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零二、該站隊了

通州,這幾年來隨着海上商貿越來越繁榮,百姓也遠比幾年前富庶,身爲地方父母官的知州自然也落得不少好處。

吳惠生作爲通州知州,地方上的豪族許多也和他有來往,最大的豪族還是他妻子的母族。

其實這些大族他也要給三分面子,最簡單的來說,在通州想做事,沒有這三家支持,很多事情根本無法落到實處,而且像他妻子的母族,光一家有數萬畝土地良田,還不是通州最大的豪族。

光是這些大族所掌握的良田土地就足夠讓吳惠生這個知州不敢動他們分毫。

偏偏這些土地都是又地契的,是合法買賣,這讓他這個知州只有一條路可走,要麼依仗這些大族,要麼政令不通,諸事不順,甚至在有些情況更惡劣的地方還可能小命不保。

雖然人們總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土地卻是可以合法買賣的。

起初太祖立國時,至少九成人有土地良田,景國還廢除奴籍,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天下百姓拍手稱快。

可偏偏,人性總是墮落的,當最初一些有點錢的家族開出高價買田地時,不是每個人都經得住誘惑。

天天在天地勞作多辛苦啊,賣了地,就能遊手好閒,悠哉悠哉輕鬆活半輩子,以後的日子?以後再想。

有這種想法的人哪個地方都不會少,一家三代之內,大概率就有這樣的人。

於是那些起初有些家底,有點銀錢的人經過幾代人經營收購,很快就會越做越大,等他們做大,沒地可耕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只能給大戶人家作長工。

偏偏這些大族的地有五成以上都是這種自願買賣的,地契在,合理合法,官府也沒法管。

而等再過幾代,大族的地越來越多,靠給他們做工過日子的人成百上千之後,這些大族開始搞一些小手段,或是巧取,或是毫奪時,官府也不敢管了。

他們有數不清的良田,成百上千沒地的百姓靠給這些大族做工過日子,得罪了這些大族,人家振臂一呼,就能匯聚無數人,即便不跟官府對着幹,也能讓官府焦頭爛額。

最簡單的例子,當初朝廷準備在漢中蜀地修一些水泥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是如今黃太孫李星洲提出的,不過顯然這損害了當地壟斷地方土地的大族利益。

那些大族沒有正面跟官府作對,可他們調動和煽動百姓,以壞風水,等一些怪力亂神只說,讓成百上千百姓堵在要道上,就是不讓修。

最終朝廷也只能不了了之,這就是豪族的力量。

至於百姓,有些或許真的被騙了,而有些則是在大族手下混飯吃,不得不做。

所以越往後越糜爛,地方官員到了地方,要麼與這些大族搞好關係,同流合污,要麼就被排擠,被打壓,最後灰溜溜走人,甚至嚴重的不明不白死了。

吳惠生很識時務,所以他數年前纔到任就聯絡通州大族,妻子出身通州大族,他能在通州做官做得好好的,還撈了一筆。

可偏偏出了變數,去年皇太孫李星洲提出新收稅改制,要求不再以人頭上稅,而根據手中有多少畝地來算。

這下瞬間讓很多很多大族都跳了起來!

以前收稅按照人頭,擁地上萬畝的大族也只需要交一家幾十口或上百口的稅,這對他們來說輕輕鬆鬆。

而那些早被自己或祖輩賣了地,或者被豪族用各種手段奪走地的平民,還是要交一家幾口的稅,於是不得不在大族家裡做廉價長工。

而如今這麼一改,地越多的大族交稅就會越多,很多“不達標”的普通百姓甚至不用交稅,這完全動了大族豪強的根基。

所以當時消息纔出來,整個東南地區一片譁然,隨後奏摺便一堆一堆往京城飛。

當皇太孫派來的親信起芳到任之後,各種絆子接二連三不停,甚至還有人想用一些“非常”手段對付那位傳說中的皇太孫情婦。

當然,下絆子,製造各種困難不停,但也沒人敢撕破臉皮去對付她,只是沿海一帶官員和豪族都想讓她認清事實,知難而退。

畢竟皇太孫繼承大統已是定局,是都不想得罪死。

結果那女人也不是花瓶,強硬的同時熟悉各種政壇手段,居然讓他們有些被動,隨後一查才明白,這叫起芳的女人不僅父親是曾是知府,隨後入朝成爲中書舍人,而且還跟着皇太孫打過仗!十分不簡單。

最終還是皇太孫北征金國,起芳也被召回。

這既讓許多人鬆口氣,此次大規模北征轉移注意力,隨後稍有一些失利或是不順,再添油加醋一番,作爲政治手段,就能給一些壓力,讓朝廷被迫放棄之前的計劃。

當時所有人都是這麼打算的,而且也覺得事情會這麼發展。

畢竟當今天下,若論哪個國家武德最爲充沛,那無疑是短短數年之內攻佔遼國大半江山,向東打得高麗俯首稱臣,向北讓韃靼各部屈膝投降的金國。

金國鐵浮屠名揚天下,以數千人擊敗數萬人,以數萬人敗遼國幾十萬大軍!

這種戰鬥力,景國全國上下要麼只在石籍之中見過,要麼就是晚上做夢時想想。

所以皇太孫就算不敗,也沒法討好,這是當時沿海一帶豪門大族和上層官吏普遍看法。

.......

結果大軍出征數月之後,北方傳來消息,皇太孫大軍攻破山海關,大敗金軍,包圍寧遠!

消息一經證實,百姓歡欣鼓舞,朝野上下一片稱頌,只有沿海一帶的上層官員和豪門大族都慌了。

這......這也太扯幾把蛋!

他們想的是此次出兵會削弱皇太孫威望,沒想到適得其反!

如此大功,等皇太孫如果班師回朝,無論民間還是朝堂,威望定會將更上一層樓,得百姓和百官擁戴,到時再對他們動手,如何抵擋?

自那日得到消息之後,沿海諸州,高門大戶之間的走動比任何時候都多,各家匆匆走動關係以應對接下來的變局。

應付方式不過兩種,說白了就是站隊。

一些人認爲無法與皇太孫抗衡,一方面動用關係儘可能進京向王府示好,另一方面則便宜變賣一些自家田地,或者分給親戚朋友,乃至家中忠心的長工,如果以後按田畝數量收稅,再捏着太多土地是不現實的,光是上稅都能把自己玩死。

另一派則決定死硬到底,一方面聯合有關係的官員上書朝廷,聯絡京城同樣對皇太孫不滿的官員,想以各種理由召回大軍,不讓皇太孫繼續立功。另一方面積極試探聯合同樣想法的大族,私下悄悄打造兵器,以備不時之需。

雙方行動緊鑼密鼓,如今沿海各州上層局勢都很微妙,要變天了,該站隊了。

吳惠生也翻來覆去想了很久還在躊躇,妻子的孃家幾次寫信過來讓他上書朝廷,收回大軍,便是要站在皇太孫的對立面。甚至岳父曾好幾次登門拜訪也傳達此意,都被他敷衍過去。

妻子還爲此事和他超過幾次。

吳惠生總覺得不妥,這個關頭太重要了,一下站錯,可能他一生仕途就完了。

身在官場,他比土地主的岳父更懂皇太孫的履歷,此人鎮壓叛軍開始出名,隨後又是伐滅北漢餘孽,又是大敗遼國,生擒遼國國主。

重重作爲都透露一種不可爲而爲之的傳奇色彩,如果大軍不只是破了山海關呢?

如果再打下寧遠,或是北面的錦州,立下不世之功,那皇太孫回朝就真的如日中天了,到時與之抗衡豈不是螳臂當車?

如果自己此時寫了奏摺,到時被查出來,他這輩子仕途可能就毀了!再無翻身餘地。

反之則會更好些,如果皇太孫回朝最終鬥不過沿海諸州大族,政令被一拖再拖之後不了了之,他會被當地豪族排擠,打壓,可能通州知州是做不下去了,也沒法再接着撈取錢財。

可這並不影響仕途啊!大不了離了通州重新做起,他依舊可以做官,無非多奮鬥幾年,甚至可能得到皇太孫的賞識,在沿海做官做不下去,可以去京城,去北方,地方多得是。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吳惠生覺得這次站隊,他必須堅決站在皇太孫一方,任憑岳父怎麼說也不能動搖。

一百四十七、天家威嚴(下)五百六十四、信任的來源(少量科普)三百八十三、寧江廂軍統領二百七十六、大炮顯威(下)三百七十五、黑山匪源(上)五百三十八、執掌樞密院八百一十六、思念+論功四百一十五、處境+金國態度一百零九、五百一十八、新炮彈的威力+王府來人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統四百零一十、倒黴七百九十八、兵鋒所向三百一十四、歷史的相似處一百二十五、酒中精華一百五十四、疑竇叢生六百五十八、北上的路一百七十四、突如其來的機會(下)七百八十八、謀事在人兩百三十一、意外成事+慶安公主之難六百三十三、皇上的對策一百八十一、掌控的慾望(提起祝賀大家新春快樂~~~~~)三百八十四、京城的背後動作六百二十三、善後四百零八、大婚(二合一)六百九十、夏國的無奈兩百七十四,是他!六百五十九、戰端開啓五百二十九、覬覦中原+拼命三百八十四、西夏的影子一百七十五、責任分擔兩百零四、暴雨的啓示八百、大金難道要完?六百八十二、三公主三百九十一、秩序逐漸迴歸三百七十四、帝王心思一百七十四、孫文硯的恐懼七百一十四、機會兩百六十三、虎狼大軍六百八十四、唐隆重鎮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統五百五十三,漸起的瘋狂,首戰告捷一百一十四、南方叛亂(下)一百五十九、驚覺!一百七十二、方聖公其人五百八十、契丹人(和劇情沒太大關係,可以不看)四百一十三、內部矛盾+方新兩百六十八、戰場落幕三百二十四、朝堂的明爭暗鬥(上)一百四十八、初一、上門賓客一百四十、衙役們的好感七百八十二、難熬的夜兩百零四、暴雨的啓示三百八十,江州亂像的下馬威四百四十三、皇帝問話六百零九、聰明反被聰明誤四百二十、戰略三百七十二、反算計兩百六十五、何時歸八百零八、就是饞她身子五百七十六、後續戰鬥兩百一十七、槍管+鞍峽口之戰(1)兩百零四、潛存的陰霾一百七十六、宴會中的心機六百零二、論功五百三十九、有貓膩的成都府路兩百二十三,詩語的挫敗感+童冠態度四百三十九、過年準備五百八十一、憤怒、仇恨八十一、拖何昭下水七十九、詩會後一百四十四、宮宴上的風波四十四、何芊的震驚五百八十一、確實捉住了六百二十六、軍權在握六百七十二、舉國之戰兩百九十七、鴻鵠九十一、世子真乃神人也四百零五、棉花六百七十二、金國皇后五百、百日宣。。七十一、顯露的陰謀一百七十二、秋兒的滑輪組三百四十四、懟岳父兩百八十九、言與論三百二十五、朝堂的明爭暗鬥(下)四百九十八、金國在觀望五百三十三、轉折+神將耶律大石(上)一百七十五、責任分擔六百四十五、哲別的戰術一百三十、大字不識的蘇歡?三百五十一、辯論結束兩百二十四、皇帝的冷血+蘇半安三百九十一、轉機兩百六十三、虎狼大軍八百二十、往後的戰略五百九十一、此我之幸六百一十七、明主,英豪五十八、德公拜訪六百八十一、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