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5)

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氣先升(清肺化源)後降(下降利水),功專益脾寧心,利竅除溼;茯神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鬆根的白色部分,甘淡性平,善走心經,而寧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氣於腎,使熱從小便出爲主,茯神以導心經之痰溼而安魂寧神爲要。二藥參合,協同爲用,通心氣於腎,令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而寧心安神。

茯苓、茯神伍用,善治神經衰弱,表現爲心氣不足,浮越於外,而不能下交於腎者。其機制,以茯苓上通心氣,而後下交於腎,令其水火相濟也。茯神始見《名醫別錄》,後世醫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代醫家張潔古云:“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須爲用,寧心安神之力益彰。《藥品代義》曰:“茯神,其體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溫補,補可去弱。戴人曰,心本熱,虛則寒。如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俱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本草經疏》載:“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故二者相須爲用,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以治神經衰弱諸症。

厚朴花——玫瑰花

厚朴花疏肝和胃,化溼解鬱,寬胸理氣,降逆止嘔,開胃增食;玫瑰花爲薔薇科直立灌木玫瑰的花蕾。味甘、微苦,性溫。入肝、脾經。本品色紫、鮮豔,香氣濃郁,其氣清而不濁,其性和而不猛,柔肝醒胃,行氣活血,宣通鬱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實屬理氣解鬱、和血散瘀之良藥。厚朴花入氣分,以行氣散結爲主;玫瑰花走血分,以活血散瘀爲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疏肝和胃,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益彰。

施師善治胃腸病,每遇肝胃不和,氣血不調,食慾欠佳者,多取芳香花蕾入藥,往往可收畫龍點睛之效,可師可法矣。

滑石——甘草

滑石因其性滑而得名。本品味甘、淡,性寒,色白。入**、胃經。既能清暑泄熱、清熱降火、生津止渴,又能利竅通閉、利水通淋、滲溼止瀉。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經。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藥,能瀉火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炙後入藥,能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滑石質體滑膩,故可利竅。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盪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出;甘草瀉火解毒,緩和藥性。以甘草之甘緩,制滑石之寒滑;又以滑石之寒滑,制甘草之甘滯。二藥伍用,名曰六一散,亦名天水散,顧名思義,治暑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諸症可知。本方除清暑熱之外,又長於滲溼利水,通利**,使溼熱之邪從下滲泄,故又能利水通淋,治一切砂石諸淋。

柯琴曰:“滑石稟土中沖和之氣,行西方清肅之令,秉秋金堅重之形,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異於石膏之凝滯,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盪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泄。炙甘草稟草中沖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爲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臟自安和矣。”《本草求真》雲:“然其開竅利溼,不獨盡由小便而下,蓋能上開腠理而發表(腠理爲肺所主)是除上中之溼熱,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溼熱,熱去則三焦寧而表裡安,溼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裡諸病,其意在此。”

施老經驗,六一散應用範圍較廣,除治療上述中暑吐瀉等症之外,嘗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諸症均獲良效。尤其對尿路結石治癒以後,持久服用,有預防結石復發之功。

六一散(益元散)——荷葉

六一散又叫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明論方》方: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末沖服,每服10克。功能清暑利溼,治療暑溼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以及三焦溼熱、小便淋痛。若加入辰砂(硃砂),又名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硃砂10克。上藥研爲細末,沖服,每服6克。用於治療暑熱煩渴,驚悸多汗,小便不利。六一散的含義,汪昂解釋說:“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義也。”故又名天水散。

荷葉味苦、澀,性平。入肝、脾、心、胃經。本品氣味清香,既能解暑清熱、升發清陽,治療感受暑熱、頭脹頭痛、胸悶不舒、口乾口渴、小便不利,以及夏季暑熱泄瀉等症,又能散瘀止血,治療吐血、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崩漏、產後惡露不盡等症。

六一散清熱去暑,利尿滲溼,鎮靜除煩爲主;荷葉解暑清熱,升發清陽,擴張血管,散瘀止血爲要。六一散以降爲主,荷葉以升爲要。諸藥參合,一升一降,升降相隨,其功益彰,清熱去暑,滲溼利尿,升清止瀉,昇陽止血之力增強。用於治療夏季受暑,頭暈頭脹,胸悶不舒,食慾不振,全身無力,大便溏瀉,小便黃少等症以及尿血諸症。

施師臨證處方,習慣以鮮荷葉包益元散,水煎服。適用於夏月時感之證,屢見顯效。查其用意,黃宮繡說:“荷葉……生水土之下,污穢之中,挺然獨立,實有長養生髮之氣。故昔人謂其色青,主屬木,其形仰,主上行,其中空,主上發,其象震,主入膽,爲東方膽木必用之藥,故潔古枳術丸方,用荷葉燒飯爲丸,取其以爲升發脾胃之氣。”

桔梗——枳殼

桔梗辛散,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爲最,故前人有“載藥上行”之說;枳殼苦溫,理氣消脹,寬胸快膈,以下降行散爲著。二藥參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爲用,行氣消脹散痞的力量增強。

第五節暑風

張某女62歲病歷號51、8、205

昨日急急出城探視女病,烈日當空,途中亦未稍休,當晚又趕回城內,勞苦乏倦,在院中乘涼時竟然入睡,夜間即感周身酸楚無力,今晨已覺發熱、頭暈、自汗、口乾不思飲、噁心不欲食,大便2日未解。

舌苔薄白,六脈濡數。

【辨證立法】

白晝外出受暑,夜晚乘涼感風,是爲傷暑之證。患者年逾六旬,體力本已不足,更易受暑感風,急擬清暑熱、祛風邪爲治。

【處方】

鮮藿香

佩蘭各10克

半夏

建神曲各6克(同布包)

鮮薄荷6克(後下)

鮮茅

葦根各15克

川鬱金6克桑枝18克

葉6克

厚朴

玫瑰花各6克

酒黃連3克

芩6克

益元散15克(鮮荷葉一張,包煎)【解讀】

東垣雲;“暑熱者,夏之令也,火行於天地之間,人或勞倦或飢餓,元氣虧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極,於是受傷而爲病。”長夏酷暑常見此類病案,不外受暑感風或受暑感寒。《內經》雲:“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其性爲暑。”暑熱最易傷津耗氣。夏日傷暑,發熱有汗者,多爲受暑感風,辛涼輕宣,散風清熱即可,不可用溫熱發散之藥,以免重虛其表,愈傷津氣。施師即以清暑祛風,芳香化濁爲主要治法,患者服藥2劑即愈。佩蘭、藿香,葦根、茅根,薄荷、荷葉均用鮮者,取其清新之氣,清暑生津力強矣。

鮮藿香——鮮佩蘭

藿香味辛,性微溫。入肺、胃、脾經。本品氣味芳香,爲解暑之上品,又能醒脾和胃、開胃進食、和中止嘔。佩蘭氣香如蘭而得名。味辛,性平。入脾、胃經既能解暑化溼,又能化溼和中。

藿香辛溫,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既能散表邪,又能化裡溼,取其鮮品,多用於夏秋之季,以增強醒脾和胃、辟惡止嘔和解暑之力;佩蘭氣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溼濁而定痛,取其鮮品,藥力更強。二藥伍用,芳香化濁,清熱去暑,和胃止嘔,醒脾增食益彰。

藿香、佩蘭伍用,出自《時病論》芳香化濁法。治五月黴溼,並治穢濁之氣。施老臨牀之際,習慣用其鮮品,因爲鮮者氣香濃郁,內含有效成分高,所以芳香化濁(化溼之意也)作用強,治療效果也佳。凡溼濁困脾,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皆宜選用。

二藥入煎劑時,應該後下,不宜久煎,否則芳香之氣耗散,有效成分也隨之揮發而影響療效。

鮮茅根——鮮葦根(見第3頁)。

桑葉——桑枝(見第19頁)。

六一散(益元散)——荷葉(見第31頁)。

厚朴花——玫瑰花(見第30頁)。

半夏曲——建神曲

半夏曲以和胃降逆,燥溼化痰爲主;建神曲以健脾理氣,消食和中爲要。二藥伍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氣快膈,消食除滿力彰。諸凡脾胃虛弱,健運無權,症見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心下逆滿、脘腹脹痛、胃中嘈雜、噯氣嘔逆等症均宜選用。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注:建神曲又叫範志曲。系六神曲(杏仁泥、赤小豆、辣蓼草、青蒿、麪粉、蒼耳草等藥末混合後經發酵而成)加厚朴、木香、青皮、檳榔、葛根、茯苓、柴胡、桔梗、荊芥、前胡、香附、羌活、紫蘇、薄荷、獨活、蒼朮、木通、香薷、澤瀉、白芥子、丁香、豆蔻、甘草、麻黃、川芎、木瓜、沉香、紫蘇子、肉豆蔻、檀香、砂仁、草果、秦艽、白芷、陳皮、萊菔子、半夏、麥芽、谷芽、山楂、生薑而製成,並不發酵。

第六節流行性腮腺炎(瘟毒發頤)

樑某女23歲病歷號52、4、521

發熱2日,畏風,兩側腮部腫痛,食物下嚥時痛甚,痰涎多,小溲赤,口乾不思食。舌苔薄白,脈浮數。

【辨證立法】

內有蓄熱,外感風邪,風熱衝行兩頰而腫痛,急擬散風清熱法治之。2日間連服3劑,以期速效,免致毒熱蘊久生變。

【處方】

白茅

葦根各15克

馬勃絨

黛蛤散5克

10克(同布包)

酒條芩10克

杏仁泥6克

忍冬藤

花各6克

青連翹10克

炒梔子6克

薄荷梗5克

牛蒡子6克

赤茯苓

芍藥各10克

炒香豉6克

山慈菇10克

蒲公英12克

甘草梢5克二診:服3劑,微汗出,熱退,耳下腫已消,現症咳嗽,不思飲食,大便3日未解,是屬外邪雖解,內熱未淨,以調理肺胃,清其餘熱爲治。

【處方】

炙前胡

白前各6克

炒杏仁6克

薤白頭10克

炙紫菀

陳皮各5克

苦桔梗5克

甘草梢5克

炒雞內金10克

佩蘭葉10克

炒枳殼5克【解讀】

流行性腮腺炎與中醫的“痄腮”、“腮腫”、“含腮症”類同。爲感受溫毒病邪(腮腺病毒),飛沫傳播,冬春兩季常見流行,以學齡兒童發病較多。起病有發熱,一側或雙側腮腺非化膿性腫脹,以耳垂爲中心,表面不紅,腫脹腺體邊界不清,按壓有彈力感,壓痛不劇,咀嚼時局部脹痛加重,腮腺管口可見紅腫。舌下腺與頜下腺可同時發炎腫大,有發生腦膜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的可能。中醫治療仍以清熱解毒爲治,可選普濟消毒飲加減。亦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或用生大黃研末,米醋調敷。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金銀花(忍冬花)——忍冬藤(見第24頁)。

牛蒡子(大力子)——連翹

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粘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清咽消腫;連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二藥伍用,並走於上,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風止癢,宣透疹毒之力增強。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將牛蒡子與青連翹伍用,治療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引起的咽喉腫痛諸症,每每獲效,若伍以馬勃、青黛,其效更著。根據臨牀體會,上述諸症,表現爲熱盛、大便幹者,可用至15克左右。

黛蛤散——馬勃

第3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9章 糖尿病 (2)第40章 婦科疾病 (3)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6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7章 消化系統疾病 (6)第18章 消化系統疾病 (7)第26章 泌尿系統疾病 (2)第20章 消化系統疾病 (9)第4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6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4章 消化系統疾病 (3)第30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34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5)第32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3)第40章 婦科疾病 (3)第31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2)第41章 雜病 (1)第33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4)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1章 呼吸系統疾病 (4)第14章 消化系統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統疾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41章 雜病 (1)第12章 消化系統疾病 (1)第41章 雜病 (1)第39章 婦科疾病 (2)第3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3)第21章 消化系統疾病 (10)第31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2)第17章 消化系統疾病 (6)第35章 風溼性疾病 (1)第16章 消化系統疾病 (5)第33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4)第38章 婦科疾病 (1)第16章 消化系統疾病 (5)第39章 婦科疾病 (2)第28章 糖尿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7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5章 泌尿系統疾病 (1)第14章 消化系統疾病 (3)第28章 糖尿病 (1)第15章 消化系統疾病 (4)第28章 糖尿病 (1)第11章 呼吸系統疾病 (4)第27章 泌尿系統疾病 (3)第35章 風溼性疾病 (1)第38章 婦科疾病 (1)第30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1)第21章 消化系統疾病 (10)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6章 消化系統疾病 (5)第5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6章 泌尿系統疾病 (2)第21章 消化系統疾病 (10)第14章 消化系統疾病 (3)第10章 呼吸系統疾病 (3)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6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4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5)第10章 呼吸系統疾病 (3)第31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2)第38章 婦科疾病 (1)第30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1)第15章 消化系統疾病 (4)第41章 雜病 (1)第33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4)第4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13章 消化系統疾病 (2)第39章 婦科疾病 (2)第19章 消化系統疾病 (8)第19章 消化系統疾病 (8)第36章 風溼性疾病 (2)第21章 消化系統疾病 (10)第28章 糖尿病 (1)第30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1)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6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25章 泌尿系統疾病 (1)第8章 呼吸系統疾病 (1)第11章 呼吸系統疾病 (4)第9章 呼吸系統疾病 (2)第36章 風溼性疾病 (2)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9章 呼吸系統疾病 (2)第31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2)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9章 婦科疾病 (2)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7章 泌尿系統疾病 (3)第31章 神經精神系統疾病 (2)第40章 婦科疾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