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李安在茶館內足足坐了一個多時辰,前前後後見到了超過二百名進入茶館喝茶的商人,由此可見,這家茶館的生意很是不錯,平時的時候,也許生意沒有這麼好,但一百人的客流量肯定還是有的,這裡的茶水也是分檔次的,有高中低三檔,價格相差也比較大,適合不同檔次的人過來消費,只是哪怕最低檔次的茶水,也是普通的底層百姓所不能承受的,偶爾喝一次倒也無所謂,但長期堅持肯定受不了,就像張屠戶這樣的底層小販,也只是捨得在最高興的時候過來喝杯茶,還是選擇檔次最低的茶水,普通商人選擇中檔的茶水也不多,至於高檔的茶水,基本上就是鎮店之寶了,一般很少有人點高檔茶水,只有最富裕的商人,才捨得喝醉高檔的茶水,所以,當李安要了幾杯高檔茶水的時候,茶館的小二哥立馬就顯得特別恭敬。

聽完衆多商人的談論,李安滿足的離開了茶館,這一次的事情搞得非常不錯,大大滿足了普通百姓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極大的擡高了大唐的形象,讓當地百姓對大唐充滿了好感,他們的心已經開始向着大唐了。

雖然他們都是驃國人,應該熱愛自己的驃國纔對,但他們確實對驃國朝廷沒啥好感,畢竟,他們的位置處在驃國的北部,是驃國的邊緣地帶,而且,經常受到驃國朝廷的打壓,他們爲何不融入驃國,而是要選擇對抗呢?這自然是因爲驃國朝廷對他們這些邊疆地區有歧視,有好處都留給驃國核心,分給邊疆的利益極少,自然會引起邊疆的不滿,比如在驃國核心地區發現資源,自然屬於驃國核心地區所有,而在邊疆發現資源,他們也會過來橫叉一缸,要求收歸朝廷所有,這簡直是明搶,這種明搶行爲自然讓邊疆一帶的家族非常不滿,於是,他們便聯合起來反抗,與驃國朝廷離心離德,因爲驃國朝廷並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在山區的複雜地形之下,他們就更不具備優勢了,所以,北部地區事實上已經獨立了,不過是名義上歸屬驃國罷了,驃國朝廷根本沒法在北部區域做任何時期,也很難獲得北部地區的任何資源。

本來可以合作共贏的,奈何驃國朝廷太貪心,將邊疆地區的家族當成軟柿子,總是打着強搶的念頭,不給邊疆家族留下足夠的利益,這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要說驃國朝廷爲啥如此強勢,自然是因爲核心地區的百姓與邊疆地區並非一個族羣,他們的長相區別也很大,如此打壓邊疆家族,就是擔心邊疆家族強大之後,對主體的核心家族產生威脅,這也是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他們就是不相信核心區域之外的族羣,總覺得他們是外人,是不可靠的存在,只有自己的族羣纔是可靠的。

這樣故步自封的思想也算得上是一種保守的思想,從短期來看,倒也沒有什麼錯,但從長期來看,確實要不得的,固步自封只會讓自己失去變得更強的機會,一個種羣繁衍時間太長的話,是容易造成血脈退化的,只有加入新鮮的血液,才能促進血脈的增強,也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超大的族羣。

大唐的核心族羣已經足夠龐大了,但其中,有大半都是一代代融和其它族羣之後形成的,匈奴人,鮮卑人,這些北方的遊牧族羣,現如今都已經是大唐的核心族羣了,大唐的核心族羣之中,有許多都是幾百年前,甚至千年之前吸收進來的外來族羣。

當然了,在這個吸收外來族羣的過程中,也是非常危險和痛苦的,一不小心就有被吞噬的危險,這就要考驗這個族羣的實力了,若是一個實力和底蘊弱小的族羣去吞併一個大族羣,被對方反吞噬的機率很大,而大族羣吞噬小族羣,就相對安全一些了,但還是容易造成很大的危險,在大唐之前的幾百年,中原地區戰亂極爲頻繁,這些頻繁的戰亂,就是半吸收的北方族羣造成的,他們入主河套之後,野心越來越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最終造成了持續幾百年的超級大混亂,但最終這些北方的作亂族羣,還是成功的融入了大唐,就連大唐的皇族,也是有北方族羣的血脈,從千年的眼光看,融和纔是王道,才能讓族羣變得更加強大。

驃國朝廷是短視的,他們的打壓徹底熱鬧了北方的小族羣,讓北方好大一塊區域都對驃國朝廷離心離德,而如今,大唐朝廷過來經營這裡了,相信要不了多久,驃國北部的百姓,就會徹底融入大唐,哪怕名義上仍舊是驃國地盤,可實際上與驃國已經沒啥關係了。

北部族羣所處的位置都是山區,除了各種礦產資源超過驃國核心區之外,在其它的物產和人口方面,自然無法與驃國相提並論,但北部山區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阻擋外來威脅的進入,若是這道屏障被大唐控制,那麼,大唐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瞬間兵臨驃國核心區,包圍驃國王城不過是幾日之內的功夫,如此,自然讓驃國朝廷芒刺在背,內心緊張不已。

在聽說大唐增派五千兵馬進入昂幾家石頭城之後,驃國朝廷心驚膽戰的去長安城請罪,結果大唐並沒有動手的意思,只是爲了保護李安,並維持大唐在極品寶石礦的利益罷了,另外,提前規劃的鐵路線也可以早些準備,對於這條鐵路線,朝廷也是非常重視的,只要朝廷騰出手來,馬上就會調撥大量的資源和人力,去修築這條鐵路,當然,沿途的百姓肯定都要被徵發,沿途的商人也要拿出部分錢財,否則,將來鐵路修通之後,這些商人將失去乘坐的資格,而一條鐵路對商人來說意味着什麼,這些商人是非常清楚的,他們經商最看重的就是商路了,普通的馬車商路,如何能與火車商路相提並論,不論是運輸的速度還是安全性,都完全沒有可比性,所以,只要大唐給出這樣的條件,沿途的商人就沒有拒絕出資的理由,想要逃巧是不可能的,另外,修通之後,也會根據商人出資的多少,給予一定折扣的信物,憑藉這個信物,商人運貨和乘車,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最大的折扣是七折,當然,這個是很難達到的,八折,九折需要出資就不是太多了,若是運輸貨物比較頻繁的商人,自然是出資越多,好處越多了。

隨着大唐朝廷培養的尋礦人才越來越多,大唐境內和境外的礦產,在不斷的被發現,整個大唐的資源是越來越多,人才也是越來越多,隨着機器的增多,做任何工程都能加快進度,這份發展速度快的都讓李安感到意外。

因爲這些資源基本上全部被用來修路鋪橋了,用來蓋樓房的非常少,所以,修路和造橋工程的進度極快,這相當於是把大唐的所有建築資源都用來做同一件事情了,這速度豈能不快,爲了加快速度,大唐甚至在全國各地所有地方都抽調的人力和物力,不但靠近修路沿線的百姓要參與修築道路,別的區域也要提供人力,當然,在人力的提供上還是有區別的,修路沿線提供人力是全家老幼一起上,而比較遠的地區提供的人力,則全部都是壯勞力,都是年齡在十六歲到五十六歲的男子,並沒有婦孺和年齡太大和太小的,畢竟,長途跋涉不是老弱婦孺能夠承受的,在修路沿線附近,十歲的孩童都能幫忙了,幾乎從十歲到六十歲的男女老幼都上陣了,除非身體有問題的纔會留在家裡,並負責照顧全村的幼小孩童。

通往營州的一條鐵路提前竣工,節約下來的人力,全部被朝廷調入蜀中,這其中不但有兩萬技術人才,還有二十萬東北一帶的壯年勞力,這一批勞力的年齡全部在十八歲到四十八歲,身體也都比較健康,他們的到來,對於提高修路的進度,自然是大有助力的,不過,蜀中調集的人力已經足夠多了,人員太多聚在一起,是容易形成窩工效果的,這樣就浪費人力和時間了,爲此,朝廷只好將這批人才和勞力繼續南調,準備修築李安所探查的這條路,這讓李安大爲意外,畢竟,李安所探查的西路,不如東路條件好,修西路所要付出的代價,自然比修東路要高得多。

既然兩萬修路人才工匠和二十萬勞力已經在路上了,李安也要做好相應的準備,這一條鐵路有負責人,但李安既然在這裡,自然要由李安負責,有李安的指點,修路的時候也能少走許多彎路。

“朝廷突然提前派人過來修路,看來沿途各家的準備時間有些不足了,要儘快告知他們,讓他們加快速度,把沿途良田的好土都給置換成廢土,動作一定要快,另外,開始動員沿途百姓,讓他們參與修築道路,還要採購足量的糧食和蔬菜,所有築路百姓的吃飯問題,都要由我們解決,不能讓任何一名百姓餓肚子,對了,商人也要捐錢捐物,不捐的後果也要告訴他們。”

李安接到朝廷的消息之後,馬上給屬下下達了命令。

“是。”

屬下立馬去辦了。

很快,李安麾下便有上百人騎馬離開了昂及家石頭城,將大唐要修路徵集民婦的消息散步了出去,沿途動員人力,自然要由當地的縣令和村老等人負責,大唐只負責調度和指揮。

昂及城不遠處的空地,便是鐵路要經過的區域,所以,昂及城自然也在徵召的範圍之內,城內的百姓也有義務去修築路基,至於商人們,自然也應該捐錢捐物,這樣對他們日後利用鐵路運貨大有好處。

當告示貼出來的時候,在昂及城很快就炸鍋了,這對於昂及城人來說,完全就是爆炸性的信息,也成了所有百姓談論的焦點。

對於大唐的決定,沿途的百姓自然是有些牴觸情緒的,商人同樣也是如此,不過,大唐解釋的也很到位,鐵路修通之後,所有人都能獲得利益,自然需要有所付出才行,尤其是商人羣體,日後若想利用鐵路運輸貨物,必須提供大量的錢財和資源,否則,日後沒有資格利用鐵路運貨,就算買客座也是雙倍的票價,這算是對抗大唐徵召的懲罰。

至於普通百姓,若是不能提供勞力,則家族直系幾代人都失去坐火車的資格,幾代人都沒有資格踏上火車。

有了這些限制,沿途百姓和商人也只能乖乖就範,畢竟,他們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另外,大唐也算是比較厚道了,所有幹活的百姓,都可以爲他們提供飯食,而商人提供資金和資源之後,也可以獲得日後運貨的折扣,從長期來看,商人只要多走幾趟貨物,這成本遲早是能夠賺回來的。

在昂及家石頭城的茶館,一羣商人坐在一起悠閒的喝茶,並談論當下的熱門話題,這個熱門話題,自然是關於大唐要修築鐵路的事情了,雖然他們早就知道了,但大唐卻提前修路了,這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對於要求他們商人出錢出資源,他們心裡自然是不太情願的,但大唐也說了,不出力也行,以後就繼續用馬車運貨吧!這自然讓商人無法接受,商人都懂鐵路對商人運貨意味着什麼,要真的被剝奪使用鐵路的權利,而別的商人卻可以使用,那麼,他的生意就沒法做了,高處許多的成本,必然讓他無法與別的商人進行競爭。

“大唐朝廷這一招可真是夠絕的,不但博得了好名聲,還讓咱們不得不乖乖掏錢。”

一名胖商人開口說道。

“是啊!不掏錢也行,就是以後不能使用火車運貨,乘坐火車也要雙倍的票價,哈哈哈!”

藍衣商人笑着說道。

第六百六十九章 發難第八百零一章 透氣孔第九百五十四章 盪漾第四百二十三章 殖民美洲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第九百七十一章 蔭官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第七百七十四章 遭遇戰第九百四十六章 都想爭第二十六章 強行借糧第四章 做我老婆可好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第五百章 生財之路第二百四十一章 坐着如廁第八百九十二章 鐘乳石第一百五十一章 你有個俊俏的小弟弟?第一千四百五十章第一千五百零七章第一千零四十章 半夜送禮第七百一十二章 胖子出馬第一百六十四章 本將不需要服侍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第十二章 寧將曳尾於塗中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第四百二十二章 美洲美食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第六百三十五章 編寫教材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第三百零四章 共住一個帳篷第六百七十章 唾手而得第五百三十七章 龍吸水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第四百五十一章 國王臉皮很厚第九百四十二章 潛望鏡第四百七十五章 報紙第七百四十一章 捕風捉影第五百一十四章 小島置縣第一百三十章 吐蕃的承諾第十二章 寧將曳尾於塗中第七百九十九章 泥土第七百九十四章 山谷第五百零五章 張霸天第八百八十六章 都城的選址第一百八十九章 五路出擊第九百九十五章 驪山養殖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第七百三十七章 荔枝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第三百二十章 太陽竈第一千二百零七章第一千一百零九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彈簧減震系統第三百七十二章 火車纔是戰略武器第五百九十八章 咖啡第七百九十七章 邁亞城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第九百零八章 海洋文明第三百二十章 太陽竈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季的小麥第九百三十四章 憂鬱的孩子第五百九十一章 婆露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第六百六十九章 發難第二百三十九章 溫暖的浴室第三百一十六章 夢醒了會失落第九百九十章 出發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第五十四章 雄偉的長安城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第七百零七章 回憶第九百四十七章 糾結第二百一十六章 撩妹去第一千五百三十章第一千三百八十章第八百一十三章 反射第四百七十四章 喂小雞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第五百七十七章 吐血第七百三十七章 荔枝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三百萬貫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第一百七十九章 金礦礦洞第十一章 做官的無奈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第三百七十六章 鐵甲炮車的震懾力第九百二十二章 入港第九百七十九章 闖宮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野兔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