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 百年安西都護府 十萬鐵甲出陽關(3)

仲雲歸順,不是迫於唐軍威勢,而是因爲漢唐遺澤。

從蒲昌海到石頭鎮,一路上李紹城感受到了仲雲人的熱情,和他們對中國王師的愛戴。在大屯城、石頭鎮留下一部分駐軍後,李紹城沒有多作停留,補充好糧食飲水,就繼續西進。至於對仲雲的冊封,那還得需要仲雲人走一趟洛陽,不過計議已定,這些都只是走個過程。

接下來李紹城要面對的,是素有威名的于闐國。

于闐國曆史悠久,東接鄯善、西連疏勒,一直是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大國,乃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昔曾商貿繁榮,自佛教東傳,得百姓信奉,漸爲文化昌盛之地。

行軍途中,每逢休息的時候,柴克宏便找到李紹城,要後者給他講述于闐國的情況,李紹城準備充分,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漢初,朝廷置西域都護,于闐便歸屬中國,後爲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莎車國所滅,不久又復國。班超至此,其人殺匈奴使者而降漢,班超北攻姑墨、西平莎車、疏勒,于闐都有出兵相助。其後,漸成‘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的強國,至魏晉,一直向中國朝貢不斷。”

“我朝設安西都護府後,在於闐置鎮,爲安西四鎮之一。其後,吐蕃數次入侵,我駐鎮邊軍與于闐軍隊一道,數次擊退吐蕃,因朝廷大策,于闐鎮有過陷落之時,但仍被王師及時克復。”

“玄宗天寶年間,于闐國主尉遲勝入朝,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安史之亂時,尉遲勝親率精兵,萬里勤王,平亂後,終老長安。後吐蕃大舉侵入,于闐與我邊軍一道戍守軍鎮,力戰不敵以至陷落。及至吐蕃內亂,張義潮復興歸義軍,于闐趁勢復國,之後與歸義軍互有往來。”

柴克宏問道:“如今的于闐國,國主又是誰?”

李紹城露出些許笑意,“現今的于闐國主,是繼位已經二十餘年的尉遲婆跋,他自稱‘唐之宗屬’,並以‘李’氏爲姓,名爲李聖天。”

柴克宏驚奇道:“玄宗曾嫁宗室之女給尉遲勝,這尉遲婆跋自稱‘唐之宗屬’倒也說得過去,然則未得陛下恩賜,冒然用‘李’姓,未免太過無禮,且名‘聖天’,又着實太過狂妄!”

柴克宏的想法,李紹城能夠理解,不過他明顯知道得更多,所以此時並不如何生氣,繼續道:“自漢武帝以來,中國符節詔書,其王傳以相授,故而可以說,漢武帝賜予于闐國主的符節詔書,便相當於闐國的傳國玉璽,由此可見中國在於闐眼中的分量。自打尉遲婆跋更名改姓,于闐國便被西域之人稱爲‘李氏王朝’,據說,尉遲婆跋漢學淵博,于闐國的官制,也都效仿我大唐。因爲尉遲勝曾娶我大唐宗室女的緣故,于闐國主一直認定與我大唐的這種‘舅甥’關係,不瞞你說,這個尉遲婆跋,還娶了曹義金的次女,封爲王后。”

柴克宏不知這裡面還有這許多故事,不禁訝然,“竟還有這等事!如此說來,于闐國對我大唐,可是分外忠心!”

李紹城笑道:“自漢初至今,千百年來,于闐國一直是尉遲氏稱王,說他們臣服於我中國已有千年,也是不爲過的。”

......

于闐。

于闐國主的宮殿,非是坐北朝南,而是盡皆東向。建築風格與中原無異,名爲“金冊殿”,殿側有樓,甚爲高大,有明堂之

風,號爲“七風樓”。

如今是于闐國同慶二十七年。

大名鼎鼎的李聖天,此刻正端坐在金冊殿中,皺眉閱讀一本軍情急報。看他的服飾,衣冠皆是唐裝模樣,其人面向儒雅,五官頗有唐人之貌,若說他有唐人血統,只怕沒人不信。

大殿外側,除卻躬立的侍者,竟然還有數十個紫衣僧人。

看完手中的軍報,李聖天放下摺子,端起案桌上的葡萄酒飲了一口,忽而皺了皺眉,約莫是覺得放得久了,味道已變,便招呼道:“來人,換青酒來。”

侍者連忙躬身迎過來,接了李聖天手中的杯子,恭敬稟報:“大王,到了用膳的時候了。”言罷,揮了揮手,便有侍者端着托盤進來,那盤子裡盛放的,除了酒肉佳餚,還有裹了酪的粟、裹了蜜的粳。

李聖天只端了酒杯,隨後就擺了擺手,示意沒有胃口。他繼位爲王雖然已經二十餘年,但年歲並不大,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紀,此刻他端着酒杯在來到殿門,皺眉向外眺望的姿態,既有人主威嚴又有幾分臣子憂思。

不時,一個年輕人來到門口,見李聖天正在凝神沉思,見禮後問道:“大王爲何眉頭緊鎖,可是爲西邊戰事而憂?”

來人叫李從德,乃是李聖天的兒子,李聖天看了他一眼,收斂了思緒,“西邊的戰事就沒消停過,但也沒甚麼嚴重的地方,就是擾人心煩罷了......你此時急急忙忙趕來,可是有甚麼要事稟報?”

李從德面有掩蓋不住的喜色,“剛剛接到消息,大唐的使者已經到了紺州!”

“哦?”李聖天眉頭一飛,“這麼快就到了?出迎的官員安排好了沒有?勞軍的酒肉準備得如何了?”

李從德連忙道:“紺州官員在接到唐使遊騎報知後,立即出城三十里相迎,等了半日,接到了大唐使者。據甘州官員來報,唐軍五日後抵達紺州,紺州的勞軍之物已經備好......咱們于闐城裡出迎官員和勞軍之物,也都安排妥當了,大王不用擔心!”

“好!好!差事辦得不錯!”李聖天已是忘了去飲杯中的酒,他轉身走進殿中,來到案桌後還未坐下,又道:“沿途接待的官員,要與百姓一道出迎,等來使和王師到了于闐,更要舉城相迎,一定要讓來使和王師見識到咱們的熱情!”

李從德連忙應諾,李聖天好不容易在案桌後坐下了,神色仍是透露着激動,“前些年本王不斷遣使東行,打探去中國的道路,就是想去朝見天子,不曾想密使在沙州就遇到了中國派駐的官員,得曹節使引見,我于闐密使終於與中國官員見上了面,這實在是天意!這兩年,本王與大唐陛下互通書信,深知當今的大唐陛下乃是仁德、平和之君,只是沒想到,王師這麼快就平定了瓜州以東的賊人,這麼快就重新來到我于闐國了,看來陛下的雄才大略,本王之前還預估不足!好!好啊!時隔百餘年,王師終於又到了這裡,往後,這裡勢必又將是王師的天下,我于闐國與王師並肩奮戰的日子,又不遠了!”

說到這,李聖天頓了頓,忽而,不知爲何,他眼中就落下淚來,擡頭望向房樑,“先王,你看見了嗎?王師又到于闐來了!當年你被天子冊封爲右威衛將軍,在中國內亂時,率我于闐精兵萬里勤王,自是與千萬于闐精兵一同終老長安,那是何等的忠肝義膽、慷慨悲壯,而

今,中國沒有讓我們失望,王師又來了,安西四鎮勢必重建,這片土地將再度迎來輝煌!先王,你看到了嗎?”

望着淚流滿面的李聖天,李從德也深爲觸動,不禁眼眶泛紅。

原本歷史上,後晉天福年間,李聖天遣使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洛陽,進貢紅鹽、玉石、鬱金香、白氍等物,以示歸順之意。後晉遂遣高居海等人爲使,至於闐,冊封李聖天爲“大寶于闐國王”——那是後晉天福三年,以當下來看,也就是“兩年後”。

......

李紹城率軍順利抵達于闐。

作爲進軍西域的南路軍統率,十萬禁軍的副帥,李紹城對於闐的情況知之甚深。在靈州時,李從璟就於闐國之事,對他有過深入交代,但作爲軍事統帥,領兵征戰在外,本能的會做好大戰、惡戰之準備,所以這回如此順利抵達于闐,讓李紹城覺得太過意外、驚喜。

這也實屬正常,畢竟李紹城對李聖天這號人物,沒甚麼接觸,甚至這個時代的人,都對李聖天還沒甚麼深刻認知,也只有李從璟知道這個留芳青史的李聖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所以若是李從璟得到李紹城兵不血刃,就從陽關到了于闐的消息,絕不會有半分奇怪。

——李聖天遣使洛陽,表歸順之意,受中國冊封,一心效忠中國,這跟他往後的事蹟和李從德的功績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眼下,于闐國土東西三千里、南北兩千裡,乃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雖然人丁不多,但在西域絕對是龐然大物。”于闐城外,在與李聖天相見之前,李紹城如是對柴克宏道。

不時,李紹城等人,見到了親率于闐國官、將出迎的李聖天。

李聖天身後,除卻一衆官員外,還有望不到盡頭的于闐國百姓,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無論官員還是百姓,俱都衣布帛,大多是唐裝樣式。

見此情景,直讓李紹城懷疑回到了中原。

下馬前驅,身着甲冑的李紹城,與李聖天馬前相見。

“李將軍!”李聖天作揖。

“國主!”李紹城抱拳。

這一個熱鬧而簡單的相見,拉開了往後數十年間,雙方並肩作戰的序幕。

......

與李聖天同乘一車入城,李紹城爲街道兩側擁堵的人羣、載歌載舞的景象所震驚,這裡面有人扮鬼神,有人着佛衣,一派普天同慶之色,就如在過最隆重的節日一般。

當日,李聖天於金冊殿設宴,款待禁軍將領,與此同時,城外,于闐國的官吏戰士,也在慰勞禁軍將士。

數日後,李紹城搬出儀仗,拿出李從璟讓他帶着的詔書,正式冊封李聖天爲于闐國王。由此,唐軍進駐于闐城。

未及兩日,李聖天正在宴請李紹城,忽得一軍報,李聖天不避諱李紹城,與其一同觀之。

“蔥嶺一直有戰事?”看罷軍報,李紹城訝異的問。

“蔥嶺西的回鶻,所謂的喀喇汗王朝。”李聖天冷哼一聲,“一幫野蠻的異教賊子!”

“異教賊子?”

“我于闐國信奉佛教,這幫回鶻人也不知從哪裡搞出個甚麼‘穆斯林’‘伊斯蘭’,還到我于闐國傳法佈道,本王一直都是驅逐以對,所以這幫回鶻蠻子脾氣上來了,時不時擾我邊境......”

(本章完)

章兩百二九 數年之功見成效 渤海四戰定大局(6)章九 破軍章五十七 初回懷州會莫離 大軍整編一萬八章一 百戰軍都指揮使章三 生我所戀 死我所惡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11)章四十六 敢叫勇協謀 大爭於天下(1)章十九 當年明月仍皎潔(上)章七十二 謀戰更比力戰難 取得東陽去成都(1)章三十四 虎子與犬子章十五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上)章三十八 黑雲催西樓章五二 得道高僧山中來 出入俗世緣何在(3)章十二 恥與賊相識 不與寇同生(3)章六十二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7)章九十二 一別數載仗劍來 彼之英雄我仇寇(3)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戰 能得幾人見州城(5)章十 明君可輔臣非才 不覓房杜覓啓誦(1)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一百六十 萬事俱備東風起 終是離人盼歸人(3)章六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24)章八十七 因緣際會不可料 謀盡事成旦夕間(3)章九 他的屠刀章五十五 生搏死鬥欲突圍 臨死不忘顧大義章八十七 是非成敗由誰定 殘陽獨映血火關(下)章十六 心血灌帝國 不負爲男兒(下)章兩百二十 烽煙席捲鴨淥府 百騎漫行過沖鹿章四五 天成新政初現世 厲兵秣馬看天下(2)章三十九 白雪蓋黃土,紅血覆白雪章四十六 女人與親事章二十九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7)有關李嗣源章五十三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9)章二十八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樓章一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七十四 兩軍交戰氣勢隆 陣內陣外人心切(2)章一百四十九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下)章八十六 過盡千帆皆不是 李從璟餓狼撲食章兩百零三 百戰山河寸寸血 拼卻死地開生門(上)章三十 仇人相見章七十六 如何不認罪【第一更】章一百八十五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窮處自有云起(3)章二十八 莫離獻策定滁州 馮道驅至壽春城(6)章七十五 誰在謗新政【第三更】章九十七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4)章四十三 洛陽秋雨日綿綿 北歸之人入東宮(1)章九十二 順勢破勢天下勢 一老一少分生死章二 雄才大略爲君王 盛世帝國新大唐(2)章二 最是真誠少年心 邊軍功過憑誰說章六十九 莫離巧思獻三策 三城戰事起異變(3)章六十九 河上決戰意紛紛 破敵需策更賴戰(1)章一百零四 兩計使軍安然歸 遼東半壁已入甕(中)章二十四 秋風知劍州 鐵甲戰普安(8)章十六 決心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六十四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7)章兩百二一 生逢亂世不由己 唯真英雄能本色章五六 身在俗世無出入 三王風聚江陵城(3)章一百二十四 鐵甲陣前橫殺敵 天將雄師出關急(7)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章五十二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8)章十一 一載相識十載別(5)章二八 世間有風情萬種 大丈夫當歸何處(6)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7)章二十一 當年明月仍皎潔(下)章五十九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15)章五十 南有白鹿洞三害 北有應天府雙傑(上)章九十三 江淮王師入楚地 江南士子今北奔章五十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11)章二十二 戰必求利章二十四 父子的戰爭(第三更)章四十三 北境邊城戰事烈 廟堂雲譎天下變(4)章一百四十八 謀利有成志士歸 去王稱帝性未改(上)章九十一 王樸坐論天下謀 何人雄關退千軍(上)章一百二十九 韃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風情異江南(下)章六 俯觀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6)章五十五 名將風采今勝昔 誰在馬上稱豪傑(5)章六十二 是非成敗轉頭空 天下盡是亂離人(5)章兩百四一 風捲黃旗過大崗 北境今起無戰事(6)章七十一 我比你強章七十二 非是英雄留不住 厚積薄發正道行章七十五 錦繡江山萬萬裡 陽關未必無故人(3)章十一 淇門之變(3)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風月 數不盡君臣過往(10)章一百零二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9)章二十四 百戰安義(3)章四十六 旦爲私利百般鬥 暮見禁軍萬事休(2)章六十九 你說對不對【第二更】章八十六 數年新政養俊才 一樓宴評州縣官章十一 平靜湖面暗流動 一時英雄俊人物章六十四 敵情我意難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東(下)章九十八 西行雲州會良將 夜火起時奔逃忙(5)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爭今何姓(8)章一百三十六 勢有分合難預料 夜半有人入夢來(下)章九十一 怒搶佳人回軍營 三軍齊發至中都章九 臨壽春城啓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2)章十三 首陳大軍往邊境 天涯裡無限風情章一百三十九 東歸再會秦仕得 北上吳使徐知誥(下)章三十 十年國辱自今雪 永無休止的戰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