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營田副使勸農司

“安東號”是葉暢的船塢造的第二代海船,與前兩艘相比,不僅載量更大,速度上也有一些提升,葉暢記得起的、這個時代能夠實現的造海船技藝,幾乎全部都用到了這艘船上。故此,從東牟到旅順,五百里的的航程,只是兩天時間便到了。

中間在王昌齡所不知名的一座小島上拋錨停泊,王昌齡注意到這島上在建一個簡單的碼頭,聽聞也是安東商會所爲,準備在此設一燈塔,派人值守於此

船進入旅順口的時候,恰好看到兩艘海船一前一後出海,前一艘的樣式與“安東”號相類,另一艘則是普通的大唐制海船。

“哈哈,那傻魚當真是不知死活”見到這一幕,正在給王昌齡介紹旅順情形的葉安忍不住笑了起來。

“葉禦侮說的傻魚?”

“後邊這艘船,跟關我們的船想要去尋傲來國的。”葉安忍俊不禁:“玻璃的厚利,誘來不少人物啊。”

“原來是爲了玻璃,那是自然,我遠在江寧,也聽聞有江寧商人去長安求購,願以千金換一套玻璃器皿的”

葉安嘿嘿笑了一下,身爲葉暢手下心腹,他是少數知道玻璃真相的人之一。不過他不會與王昌齡提這事,只是指着那前後兩艘船:“這一路來,王公可是乘過我們的船了,知道我們船與那種舊船的最大區別吧?”

“快,穩。”

“正是,那船想要追着我們的船發現哪兒是傲來國,豈不是烏龜追戰馬?

王昌齡微微笑了笑,卻沒有附合。

“這往北的,就是都裡了,如今都已經破敗,沒有多少人住了。”葉安指着北面又道:“只有些高句麗人、扶余人和新羅人還住在此處,他們頑固不肯歸化,便只能自生自滅。”

“哦……只是人心不足,我看過葉司馬的邊策,他就說了,四夷嫉我華夏之富庶,會起掠奪殺人之心,這些異族在此,若也起這等心思爲亂當如何是好

“怎麼不是,今年三月的時候,十一郎去了長安,這些遺孽當中膽子大的便要起來鬧事,串連了數處……卻不知十一郎離開時早有交待,只等着他們。當日好一頓殺,砍了百十顆腦袋,又令一千餘人服勞刑,倒是多了些只用管飯的囚貨”

葉安說起這個時是殺氣騰騰,同時又帶着一種傲氣,王昌齡是在邊塞打過轉的,爲這氣勢所染,手拍船舷,大聲道:“當如是耳,漢兒當如是耳”

“十一郎也是這樣說的,蠻夷尚不如漢人之中的小人,小人畏威而不懷德,蠻夷則是先畏威而後懷德,欲令其從,先令其服”

旅順港還只是初建,比起東牟港好不到哪兒去,但是闢出來的空地,可以看出葉暢對以後規劃的野心。隨着船靠岸,葉安突然“咦”了一聲,神情有些嚴肅起來。

“怎麼了?”

“碼頭上的情形有些不對勁,似乎出什麼事了。”葉安說道,然後又笑了:“不過王公不必擔憂,我們如今兵精糧足,沒有什麼可以攔住我們的了”

話雖如此,葉安登上陸地之後,還是拉住一人問道:“出什麼事了,竟然掛出了乙級戒備的旗幟?”

“契丹人打過來了,已至建安城”

葉安一聽,不驚反喜:“終於來了,早就說他們要來,都等了大半年,現在纔到”

“契丹人?”旁邊的王昌齡卻驚了一下:“他們怎麼來了?”

“安祿山擋不住他們,他們自然就衝到遼東來了”葉安提到安祿山時甚是鄙夷:“不過年初之時就聽說他們擊敗了平盧軍,一部兩萬餘人進入了新城州,當時便開始戒備,結果他們在蓋牟州打着轉兒,一直沒有南下。”

葉安答得很粗略,事關軍略,哪怕葉暢很尊敬王昌齡,但在未得授權之前,葉安不敢將之告知。

王昌齡也沒有細問,又問另一個問題:“方纔所說的乙級戒備,又是怎麼回事?”

“你瞧那面旗幟沒有?”葉安指着飄在上空的一面橙色的旗幟。

那旗在風中招展,如桔子一般,旗幟上繡着一個乙字,看到這,王昌齡恍然大悟:“那必然還有甲級、丙級了?”

“對,若是藍色旗幟,表示平安無事;若是黃色旗幟,便是丙級,各級官吏便需在自己職位上,不得遊逛休沐;若是桔色旗幟,便是乙級,所有人員都取消休沐回職待命;若是紅色旗幟,則是緊急戒備,實行街禁,暫停一切娛樂。若是三面紅色旗幟,乃是十萬火急,全體平民都需至各自所謂折衝府報到,領取武器、任務了。”

說到這,葉安見王昌齡有些緊張,便笑道:“王公勿憂,十萬火急的三面紅旗,還從來沒有出現過,便是紅旗,也沒有見過——只有賊人攻到旅順這邊來,纔會出三面紅旗。賊虜現在尚在建安城,建安城的高句麗人正擋着他們,咱們這邊,也就是戰備罷了。”

“也不知契丹有多少人。”

“這個過會兒十一郎自會告訴王公。”葉安笑道:“請王公隨我來。”

穿過通往港口的水泥路,葉安將王昌齡引到了一幢屋子前。這是幢兩層樓的建築,類似於一座四合院,既是如今旅順的政治中心,也是葉暢的居所。

上了二樓,便聽得腳步聲,然後葉暢就出現在王昌齡面前。

“方纔聽說王公來了,正待出來相迎”葉暢笑道:“王公莫要怪罪我怠慢了啊”

王昌齡一邊遜謝,一邊打量着葉暢。與上次在洛陽見面相比,葉暢最大的變化就是留起了淡淡的鬍鬚,除此之外,倒是精於一如過往。在他身上,沒有因爲身份地位變化帶來的傲氣。

旁邊的岑參也與王昌齡見過禮,葉暢把着王昌齡手臂,將他請進了自己的衙署:“簡陋之處,還請王公莫怪。”

王昌齡看了看四周,這衙署不大,擺設很簡單,幾張書桌椅子罷了。但是四周極爲亮堂,牆上刷的石灰甚爲均勻,而地面的水泥也顯得極於淨。

“這便是葉司馬之衙署?”王昌齡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裡如何審案?

“審案之處,正在隔壁,不過一般案子,不必我審,自有張兄代勞。”

“張鎬?”

“正是,我這邊行事,頗與中原不同,人員不備,故此有不周之處。”葉暢笑道。

審判權一直是地方官手中的一項重要權力,而審判權與行政權集中在地方官手中,必然導致地方官無人可制。故此,葉暢在積利州略有變動,審判權目前由張鎬行使,但是終審權卻在他自己手中。

不過張鎬並非葉暢心目中最理解的法官人選,現在因爲手中人手不足,一時充當罷了。

“葉司馬行事,總是別出心裁……”王昌齡隨口說了一句,也不知是贊還是諷。

他有些猶豫,落入葉暢眼中,葉暢笑道:“王公有什麼話只管說,在這裡,言事無忌。”

“那麼……我想知道,葉司馬與李相公關係究竟如何。”王昌齡盯着葉暢道。

他雖然決心來助葉暢,實現自己平生抱負,但是還有一件事情困擾着他,便是葉暢與李林甫的關係。雖然岑參去信中再三說明,葉暢並非真正的李林甫黨,只是李林甫故意利用他罷了,但王昌齡還想從葉暢口中,得到他的親口證實。

葉暢有些驚訝:“我與李相公關係……王公既問起,那我也如實回答。我原是賀公薦與李適之,李適之不用,反由其子辱我。後我奉聖命於隴右軍前效力,皇甫惟明於軍中欲害我不成,反致監軍使邊令誠死,李林甫得知此事,便欲用我反制皇甫惟明,而我亦不得不尋求自保,此乃我與李林甫關係之初。”

王昌齡聽得這裡默然無語:傳言誤人,此又其一也。

“後來李邕貪我家當,欲奪我船,故此我又借李林甫之後除之,而李林甫亦借我之手,除心腹之患。”葉暢又道:“如今我來遼東,朝中無人,謗詬日進,不得不結好李林甫,以求奧援。我只想着海外求仙,只是不忍遼東沃土,盡爲羶腥所染,故此收復積利州之地,行我當日與諸公談話時所提邊策。”

“王公問葉司馬與李林甫關係,卻是何意?”岑參見氣氛有些緊張,便問道。

“老夫與故相張九齡善,張九齡爲李林甫詬陷去職,老夫頗有不平之語,故此被貶出長安,流落嶺南。”王昌齡沉聲道:“此乃舊事,你二人可能並不知曉。”

“原來如此”葉暢與岑參對望了一眼,終於明白爲何王昌齡爲何會猶豫了,他與李林甫原來還有這等過節

如今在天下人眼中,葉暢是不折不扣的李林甫一黨,王昌齡若不是在江寧實在呆得憋屈,絕對不會來爲葉暢效力。

“王公,我說實話,無論王公來與不來,短時間內,我都必須與李林甫保持合作關係,有時必須爲其所用。”葉暢向王昌齡行禮:“還請王公見諒。”

王昌齡有些苦澀地道:“不敢,不敢,得君誠意,某願效力……只是不知君欲老夫爲何事?”

“積利州營田副使。”葉暢道:“此爲朝廷所授官職,不過我們自己在這有一衙門,名爲勸農司,正需一司事。”

“勸農司?”

“正是,主管農政,農爲國本,無農不穩,勸農撫民,盡在此司。”

用王昌齡爲勸農司司事,葉暢是經過思慮之後的,王昌齡畢竟年齡較大,年過半百之人不可能讓他隨軍前去充當幕僚,而他的性格又不適合與同僚相處,倒是這個勸農司,能發揮他從底層走上來的所長。

王昌齡自不會爲勸農司乃管庶務而非清要之職難過,他更關心的是勸農司具體要做什麼事情。聽得他發問之後,葉暢便解釋道:“積利州農事,盡歸勸農司所管。永業田之分配、糧種之培育推廣、糧食之收購囤儲、農具之改良創新、禽畜之牧養……”

他一連說了一堆事務,王昌齡原有些嚴肅的面容卻漸漸帶了笑:葉暢說得越細緻,證明他對這些事務也就越關注,甚至很有可能在自己來之前,這些事情是葉暢本人在管轄。

說完這些之後,葉暢補充道:“如今秋收已結束,勸農司要做的事情,除去方纔所說之外,還有二事。一是乘此時節興修水利,築壩蓄水開挖溝渠以備水旱;二是爲來年耕種做規劃準備……特別是推廣棉花與培育水稻。”

“水稻?棉花?”王昌齡大奇。

“我來遼東已一年有餘,遼東氣候,種一季水稻並無問題。”葉暢笑道:“只是水稻所需要水、地,何種水稻適宜遼東,這些都需要摸索,故此勸農司在秋冬之季,都要把來年試種水稻之事準備好。至於棉花,我與岑兄身上之衣,盡爲棉布所織,今年棉花,亦將收取,我吩咐人帶王公看過棉花采摘、脫籽、紡紗織布的全過程,王公便知,此物遠勝於麻了。”

對王昌齡來說,這些事情,可比他在江寧丞位置上受夾生氣要有趣得多,他少年時在家漁耕,對於這些原本就不陌生,此時知道它們將是自己今後的工作,更是生出幾分親切感來。

“還有王公薪俸,薪俸有兩份,一份是按照朝廷體制發放的,另一份則由遼東總管府支應。”葉暢笑道:“王公乃君子,羞提阿堵物,可是我卻不能讓王公只於活不吃飯……朝廷體制這一塊我動不得,但遼東總管府這一塊,比照我領取吧。”

“這可我與張兄都要高了……”岑參半真半假地羨幕道:“王公,當置酒宴請我等以爲賀”

王昌齡不知道比照葉暢領取是個什麼數字,岑參見他有些莫名其妙,便伸出三根手指:“月入三百貫,三年便有萬貫家財了”

這個數字讓王昌齡一驚:怎麼積利州發薪俸完全是按錢折算,而不是糧與布帛?

他還待再問,恰恰此時,匆匆的腳步聲傳來,王昌齡向那邊望去,只見一個渾身鐵甲的漢子雄糾糾而來:“司馬,全軍已準備完畢,請下令”

葉暢向王昌齡告了聲罪,然後回頭對岑參道:“岑兄,你就先接待一下王公,我先失陪。”

見葉暢匆匆而去,王昌齡還是沒有忍住,向岑參問道:“這是?”

“要打仗了”岑參答道。

第199章 風止雲散將星集第328章 來事後年猶可變第54章 一箭雙鳥驚天案第201章 別有天地可建功第42章 子與曾點共其志第185章 與虎謀皮豈足誇第117章 孰料郎意在胡姬第172章 欲與皇甫不戴天第54章 一箭雙鳥驚天案第313章 葡萄架倒郎篩糠第504章 三人殊途卻同心第199章 風止雲散將星集第173章 將軍伏弩射天狼第300章 耐心耗盡動干戈第157章 俗禮豈能拘我輩第308章 八方玲瓏四面光第169章 南八神射初定計第310章 計謀有陰亦有陽第160章 衣被天下路多艱第407章 負義忘恩真先生第80章 穎達若在舉世敵第507章 厲王之禍在咫尺第6章 蒸餾原理(上)第507章 厲王之禍在咫尺第193章 一行出宮無人覺第14章 撲朔迷離(上)第32章 除夕夜宴(下)第325章 相公正合背黑鍋第204章 欲離故土心戀鄉第343章 五十青錢卜兇吉第55章 狽狡狐疑真鷹犬第102章 莫測變換陰陽臉第444章 願奉葉公清朝堂第267章 冷宮寒暑不知秋第256章 孰爲奸細空穴風第275章 牧奴可曾識阿翁第171章 誘汝入彀虞詐間第443章 今日敵軍非瓦崗第68章 細軟地契替汝藏第166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15章 是非又來(上)第180章 今日盡忠明輔國第96章 如墜迷霧心倉惶第114還彼之道至彼身第172章 欲與皇甫不戴天第27章 皇公子瑁(中)第388章 血滿弓刀單于逃第396章 此處惡果孰手栽第79章 山因高士有賢名第199章 風止雲散將星集第408章 風雲際會暗潮隱第118章 君今不醉將安歸第233 誰人更掃黃金臺第172章 欲與皇甫不戴天第71章 冥幽神通判莠良第429章 爲爭權勢民何辜第347章 開中實邊安疆策第353章 奇功偉績名自高第305章 郎君不愧見聞廣第145章 冊薄飛兮白刃現第15章 是非又來(上)第408章 風雲際會暗潮隱楔子第503章 兩紙召令自反覆第263章 陰差陽錯奈若何第112章 雷霆未起怒已消第360章 司馬遠至意所爲第377章 大角歌裡礪刀槍第80章 穎達若在舉世敵第391章 黎明初照怛羅斯第194章 血海黃衫亦飄香第472章 言之不預禁菸火第148章 怒至極處無全屍第80章 穎達若在舉世敵第310章 計謀有陰亦有陽第182章 天街御道逞兇橫第493章 大勢蕩蕩順者昌第376章 進退兩難怛羅斯第42章 子與曾點共其志第234章 輸肝剖效英才第27章 皇公子瑁(中)第239章 香餌之下隱銛鉤第363章 一紙詔書速還京第30章 除夕夜宴(上)第337章 催促鳳台近鏡臺第178章 扶傷救死論罪功第240章 一夜破城問戰守第152章 妙語聯句滿座傾第407章 負義忘恩真先生第219章 最是無情天家子第303章 長安浮雲不見日第306章 長安大道阻且長第30章 除夕夜宴(上)第404章 書生意氣撥算籌第322章 諸子密謀意奪權第379章 棄軍而逃難爲將第108章 欲造神舟訪仙山第8章 聖神皇帝(上)第113章 一計不成一計生第468章 摘得熾陽作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