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

趙禎進入大慶殿,在坐北朝南的御座上坐下之後,烏泱泱的官員便躬身行禮:“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已經形成一種口頭禪,無論軍民見到自己都用這樣的話來恭維。

萬歲一詞來自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典故也非常有趣,趙禎甚至覺得這是武則天與翰林學士演的一出雙簧,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擡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衆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衆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掃興。

這時,有位慣於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興高彩烈,推爲傑作。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於朝野之上了。

武則天的上聯依然是個相當難的疊字對,即便是翰林學士才高八斗,也不肯能如此之快的在朝臣面前吟出如此合轍押韻的下聯,並且還含有吹捧之意,所以在趙禎看來這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的,只不過是當着朝臣的面演出來而已。

一出雙簧便讓萬歲一詞成爲定語,非皇帝不得受用,趙禎看着大殿中的朝臣搖頭苦笑,但既然如此也只能收下了,他可不打算打擊自己的皇權去做無意義的事情。

隨着趙禎坐下,三才高聲的一句:“常朝點奏。”常朝便開始了,其實這個常朝非常簡單,不過是點個名字而已,如同後世的考勤一般,表示官員來朝見皇帝,接下來便要準備正常工作了。

和朝臣們不同,前來參加常朝的京朝官都是在待漏院吃過東西的,甚至還又濃郁的羊湯和鮮美的瓜果,相比起遠遠趕來的朝臣,住在皇宮中的趙禎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誰讓他是趕着點到的,要是吃飯便會讓朝臣們久等,雖然不是不行,但卻不是仁君所爲。

點卯雖然很簡單,但時間很長,皆是因爲京朝官太多的緣故,一個時辰的點卯結束,趙禎已經餓的前心貼後背了,這要是再繼續視朝,那自己一定會低血糖。

隨着常朝的結束,該去自己衙門公幹的官員便離開了,剩下的都是需要參加視朝的官員,多是朝廷重臣,趙禎隨便簍了一眼便全是叫得上名號的人物。

龐籍丁謂夏竦這三個頂頂大名的相公就不說了,晏殊,包拯,范仲淹,蘇洵,等等才學之士也不再少數,這些都是自己的智庫啊!當然麾下大將也不少,曹瑋,狄青,楊懷玉,三個是最爲出衆的。

而彭七已經算是正式進入武將序列被封爲從三品的歸德將軍領金吾衛上將軍,而趙力因爲斷了一隻胳膊被趙禎封爲正四品的忠武將軍領京中千牛衛大將軍之職,李酒雖然沒有什麼建樹,但他用兵老成,中規中矩爲這次北伐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趙禎便封他一個宣威將軍領監門衛將軍之職。

當然其他的官員也是不差的,文臣都是來自於全新的科舉制度,不光有學問出衆的而且才幹也相當出色,武將就更不用說,他們是出自軍武院的尖子,並在軍中鍛鍊過的精銳。

今天是趙禎北伐回京後的第一次視朝,顯然朝臣們非常體諒官家,並沒有太多的奏疏上奏,大多是關於燕雲之地發展的,這是當下最爲首要的事情,不能又所耽誤,范仲淹的《燕雲公路疏》簡明扼要的點出公路對燕雲的重要,並且要求朝廷在析津府與大同府廣設公路,爭取在兩年之內達到和大宋境內相同的水平。

而夏竦上疏則是有關燕雲之地乃至奉聖州官員的安排問題,一方父母官不能閒置空缺,應當極早安排才能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同時也要管理地方事物,讓大宋對收復之地增加影響力。

這兩項最爲重要的事情結束後,曹瑋便上了有關兵事的奏疏,大宋的十六衛還在燕雲駐守,這些都是士兵可都是大宋關中之地的百姓子弟,暫時調集還可以,卻不能長期駐守,徵召當地士兵迫在眉睫,待訓練得當,本就是農家子的十六衛可以直接裝備,輕裝返回大宋繼續農人生活。

一舉兩得的提議讓趙禎和相公們側目,沒想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此省時省力和法子別人還真沒想到,趙禎心中微笑,曹瑋越是如此距離將門集團便越遠。

趙禎自然樂見其成,很顯然曹瑋是明白了誰才能給他想要的東西,既然是這樣當然要重用提拔他,壓制他不需要所謂的重文輕武,只需東京城中將門的嫉妒便夠了。

朝臣的上奏很快便結束,誰都不想在這個日子口破壞官家的心情,最後鴻臚寺少卿上奏道:“起奏陛下,党項使者野利遇乞覲見!”

党項人的使者來了?這倒是個新鮮事,趙禎笑道:“無事不登三寶殿,朕倒要看看李元昊又耍什麼花樣。”

朝臣們自然不會阻攔,現在的大宋已經有了大國氣象,收回燕雲展現了大宋的實力,原本的弱勢心理瞬間就變得強大起來,要知道遼朝的鐵騎向來是橫掃一切的存在,如今被大宋打敗,連皇帝都戰死了,還不足以說明大宋的能力嗎?區區當党項人算個什麼?

不多會,頭戴金帖雲鏤帽,身穿紫皁底色繡盤球紫花旋襴,的野利遇乞走上大殿,這顯然是極爲隆重場合才穿着的服飾,党項人尋常所穿着的衣物可算不得精美。

“外臣野利遇乞參見大宋皇帝陛下!”

“平身!”

“謝陛下!”

簡單的兩句對話便顯示出党項人少有的謙遜,趙禎笑着問道:“你党項使者可是少見的緊啊!這回怕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吧?說說看,你國主李元昊又有何想法?”

在說道國主的時候,野利遇乞臉色微微難看,現在的党項已經是西夏國,而李元昊也已經登基爲帝,豈能用國主相稱?但野利遇乞還是微微俯身道:“我主又國書奉上,願與大宋結盟,討伐遼賊!”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党項人準備在遼人內亂的時候相約大宋給遼人的後心捅上一刀啊!

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氣吞蒼宇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吐蕃人的精神壁壘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兩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壓之下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兩千五百二十四章錢莊的“秘密”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六百三十三章計將安出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四百七十七章意外收穫的蒸汽機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讀書人更狠第四百六十九章戰爭的藝術第四百零一章盛世與恐懼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百六十六章碩大的好人卡第二十四章師妹王柔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一千六百八十章臨橫府是個好地方第八十七章倭女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殺出個包希仁第三百三十二章中華智慧宮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與智者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兩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報復“如期而至”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戰前準備(上)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趙禎的“禮物”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戰第三百九十章蜀道難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五百三十九章城破了第二百三十三章吐血的韓億第兩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兩千二百四十五章闕樓之上第二十三章父愛如山第兩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廝羅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四百八十六章龍生九子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兩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狀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謎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趙氏孤兒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七十七章楊府小衙內楊懷玉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三百一十五章摳門的官家第兩千零二十章妖孽來了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五百九十七章帝王的較量第一千三百零八章蘇軾治軍第四百章宣揚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九百六十七章“祥瑞”降臨之後……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錢袋子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二十一章君臣對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遠消除閉關鎖國的可能第八十五章智慧宮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兩千一百零七章賈昌朝的野心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宮”第九百三十三章日升月恆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項來使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營第兩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聖城三百七十九章蕭惠的恐懼第兩千二百九十四章聰明和智慧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憂第兩千兩百零六章死騎的“管事”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