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覲見帝后

初夏時節,日光淺淡,清風徐徐,正是漫步踏青、尋歡作樂的好時候。長安城的世家高門或遊畋射獵,或擊鞠賽馬,或登山望遠,或閒遊寺觀,或飲宴歌舞,彷彿一夜之間便格外熱鬧起來,各種活動層出不窮。不但大大小小的世家裡,各類飲宴邀約帖子與名刺壘得如同小山一般高,投文卷的士子們也開始四處奔走,拼盡全力在文會中揚名。

當然,有格外好熱鬧的,便有獨愛寧靜的。

自從生辰宴之後,真定長公主便閉門謝客,連同在別院消夏的鄭夫人也深居簡出起來。小鄭氏、清平郡主、李十三娘與王玫更不必說,亦都在別院中侍奉阿家。崔淵則照舊只往來於王家,每日早出暮歸,生活十分規律。便是崔滔,也全心全意地追尋起了藥王的蹤跡,再未流連那些煙花之地。

如此這般過了十餘日,這一天清晨,別院內門之前終於又響起了車馬之聲。三輛厭翟車並金頂朱輪車、翠蓋朱輪車,以及牛車、儀仗鹵簿等都已經準備妥當。數百精幹護衛與部曲靜靜牽着馬侍立在側,另又有數百侍婢捧着各色用具,垂首靜立在牛車邊。

“這麼些日子不見你們,怕是阿兄、阿嫂都想念得緊罷。”真定長公主攬着晉陽公主、衡山公主緩步走來,滿臉欣慰的笑容,“兕子的氣色確實好了不少,我總算不曾辜負他們的託付。”

“兒也覺得身子都輕盈許多。這幾日,就連繞着湖邊走上一圈也不覺着累了。”晉陽公主笑道,“姑母尋得的道醫、佛醫果然都是高人。若是阿爺見了,一定很是歡喜。兄長姊妹們也不必爲阿孃的病情日日憂心了。”

“待阿孃身子好些,兒便勸她來姑母的別院中住上一段時日。”衡山公主接道,“只要姑母不嫌棄,便是讓兒天天都在這裡住着不出門,兒也願意呢。有表嫂們、外甥、外甥女們作陪,便足夠了。”

“若是阿兄答應了,你們儘管隨時過來就是。”真定長公主回道。

旁邊王玫、李十三娘等聽了,含笑對視一眼,自彼此的目光中尋出了些許無奈。兩位小公主並不是難相處的性子,一個沉靜一個活潑,年紀也不大,正是看着都可愛的時候。不過,無論如何,畢竟是出身尊貴的金枝玉葉,便是與她們頑得不錯的崔蕙娘、崔芝娘也需得事事小心,崔簡、崔韌兩個小郎君則更是拘謹了不少。而她們這兩位表嫂,不僅需得陪着頑耍,還需陪着說話,又得顧慮晉陽公主的病情,亦是心力交瘁不堪。

雖說得兩位小公主青睞自然是好事,但小住甚至常住之類的事,她們倆仍然希望不會變成現實。當然,這也不由得她們決定。又或許,與公主們相處得久了,說不得她們也會漸漸放鬆下來了。

姑侄三人笑盈盈地登上一輛厭翟車,又請了鄭夫人同坐。王玫侍奉青光觀觀主,與崔簡一同坐了金頂朱輪車,李十三娘帶着崔蕙娘、崔芝娘、崔韌坐了翠蓋朱輪車,其餘佛醫、道醫坐了馬車或牛車。崔滔、崔淵騎馬跟隨在車隊旁邊,一路護送。別院中的崔家人幾乎是傾巢而出,只留下小鄭氏與清平郡主看顧諸事。

只是,沒走多久,崔淵便棄了馬,進了金頂朱輪車內。衆目睽睽之下,他也並不覺得坐馬車有失體面。倒是崔滔見了,卻不好效仿,只能獨自一人撥馬跟在厭翟車旁邊,眼不見爲淨。

金頂朱輪車裡,王玫與崔簡見崔淵進來了,自是覺得歡喜。青光觀觀主則有些意外,似笑非笑地望着他:“你確實從來都不在意外頭的物議。如今都要入仕途了,卻也不知這脾性到底好是不好。”

“讓姑祖母憂心了。”崔淵笑道,“物議之說,只在當在乎時在乎,便足矣。否則,束手束腳,不得自由,反倒是拘得人難受。”在乎之人所給的批評,或者言之有物的指點,才需要在意。若是事事都看他人眼色言論行事,定然苦不堪言。有了狂士的名頭,他可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於仕途當然有益無害。

崔簡在一旁聽得似懂非懂,悄悄將自家阿爺的話記住。他從來都將自家阿爺奉爲圭臬,也一向是位好學生,懂得學以致用。但凡有什麼新道理,他必定要自己揣摩一番,得了領悟纔會去詢問阿爺與母親。

“四郎可是憂心一會兒覲見皇后殿下之事?”王玫說得有些委婉。雖然晉陽公主的病情有了起色,衆人也多了幾分信心。但是,爲長孫皇后治病畢竟不同尋常。若有差池,教天家父子幾人期待太高落差太大,恐怕所得的風險也相當驚人。

崔淵回道:“藥王未能尋着,單隻靠着姑祖母,確實……”其他幾位佛醫、道醫雖說醫術也頗有見地,但觀主的醫術卻是最爲精深的。晉陽公主的病情也是由她來主治,想必長孫皇后那頭亦是如此。

觀主淺淺一笑,搖首道:“各有所長罷了。你們這些個晚輩無須想得太多。真有什麼事,我與貴主、阿鄭自然早便想到了。”停了停,她又問:“子竟五月便要去考縣試了,準備得如何?”

“區區縣試而已,何須準備。”崔淵笑道。並不是他自大,史書自小就讀得多,時務策也耳濡目染,將前頭那些進士科的卷子都看一遍,便已經不虞在縣試、府試中拔得頭籌了。只是,省試中會遇到國子學、四門學中上進的世家子弟們,還需格外費些功夫。

王玫與崔簡均望向他,兩人眼裡都有些疑惑——他每日去王珂的書房,很是勤快,不是準備縣試,卻是在做什麼?見妻兒看過來,崔淵朗聲笑道:“近來我發現了一件趣事,已經有了些眉目,家去後再說給你聽罷。”

王玫聽了,知道他所說的趣事或許與元十九、崔泌有關係,便不再多問了。

三位公主的鹵簿自宣平坊西坊門魚貫而出,沿着安邑坊、東市、勝業坊、安興坊一路往北,再折向西經過永興坊,便到了宮城東的延喜門前。守衛宮門的禁衛見是公主鹵簿,又曾得上頭吩咐,便毫不遲疑地放行了。

進了延喜門再往西,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東宮的宮殿羣落,此時亦是太子李承乾居住之處。而後便是位居宮城正中央的大內了,後世又稱太極宮或西內(與大明宮相對應)。自東側門永春門入後,車馬禁行,三位公主便改乘歩輿,其餘人等皆步行。因有行障在外,也不虞那些匆忙來往的臣工瞧見。

待行至虔化門外時,晉王李治已經在那裡等着了。他尚未參預朝政,幾乎每隔兩三日便會去別院探望兩位妹妹,見了晉陽公主紅潤的臉色也並不覺得意外。而且,因這些時日走得近的緣故,他與崔家諸人也都熟悉起來。尤其和崔淵很是投契,光是評論書帖、書法之道,兩人便能津津有味地說上一整日。

“阿爺還在兩儀殿中召見朝臣。姑母也不是外人,便直接帶着道醫佛醫去立政殿見阿孃罷。待阿爺得空時,再另外接見這些道醫佛醫也便是了。”李治道。

真定長公主微微頷首,又問:“阿嫂將這些道醫佛醫都安排在何處?爲了診病方便,離立政殿近些纔好。”

“兕子、幼娘近日都住在立政殿中,女冠、比丘尼們也可在偏殿裡住下。我本來住在武德殿,便騰出來安置道長、比丘們罷。我也好搬到大吉殿住,離阿孃、妹妹們正好近些。”李治回道,“待會兒兕子便照此稟告阿孃。”

說話之間,一行人便來到了立政殿前。宮人正要入內通稟,便見西邊一列鹵簿浩浩蕩蕩而來。爲首的是一擡肩輿,上頭端坐着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崔家人只遠遠望了一眼,便都跪下來行禮拜見。

雖然只匆匆瞥了一眼,但王玫對這位千古一帝也大致有了幾分印象。當今聖人生得一點也不像歷史書上的畫像裡那般壯實富態,反倒是稍有些清瘦。他戴着襆頭,穿着圓領袍常服,渾身上下也只有裝束與修剪得當的鬍鬚與傳到後世的畫像完全一致了。

難不成,這位陛下身體也並不好?是了,比起高祖李淵與玄孫李隆基,他的壽數並不算長——似乎甚至還不如體弱的李治?那這回自家叔母薦醫入宮,極有可能一箭四雕罷。皇帝、皇后、晉王、晉陽公主都承了這份情,崔家日後的地位也自當穩固許多。

“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禮。”便聽一箇中氣十足的聲音道。

“禮不可廢,先敘國禮,再敘家禮不遲。”真定長公主回道,說話間也輕快許多,“我便知道阿兄這麼些時日不見兕子、幼娘,心裡正掛念着呢,又哪裡等得了那麼許久。莫不是將朝臣們都留在兩儀殿,就匆匆趕過來了?”

“橫豎也沒什麼要緊事。哪裡比得上兕子、幼娘重要?”聖人笑回道。

真定長公主便接道:“阿兄且看看咱們兕子,臉色是不是好多了?”

聖人一見愛女,立時便龍心大悅,忙道:“兕子、幼娘都過來,讓耶耶好生看一看。”一手牽了一個白嫩可愛的小閨女,他掃了一眼那羣道醫、佛醫,又頷首道:“阿妹有心了。讓他們去看一看觀音婢(長孫皇后)罷,太醫也都隨時候着。”他平常對討論佛法、道法也有幾分興趣,但眼下最要緊的事還是長孫皇后的病情。

於是,衆人隨在他身後,走入了立政殿中。

皇后所居的宮殿自是宏偉非常,但卻並不如何富麗堂皇。舉目看去,傢俱裝飾甚至都有些過於樸素了。王玫牽着崔簡,亦步亦趨跟在鄭夫人身後,並沒有再多看,只管垂首往前行。她之前跟着李十三娘學了一番宮廷禮儀,此時只需照着鄭夫人行事,便不會出什麼大差錯了。

衆人穿過前殿,進入了隔斷的後殿中。重重帷幔下,隱約可見屏風後面的牀帳。聖人上前輕聲說了幾句話,晉陽公主、衡山公主、晉王也拜見了皇后。因生病的緣故,皇后的聲音極爲虛弱,隔得略遠些便聽得並不清楚。

真定長公主又出言勸了幾句,似乎她才答應看病,又讓崔家衆人過來給她瞧瞧。

“等身子好些再說罷。”聖人道,“雖說有些日子不見了,也不急於這一時。”

鄭夫人便帶着晚輩們隔着屏風拜見了皇后。未能得見長孫皇后真容,王玫有些許遺憾,但今日能見着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經很是滿足了。有真定長公主這位叔母在,往後也不愁不能覲見皇后。

而後,諸位佛醫、道醫也徐徐而入,逐個爲皇后診脈。王玫望見觀主淡定的神情,心裡也略放下心來。之後,真定長公主讓鄭夫人留下,王玫等人則隨着宮人去側殿中稍作歇息。正往外走時,衡山公主拉着晉陽公主、晉王快步走了出來,烏溜溜的眼睛望着她,道:“表嫂若覺得這立政殿裡有什麼妨礙阿孃病情之物,只管說便是。”

被她用充滿期望的目光瞧着,王玫頓時覺得壓力很大,認認真真觀察了四周一番,她纔回道:“殿內不曾插花,也無香爐,宮人毫無裝飾,想是貴主、大王已經吩咐過了。不過,方纔妾見立政殿外花木扶疏,卻是於皇后殿下病情無益的。”

“將那些花木都拔掉如何?”衡山公主立刻對晉王道。

晉王無奈,低聲道:“也須得趁阿孃睡着纔好。”

“能搬動的,且叫宮人都搬到大吉殿去。暫時不好動的,便略等一等再說。”晉陽公主發話道。

第21章 受邀宴飲第144章 皇后召見第181章 上元夜驚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43章 崔氏一門第76章 相見恨晚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66章 坦誠溝通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84章 終成密友第57章 久仰大名第143章 暗潮涌動第205章 番外五再回長安(中)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59章 續絃之意第138章 影響王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149章 得遇藥王第166章 通曉消息第123章 貴主生辰第48章 來是他第188章 彈冠相慶第196章 走投無路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142章 奇妙緣分第157章 奪得解頭第66章 坦誠溝通第77章 舅兄提醒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76章 相見恨晚第2章 放妻之後第52章 敏銳察覺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31章 親親之情第23章 提攜還恩第29章 兄長貢舉第8章 東都洛陽第1章 大唐棄婦第183章 心生對策第164章 暗潮洶涌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51章 有來有往第70章 王十七娘第111章 夫妻深談第113章 同遊花會第28章 首次相見第97章 催出新婦第183章 心生對策第140章 相看衆女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94章 添妝鋪房第104章 壽宴之中第136章 圍觀武氏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65章 乾坤未穩第116章 球場風雲第69章 表妹來襲第4章 王家七郎第34章 心生抉擇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85章 風雨之前第63章 心悅君兮第179章 宴飲中事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3章 長秋尼寺第78章 曲踏秋第12章 崔氏父子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70章 家族內務第55章 中秋之節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60章 盧家拜訪第145章 法帖之澤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35章 偶然相遇第65章 吹皺池水第133章 選妃傳言第103章 見過族人第168章 隱患暗藏第7章 兄妹深談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28章 首次相見第15章 回家首夜第21章 受邀宴飲第176章 壓抑新年第199章 揭破虛僞第61章 盧十一娘第13章 回到長安第172章 王大婚第112章 盧氏傅母第171章 消除內患第44章 心中志向第187章 狀頭出世第48章 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