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

“此事不過政事堂草議,尚未定論,殿下萬不可早言,亂了人心啊。”

如果說李恪酒醉,腦袋不甚利索,偶有胡言,李長沙興許還不甚憂心,但王玄策不善飲酒,整個酒宴從始至終,王玄策都未飲幾杯,神色清楚地很,李恪和王玄策的話入耳,李長沙只覺得後背一陣冷風吹過,打了個寒顫,頓時清醒了過來。

李恪身爲皇子,在長安時本就是位高權重,李恪業師岑文本更是官拜中書宰輔,可參絕朝政,論耳目,李恪自是比他們這些久居晉陽的宗親勳貴來的多地多,知道政事堂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李長沙聽着李恪的話,雖還不明其意,但似乎也是於他們不利,正是憂心,於是對李恪問道:“不知殿下所言何事?當初上皇和陛下特准咱們渤海郡王府定於太原,難道如今又有了什麼變數嗎?”

李長沙的話出口,還不等李恪回他,又是一旁的王玄策插上了話,對李長沙道:“殿下今日高興,喝醉了,有些事都還沒個定數便藉着酒勁說了出來,郡公不必當真。”

李恪喝了多少酒,李長沙是看在眼中的,李恪酒後嘴巴鬆了勁,似是講了些平日裡不便講,不該講的話,但王玄策腦袋卻還清醒地很,一再地攔住了李恪。可王玄策越是如此,李長沙越是覺得李恪所言之事不同尋常。

李長沙對王玄策問道:“不知大都督所言何事,似乎與我關係甚切,還望先生相告。”

王玄策道:“殿下酒後所言,不過捕風捉影罷了,恐怕未必當得真,若是傳了出去,只怕不妥啊。”

王玄策越是如此,李長沙便越是心急,李長沙忙道:“還望大都督和先生相告,長沙定守口如瓶,絕不叫旁人知曉。”

李長沙再三請問,王玄策也犯了難,王玄策對李恪問道:“殿下,此事尚未定論,郡公又執意追問,臣也不知該當如何了,還請殿下自己拿個主意吧。”

李恪擺手大方道:“無妨,堂兄不是外人,有何不可說。”

說着,李恪攏了攏手,示意李長沙附耳過來。

李長沙見狀,連忙將耳朵貼了過去,只聽得李恪帶着滿口酒氣,對李長沙道:“堂兄當知貞觀元年,大唐宗室郡王降封之事吧。”

“那是自然。”李長沙回道。

武德年間,李唐初得天下,大封宗室子弟,凡景皇帝李虎之後,李淵的兄弟子侄輩,宗室子弟數十人,無論功勳大小,大多得封郡王。

而貞觀元年,因長樂郡王李幼良謀逆,勾結突厥,於朝野內外起軒然大波,朝中推廷議,降無大功、非皇帝血親的宗室郡王爲郡公、縣公。

宗室郡王中,除了淮南王李神通、河間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數位功勳卓著的郡王得保王爵外,只有渤海王李奉慈、隴西王李博義等寥寥數人得恩旨仍號郡王,餘者皆被降封。

李奉慈在宗室子弟中本就聲望不佳,當初李世民特下恩旨保了李奉慈的王爵,在朝中還引起許多非議,如今李恪當着李長沙的面又提此事,李長沙頓覺不妙。

果然,李恪接着道:“如今朝中風聲頗大,此事恐怕再生波瀾啊。”

李長沙訝然問道:“怎會如此?”

李恪回道:“我李唐宗室子弟中並非人人盡如伯父和堂兄這般尊禮守矩,行事不軌,違亂法紀的大有人在。就在年初,郇國公李孝協於魏州刺史任上貪墨過甚,爲御史臺所查,稟奏父皇,父皇大怒,下旨徹查。再加之如今大唐外戰仍頻,連遭天災,朝中財政吃緊,恐怕又有降封宗室的可能,而且此事已經提上了政事堂,只是不知父皇的意思如何了。”

李家在得國前,本就是因兵起家的隴右巨閥,李恪和李奉慈的高祖李虎更是居西魏八柱國之列,李家一脈煊赫百年,子嗣繁盛,宗室子弟甚多,凡每歲朝廷國庫用於贍養宗室的錢糧損耗便不知多少,如今國庫吃緊,朝中宰相打上了宗室的注意倒也不無可能。

不過宗室子弟縱是要降封,也絕不會降李恪、李泰這樣的皇子親王,要降的也是嗣王亦或是郡王、國公之類,而李奉慈和李長沙正在其列。

旁人李長沙不知,但李奉慈在朝中一向名聲不佳,此事若當真成了,那李奉慈必定難逃一劫。

李長沙擔憂地問道:“大都督以爲此事有幾分能成?”

李恪想了想,回道:“此事本王也拿不準,本王只是隨口一提,伯父與父皇相交匪淺,父皇未必會動伯父的郡王爵,堂兄也不必擔憂。”

李恪越是這麼說,李長沙反倒越發地不安了,李恪若當真覺得李奉慈的郡王爵穩固,便不會有方纔之言了。

李長沙道:“大都督,阿爹同我都無官職在身,又常不在京中,人微言輕,恐怕陛下未必能思及我等,還望大都督垂憐相助啊。”

李恪接着酒勁,倒也大方,李長沙的話出口,李恪也一口應了下來,對李長沙道:“難得你我兄弟性情如此相投,這有何難,過些日子,本王便手書一封,送入長安,爲伯父和堂兄說情。”

“如此便有勞大都督了。”李長沙聽得李恪應了下來,連連拱手謝道。

李恪是李世民愛子,如今又身在太原,若是李恪願意說情,李世民自然會多考量幾分。

李恪把此事拋了出來,李長沙心中想着事情,也沒有了再飲的興致,又與李恪閒談了幾句,便就起身告辭離去了。

李長沙起身剛走,片刻後出了府門,直奔渤海郡王府而回。

“殿下,李長沙已經走了。”看着李長沙出府離去,王玄策回到了偏廳,對李恪道。

原本還坐在偏廳,一副薰醉之態的李恪一聽得王玄策的話,頓時便來了精神,臉上的醉意全無,眼睛也恢復了神采。

不過想來也是,李恪善飲,千杯不倒,區區一罈酒,李恪又怎會醉了,方纔李恪的這幅模樣也只是做給李長沙看的罷了。

王玄策站在李恪的身旁,對李恪道:“方纔宴上聽殿下的意思,似乎無意嚴懲李奉慈。”

李恪點了點頭回道:“本王只是稍加敲打罷了,確無意同他撕破臉面。”

王玄策道:“這位渤海郡王在太原名聲極差,不止窮奢極欲,甚至還常有侵佔民田,強買強賣之行,李奉慈這些罪跡證據確鑿,殿下要想動他不難。”

李恪和李奉慈,一個是愛子和一個是久不聯絡的堂兄,孰親孰遠,李世民心中自有計較,更何況李奉慈所犯的又都是損宗室名望,李世民忌諱的事情,只要李恪願意,一封手書進京,扒了李奉慈的王爵並非不能。可聽得李恪方纔的意思,顯然不欲對李奉慈下重手,王玄策也頗爲不解。

李恪聞言,也悠悠地嘆了口氣,李恪清楚,李奉慈之流,雖無亂國大禍,但放在太原,只會傷民害政,於朝不利,李恪又何嘗不想動他,又何嘗不想爲民除害,但有些時候,他也有他無奈的地方。

李恪道:“本王如何不想動他,只是現在還不是動他的時候,本王不是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魏玄成,本王做不得孤臣,本王要成大志,便離不得宗室裡的助力,李奉慈在宗室子弟中位份不低,本王一時半會兒還動不得他,只能暫行敲打一番。”

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章 婚成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章 墜馬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章 隨行第十六章 質子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三章 拜師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