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命難違

典韋病逝的消息在第二日清晨就送到了皇宮當中。

劉備纔剛起牀不久,正在西園餵魚。

王植匆匆來到西園,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典.....典韋將軍昨夜病逝了。”

砰。

手中的魚食碗砸落,魚食散落一地,有些濺進了魚塘裡,無數魚來爭搶。

“噫!韋死矣......”

劉備頹然坐在了椅子上, 神情呆滯,目光哀傷,整個人的精氣神都彷彿被抽走一樣,遲遲沒有反應。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秦國公府,魏國公府,齊國公府, 以及其它幾個侯府當中。

特別是沮授所在的陵陽侯府和田豐所在的新城侯府,隱有哭泣。

劉關張陳, 沮授典韋太史慈, 基本都是在中平元年就認識,屬於劉備集團當中資歷最深的元老,互相之間感情也最深。

而田豐則是常年跟張飛和典韋搭檔,多年的戰友情誼,讓他與典韋張飛感情頗深,相知相交亦是多年老友。

田豐的年齡其實是最大的,歷史上官渡之戰的時候,他就已經五十餘歲,曾經拄着柺杖痛罵袁紹。

如今已經接近七十,在平定幷州之後,他就已經開始過上了養老生活,平日裡種植花草,或逗弄兒孫,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

此刻清晨, 田豐早早起來, 拄着柺杖到後院給花草澆水,後院當中養了不少奇花異草, 皆是天子從西園賞賜的名貴。

照例給花草澆水之後,田豐拿起剪刀,細心地開始修剪起了幾日來逐漸茂盛的枝葉,當起了盆栽園藝師。

正在此時,侯府管家急匆匆進來,在田豐身邊低聲道:“家主,成武侯......昨夜病逝了。”

咔嚓。

田豐手一抖,不小心將他最愛的那盆蘭花主枝剪下,只剩下半截光禿禿的根部。

“家主......”

管家見田豐只是呆呆地站在那,一動不動,便上前關心詢問。

田豐半響之後,淚水無聲地從眼角滑落,順着蒼老的臉頰流到了下顎處,沾染了灰黑髮白的鬍鬚。

他擺擺手道:“無妨,天意難違,天意難違呀,去準備車輛, 去成武侯府。”

“是。”

管家悄然退去。

田豐扭過頭,步伐有些踉踉蹌蹌。

但還是堅定不移地走向臥室。

老友走了, 他總歸要穿戴整齊好送他一程。

.......

.......

章武十七年對於劉備集團的核心層來說,顯然是一個充滿悲傷的年份。

年初太史慈病逝的陰影還在衆人記憶裡沒有模糊。

年末典韋又在睡夢中與世長辭。

劉備只能懷揣着悲慟的心情,爲典韋發喪,葬禮舉行七日,整個成武侯府一片素白。

葬禮結束之後,又以公卿之禮安葬進了北面邙山的墓園當中,供人祭拜。

同時典韋畫像和雕塑,也移入桃園殿,配享太廟,名列第五,然後追贈太史慈諡號爲“順侯”,又追贈典韋諡號“忠侯”,讓二人名留青史,香火永繼。

這種滿朝洋溢的悲傷情緒,一直持續到章武十八年新年過後,才緩解下來。

如今整個天下蒸蒸日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至少有此聊以藉慰。

年初的時候,大漢丞相陳暮南巡了一趟廣州和揚州,年中又去了一趟河北,視察鋼鐵廠的情況。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礦產大國,煤礦和鐵礦都不怎麼缺,特別是在漢代,還未經過兩千年開採,資源儲備極爲豐富。

在工業時代開啓之後,蒸汽機每日嗡嗡作響,即便是大力開採,地下儲備礦產依舊源源不斷,爲大漢提供無盡的鋼鐵資源。

大量鋼鐵產生後,按照目前的國家政策方針,並不是開始大搞基建,而是先集中起來,繼續擴大生產,製造鋼鐵廠、車間、車牀以及船舶。

不僅河北地區開啓工業化,還有幽州地區,也就是後世唐山一帶,工業發展的重心將要慢慢往北方移動,最終可能要去東北地區。

此時這些地方現在被高句麗、扶余、穢貊、沃沮、挹婁等國佔據,放着大量礦產儲備資源無法利用,顯然不是一般的浪費。

出兵攻佔這些地方的話,現在又還沒有建設的打算。如今朝廷主要把建設中心放在大運河沿線,而不是偏遠的東北。

現在打下來有點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陳暮只能把這項工作留給將來的人,寫在未來的國策裡就行。

到章武十八年的時候,陸陸續續又有一些將領和高官死去,如徵北將軍韓浩病逝,安東將軍張繡病逝,大鴻臚徐璆病逝。

但總體來說,這一年的大漢依舊保持着不斷向上的趨勢。在劉備的治理下,章武中興局面勢不可擋。

青州萊州灣,每月乘船北上前往美洲的人絡繹不絕,蒸汽巨輪嗡嗡作響,船上的人向岸上的人揮手告別,在無數人期盼的眼神當中,向着未知的大陸出發。

廣州鬱水灣,後世珠江下游海灣內,大大小小的船隻浩浩蕩蕩向西而去,無數前往東南亞或者海南島收取橡膠、香料、礦產的船隻不計其數,爲漢土嶺南地區的昌盛獻上一份繁榮的花。

涼州玉門關,從長安方向來的馬隊踏平了整個絲綢之路,一隊隊商旅隊伍順着蒼涼而古老的戈壁緩緩向着西域的沙漠而去,遠望萬里,綠洲如點點繁星,點綴了這條古老的道路。

幽州涿郡府,如今已經改名爲北都的涿縣內城已經變成老城區,城牆斑駁滄桑,城外密密麻麻,興建起了無數坊市、商鋪、作坊。

其中小作坊數以千計,工人上千的大作坊也有將近一百多個。

不管是蒸汽機還是紡紗機,每日不斷作業,從南方來的麻、絲、緞、絹,北方草原來的羊毛,紛紛聚攏在這裡,爲大漢的服裝業添磚加瓦。

從這一點上來看,就可以看出朝廷定五都的前瞻性。

東都臨淄,擁有數個大型出海口以及船舶廠,從臨淄出發前往美洲或者沿線的漢人無數,他們有的去世界各地開墾田地,有的去挖掘礦產,有的去尋寶探險,爲臨淄帶來無數繁華。

西都長安,臨近絲綢之路,西域商人主要目的地就在長安而非洛陽。所以通過西域相連之後,全國各地產的商品都匯聚在長安,向西方輸送,帶回源源不斷的金銀珠寶。

南都襄陽,雖然襄陽離廣州還是比較遠,但因爲襄陽是九省通衢之地,不僅南下去廣州屬於必經之路,還輻射江東,南方糧食多由襄陽運往北方,地位十分重要。

北都涿縣,涿縣起步最晚,原本是最普通的一個縣城。但由於離草原近,是羊毛以及肉製品產地,連通運河之後,一下子就發展起來,通過蒸汽輪船,可以把活的牛羊運往南方,爲大漢百姓帶來廉價肉製品。

可以說這四個都城都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而四方交匯的地點就在洛陽,因此北方的肉,南方的米,絲綢之路的財富,海上絲綢之路的資源,整個大漢的工藝製品都集中在這裡。

通過洛陽作爲中樞點運往全國各地,長安和廣州能有數不盡的華美服裝、綾羅綢緞、茶葉瓷器賣往西方去,就是靠洛陽中轉。

而南方的米糧通過漕運運往北方,北方草原上的牛羊運往南方,也都是以洛陽爲中心擴散。

唯一受傷的就是四川了。

除了通過長江能夠去巴郡,也就是重慶以外,像長安和成都就無法直接通過漢中的水路運輸連接在一起,只能走陸路,發展勢頭比較慢。

但不管怎麼說,隨着工業時代的到來,大漢的生產力和百姓的生活也在飛躍性的增長,儼然已經成爲世界第一帝國。

相比之下,羅馬帝國的領土疆域以及人口雖然超過大漢,但實際生產力和發展水平已經遠遠落後。

假以時日,等到大漢的機動性已經能夠跨越全球的時候,稱霸世界指日可待。

到章武十八年下半年,朝廷再一次進行了全國人口普查。

上次普查還是在章武十二年,轟轟烈烈的人口普查持續了半年的時間,到這個時候,全國的隱戶、黑戶基本都已經全部統計,給予了戶籍和田地,納入了漢民。

這些年來除了大漢本土人口以外,外來人口願意入籍大漢的也不在少數,像東南亞以及東亞地區就有近十萬人口流入。

在前年三韓半島正式納入大漢統治,被列入爲朝州,因爲三韓地區雖然自古以來就是三韓部落的居住地,然而當時實際稱呼爲朝鮮國,這個國名是從周滅商時期就有,被稱爲箕子朝鮮。

因此三韓半島不稱爲韓州,而是朝州。

另外倭奴島也被納入統治,只是並不是後世全日本,只有九州島而已。當時的日本的主要重心就在九州島周邊,如廣島、大阪、四國島等區域,是倭人居住地。

而後世的東京地區,在當時還是一片汪洋大海,要再過一千多年後,纔會在日本戰國時期,由武將太田道灌鑄造成江戶城。

所以此時日本的關東地區可謂是一片人跡罕至,要不是當時的大礦石見銀礦就在廣島北面的沿海地區,朝廷可以直接在那裡修建碼頭然後把各種金銀礦產運往國內,想在日本開礦還真不容易。

這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超過了5600萬。

當然不是漢人能生。

上一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才4300萬左右,短短六年時間,即便再出色的人口發展計劃,也不可能幾年就多出1300萬人口出來。

現在是人口高速增長期,漢朝本土漢民百姓以每年約50-70萬左右的人口增長速度穩步提升。

到章武十八年,漢民本土百姓的人口已經達到了4700萬。

而多出來的約900萬人,是把歸附的匈奴人、鮮卑人、烏桓人、羌人、南越人、西域人以及入籍漢朝的東南亞人,倭奴人全部算上。

其中羌人、烏桓人、鮮卑人佔大頭,西涼羌人以及幽州烏桓人的總人口都突破百萬之數,其中羌人有二百餘萬。

鮮卑人雖然不復當年檀石槐時期的盛況,但三部鮮卑加起來也有一百多萬人口。

匈奴人少了些,南匈奴只有二十餘萬人,北匈奴人歸附之後,總人口也不過是七十多萬。

然後就是三韓半島總人口約七八十萬,九州島人口二十多萬。

這樣再加上東北的高句麗、扶余、穢貊、沃沮、挹婁等國移民以及東南亞、西南永昌地區歸附的蠻夷。

還有南方廣州、蒼州、湘州等地的五溪蠻,東南揚州、閩越地區的山越蠻,川蜀涼山地區的大牂夷種羌、白馬羌等,自然也就多出了800餘萬人口。

實際上這幾年三韓半島和倭奴島也佔了如今大漢發展飛速的便宜,之前三韓半島要比倭奴島更先進,因此倭奴島的人往往都去三韓半島。

按照《漢書》和《後漢書》記載,當時三韓半島的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十多萬,而倭奴島整個全日本的總人口,也不過是二十萬。

因爲生產力落後,倭奴島的土著生存率極低,每年冬天凍死的人不計其數,人口一直在一個比較低的數字,很難提升。

這種情況要持續一千多年,直到日本戰國初期,人口才有個五六百萬,可見他們的生存環境有多艱難。

而這些年經過大漢的幫扶之後,人口也是穩步提升,光九州島的人口,就比之前全日本總人口還要多,就可以知道這些年大漢的幫助有多重要。

至於東北方向的日本本州島和四國島,大漢雖然暫時沒有出兵去佔領,但想要歸附大漢的國家不計其數,人人都爭着想做漢民。

在這一點上,大漢顯然已經在往唐朝的方向靠攏,除了少部分像高句麗、扶余等人口超過幾十萬的國家想在自己一畝三分地當土霸王的之外,其餘那種人口幾百幾千的小國家,都想歸附大漢。

原因很簡單。

你歸附之後,大漢往往會給予你官職和爵位。

之前看上去是個國王,但跟村長沒什麼區別,沒錢沒地位也享受不了什麼。

但歸附之後,光朝廷的俸祿就能讓你舒暢,到時候遷居臨淄、洛陽或者北都這樣的大城市,享受就不是一點兩點。

所以現在日本本洲的大部分原始部落都想遷居出來,歸附大漢,包括邪馬臺國在內,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自己就住在臨淄,天天向大漢遞國書請求併入,朝廷每日接到那麼多想歸附的公文,頗爲煩惱。

雖然聽上去有些凡爾賽,但這就是事實。

大漢朝廷也要考慮直接把這些地方納入統治的利益,如果照單全收,以後就是大漢的領土,就得開始搞建設,中央往地方輸血,搞各種扶貧政策,拖累國家發展。

就好像後世美利堅的墨西哥天天想併入美國,看美國人同意嗎?

因此經過研究,所有人都認爲此時把全日本納入統治還不和時宜,光一個交通不便,施政不便,就成爲了最大的問題根源。

到現在日本的倭奴島還是三韓半島的朝州進行代管,目前只是納入了九州島一地,設立兩個郡而已,並沒有直接納爲一個大州,就可以知道如果把全日本納入進來,到底有多麻煩。

所以雖然知道那裡遲早是大漢的領土,但現在也只能一步步來,也許多年之後,時機成熟,到時候再吞併也不遲。

反正現在全日本纔剛剛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時代,人口也就那麼點,以大漢的發展速度,過個一兩百年飛機應該都已經造出來了,不怕日本翻了天。

章武十八年人口統計之後,到章武十九年,國家的政策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換。因爲現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第四個計劃馬上開始。

全新的發展思路也要到來,國內到處都是建設,而陳暮在看了去年的鋼鐵產能報告之後,終於決定開始修建第一條鐵路。

這條鐵路就是廣涿鐵路,從幽州的廣寧縣,一路修到涿縣去,差不多是後世張家口到北京,全程二百公里。

從興武三年,也就是西曆公元195年,陳暮在青州臨淄泰山學宮,第一次看馬鈞實驗蒸汽火車。

到如今章武十九年,西曆公元219年,已經過去了足足24年的時間,陳暮也由當年28歲的翩翩公子,到如今已經52歲到知天命的年紀。

大漢的第一條鐵路,終於打算開始動工。

說起來陳暮曾經在初中歷史課本上學過,後世我國國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就是從北京到張家口,全程200公里,由中國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負責設計和修建,花了四年的時間。

爲什麼修那條鐵路的原因,陳暮已經忘記了,但也無外乎是其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

現在修建這條鐵路也一樣。

主要在於經濟價值。

紡織業高速發展,但從原州往涿縣運,還是有那麼二三百公里距離,陸議雖然修了路,可商貿往來全靠走,貨運量一直起不來。

如果能有鐵路的話,涿縣的發展速度將快上數倍,讓紡織業更上一層樓。

所以在發現注意到逐年上漲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之後,陳暮終於決定,正式開始進行鐵路動工。

到章武十九年初,開始立項,然後由泰山學宮物理學院和地質學院的專家們,前往調研。

因爲是開天闢地第一遭,雖然之前試運火車的時候,馬鈞就已經研究過鐵軌的製造,可實際地形卻會給鋪設鐵軌造成很多影響,因此必須小心謹慎。

可以說立項是在今年,但正式開工,可能要幾年後,而修成通車,可能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後,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不管怎麼樣都得先開始。否則的話,什麼事情都不做,那麼永遠就不會進步。

而到了章武十九年二月,洛陽淅淅瀝瀝地下起了暴雨,陰冷的天氣令人非常不適。

昨夜,新城侯府主人新城侯田豐偶感風寒,身體卻是差了很多。

今日田豐吃過藥, 出門散散步,卻是看到自己在庭院中養的蘭花全部都死了,他感嘆了兩句“花草亦有凋謝之日,何況人乎?”,便又回了房間調養身體。

到四月份,田豐的身體日漸好轉,似乎並沒有離世的跡象。

可到五月份的時候,田豐病情忽然急轉直下,很快陷入昏迷,彌留之際,亦是隻留下了一句“天命難違”的喟然嘆息。

不久後,大漢新城侯田豐便病逝了,享年七十。

得知田豐死訊,劉備親臨慟哭,停朝七日,親自爲其發喪,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因有感於田豐多次多次直言進諫,爲大漢立下汗馬功勞,贈司空,諡號“貞侯”,以三公之禮下葬,雕塑和畫像入桃園殿,名列在第八位。

開國功臣,又少了一名。

第二百五十三章 受降第四章 那個男人的可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七十六章 高前亭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二十六章 智取黑山軍,緊急軍情第四十七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第五十六章 繁星點點第四十八章 籌謀第六十章 贏了他一次第八十二章 浮陽之戰(1)第三十八章 敲三下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四十八章 投降了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六十一章 三面包夾第一十三章 收權第三十四章 大亂將至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七十七章 大澤鄉之戰第二十七章 父母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五十四章 軍情司第五十八章 呔,看法寶第四十章 人心所向,優勢在我第二十七章 廣年對(3)古無雙,國之功勳。第五十八章 掛牌賣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兵第五十章 關羽出征第六十五章 神鬼之謀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戰略與郭圖的神助攻第五十二章 月涼如水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出巡第八十八章 林裡捉婿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二百一十八章 聽郭圖的話第三十六章 劉焉進宮第四十九章 孝康帝第二十八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二章 朝會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六十八章 我入彀中第八十一章 埋伏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五十五章 佈局冀州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二十九章 收服荊州士林第五十九章 曹操無路可逃第七十九章 淮口射戟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二百零七章 十勝十敗第二百二十九章 關門打狗第四十九章 記仇的曹操第二百三十四章 袁紹西遁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十七章 各有算計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零五章 哥幾個,騎着第六十二章 宮廷亂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六十四章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十五章 替天子背鍋請假條第一百九十九章 會獵於冀州第六章 漢末毒師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請假條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十九章 南陽之戰(1)第一百三十章 青史一筆第七十二章 真假周泰第九十八章 平安縣城內的呂奉先第一百二十七章 哺時定策第二十九章 邪魅一笑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陽相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遼東第八十五章 意外之喜第六十一章 陰謀、陽謀、明爭、暗鬥第二十二章 朝議第五章 四弟很忙第七十四章 一席話語,管教徐和拱手而降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一百八十九章 無路可逃第八十章 土崩瓦解第二百二十八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一百零二章 章武五年第二十二章 南陽之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