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19)

李從璟得到嶺南平定的軍報後,把莫離和馮道都叫到了崇文殿,對他二人道:“閩地、嶺南平定的很快,符合我等當初的最好預期。盛唐疆域三百餘州,南部如今就剩下安南(安南都護府,交趾)一地,還有藩鎮割據。”

“自劉氏盤踞嶺南,安南軍民被迫與中原隔絕,不復能朝見天顏,更兼飽受藩鎮之苦,可謂是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國勢日昌,大江南北重歸太平,安南民心豈不思歸?朕意,即令郭威發侍衛親軍一部南下,於年內進佔螺城(交州),倘若有不臣之賊,悉數滅之!”

“至於南詔(大理)......初,韋皋在西川,開清溪道以通羣蠻,選羣蠻子弟聚之成都,教以書、禮,學成則去,以其他子弟繼之,如是五十年,羣蠻子弟學於成都者數千,而邊境亦安寧五十年......如是觀之,羣蠻並非不可教化。而南詔既然受我大唐王化多年,便是我大唐子民,豈能不知忠君報國之道?既知忠君報國,官當至洛陽朝見於朕,以述其職,民當迎王師入境,以保地方安寧。”

“令郭威,親帶侍衛親軍入南詔,倘若路遇賊人阻道,城有奸佞挾民,當謹記王師討逆賊、擊不臣之責!一朝南詔無事,則於此地設立大理行省。”

說話完,李從璟問莫離和馮道,“諸卿可有異議?”

兩人齊齊俯首道:“臣無異議。”

大唐的西南邊患,主要就是南詔。

因爲其地西連蜀地、東連嶺南的緣故,昔年屢屢侵入蜀地的西川、嶺南的邕州等地,尤其是邕州,是大唐在嶺南防禦南詔的重鎮,更是四戰之地。而當南詔侵入嶺南邕州等地的時候,又多與安南的羣蠻勾結,這就使得安南都護府時常受到破壞。

平定南詔,才能徹底平定安南。

三十多年前,漢人權臣鄭買嗣殺南詔王,數年後,鄭買嗣誅盡南詔王族八百人,建立大長和國。幾年前,大長和國滅於臣子之手,現在的南詔,國號大義寧,稱爲大義寧國。

午前,李從璟跟莫離等人在宮中議事,午後李從璟便出了宮,來到洛陽學院。

洛陽學院建成於長興二年春,如今四年過去,第一批學生也該在這個冬天畢業。李從璟親自到學院來,是出席第一批學生的“畢業典禮”。

學院承載了李從璟全面發展大唐、推動歷史進程的希望,關係之大不是什麼“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就能形容的。

在李從璟的設想中,學院學生除卻幫助大唐興盛百業,治理江山社稷,更重要的使命,乃是成爲“推動時代進步的先鋒”。

眼下談這些可能還爲時過早,但數十年後,學院裡必然走出許多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藝術家、政治家、工程師甚至科學家。

一言以蔽之,西方大學裡培養出來的那些推動了社會進步、改變了社會面貌的人才,李從璟都要培養;西方大學裡沒有培養出來的人才,李從璟也要培養。

西方大學用了數百年時間才培養出來的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李從璟要用數十年的時間來做到——最不濟也要打下穩定的基礎。

知識改變社會,人才推進歷史,西方社會率先發展起來的基本規則,李從璟知道,所以要讓大唐搶先一步。

只有學院先培養出來無數

優秀而先進的人才,讓他們進入各行各業,大唐的社會才能全面發展。最終讓大唐領先於全世界,擁有“先進知識”“先進思想”,並發展成爲“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文明制度”,及早成長爲“近現代大帝國”。

“畢業典禮”沒有在論學堂進行,而是在大廣場上。

因爲有朝廷重視和號召的關係,前來圍觀的人很多,洛陽城裡的官員甚至是尋常百姓,但凡胸有墨水的讀書人,形形色色,把可以容納萬人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廣場中央,席地坐着今日畢業的數百名學生,在學生之前,是擺案而坐的學院先生。在他們四周,纔是洛陽官員,更有沒座位只能站着的許多讀書人。

學院淘汰率達到百分之五十,高得離譜,也就是說能拿到告身的合格畢業者,只有入學者一半。這些學生,現在都身着淺青色九品官袍,九銙石腰帶,配魚袋——這就是洛陽學院畢業生的標準裝束。

無論他們日後是否爲官,能成功畢業,他們就有大唐九品官階。

李從璟以皇帝之尊,邁步走上高臺,親致畢業賀詞。

冬日難得的大晴天,陽光暖和。

學生們坐在廣場中央,衆星拱月。

面對這些承載了他太多希望,也承載了大唐希望的棟樑,李從璟一時間感慨萬千。

他們有的十幾歲,有的二十幾歲。

數載寒窗,一朝學成,俱都意氣風發,摩拳擦掌,準備投身天下,一展平生所學與一腔抱負。

李從璟看着他們,“身着九品官袍,拿到魚符告身,意味着你們學業有成。但學業有成,並不代表學業完成。天下之大,學海無涯,其身未死,求學不止。天下,是戰場,也是學院。”

“......奔赴‘戰場’之前,爾等要先捫心自問,爾等何人,有何職責。朕希望爾等投身‘戰陣’之前,先想清楚,何謂大唐。朕更希望爾等想清楚,爾等之於大唐,意味着甚麼。”

“......家國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該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滿懈怠之心,而失銳意進取之志,人無進取之心,則沉浸醉紙金迷,則一事無成,國無進取之心,則生爭權奪利之禍,則亡於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廣,究竟有多廣?爾等,要自己去尋找答案。但朕要告訴爾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邊有江海,彼處,有無數功勳,等待你們去創立,青史萬卷,有開端沒有盡頭,足以鐫刻爾等姓名!”

“......國外有功,國內有民。欲立國家大功,先治國家萬民。每個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爾等皆要視爲天命,一顆青菜、一粒麥穗,爾等皆要視爲神明。須知家國爲本,須知唐人爲天。”

最後,李從璟如是總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年盛唐始於爾衆!”

是日,學院山呼海嘯,沸反盈天。

回宮後,李從璟在廣賢殿召見了學院的幾位先生和數名畢業生。

王不器爲李從璟引薦一位學院的先生,出乎意料,這人沒有博士官銜,只是一名助教,年紀也比較大了,四十多歲,看起來有些像個老農,李從璟眼神敏銳,察覺到了此人手上的老繭。

“助教黃光

石,出於官宦之家,中原大亂時,避禍鄉里,而後蒙朝廷所召,至學院任助教。”王不器簡單介紹了一番這個人。

李從璟先前做過一些瞭解,這時便看向黃光石,溫和的問:“朕聽聞,卿善織造?”

黃光石倒不是太拘束,畢竟出自官宦之家,聞言答道:“昔年,臣避禍鄉里,生計艱難,拙荊便向人學了些織布手藝,補貼家用。臣讀書之餘,多有觀之,常年累月下來,有所瞭解。入洛陽後,與學院多位工匠大家結識,常有談論此事,臣遂知時下織造之術,頗有值得改進之處......”

黃光石是個讀書沒把腦筋讀死,反而讀活了的人,這也跟他喜好閱覽雜書的習性有關,他所說的織造改進之術,重點在“捍、彈、紡、織”之具的改進,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棉布花色製造技術上。

實話說,李從璟並不是很瞭解這些東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黃道婆,就是靠這些東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藝極大推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不過李從璟雖然不瞭解細節,但聽到黃光石對實驗後效果改進的描述,就知道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術。

這東西,乃是國計民生的基本大事。

黃光石有個好媳婦,也得益於學院的激勵體制,若非學院鼓勵先生、學生改進百工百業的技術方法,黃光石這種人就會只想着按部就班升官發財,誰會去搗鼓那些“希奇古怪”,還被士大夫看輕的東西?

這就是“引導”的作用了。

黃光石之後,李從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個飽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麼好東西,能拿出來給朕看?”

站在李從璟面前的,竟然是李從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趙普不打不相識的紈絝公子。

李重美是個機靈鬼,平素調皮搗蛋的事沒少做,但他這回拿出來的東西,的確震驚了李從璟。

“臣常隨父親去軍營,也喜好軍中軼事,不瞞陛下,臣跟軍營中的伙伕,都能稱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沒甚麼功利心很正常,“於是臣發現,大軍但凡征戰在外,於行軍中蒸煮肉食時,由於鐵鍋沒甚麼特色,往往費時太久,很影響行軍。父親還跟臣講過一件趣事:肉食沒煮好,敵軍已經殺到,大軍倉皇而走,未及二十里,發現敵軍並未追來,斥候查看後回報,敵軍竟然圍在鐵鍋前,在等着吃肉......”

一通亂侃,李重美終於說到了重點,“臣觀察後發現,若是密封鐵鍋,則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縮減煮肉的時間,因此,臣跟趙普研究多時,終於製成了一種特製鐵鍋......”

李重美說的,就是高壓鍋的雛形。

高壓鍋這個東西,西方十七世紀發明的。

這的確對行軍打仗有些幫助。

但李從璟在看過東西之後,卻是驚訝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蒸汽機。

第一臺蒸汽機緣何被製造出來?就是受蒸汽逃離高壓鍋的樣子的啓發!

李從璟如何能不驚訝?

巧合,還是必然?

若無學院,若無李從璟的種種引導手段,若是讀書人仍舊只知道埋首聖賢書,就沒有眼前的黃光石、李重美。

(本章完)

章三十三 天下勢風起雲涌 金陵城龍潭虎穴(1)章三十一 天下未平 征戰不休(10)章五十二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3)章九十三 識得洛陽風與月 成就帝國軍與政(1)章九十五 調兵遣將上賭桌 不成虎狼便爲食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十一 投靠章一百六十八 上陣父子死沙場 但留殘軀祭英魂(2)章一百零七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8)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章三十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8)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樹 雄主不屑轉顧之(上)章二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3)章三八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7)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七十二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1)章四十八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4)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五 神仙山(4)章九 破軍章兩百三三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0)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三十六 劍南快縱馬 橫刀冷鍛甲(10)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5)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2)章八 一支鳳釵引風波 不是斯人勝似是(下)章六十二 八千將士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九十一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八十二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爲萬世開太平(1)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十二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3)章四 大廈將傾何人扶 天下蒼生問誰顧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四七 欲往荊南歷波折 從龍老臣今如何(1)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二十一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5)章七十六 千軍萬馬競南下 三尺之舌竊爾城(2)章四十八 帝國之軍威【第二更】章五八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5)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6)章九十 小麻雀與小妖精 少女心與英雄夢章兩百四五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10)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二 鬼斧十手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一百 八仙過海顯神通 天下大爭在我側(5)章一百六十三 歷經磨難終成鳳 多年對弈收官始(3)章八十八 走馬觀花過揚州 錢元瓘再會太子(上)章八十五 緣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爲必成章兩百四九 一代雄主終落幕 興亡從來因人事(上)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雲開終見君 虎踞龍盤戰扶余(1)章十八 孟平塗山擊劉信 潞王三戰李德誠(5)章兩百四三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8)章六十四 奴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2)章二十七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一百零三 一朝風雲變天下 羣雄側目緊綢繆章三十七 囂張李從璟章七十八 爲君說新政【第三更】章四六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3)章七十九 少女的煩惱章一百三十二 盛情相會說前路 建安已下望遼東(下)章十六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3)章兩百三五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12)章八十二 一朝功業歸塵土 空留佳人無歸處章一百 趙王領軍向楚地 秦王洛陽理大局(7)章五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5)章八十六 識君方不昧此生 知妾便無意錯失章六十三 我在靈州望西天 待君歸來訴思念(1)章一百五十八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1)章二十二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6)章三十一 主對僕拳腳相加 君與臣相得益彰上架感言章三四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3)章二十二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1)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5)章七十三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1)章一百二十二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5)章五十一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1)章九十七 論學堂裡驚天下 十萬王師圍金陵(1)章八 首殤閬州破 初捷劍門裂(1)章六十 伐謀伐交可得地 唯獨伐兵令人懼(上)章十七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8)章一百七十五 廟算正緊揣敵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十八 故佈疑陣引人亂(下)章七十三 人間忠義有誰識 強國有道莫自毀(2)章二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載 而今我爲唐皇帝(21)章十七 可敢一戰章十二 襲營章一百九十一 既下雁南復營州 馬蹄不停向渤海(1)章十五 棋至中盤形勢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2)章八十一 良禽擇木離暗主 堅心赴死慨而慷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八十四 大爭之勢周復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十四 淇門之變(6)章一百零五 唯有凌雲多壯志 敢叫舊貌換新顏(2)章四十一 邊軍逞威風章三六 欲爲大事不避難 細加運籌方有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