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更強的集權

廠衛能管的,畢竟還只是事情的一方面,餘的很多方面,那都是要滿朝文武來頭疼的。

崇禎皇帝一道聖旨下來,內閣就得緊急召開會議,商討這事兒到底該怎麼辦。

內閣商討完了,也是幾道公文,將這麻煩事兒交給六部,六部的堂官們各自再召集下屬臣僚討論,決定好了繼續向下發公文。

這一個個層級下來,最後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了。

上頭雖然頭疼,但歸根結底還是隻需要動動嘴皮子和腦筋,下面卻因一道道政令而忙的風風火火。

全國統一性的清丈田畝,開墾荒地這還是開始,緊接着的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統一後的崇禎皇帝化身基建狂魔,充分發揮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基層理念。

建設官道、重新在全國各地設置驛站,復建官署,等等政策一項一項的被丟到民間。

內省雖然忙,但畢竟這些政策都是爲了老百姓,底下本來無所事事的人們忙活起來,閒着沒事玩造反的就沒了。

然而遼東又是另外一個局面。

經過簡單的統計,現如今遼東的人口已經嚴重縮水,甚至不如萬曆年的三分之一。

這麼點人卻有規模巨量的荒地,起初崇禎皇帝要想把內地爲數衆多的流民和戰犯遷徙過去。

但畢竟遼東是剛剛收復的土地,而且距離京畿一帶重兵雲集的九邊核心地區又太遠,不好管理。

衛所在遼東早就被建奴給廢了,廷臣最近都在議論,說是想要對遼東實行有效管理,衛所是重中之重。

崇禎早就打算徹底廢掉衛所,但這個時候幾年過去了,相法也不同,覺得還是得分情況而定。

衛所這個東西,腐化的太快,要是不廢掉,自己努力了這麼久,頂多也就是給大明續命了幾百年。

等到自己一命嗚呼之後,該怎麼發展還是怎麼發展。

可這玩意偏偏已經在大明施行了這麼多年,一下子廢掉,若是沒有代替品,豈不是更亂?

這就像被自己附身那位,剛一繼位就着急忙慌的先把魏忠賢搞了,可還沒培養起來其它能壓制東林的勢力。

當時看着好像滿朝‘衆正盈朝’,其實倒還真不如閹黨執掌那時候來的穩定。

早在三年前,崇禎就已經在京畿和山東一帶先施行了戰兵、輔兵和守兵的三級制度,效果還不錯。

在崇禎看來,內地可以普及推廣這種政策,但戰區和內省也要區分開來。

所有人從軍,都是由守兵開始,受到一些操典上規定的正常操訓,主要負責城池的巡防和守衛、剿寇。

在守兵上當了一些年頭,或者建立軍功,得到推薦以後,就可以被升爲戰兵。

戰兵能得到的資源和福利更多,但相應的,他們受到的操訓也更爲嚴格,而且歸家的日期也有統一規定。

所謂戰兵,便是要求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擁有爲國家作戰的能力,而不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就愈發腐化、墮落。

戰時,朝廷會調集各州府戰兵進行征討,不會因戰爭而影響到內地的戍衛問題,讓流賊、山匪等得到可乘之機。

閒時,戰兵居住在軍營,每日要保證比戰時低但卻依舊充分的訓練,定期篩選、軍演,以保證戰鬥實力。

除戰兵、守兵以外,輔兵是爲了那些想要爲朝廷效命但因各個原因不足以上陣作戰的人。

他們可以入選輔兵,主要負責糧草、衣甲、軍械的保養和運輸,傳遞邸報等各種後勤事務也有他們負責一些。

至於守兵,這些人就相當於整改前的各地普通城防明軍。

守兵的要求不是很嚴格,操訓也沒有十分刻苦,但若是常人想要進入戰兵,從而建功立業,守兵或輔兵是唯一的方法。

除日常的巡防以外,守兵還可以靠剿滅境內土匪、流賊或者長時間保持高考覈,來獲得升入戰兵的機會。

並且崇禎還規定,每隔五年,五軍都督府就要從全國的戰兵中挑選一批,輪換到京畿一帶駐防。

禁軍不會從全國普選,而是會在每隔五年全國戰兵調防到京軍之後的三年,再從這一批京軍中吸納新鮮血液。

很快,內地各省的衛所被慢慢裁撤,衛所軍也逐漸被戰兵、守兵和輔兵所取代。

地方上正忙於土改,倒還沒工夫多注意軍隊的這種變化。

不過這是大勢所趨,更是崇禎朝的一大革新。

除內閣議定的內地各省以外,雲南、九邊地區作爲軍事緩衝地區,那裡的衛所會繼續保留。

剛剛收復的遼東地區,也需要兵馬常駐來穩固,所以崇禎打算在遼東地區重新設置衛所和奴兒干都司。

同內地的三級兵制一樣,這些保留下來的衛所也會統屬於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這是全國兵馬名義上的最高統屬,也是崇禎保證兵權牢牢在手的關鍵。

但凡是稍微有些戰功的軍將,身上無不掛着五軍都督府的銜頭。

明朝建國之初,大都督府總攬軍旅、軍政大權,建立五府、六部後,軍旅、軍政之權分屬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

在崇禎剛剛穿越來的時候,軍旅、軍政之權卻又漸趨統一於兵部。

在最開始的幾年內,崇禎與東林黨集團鬥智鬥勇,總算將全國兵權抓在手裡。

在崇禎看來,軍隊應該被高度集中的皇權所統一。

如今兵權既已在手,崇禎要做的,就是將其向後世皇帝延續下去,避免出現自己死後被兵部和文臣分權的現象。

崇禎的看法很簡單,兵權只有高度的集中統一纔有較強的戰鬥力,而只有皇權緊緊抓着兵權時,地方或朝廷纔不會有任何變故。

從這個角度來看,五軍都督府不能裁撤,反而需要加強。

誠然,現在的五軍都督府早成了兵部的附屬,的確需要加強,但加強也需要一個度,做起來又很麻煩。

如果過分加強,造成武將的擁兵自重,朝廷管轄不及,反而會出現更大的亂子。

明朝前期大都督府權力的削弱和兵部權力的加強是一種進步,對增強軍隊戰鬥力有利。

崇禎正在做的,是重新加強已經被削弱到極點的五軍都督府,進一步打壓文官集團。

統一於文官的兵部不會對皇權構成威脅,但加強太過的五軍都督府軍將們,則會對朝廷造成直接影響。

因此可以說,現在崇禎手上的大明,基本建立了既能增強軍隊戰鬥力,又不妨害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

當然這種領導體制並不完善,兵部和朝廷對前線指揮干預過多就是其中之一。

崇禎皇帝取消太監監軍,再裁掉了大部分無用的總督,正是避免這種干預的手段。

在全國軍隊之上,將忠於皇權的禁軍和京軍設置爲一整套體制的金字塔頂點,也是保證軍權在手的方式。

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二百七十四章:大順軍破太原第六百八十章:迫降餘賊,大局初定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陽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宮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七百四十九章:大明就是好,大明就是棒第五百二十章:化敵爲友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三百五十二章:三屯營北上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四百六十八章:人心(求推薦、月票)第二百六十九章:長江後浪推前浪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國葉爾羌第六百一十章:天下鉅商會於京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五十一章:罪己詔(求收藏!!)第四百四十章:掌刑內廠李有成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五百四十七章:端倪第二百七十章:性情天子,轉世聖君第五百四十八章:還是太看得起你了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五百五十二章:冥冥中的配合第六十章:吳又可治瘟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一百九十四章:安南來使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四百七十七章:斬王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四百三十九章:東廠毒蛇許榮秀第一百一十九章:整肅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第六百九十一章:護她周全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勢已去,闖王南逃第三百零四章:金陵龐氏之衰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時候到了第四百九十二章:這可太亂了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強軍伊始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譴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四百七十九章:分進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六百五十八章:魚水軍民,流寇出山第七百三十九章:大赦天下第三百零一章:風雲突變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輸了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八十七章:小夥食也有大講究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五百九十章:讓朕告訴你,誰纔是強權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二百九十章:皇上來看我們了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報第四百三十七章:鄭森與許扒皮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二百零五章:詔朱大典進京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二百四十六章:普查山東,大同開市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六十七章:這大明的皇帝,是朕!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七百二十八章:千里烽火第七百七十三章:帝國之刃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個安南版吳三桂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二十章:羣臣出手了第六百二十章:一觸即潰,官軍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