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義之所至

何白一行來到了校場,校場中只有公孫瓚與他麾下的幾名重要將領,站在點將臺上。點將臺前,立有排列整齊的,三百白衣白甲乘騎白馬的“白馬義從”。

何白望見那三百清一色的“白馬義從”,提矛攜弓,裝備齊全,並不單單只是好看而已。個個精悍無比,殺氣逼人,比之自已的十六名親衛,好似更勝一籌。何白心中很是歡喜,若能成爲這一營騎兵的副統領,好像也不是件壞事。

公孫瓚身披銀甲,外罩白布披風,白麪微須,身材均勻,年歲在三十歲上下,好一副美男子模樣。公孫越外表遠不如他。他氣質肅然,外表一絲不苟,確實像是個十分傳統的古代軍人。

公孫越此時上得點將臺,對着一個外表雄壯,頗有大將之風的將領瞪視了一眼。那員將領面帶微笑,對於公孫越的挑釁無動於衷,還友好的對公孫越點頭問好。

何白心道:那人定是嚴綱了。在演義中,他被鞠義一刀給斬了,此時看來,不像是個酒囊飯袋。何白心下暗自警惕起來,自已在後世時,因爲多玩遊戲,除了那一呂、二趙、三典韋等二十來個有名的大將外,視其他將領爲二流、三流中的垃圾。

但他們能在史書中留名,絕非等閒之輩。要知自已雖是穿越者的身份,可是在後世中,也不過是一個區區的戰五渣小兵而已。若是小瞧了他們,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陰溝裡翻船了。

何白不知誰是嚴紀,但此時來了,總得給公孫瓚打個打招。於是獨自策馬飛奔至點兵臺前,抱拳大聲叫道:“零陵郡營道人氏,何白何天明拜見公孫太守。”

公孫瓚看了看全身有着健美奮突的肌肉,充滿英雄之氣概的何白,露出難得的讚許神情,轉身對公孫越笑道:“越弟,零陵郡的壯士,竟被你在右北平郡尋到,你的運道可真不錯啊。”

公孫越滿面堆笑的說道:“回兄長的話,這何天明是自已送上門來的,的確算是小弟的好運道。”

然而當公孫瓚轉頭見到了何白身上所披之鐵甲時,神情不由一怔,笑容頓斂。衆人不知,一旁的嚴綱微微一笑,說道:“外表確實雄壯,只不知武藝如何?能不能抵得住我紀弟的三錘。”

公孫越哼哼一聲說道:“嚴紀之名越深聞之,然而何天明之能,嚴司馬卻未能知之。依越之見,嚴紀能擋住何天明三鞭就不錯了。”

嚴綱哈哈大笑,說道:“鼠輩而已,嚴某需要知其能否?”

公孫越大怒,轉身也不與嚴綱爭辨,只是把眼望向校場,喝道:“嚴紀何在,我等已等待良久,他卻如此的託大不出,是爲何故?”

嚴綱一愕,望了頭也不回的公孫瓚一眼,忙令人前往尋找嚴紀。不多久,只聽一聲金鐵交鳴巨音響起,從一側潑刺刺的奔出了一匹鮮卑的上等快馬,直奔校場而來。

只見一將身披玄色鐵甲,手舞一對四尺長柄重錘,從校場一側衝入,一路舞錘控馬,大秀自已的馬術與武藝。何白見他的騎術的確了得,手中的雙錘招式剛猛狠辣,還不時的相互交擊,更壯聲勢。

此人的出場,看得公孫瓚兩眼發光,連連點頭,不時側頭與左右私下交談着些什麼。何白見公孫越臉色愈沉,嚴綱神色愈得意,心知所說之言定然對已不利。此時何白毫無辦法,沒能一開始有個閃亮的登場,反被這嚴紀給聲先奪人了。平白的浪費了穿越者的見識與眼光。

何白此時也不好再次重新進場,不然就是西顰東效,就算做得再好,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只能是等會與嚴紀相鬥的時候,再表現更好一些吧。何白暗暗的想着。

嚴紀策馬馳到了何白的左手邊上,忽然錘交左手,右臂一拉,座下黑馬長嘶一聲,人立而起。在馬蹄下落之際,輕蔑的斜了何白一眼,微微發出一聲冷笑,又拱手大聲的向公孫瓚致敬。其聲如雷,震得人耳發痛,好一個燕代豪勇之士,就連與之不對付的何白與公孫越,也不由在心底好一陣暗贊。

公孫瓚上前一步,正欲說話,忽聞校場之外有一陣馬蹄急速的奔來,隱隱的聽聞有人厲聲大叫:“軍情十萬火急,擋者速速讓開。”

衆人一怔,把眼望向校場的入口,不多時,只見一匹傳馬急速的奔來。那傳令兵一路奔至點將臺下,坐於馬上拱手大聲稟道:“報……公孫太守,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蘇僕延等,引兵三萬騎來犯我右北平。烏丸賊騎繞過徐無城不攻,直奔我土垠城而來,此時賊騎距離土垠城已不足三十里,關長史有請公孫太守速速回城商議防備之事。”

公孫瓚聞言大怒,聲疾色厲的喝罵道:“該死的丘力居,每年一到夏末麥熟之際,就來我漢地中四下劫掠。今年但有我公孫瓚在此,必叫你軍破族亡。”說罷,命人擊鼓聚兵,無數的兵馬從寂靜的軍營中齊齊涌出,不多時就聚滿了整個軍營。

公孫瓚又環視一眼臺下的“白馬義從”與何白、嚴紀二人,說道:“本來今日欲觀兩位勇士的騎射武藝,與兵法方面的技藝。但此時有三萬烏丸賊騎來犯我右北平郡,時間容不得我細細的挑選。只好任命你們二人爲假屯將,由你們二人各自統領一半的兵馬隨吾出征,以戰場之上的功績,來定‘白馬義從’副統領的歸屬。公孫越、嚴綱,你二人留在此處負責分兵一事,分兵完畢,速來與吾會合之。”

公孫瓚一招手,身後的數將立即與其走下點將臺,公孫瓚瀟灑的飛身上得一匹純白的鮮卑極品良馬,各將飛馳進入隊列,數聲令下之後,三千騎軍,就跟隨着公孫瓚急速的出了軍營,朝着北方開去。

何白眉頭大皺,爲什麼事情總是來的那麼的突然,自已一次次都未準備好時,就發生了意料之外的變化。可自已早已經準備好的事情,卻一件也不曾發生過。

看來自已要該反省一下了,在後世時,爲應對多種安全威脅、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軍隊早已經改革。爲應對新時期的歷史使命,從古人云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如今的“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已成常態。

可是自已纔來東漢兩年時間,就把這一切全拋在腦後,都有些跟不上軍中的節奏了。若再不轉變心態,只怕日後事事都要吃虧了。

何白正思索着自已的態度時,嚴綱與公孫越卻在點將臺上爭鬥了起來,只聽嚴綱笑道:“仲琛兄,戰事急迫,以太守大人的性情,只怕沒有守城之說,必會迎難而上,直突賊陣,與賊人死戰。你我還是快些分兵纔是,好追上太守大人的腳步,充當先鋒一職。我這有一計,可將三百騎快速的分作兩隊,迅速出征。”

“是嗎?何必如此的麻煩,六列三百騎,何白嚴紀一人帶走其中的三列就是。”公孫越與嚴綱邊說邊走,直到三百白馬義從的陣前。

“不可,不可。吾弟與何白皆未立下軍功,又未展現自身的能力。這三百白馬義從皆是從數千騎卒之中特選出來的精銳騎士,若是胡亂的指派他人統率他們,必然難以讓他們心服。雖然他們有可能懼於軍令,不得不屈服。但以未知優劣之將,強自統率狐疑之衆,戰力如何能夠發揮到最強?如此,豈不失了太守大人的一番苦心。”

公孫越猶疑的問道:“你意欲要如何?”

“依我之意,當由在場的三百個戰士自由的挑選主將,挑選自已心中的明主,以便生死相隨,死力效命。如此一來,即便是挑選有誤,那也是他們自已的選擇。此次出戰到底是生是死,那也是他們的命,怪不得別人。”嚴綱聲音越說越大,最後更厲聲叫道:“大家說,是也不是?”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幾乎全部的白馬義從的應和聲,“是,是,是……”

嚴綱得意的望着公孫越,公孫越的臉色頓時難看起來。公孫越的職務在右北平郡半文半武,功曹主要是考察記錄郡中官吏的功績。又因是公孫瓚之親弟的原故,還被任命爲土垠城的四門城防司馬一職,統率城中的五百守城兵馬。

只因公孫越的性情原因,不太喜歡在軍中廝混,所以他在郡兵中的地位根本不高。哪裡鬥得過嚴綱這領兵多年,部屬親信良多的軍司馬。

公孫越把眼望向何白,何白此時的面色也很不好看,單憑在軍中的威望召兵,公孫越沒有,何白初來乍到,又哪裡有?就算是十個何白也不如一個嚴紀的半分。

嚴綱笑道:“此策既是我出,當由仲琛兄與何白先來挑兵。”

何白不禁低聲暗罵了一聲嚴綱,心下不由發狠,若實在不行,就只帶自已的十六名親衛出征,也好過留在這裡受嚴氏兄弟的氣要好。

何白策馬來到公孫越身旁,問道:“功曹大人也要出征嗎?”

“不,大兄領兵出征,我要回城替大兄守城。”公孫越搖搖頭道。

何白點點頭,回身望着裝備精良的三百白馬義從,心中十分不捨,最後,決定還是搏上一搏,以言語說動他們,免得將來後悔。

何白轉身策馬在三百白馬義從前,來回奔馳了數次,清清嗓子叫道:“白馬義從的兄弟們,請聽姓何的一言。姓何的我沒什麼本事,唯有一腔與兄弟們同生共死,生死相隨之心。進,我爲鋒頭,退,我願爲隊尾。有信得過的,皆隨我來。若信不過的,留下便是。”

何白說罷,轉身揮臂叫道:“兄弟們,願隨我一起殺胡的,跟上吧。”話音剛落,付邢、成章等十六騎親衛立即策馬飛奔而來,叫道:“我願跟隨何屯將。”

可是除此之外,三百白馬義從幾乎一動不動,有嚴綱這軍司馬在,又有嚴紀那先聲奪人的氣勢在,誰會跟從何白這無權無勢無名又不知其能之人爲主將。而公孫越在軍中又無多大的威望,說話不太管用,看來今天是徹底的輸了。

就在何白垂頭喪氣之時,公孫越不忿的叫道:“太守大人有令,三百白馬義從將分出一半來跟隨何屯將出戰。不管願不願意的,都給我出來幾個,不然,就是違抗了太守大人之軍令。”

嚴綱聽聞笑哈哈的說道:“不錯,不錯,你們不管願不願意的,都出來幾個,不然功曹大人面上可就不好看了。怎麼,還是沒人出來?怎麼也要出來三、五個意思一下吧。就你了,還有你,你、你、你。”

說着,嚴綱一連點了五名白馬義從,那五人心不甘情不願的驅馬上前,來到何白的身前,卻又把眼睛回望向其他不動的二百九十五名同袍的身上。

何白強作歡笑的說道:“好,好,好,加上我,一共二十四騎。你們對我有義,我也決不會對你們無情。昔日秦風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今日在此,何白也有一言,‘義之所至,生死與同!蒼天可鑑,白馬爲證!’”

付邢、成章等十八騎立即齊聲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義之所至,生死與同!蒼天可鑑,白馬爲證!”

一連數遍的齊聲大呼,不管具體的心思如何,但這口號頗能激昂人心,連帶着五名白馬義從也感動的一起大呼了起來。不久,就連白馬義從的大隊,也傳來了不少的應和之聲。

又呼喊了數遍,白馬義從大隊忽然起了一陣騷動,有五、六十名騎卒越衆而出,大叫道:“何屯將,我等願意跟隨出戰。”

第二百一十八章 強弩攻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三方和議第一百一十二章 雒陽新貴第四十七章 遭遇強敵第十四章 流落異地第二百二十七章 陣前請教第四十八章 馬氏之劫第二百零二章 雙戰惡來第二百零五章 天下誰屬第二百二十一章 繹幕大勝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張插手第二百三十章 互擾糧道第六十七章 據險而守第六章 營中小見第二百零一章 誰有資格第五十二章 匠兵營事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遼備戰第八十一章 初會土豪第一百三十六章 準備脫離第二百四十四章 東武退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欲斬關公第一百四十一章 再論禪讓第八十二章 嘗試屯田第一百九十二章 青州求援第十二章 大破烏丸第一百零七章 早朝論教第一百九十八章 舞伎之迷第一百三十三章 初戰董軍第二百四十六章 拜問鬼神第一百四十二章 雒陽事畢第九十三章 百鳥朝鳳第二百五十五章 得民心者第一百三十二章 首集衆籌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一利第二百三十章 互擾糧道第九十九章 拜會蔡邕第一百零五章 漢靈有感第九章 詐降誘敵第二百四十章 龍湊戰止第一百七十六章 精兵改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預備出征第二百一十二章 界橋戰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亂世到來第一百九十章 一路向西第二十七章 就任前鋒第二百二十八章 平羌策論第二百章 愛誰誰去第二百零三章 欲擒典君第二百四十二章 道義衝突第一百九十九章 刺客疑影第六十章 擁美攬仕第一百八十章 再會劉備第二十二章 嚴氏塢堡第八十三章 羅氏三策第一百九十七章 穩定軍心第二十二章 嚴氏塢堡第三十四章 遊說烏桓第二百三十二章 自相殘殺第一百二十章 事態醞釀第二百四十二章 道義衝突第一百一十四章 續寫漢史第三十二章 新朋故舊第二百二十章 弩箭之戰第二百五十八章 炎起大洋第二百四十九章 烏桓異動第八十九章 再勝黑山第七章 義之所至第八十三章 羅氏三策第八十二章 嘗試屯田第二百零七章 義說關張第三十四章 遊說烏桓第七十二章 整合人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正進行時第七十章 來年再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義與不義第二百一十八章 強弩攻營第二百五十一章 申氏涵真第一百六十七章 穎川破圍第七十五章 仍有機會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遼備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道義衝突第二百零六章 何劉合流第五十四章 四面出擊第二百一十八章 強弩攻營第八十六章 會於靈壽第二十二章 嚴氏塢堡第二百三十三章 迷惑漸解第二百二十六章 豁然開朗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第一百三十一章 董卓異動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靈攻鄃第九十章 別了侯吉第一百三十四章 迫服董卓第六章 營中小見第三十四章 遊說烏桓第二百三十六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九章 謀算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