彪皺起眉頭道:“師弟的意思是,你想讓我們擁護你的兄長劉玄德爲皇帝?”

“非也。”

陳暮立即道:“我兄雖爲人剛正不阿,素有仁義之心。但畢竟是中山靖王之後,與長沙定王一脈相去甚遠,不能繼承大位。”

聽到他的話,幾個人的臉色緩和了下來。

如果陳暮要是爲劉備當說客,

讓他們去支持劉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比於劉備,冀州那位僞帝都比他有資格。

畢竟人家僞帝是桓帝和康帝的近親,而劉備呢?

雖入了宗室,可關係遠得可以用稀薄來形容。

除非諸多公卿腦子壞了,不然不可能去考慮這個問題。

馬日磾忍不住問道:“子歸素有大才,以你之見,我們現在應當如何處之?”

陳暮環視衆人,緩緩站起身,當着滿朝公卿的面,指了指天上,平靜地說道:“方今之天下,已經到了前漢末年,羣雄割據之時。那益州的劉焉,一直稱病霸佔川蜀,劉表曾經上書,言稱他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可見其狼子野心,我斷定他這兩年,必然稱帝。”

“荊州劉表,亦是漢室宗親,乃是魯恭王之後。此人愛民養士,恩威並著,頗有雄主之姿。奈何年歲已高,佔據荊州已不容易,還要應付袁術的攻擊,恐怕也頂多是守成之主。”

“除了他們二人,剩下的便是其他諸侯。王芬垂垂老矣,又倒行逆施,妄自立僞帝,不得民心。冀州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被我青州大軍攻取,二是等到時機成熟之日,自取滅亡。到時冀州歸我青州之地,是遲早的事情。”

“另外袁術此獠,不容小覷。如我所料不差,他在發現劉表打不動之後,必然東進攻佔揚州,揚州刺史陳溫對州內約束力不大,一旦袁術奪取豫章郡和廬江郡,則可以聯通南陽,對劉表形成夾擊之勢。”

“屆時袁術的實力必然成爲天下一等一的諸侯,若他實力膨脹到一定地步,恐怕稱帝也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我今日與諸公在此,其實就是想跟諸公商議此事。若我們不能立即新立一個擁有權威的朝廷,師出有名,則天下必然要回到秦末與前漢末年之時。公等都是先帝遺留下來的輔政重臣,切不能無所作爲,坐視天下大亂呀。”

陳暮一番言語,言之鑿鑿,讓諸多公卿互相對視,紛紛沉默了起來。

因爲他說的沒錯。

朝廷都變成這樣了,天下諸侯有幾路過來勤王?

除了個劉備孫堅曹操鮑信公孫瓚以外,其他人全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算盤,朝廷派出去的使者和地方官員沒一個回來。

所以公卿們不是不知道現在已經確實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只是一時間之間,難以接受罷了。

沉寂了片刻,孫堅忽然說道:“豫章郡?袁術要打豫章郡?”

“文臺兄急了?”

陳暮微笑道。

孫堅當時候就道:“我爲豫章太守,他要打豫章我怎麼能不急?”

“晚了。”

陳暮搖搖頭:“如我所料不差,現在的豫章郡,恐怕已經在袁術手中。”

“什麼?”

孫堅大驚失色:“這可不行,我的家人還在豫章呢。我必須立即回去,不然我家人恐有危險。”

說罷也不聽陳暮的話了,急匆匆跑出了殿內,往自己的軍營而去。

孫堅走後,過了約數分鐘,楊彪才緩緩說道:“那依照師弟之見,我們到底應該作何打算?”

“我之前不是說了嗎?國家大計,必須要有主謀的人。”

陳暮又坐了下來,看向衆人說道:“我兄長劉玄德,素來忠誠於漢室江山,有匡扶宇宙之才,又有青州爲根基,可以爲依託。所以我們必須選出一位天子,以正名分。再由我青州全力扶持,奉天子之名討不臣,南征北戰,必能收復山河,重新平定天下。”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片刻後,馬日磾問道:“何人可以成爲天子?”

陳暮微微一笑,看向了劉虞。

他的目光看過去,所有的人眼神也都看了過去。

劉虞一臉目瞪口呆,愕然道:“我???”

“不錯。”

陳暮用力地點點頭:“劉焉與劉表皆爲魯恭王之後,非光武血統延續,唯獨宗正乃東海恭王之後,根正苗紅。當年東海恭王也曾爲皇太子,差點登臨帝位,只因母被廢而失了帝位,但這並不妨礙東海恭王爲光武嫡子的事實,宗正爲東海恭王之後,可謂真正的光武血脈,繼承大統,乃是順應天意人心也。”

後世有人拿劉備的出生爲詬病,說他沒有資格當皇帝。

實際上不談光武帝劉秀的出生跟劉備一樣,單說劉焉跟劉表的出生,其實跟劉備也沒什麼區別。

劉焉和劉表都是西漢魯恭王的後代,跟劉秀的老祖長沙定王,劉備的老祖中山靖王一樣,都是漢景帝劉啓的兒子,法理上來講,大家的身份是一樣的,沒有誰高貴誰低賤。

而到了東漢以後,劉秀既然當了皇帝,那他這一脈自然會尊貴一些。西漢時期的諸侯王血脈關係離得遠,那劉秀的後代總沒問題吧。

因此陳暮乾脆把劉虞推到了臺前。

劉虞的身份可比劉焉劉表劉備他們三個高得多,先祖是東海恭王劉疆。

劉疆是劉秀的嫡長子,傳到劉虞這一代也不過是第六代,追溯血脈,不比現在的冀州僞帝劉陔差多少。

如今天下沒有了皇帝,就意味着所有人心目中必然是充滿迷茫的,很多心繫漢室的人就找不到歸屬,從而使得這些人才流落在外。

偏偏劉備這個時候不能稱帝。

稱帝就代表着成爲衆矢之的,現在冀州的王芬,以及將來的袁術,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所以不管是出於擋箭牌的目的,還是別的緣由,至少劉備在得到冀州,坐擁兩大天下最富裕的地方之前,他一定不能走到臺前來,而需要一個人來吸引火力。

那這個人是誰呢?

當然是劉虞。

作爲素有威望的宗正,又是劉秀的直系後代,他比任何人都有資格被立爲皇帝。

最關鍵的是劉虞年紀已經很大了,而且還沒有後代。

他原本是有個兒子的。

名字叫劉和,在朝廷中拜爲侍中。

去年劉虞派他去帶着劉辯的詔書去秘密聯絡關東軍,結果失蹤了,至今生死未卜。

因此綜合考慮,在陳暮看來,劉虞就是最好被推到臺前的選擇。

第一百七十四章 進攻內黃第三十八章 快去請陳子歸第七十五章 給老大哥擦屁股第六十章 何進之死(二合一)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四十七章 奪權第二百五十二章 詐降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十章 逼上梁山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四十八章 南方先亂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二十六章 戲志才病危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是一個圈套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請假條第四十九章 曹呂之戰(感謝歆帥帥的盟主)第五十九章 內部的一把火請假條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一百三十四章 雛鷹起飛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六十章 入駐華陰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二百三十三章 北上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八十五章 養寇自重第二章 反間計第一百三十章 青冀戰爭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一百三十一章 斬將搴旗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七十六章 三股勢力第三十九章 呂布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八十三章 船隊回航第二章 中平四年第八十五章 炮!第七十五章 徐榮,奏起戰爭的號角第七十九章 奪冀州的第二步戰略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陛下第五十章 鬥將第七十一章 民族認同感第四十八章 長社城內第八十八章 攔個張郃折磨第七十章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五十八章 各就各位第五十七章 重要講話第九十章 主動出擊第二十八章 船老闆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一百四十八章 偏師攻兗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六十八章 三韓第四十三章 曹操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六十章 大儒鄭玄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八章 回京第一十八章 天命在我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二百四十章 一生之敵請假條第一十五章 陳暮之謀第二百一十三章 連環擊與火起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請三辭第一十二章 太史慈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九章 壽誕第九十四章 歷史的書寫者第一百八十三章 鬍鬚亂第六十八章 科技萌芽第一百六十八章 聊城之戰請假條第八十三章 再次失蹤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三章 得兗州第六十九章 農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