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東,大同開市

儘管崇禎皇帝自己安安穩穩的睡在柔妃榻上,但內閣簽押房中的一羣臣子卻是絲毫閒不下來。

這時候的人不會有什麼壓迫勞動的想法,畢竟這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你不想當官幹活,後頭想踩着你上來的人可是一大把。

這就像周瑜打黃蓋,自己本身就願意做,也就不用管什麼好受不好受的問題了。

當今的皇帝陛下硃筆御批了四個地方,分別是京師、濟寧、南京和大同,年末之前,這四個地方的糧倉全部都要填滿,從而應對明年朝廷上可能的大動作。

在場這些臣子個個都是人精,且從這四個地方上來看,就能大致明白崇禎的意思。

京師糧倉自然要滿,說大了,這關乎到天下社稷蒼生,往小了說,那也和京師內外文武臣工的肚皮息息相關,由不得他們不上心。

南京是江南重地,還是陪都,各個河道都經過此地,甚至可以直入海波,自然要將糧倉填滿,以備不時之需。

更何況,江南一帶向來都是東林黨的大本營,就算拋開東林黨,那也是所謂天下文人士子的搖籃是盛產之地。

南京的糧倉,於公於私都該填滿。

接下來就是大同,這更容易理解,畢竟宣大如今乃是實實在在的四戰之地,抗賊剿賊都要靠着宣大,如果蒙古人從塞外進攻,那也要靠宣大邊軍抵擋。

朝廷西北大營增設,一下子多了幾萬張嘴要吃飯,再加上各地軍將手底下的兵士,大同的糧倉若是不填滿了,不出幾年,怕是又要激起兵變。

可是提起濟寧,這個地方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實際上朝堂上這些人精們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京師和南京之間畢竟還隔着偌大一個山東,山東六府之境,向來都不是個安安穩穩的地方。

即便現在的總兵換成了牟文綬,各地軍閥一般的將領們,不敢忤逆的同時卻也都是陽奉陰違,牟文綬爲避免大亂子,也就只能分化待之,總不可能和劉澤清一樣,不聽話的直接揮軍攻城吧。

濟寧地理位置特殊,乃是京杭大運河的樞紐所在,朝廷甚至在此增設了海關與河道衙門,就連原本的製造局在此地也有分署,河道衙門更是在此地設了總署,專門管理京杭大運河與各個交錯複雜的大小河口。

這裡是屯糧地也是運糧地,與此同時,朝廷其它諸如絲綢、瓷器、白銀等等貨物南來北往,都要經過濟寧。

由於地理位置原因,如今的濟寧還聚齊着大大小小的商戶、財閥和地主,再加上從海上來的洋商人和傳教士,已經實實在在發展成了山東六府之內最大的幾個城鎮之一。

牟文綬就曾在年初上奏,說唯願領兵移駐濟寧,順江而下可助神武軍制江南,上則可通過運河直達京師,增援京畿,甚至於,還可以通過陸地直奔固關參與中原戰事。

當時牟文綬的請求崇禎至今遲遲未批,就是因爲濟寧形勢太過複雜,再加上山東劉部殘餘仍在曹州一帶未全部平定。

陳奇瑜也早就建議過,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看,濟寧都是實實在在的兵家必爭之地,雖然目前還處在朝廷名義控制之下。

但實際上,卻幾乎是由各大財閥在暗中把控。

此時在簽押房內的閣臣和各部尚書們眼觀鼻,口觀心,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卻無人說破,明面上看來,這些朝廷重臣們似乎只是在討論如何填滿糧倉的事。

各地收成都不怎麼樣,老百姓吃穿都沒有,想從他們手上擠出糧食是根本不可能,當今的皇帝也不是這個意思,那該從哪取糧,自然就得去找那些地主和大戶。

本來,朝廷在兩江之地購糧處有十二處,這十二處都被八大晉商把控,去年,朝廷雷霆降旨,徹底剷除八大晉商,至如今,這十二處也便都是被強行收歸國有。

然而,朝廷規定的糧食數額巨大,僅憑這十二處的糧食儲備,僅僅只能滿足京師、南京兩地的填滿需求,至於大同和濟寧,則要另找方法。

閣臣和各部尚書各自心知肚明,這方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他們身後站着的財閥們。

這些人財勢比起八大晉商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達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朝廷薪俸很差,就算堂堂正三品大員,想靠薪俸過上好日子都是不可能,更別提其它了。

在去年,朝廷似乎發現了老祖宗定的薪俸太低,處置了一批貪官污吏之後便大規模調整了官員的俸薪。

那次調整範圍雖然不大,但卻是目前山窮水盡的大明財政一個巨大的負擔。

崇禎本以爲調整俸薪,起碼讓小吏們可以溫飽,他們就不會貪污受賄,但他想的太簡單了,朝廷調整俸薪之後,每年發放的總數雖然巨大,但僅京師之地,各級官吏臣工便數量之巨便不下十萬,再加上難以遏制的層層剋扣現象,真正發放到每個人手中的,自然少之又少。

一面是杯水車薪的俸薪,一面則是財閥們不斷的孝敬,官員之中就算蔣德璟這種明白人,據東廠暗查,今年至今,所收字畫以及各種賄賂,便已不下五萬兩。

就連蔣德璟都是如此,更別提其它本就毫無能力,卻尸位素餐的人了,他們每個人受賄的數額都在東廠留有備案。

官員們既不想和自己的金主撕破臉皮,又不敢不完成崇禎交待下來的任務,思前想後,總算是在入夜之前想出了個折中的法子。

內閣與戶兵等部定議:以外地購糧路途艱遠又難以保存爲名,濟寧和大同的糧食由兩江沿岸之地負責供給,南京和京師若是填滿,可以分出一部分輸送。

而且內閣與戶部決定在山東六府之境普查各城鎮存糧和收成情況,濟寧的糧食,如果不出意外,將由山東六府主要輸送。

大同的糧食,山東和南京是運不過去的,陝西、河南又成了流寇的天下,更加不能指望,後出過塞的工部尚書馮銓提出,可以用關內的瓷器和絲綢等精緻物件與塞外易換。

諸臣思前想後,大同的糧食雖然一部分可以由宣鎮和京師補齊,但預計還會有較大虧空,年末前根本達不到皇帝的要求,與塞外交易,看來是必須之法了。

但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產生了。

由於塞外蒙古諸部皆已臣服韃清,朝廷幾年前就關閉並內撤了所有原本用於交易的市集和衛所城鎮,若想重新開始商貿,又需要開設商貿城鎮。

甚至,增設新的衛所也不是沒可能。

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朱大典是個眼疾手快之人,說到這裡,就直接將塞外地圖擺出來,把建議增設互市的地點標列出來討論。

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五百八十章:關外境況第六百零一章:鐵面柔心帝王情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五百六十二章:分田!入冊!恢復!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五百二十章:化敵爲友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五百三十二章:有聖旨到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二章沒了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錢袋子,盯住空肚子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一百四十章:意外第四百六十四章:胡國柱的抉擇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五百一十八章:就辦你個賣國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師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襲東關,集思廣益第四百四十章:掌刑內廠李有成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六百八十八章:報復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五百二十九章:你小子得好好整!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二百七十章:性情天子,轉世聖君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二百零六章:皮島 天津 登萊第三十六章:朕讓你心服口服的背鍋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見宋應星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五百二十九章:你小子得好好整!第四百六十一章:軍備改革的先行府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五百二十五章:廣恩回援,血戰汾南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一百五十二章:不和(上架求訂閱!!)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六百二十二章:整革南京,意復湖廣第九十七章:沒錢?不存在的!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六百三十章:戰爭的後果第二百一十三章:吹就完事兒了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一百一十九章:整肅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四百二十四章:一意孤行,還是眼高一籌?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二百五十五章:一碼歸一碼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七百零九章:已經甦醒的東方巨龍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一百九十四章:安南來使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三百三十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下)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五百六十四章:宗第授首 體純反正第一百八十章:封賜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四百七十八章:野戰第六百七十二章:傳聞第二百零九章:登萊異動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三十八章:新軍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一百八十五章:幹就完事兒了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