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

儘管多國聯軍在朵顏一帶潰敗,但依舊有相當的軍事力量得以保全。

藺養成所部本地留守的明軍仍舊於各城鎮中龜縮不出,還有爲數不少的善戰之士。

聯軍此次最大的功勞,便是讓多鐸所部的三旗清兵遭受些許損失,不能再得心應手的對朵顏地區繼續大舉進攻。

實際上,聽聞多鐸大敗聯軍一路的消息,多爾袞很是歡喜,孫之獬甚至說這將是第二次薩爾滸之戰。

明廷的四路大軍,不出半月,就被多鐸接連擊潰兩路,可見都是些烏合之衆,也可見如今清軍的戰鬥力之強。

同多爾袞相比,崇禎皇帝的表現正如孫之獬等漢臣所料,真是又哭又嚎。

實際上,在這傷心的表象之下,崇禎皇帝卻是給多鐸默默點了個贊,高興的簡直不得了。

聯軍主力的潰散,讓其它國家軍隊第一次聽說了這支北方蠻夷的強大實力。

但是這場勝利不僅讓清軍一路遭受不小的傷亡,最主要是爲這一戰日後大明在亞洲的霸權埋下了伏筆。

沒錯,崇禎皇帝在這場明清決戰還沒開打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戰後幾十年之內在亞洲地區的擴張問題了。

崇禎二十二年九月,是如今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號稱東亞大陸上最強的明清兩方,在寧遠一帶不期而遇。

他們之間的戰鬥結果,也直接決定了日後至少數百年間的東亞乃至世界歷史的格局。

以多爾袞爲主的滿清勢力,實際上正處於一個非常爲難的境地。

雖然在前幾十年的時間內,他們已經摧古拉朽般的橫掃了大半個遼東,然而相比已經立國近三百年的華夏正統朝廷而言,這個新生勢力的擴張來的太過突然。

在遼東被武力佔領的地區範圍下,依然是盤根錯節的問題。

由於八旗子弟缺乏對傳統漢家士大夫的認同和尊重,也缺乏既有的行政管理班底,在實際管理上,多爾袞不得不採取讓步。

他一方面利用漢人官僚,在對大明的戰爭上取得更大優勢,一方面又要在保持對八旗子弟的特權,讓他們繼續爲自己出生入死。

現在的滿清早已不是多年前的後金,在崇禎皇帝重新統一內地各省之後,留給多爾袞一夥人的時間並不充裕。

一方面,他需要維持住歸國心切的遼東地區百姓,着手恢復秩序。

同時,他也要儘可能的將地盤上可用的資源全盤榨出,用來和地大物博的明朝繼續維持戰爭。

另一方面,他要考慮如何對付明朝在關外的廠衛眼線,各地大大小小的漢人義軍,還有國內仍舊忠於豪格及黃臺吉的保守派。

直到行進到寧遠遭遇崇禎皇帝御駕親征的明軍主力時,多爾袞都在絞盡腦汁的想要入主中原。

對於曾經吳三桂送來的聯合計劃,多爾袞不置可否,又按照計劃一步步的他傳達善意,引誘關寧軍投降清朝。

但是這一切,都隨着崇禎皇帝不按套路出牌的那一紙東征山海關詔書,毀於一旦。

大明重新把山海雄關握在手裡,並且重新將長城防線建立得固若金湯,這是多爾袞最不想看到的。

早先他也在觀望,期許着明朝能和從前一樣自毀長城,派一個既無能力也無威望的人來駐守山海關。

但多爾袞再次失望了,被崇禎調來守衛山海關的,是出身勇衛營的黃得功。

黃得功對明廷異常忠心,其部下號稱虎山營,更是曾經大明日暮窮途時威名赫赫的部隊。

黃得功這個人,多爾袞不僅招降不動,而且在戰鬥經驗方面也極其豐富,深受崇禎信任。

虎山營在山海關一帶佈置的防禦體系,後依託永平府及薊鎮、天津的陸海支援,側翼也有藺養成遙相呼應,讓多爾袞頭疼不已。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在“京畿—山海關”一帶調集重兵,徹底捏碎了滿清的入關夢。

黃得功守山海關、藺養成任寬河總兵、張鼐爲永平府屯駐總兵,楊御藩則入駐薊鎮。

海上,張名振率組建多年的天津水師蠢蠢欲動,黃蜚也配合朝鮮軍,帶領重建多年的東江鎮時不時在金、復一帶搞出點大動靜。

京畿西北,密雲總兵馬進忠、宣鎮總兵高傑等部也都隨時可以奉詔北上南下。

這些將領形成的防禦體系,比初年大明所設置的九邊重鎮更爲完善,即便是在崇禎調集京軍南下剿匪時,他們也根本無機可乘。

順治不過小屁孩一個,主政的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失敗以後,心中儘管清醒許多,但依舊有些迷茫。

他必須帶領擴張中的大清前進,但明國已今非昔比,如果不慎失敗,也將被內部的政敵們乘機清算

崇禎皇帝統一內地,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徹底失敗的消息傳到關外,使得多爾袞明白,他必須立刻決戰,否則可能再無機會。

明清雙方都對自己十分自信,都有志在必取的意思。

明軍剛剛統一國內,連戰連捷,各將領爲朝廷爭相效命,而清軍也才剿滅豪格之亂,志得意滿。

儘管多爾袞對自己的政治生存地位和大清的前途仍有擔憂,但他對自己親手重建起來的八旗,還是信心十足。

尤其當多鐸以少勝多,擊潰多國聯軍的消息傳來,更令清軍上下踊躍請戰。

現在清軍眼裡,如今明軍不過是在重蹈薩爾滸之戰的覆轍罷了,大清入主天下,乃是大勢所趨。

話說回來,明軍上下並不知道聯軍潰散是他們效忠的皇帝所一手導演,總還是有些擔憂。

不過也就僅限於此。

自崇禎十七年以來,各地明軍常年跟隨崇禎皇帝親征,鎮壓流寇,平定多王之亂,軍改之後,戰鬥力早已不同以往。

尤其是其中禁軍,更是崇禎皇帝以原來九邊各鎮邊軍及遼東釘子戶親手打造的當代新軍。

這支軍隊,在第一次親征中嶄露頭角,隨後一發不可收拾,戰功顯赫,直蓋過了宣大兩部。

他們不僅得到了崇禎最好的銀糧供給,在裝備軍械方面,也是緊隨如今世界的頂尖水平。

禁軍從上到下幾乎全部都是由已經在大明內定居的普通百姓家庭組成,這樣的出身,更令他們對崇禎皇帝感恩戴德。

作戰起來,只要皇帝在場,這支禁軍又都會換成另外一幅樣子,個個狂呼酣戰,比之八旗蠻夷也根本差不到哪裡去。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這場雲集重兵的寧遠決戰,也就此拉開帷幕。

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龐氏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七百四十九章:大明就是好,大明就是棒第四百一十三章:轉輪打火槍第二百六十八章:東廠與城防軍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譴第七十四章:開粥廠,設養濟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三百七十八章:恩與威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七十三章:就是有錢第六百九十一章:護她周全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二百三十章:西安誓師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二百六十二章:皇八子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六百零五章:一箭雙鵰第五百二十八章:戲耍第六百七十五章:要想富,先修路第六百三十八章:鍾情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三百三十八章:逢場作戲第四百九十三章:暗度陳倉第一百五十八章:昏君本紀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蓮出水第八十七章:小夥食也有大講究第七百七十三章:帝國之刃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完結感言第七百三十三章:雷霆一擊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一百二十七章:帝黨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三百九十三章:諸藩禍國鬧劇平,各方反應不盡然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槍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臨門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六百三十四章:邂逅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二百八十三章:劉宗敏的強勢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夠鬧騰的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五百四十章:法與情第一百五十三章:闖軍退了(上架求訂閱!!!)第七百零七章:全滇一戰而定第一百八十九章:鬧大了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殺吧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七百五十章:親征巴黎去三光第二百五十四章: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親國戚們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七百四十四章:聯名錶貢第三百三十章:好漢歸家,欽賜殊榮(下)第二百零四章:以戚家軍爲式第一百三十五章:投清第十一章:這次是大好事兒!第六百三十四章:邂逅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三百九十四章:敘功大典進行時,紅人上任各方求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七百五十三章:徵九州,滅薩摩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五十八章: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五百四十九章:拿你女兒來換!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三百六十九章:遵東奇捷(上)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三十章:誅其九族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七百七十一章:殺雞焉用牛刀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