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烽火連天

孫堅是一個英雄,雖說命不好死得比較早,但是他的兒子孫策卻也是一個梟雄,並且在孫堅的基礎上孫策發揚光大,直接打下了江東的所有地盤。

因爲孫策建立吳國的根基還是比較強的,實力也恨突出,所以說吳國本來在這些年實力也在不斷的上升,但是隻可惜的是孫策,他爲自己留下了一個禍根。

孫策其實在某些方面上和曹性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他和曹性一樣都不喜歡那些世家之人。

世家隱瞞人口,兼併土地,控制財政,反正這一系列行爲,讓孫策也感覺到非常反感,特別是自己每做某些事情,還要被這些世家之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

面對這些事,曹性採取的方法,就是讓那些世家之人自己出秦國吧,只要不聽話不遵守秦國的法律制度,那麼就沒有必要在秦國待下去,否則的話只會舉步維艱。

那些被驅逐出秦國的衆多世家之人,對於曹性的這一項政策,都是恨的牙根癢癢。雖說他們恨不得吃曹性的肉,剝曹性的皮,但是曹性的手下可有強大的軍隊,他們犯不着冒着殺頭的危險,把自己全家一家老小的命全部搭進去。

所以說這些世家在前些年的時候,一個個都是憤然離去離開了秦國,不過經過秦國的不斷髮展不斷改良,那些世家之人竟然也逐漸的回來了,並且這一次他們再也沒有了往常囂張的氣焰,反而是一臉的低眉順眼,請求秦國的官吏幫他們辦理戶籍,他們想要落葉歸根,畢竟他們以前就是這片土地上面的人。

若問這些世家之人,爲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原因也很簡單,秦國強大了,那些曾經看不起秦國的人,現在都想主動的迴歸。

對於這些人的請求,地方官吏都全部彙報給了曹性,本來衆人以爲以曹性那有仇必報的性格,肯定會拒絕這些人的請求,然而讓衆人沒有想到的是,曹性最終是點了點頭什麼都沒說,甚至表示出了歡迎的態度。

泱泱大國,豈能太過於小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有這些世家之人的重新加入,只要他們遵守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規,相信秦國在他們的加入下,一定會變得更加強盛。

曹性給這些世家之人的政策,反正就是來去自如,但是也是有限度的,若是這一次你在向上一次,因爲不遵守法律而想逃離秦國,那麼你出去之後不要再想回來。

不過孫策確實比曹性狠多了,這些世家大族一旦敢跳出來阻攔,孫策不會用什麼經濟手段來控制,你直接大刀闊斧的帶着人就衝進去刷刷刷的,數百個上千個人頭,全部給砍下來,這些世家之人眼不見心不煩。

這就是孫策的雷霆手段,雖說孫策一時殺的興起,不過在這些年中,某一次孫策出去狩獵,因爲跑得太快,所以說在前方就只有他孤身一人,孫策正聚精會神的打獵,然而就在這時,從旁邊的草叢中竟然穿出來了三個人。

這三個人全部手持弓弩,二話不說變相孫策射擊,因爲事發突然即便是孫策有過人的武藝,但根本反應不過來,就這樣一根箭矢紮在了孫策的鼻子之上,將孫策整個人的臉都打得毀容。

更爲要命的是,那根箭矢經過醫官的鑑定,明確的表示上面有毒,此刻衆人都不禁想起了。以前劉表好像也被這麼整過。最終就這樣死去了。

不過以孫策的體質,想要挺過去還是挺可以的,只是因爲傷口的位置離孫策的大腦實在是太近,即便傷口及時處理,但是還是有不少毒液進入了孫策的腦袋,孫策每天都會感覺腦袋一陣頭暈目眩,特別是每當孫策,拿起銅鏡看見自己那醜陋不堪的樣子,總會大叫一聲,一口鮮血狂噴而出。

這並非因爲孫策的內心太過於脆弱了,而是因爲孫策在早些年,可謂是雄姿英發,美周郎孫郎,這是江東百姓對他們二人的尊稱,說明他們兩人以前都是不世之美男子。

然而現在孫策卻慘遭毀容,他的內心有多麼悲痛,可想而知。

最終孫策竟然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最終憂鬱而死,當然,更爲準確的說是舊傷復發而死。

孫策在臨死前也有充足的時間,對他的身後是進行一系列的安排,許多吳國的高官,此刻都在那裡翹首以盼,孫策死了的話,繼承孫策位置的人是何人呢?

有人站出來,毫不避諱的說到,當吳王死去之後,繼承他位置的肯定是孫紹,孫紹是孫策的嫡長子,無論於公於私,都應該由他來繼承吳王的位置。

老子打江山,兒子坐江山天經地義,這看是沒有什麼不對,不過那些人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因爲這個世界和歷史的軌跡,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偏差,所以說如今的孫紹,不過纔是一個五六歲的娃娃。

當然也有人說,即便孫紹的年紀還小,但依然可以擔任吳王,大不了安排兩個輔命大臣。這種事情不就是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嗎?

當然這兩種理由加起來,看似沒什麼不妥,正在衆人都以爲,孫策要傳位於他的兒子之時,孫策卻是做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決定,他叫人把他的二弟孫權給喊了進來。

當孫權聽到孫策傳喚自己之時,整個人也是驚詫不已,他還以爲孫策要讓他輔佐孫紹,讓他成爲吳王呢,結果沒有想到,孫策竟然要把王位傳給他。

孫權可謂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雖說在封建時代,也有兄終弟及的說法,但是爲什麼傳給孫權呢?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因爲在孫堅的衆多兒子中,孫策爲長子。

脾氣火爆,能力也最大,但是和孫策相似的兄弟也不是沒有,爲何孫策就偏偏選中了他這個沉默寡言的二弟呢,實在是有一些匪夷所思。

或許衆多大臣都是不解,這究竟是爲何,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更爲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孫策看上去平時豪爽不已,但卻是那種大公無私的人,至少是那種先國家而後自己的人,他把吳國看的比他的利益更加的重,因爲吳國是他一手創立出來的,他不能讓吳國毀在這裡。

孫策在中箭之時,不由的浮想起了他的父親,孫堅是怎麼死的,孫堅其實也就是和孫策一個脾氣,準確的來說是孫策繼承了他父親的脾氣,猛將一個,什麼事情都不斷的往前衝,結果,即便你武藝超羣,第一個死的人仍舊是你。

如今的孫策也是因爲貪攻冒進,所以才被刺客襲擊。

孫策想若是他傳位他性格相似的人,那麼他們家族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接受相同的命運,這就是孫策所要思考的問題,他思來想去之下,雖說自己的幾個兄弟和自己的性格相似,但他最終選擇了孫權,沒有其他原因,就因爲孫權做事謹慎。

就這樣,孫策的一生竟然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實在是讓人有那麼一些可惜,他和他的父親皆是當事英雄,然而全部死在了小人物的手中。

孫權上臺之後,似乎有許多事情要做,首先就是有一些老臣不服於他,特別是孫權,還有一些擔心,如今吳國的大都督可是周瑜,然而周瑜可是孫策的結拜兄弟,自己連一個王位都做不穩,還談什麼治理國家。

因此孫權在細細的觀看了一遍江東的局勢之後,最終做出了他的決策。

他一改孫策往日的治國策略,孫策的策略,就是對那些世家進行無盡的打壓,什麼話都不說,一殺一大片就是了,但是孫權卻是重用那些世家,和哪些世家合併,任用世家之人,讓他們幫助自己掌管吳國。

孫權的這一招有些像當年劉表入荊州的時候,接納世家,共利共贏的局面。

不過這一招用在此刻的孫權身上,可謂是一石二鳥,首先他就是迅速的安撫了江東諸多不服勢力,江東的經濟民生得到了更好的恢復,這就是孫權的政績。衆人看到這裡都沒什麼話說,畢竟事實勝於雄辯,若是公然站出來拿這些事情來說,搞不好還會得罪孫權。

還有一點更爲重要的就是,因爲孫權任用了世家之人,所以說他也得到了自己的勢力,很快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集團,這就是孫權上臺之後的一系列做法。

江東雖說安定了下來,但如今三年的時間已過,該打的總歸還是要打,北邊的兩個大國再也坐不住了。

曹操和曹性幾乎是同一時間出手發兵向南,他們都知道若是誰能先攻克南方的兩個小國,誰就可以佔取先機,畢竟秦國和魏國,終究還是要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曹性親自帶着人馬奇襲狹萌關,而狹萌關的手將張飛關羽還有諸多將領,見曹性的大軍而來,皆是紛紛用力阻擋,不會讓曹性輕易踏出蜀國半步。

不過對此曹性卻是用了一個謀略,那就是派人散佈謠言,讓劉備趕緊作爲他的內應,相應於他到時候攻克蜀國之後,曹性定當以公候相稱。

曹性的這一手也是玩的夠陰的,人家劉備明明什麼都沒做,他卻讓劉備直接當做內應,劉備再三辯解,自己和曹性絕對沒有什麼,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劉備說沒什麼不算,還要看別人是怎麼想的。

首先張任就跳了出來,他不敢說劉備一定和曹性有所密謀,但是要防着,因此他終於對劉備出手了。

這一回,蜀國的朝堂亂了,徹底的亂了。

而在前方的張飛關羽聽見後方的劉備有危險,兩人也是大驚失色,雖然守住蜀國的門戶固然重要,但是當初他們三人一起桃園結義,發誓效忠於漢室,如今漢室已經徹底的沒了,三人似乎失去了目標,不過在大半生的顛簸中,張飛和關羽已經認定了劉備這個大哥,聽聞劉備有難,他們二人焉有不救之理?

所以兩人沒有猶豫,當即帶着自己的兵馬,匆匆忙忙的準備趕回成都,而此刻的蜀國就有一些空虛了,曹性直接發動總攻,二話不說就攻克了狹門關。

而此刻劉備也有那麼一些窘迫,開什麼玩笑,自己又無故的被人陷害,現在隨時都有殺身之禍,既然張任想要奪取他劉備的性命,劉備也沒有必要顧慮那麼多了,王侯將相,登臨天下,雖然這是他劉備的理想,但是即便你想再怎麼偉大,也必須要有命才能去實現啊,所以劉備也是出手了。

劉備設計坑殺了張任,並且得到了張飛關羽的接應,不過此刻的劉備並沒有推翻蜀王劉璋,而是將劉璋軟禁了起來,他整個人代理蜀國的國政,看着秦國大軍撲面而來,劉備也是一咬牙,他拼死也要守住蜀國一代手下來,真正的蜀王就是他的了。

劉備拼死守護,這也使得曹性再往下打就有那麼一點艱難了。不過即便再艱難又如何,曹性也是一咬牙大手一揮,什麼投石機牀弩全部給他搬過來,甚至曹性還從馬均那裡得到了一樣新的禮物,當作這樣巨大的東西推出來支持,除了曹性之外,其他的衆人全部看傻眼了,半晌之後,曹性的口中蹦出了四個大字,紅衣大炮。

這個世界已經開始有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了,就像後世的明朝一樣,既然火銃這種東西出來了,那麼經過馬均等能工巧匠的苦心研究,幾年的時間,紅衣大炮這種東西已經形成了雛形,現在已經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了。

蜀國不是號稱有天險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今日曹性就要看一看,他有多險,曹性直接命人把紅衣大炮拉過來,日夜不停的轟炸。

那些城池可謂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聽着大炮天天都在自己耳邊炸響,無數蜀國的官員,被逼無奈就此投降,一連打了大半年的時間,曹性終於快要攻克蜀國的都城了,而此刻的劉備也是欲哭無淚,他已盡力但怎奈回天乏術,不過想讓他劉備這樣死去是不可能的。

第四十五章 銅牆鐵壁第一百四十五章 威脅第二百四十八章 來犯(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陷陣之志第二十五章 部署第三百三十七章 錦衣衛的制度第八十章 人物第一百七十二章 和解?第二百七十二章 再見劉皇叔第一百八十五章 交換第一百三十四章 混文憑第一百一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超水平發揮第四百一十一章 赤壁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新三英戰呂布第三百八十三章 平定漢中第六十一章 斬!第二百一十八章 超水平發揮第十章 立威(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微妙第四百一十章 赤壁之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名聲鵲起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之危第十三章 秦爺第一百四十四章 道德綁架第七十八章 惡人先告狀第三百七十二章 消失第一百六十三章 辯論第三百二十三章 滿黑子第三十四章 狗急跳牆第一百九十章 截殺第一百五十三章 行刺第四十章 黑鋼山第三百八十九章 司馬家族(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針對第二百七十四章 軍醫第六十章 辯論第二十一章 規矩第七十一章 沒事找事第三百七十七章 三合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再見呂布第一百二十三章 小曼第六十六章 走?第三百七十八章 仇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耳光與甜棗第一百九十五章 立信第三百四十六章 微妙第二百九十四章 民心(一)第十九章 暴怒第五十六章 三把火(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手段第二百零五章 困境第一百六十五章 信第四百一十章 赤壁之戰第七十八章 惡人先告狀第二百一十六章 名聲鵲起第三百九十七章 瓜分第二百四十八章 來犯(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雙重突破口(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信息第二百七十九章 投誠(二)第一百六十章 瘋子第六十五章 擊退第一百四十一章 好東西第七十九章 絕對的力量第二百一十一章 造紙與印刷第三十七章 世家第二百一十七章 虎牢關第二百二十章 火燒洛陽第三百八十一章 雙重突破口(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第二百零七章 交易(三)第十三章 秦爺第三百五十章 七雄再現第九十五章 軍令狀第五十一章 官職第三百一十五章 成長第十三章 秦爺第三百六十五章 謠言第十一章 寒天酒樓第一百六十六章 打劫第三百零九章 水戰(一)第二十一章 規矩第三百七十四章 水戰激烈第二百四十一章 郿塞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第二百七十一章 瘟疫第四百零六章 不可思議(一)第二百四十三章 亂武(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毒士第三百三十一章 天下共睹(三)第三百四十七章 河北四挺柱第二百零四章 我也有虎癡惡來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聽第三百零四章 始料未及第一百三十九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六十一章 欺軟怕硬第三百四十七章 河北四挺柱第一百八十一章 耳光與甜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