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

崇禎十五年九月,日月並陽,兩九相重。

按理來說,重陽這天,百姓都要和親人登高“避災”,大戶人家則是全家出遊以慶賀佳節,可歷城附近的人家卻圍在城外演武場周圍議論紛紛,沒有幾個要出門的。

正值重陽佳節當日,山東軍四大營及明威中軍齊聚歷城,戰甲慷鏘,鋼槍如林,山東總兵、左都督王爭正在演武場內校驗軍兵。

演武場內,旌旗招展,董、黃、鄧、高四字認旗與玄鳥旗交相呼應,護衛四周,最中央是明威中軍帥旗,藍底黃邊,一條張牙舞爪的中華龍。

臺下,四大營戰兵頭戴亮閃閃的雲翅盔,手持精鋼虎槍或是腰刀盾牌,身披紅色全身罩甲,哨官及以上的軍將們還配有腿裙,皆是面容嚴肅。

前些日,朝廷爵號一事在山東鬧得風風雨雨,山東軍上下,聽到這個消息後,無論武將、軍議司文吏還是普通兵士,都是怨憤難消。

朝廷此舉,可謂既失民心,又激衆怒。

不知爲何,僅僅過去了一個多月,謠言卻很快就在山東、河南、湖廣,甚至是南北直隸都流傳起來。

聽到的人除了少部分暗中譏笑以外,其餘百姓紛紛在爲王爭鳴不平。

然而崇禎皇帝依舊言辭拒絕,將奏疏駁斥發回山東,逼不得已,王爭只好下令山東軍在歷城匯聚,準備舉兵前往滄州,拉開了規模浩大的兵諫序幕。

這便是晚明時期,由時任山東總兵、左都督王爭發起,旋即轟動天下的“滄州兵諫”。

......

山東軍在歷城集合後,號稱二十萬戰兵,由左都督王爭親自率領,迅速開往滄州。

滄州,東臨渤海,北依京畿,南接山東,京杭大運河貫穿城中,也許是因爲臨近渤海,所以得名滄州,所謂滄海之州便是如此。

滄州城位於北直隸河間府中央地區,距府治河間有些距離,距大明京師不過二百公里,沿途道路皆爲平原,騎兵日夜不停,五日內可抵城下。

自古以來滄州都是南北交通的樞紐要地,明代時,更是南北漕運的必經之處,雖是州城的規格,可單單論起繁華程度,卻和山東濟寧的相差不遠。

時任滄州守備汪棟聽聞山東軍大兵來襲,驚慌失措,日夜驚懼不安,知不可力敵,當接到山東軍已行至吳橋的塘報後,當即昏倒。

醒來之後,滄州守備汪棟連夜率家丁三十潛逃出城,自此不知所蹤。

汪棟爲避山東軍北上路線,不惜棄官潛逃,知州呂潛寧爲官身與名聲所累,想逃不成,又無法管束武將軍兵,沒多久城內便亂成一鍋糊粥。

失去守備的壓制,滄州城中明軍很快便分裂爲兩派。

其一以千總鄧茂爲首,言山東軍乃正義之師,主張打開城門迎接王大帥入城,其餘則是遵從知州呂潛寧的意思,固守不放賊軍入城,以待京師的旨意。

九月十一日晚,鄧茂帶着親丁在街上巡視的時候,看見一名正在奸**女的百總,當即大怒殺之。

豈料這百總是城內另一個千總韓勝芳的部下,鄧茂這般作爲,等同於公然叫板,韓勝芳連夜披甲,氣勢洶洶的帶部下前往軍營叱問。

一個明軍火銃手不小心失火,雙方話不投機半句多,都以爲對方先行動手,這就好像是拉開了導火索,滄州城內的官軍開始火拼。

起初,這火拼還侷限於軍營中,若是知州呂潛寧下令及時,倒也可能阻止動亂,可呂潛寧聽聞官軍作亂卻嚇得癱軟在地,根本發不出什麼有效的政令。

最後只是調用大批民壯守衛知州衙門,對於軍營之事卻充耳不聞。

知州如此懦弱,城內明軍便愈發的猖狂與混亂,鄧茂和韓勝芳都沒想到,原本只是軍營中的火拼,竟在半個時辰之內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滄州城。

兩個人的部下聽聞自家千總被困軍營,都是立刻點齊手下趕去營救,半路上不慎撞見,立時便開始一陣廝殺。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是走着走着看見路邊貌美小娘子,頓時心生歹意,上前強行將其佔爲己有的。

兩方的千總都被困在軍營之中,到了眼下這等地步,下面的人全都放開了,走街串巷的去燒殺搶掠,就算他們有心阻止,也已經來不及了。

城內官軍的火拼,很快便蔓延到全城百姓的身上,有些官軍甚至將廝殺放在了後頭,不約而同的挨家挨戶踹門進去。

看見漂亮女人,往往都是餓虎撲食一般的衝上去將其按倒在地,強行做那苟且之事,若有人前來阻止,想都不想便回身一刀。

原本頗具繁華的滄州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人間地獄,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更是因此倒了血黴。

因爲這些官軍已經徹底退化成了豺狼,逢物就搶,稍有抵抗便大開殺戒,貨物丟了不說,有不少不明就理的商戶更是連性命都扔在這裡。

說起來,現在的闖軍和西軍都已經在有意的收攬民心,縱使流賊大舉入城,那也不過是挖掘陵寢,拷殺官吏與士紳,平民百姓即便不能留存家財,性命和女子貞潔起碼可以保全。

可官軍一旦要是亂起來,那可真是六親不認,逢人就殺,見財便搶,但凡稍有紫色的女子都要遭殃,不管貧民還是大戶、官吏,幾乎沒有誰能逃過去。

眼下甚至連知州衙門都已經有瘋狂的官兵抱着不知從哪找來的巨木開始撞門,更別提其他的地方了,早已成了一片地獄火海。

大約是在火拼開始的兩個時辰左右,一支扛着玄鳥旗,周邊有“董”字認旗的人馬來到城下,爲首者,赫然便是山東軍四大將之一的董有銀。

等待了幾刻鐘,一匹快馬疾馳而來,標兵神情肅穆,右手高舉行軍令牌,大聲喝道:

“大帥軍令,尖刀營立即入城平亂。”

聞言,董有銀以及周圍的幾名戰兵將領對了個眼色,在馬上行完軍禮,齊聲喊道:

“末將等謹遵大帥軍令!”

下一刻,標兵轉向,尖刀營邁着整齊的步伐,從大開的南城門轟隆隆衝了進去。

第六十四章:巴掌與甜棗第一百二十七章:衆正盈朝第五百九十章:北京 盛京第四百九十二章:取滁州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孫知府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補瘡第四百二十七章:滄州兵諫(下)第三十九章:三人成虎捍寧海第二百四十六章:化敵爲友第五百八十一章:不要給臉不要臉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一百九十四章:騷動第二百零七章:請旨渡海第五百三十五章:趁你病,要你命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一百零九章:如是聞我未相見第二百三十八章:又是孫知府第六百零七章:斬將 收權 定策第四百四十六章:歷史的某些必然第三百九十七章:天子耳目第四百七十七章:一道命令平睢州第七章:地痞豪強盤根節第九十一章:守備坐營官第四百九十章:奪門之變第六十二章:後者居首第五百三十七章:斬鄭利,奪首功第八十一章:聲東擊西第五百零六章:克定南京(下)第一百八十七章:單候第三百二十三章:眼皮子底下的禍亂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二百三十二章:人心向背第六百二十一章:親至和曲第一百四十六章:自給自足第一百一十章:王守備軍令如山第一百七十七章:火線上任 懾服第一百六十三章:均田令 免賦三年第五百二十章:太子少保第二百八十四章:土豹子進城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七十六章:剿匪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難帝后,體制之外第五百九十九章:瞬息萬變,雲貴告急第三百二十二章:處處不平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鍋第五百一十一章:士子毒瘤第九十三章:征討養馬島第二百一十一章:遼民苦第三百七十五章:順坡下驢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勢不可擋第五百四十四章:破京滅明,崇禎殉國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舉多得第三百五十七章:一死一傷第三百六十三章:錦州解圍戰(上)第八十三章:血濺寨堂第五百九十七章:反戈相向,卸磨殺驢第五百九十二章:智破盛京第一百四十三章:州城夜談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衝鋒的路上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萊水軍“十二營”(爲舵主exp686加更!)第四百八十八章:關外 帝崩 亂局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五百章:如夢方醒第三百九十六章:戰後諸事第二百三十六章:鄭鴻逵來訪第四百零五章:魯王府 家賊難防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戶們的去處第二百八十三章:楊閣部督師襄陽第二百八十章:分割 殲滅第一百零六章:強軍的影子第五百三十三章:軍魂 鐵律 肅心第四十二章:漢家代有英傑出第四百六十八章:既入山東軍,至死方休第三百三十七章:約法三章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樣的官兵第三百八十章:闖王來了不納糧!第五百八十六章:展現自己的機會到了第四百五十六章:察金礦 悍將心第四百二十九章:剛直敢死的知州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二百九十章:山東軍第二十三章:王高不打不相識第六百零六章:追贈 誥命 西征第四百零八章:眉目第二百二十九章:談笑間震懾羣小第一百五十八章:王氏船隊第九十七章:遇賊,列陣以迎第四百九十六章:汝寧大捷第九十二章:看笑話與撿便宜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統天下的雄厚實力第三百七十四章:斬釘截鐵第一百一十九章:推心置腹第五百一十七章:左光先投山東第一百四十二章:紅娘子大鬧船頭第二百八十九章:大變革的序幕第四百章:殺千刀的忠烈伯第四百二十四章:南北兩賊,東西二虜第二百零四章:“如虎”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