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

“破家縣令,滅門刺史。”

大唐立國之初,吏治倒還算清明,但在這不爲朝中袞袞諸公所熟知的山陽縣城內,李恪倒也看到了州縣府衙昏暗的一面。

一個縣尉尚且如此,那他屬下的那些個上行下效的差役豈不更是張狂?

李恪原本以爲鹽行勢大,只是在其豪富,可沒想到他們的手竟伸的這般長,膽子也長的這般大。

李恪此前是自仙娘口中得知鹽行蠻橫,但倒也沒有盡信,本還欲待到了揚州再好生查探一番,可還沒等到他到揚州,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了淮南鹽行之勢。

山陽雖不屬揚州,但亦在淮南道之內,多半與揚州那些鹽行拖不得干係,也正是如此,李恪也生了其他的心思,欲在行抵揚州之前先行敲打一番。

因爲李恪此去揚州可不是爲了做一個任人擺佈的木偶,抑或只是表面上的揚州大都督,他既去了,便要掌揚州大權,成爲真正的揚州之主,而鹽行勢大,是李恪必須跨過去的絆腳石。

“方纔你在酒館大堂之中,公然阻撓本尉執法,可還知罪?”剛一到了縣衙的內堂,縣尉便指着李恪,冷聲喝問道。

李恪看着縣尉,反問道:“鹽行李越濫用私刑,欲斷人手腕在前,我仗義執言,打抱不平在後,縣尉不先問鹽行之罪,反倒先論我之過,不知是何道理?”

縣尉道:“鹽行李越與吳六之衝突,本尉並未親見,故而尚需人證,本尉已經命人去傳了,你阻撓本尉執法,確乃是本尉親眼所見,證據確鑿,莫非你還能抵賴了不成?”

李恪輕哼一聲道:“我不過是路見不平,替吳六說了幾句公道話罷了,難道也有罪過不成?”

縣尉道:“路見不平?依我之見,說不得你同那吳六便是親眷,兩人相互勾結,故意要壞鹽行的生意吧。”

李恪笑着回道:“我初到山陽,與鹽行之人素不相識,爲何要壞人生意,更何況你說吳六是我的親眷,與我勾結,你又可能拿出證據來。”

李恪乃皇帝親子,那他的親眷又該是何人,縣尉所言自然荒謬無比。

可縣尉見李恪分毫不讓,心中已然被李恪激地生怒,他一來只當李恪年少氣盛,二來當李恪自小嬌縱慣了,故而有些脾氣,於是冷聲道:“證據,你既來了我府衙,自然就有證據。”

縣尉說着,擺了擺手,身後的衙役上前,大有要動手拿人的意思。

方纔是李恪自願想要雖縣尉回衙,席君買自然不會插手,可如今竟有衙役想要對李恪動粗,席君買哪還能待得住,他握拳站在了李恪的身前,渾然不懼看着正欲上前的衙役,朗聲道:“今日誰若敢動我家公子一根毫髮,我便要了誰的性命。”

席君買有搏虎之能,尋常十餘名精銳禁軍尚且近不得身,更何況是眼前這些武藝稀鬆的衙役。

這些衙役對付平頭百姓或許尚可,但在席君買的面前卻着實不夠看了。

旁人不知席君買的本事,但李越是在他手中吃過虧的,李越對縣尉道:“尉督小心,此人頗有幾分蠻力,橫地很。”

縣尉聽了李越的話,倒是不以爲意,在他看來,席君買不過是比常人高大些,壯實些,就算本事再大,難不成還能敵他十餘名衙役不成?

縣尉倒是不怕他動手,只要一動手,便是對抗公堂之罪,這可是鐵證如山的。

可縣尉預料中的事情卻並未發生,因爲就當縣衙的衙役們準備動手的時候,門外有人一路急奔着傳來了消息,這人跑的倒是極快,既是叫縣尉的計劃落了空,也是救了他的性命。

蓋因依大唐律例,對抗公堂雖是大罪,但有些人卻不在其內。

“啓稟縣尉,刺史大人來了。”來人一邊跑着進了大堂,一邊對堂中的縣尉道。

刺史大人?

縣尉萬萬沒想到刺史竟會突然來此,着實叫他措手不及。

報信之人進門不過片刻,楚州刺史方安便快步走了進來。

“刺史大人,不知何事大駕光臨。”縣尉見方安入內,忙上前拜道。

縣尉上前欲獻殷勤,但刺史方安卻對縣尉置之不理,反倒上前對李恪拱手道:“方某不知公子在此,未能親迎,還望公子勿怪。”

縣尉官卑職微,不曾見過李恪,但方安乃楚州刺史,每歲均需進京稟職,在朝堂之上見過李恪不止一次,自然記得李恪的模樣,不過李恪未露真名,自然就是不想暴露身份,方安上前也不稱李恪王爵,只是口稱公子拜道。

方安識得李恪,李恪也還認得方安,李恪見得方安入內,扶起方安,笑道:“原來是方刺史,方刺史何過之有,今日若非方刺史在此,聽着這位縣尉的意思,我怕是都未必能完整地走出這山陽縣衙了,改日我若得閒,還當回書家父,告知方刺史之功纔是。”

李恪的話聽着客氣,似是在爲方安請功,但方安的臉上卻絲毫不見輕鬆之色。

李恪極得李世民寵愛,不同於尋常皇子,李恪在他楚州的地盤,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被拿進了衙門,若是叫李世民知道此事,哪還會有他的好果子吃。

方安聞言,忙道:“公子實在是折煞方某了,此間之事實在是方某御下不嚴,哪敢勞公子玉筆,還望公子高擡貴手。”

方安不是庸吏,頗有些本事,今歲是他在楚州待的第三個年頭了,此前兩載的吏部歲末考課他均被選爲“上”,若是他今歲再被選爲“上”,便可調任高升。或是調上州刺史,或是爲兩京要員,運氣再好些,甚至有調入六部九監爲正堂官的可能。

若當真是李恪的一封書信進了京,莫說是高升了,他的項上人頭能否保住都是未知。

一旁的縣尉見了方安的話,哪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方安,楚州刺史,堂堂正四品大員,是他往日看着宛在雲端,都不敢高攀的人物,可如今竟唯唯諾諾地站在了李恪的身前,以門下自居,李恪的身份又該是如何?

不消再多說半句話,這縣尉頓時感覺自己全身的氣力已被抽光,站立不穩,栽倒在了地上。

方安回頭瞥了倒在地上的縣尉,彷彿看着一個半死之人一般,頓了頓,對李恪道:“公子放心,今日之事方某必給公子一個滿意的交代,不使公子難做。”

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十五章 拒婚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五十九章 賬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