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敦煌遺書

夏人覆滅張氏政權之後,對瓜沙管理也比較鬆散,反而帶來了兩地的繁榮,蘇油抵達瓜州之後,居然有一種穿回了唐代中原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對的,“華戎所交,一都會也。”“繁華不下中原”。

有了祁煥的書信,加上蘇油的大軍秋毫無犯,瓜州本地豪強供應軍需還發了點小財,不少世家本身就是五涼儒家諸子的後裔……世家宗主們的眼睛溼潤了,這尼瑪,原來就是重歸華夏,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啊……

因此積極性相當高,幾家大家和沙州都有貿易往來,派遣部曲駱駝,爲大軍帶路前往沙州。

瓜州除了千佛洞,萬佛峽,還有薛仁貴徵西時留下的白虎關。

除了白虎關,大軍繼續前進,童貫看着戈壁上連綿不斷的建築模樣的巨大垛子,感到奇怪:“那些是大城的廢墟?”

蘇油解釋:“那是西北的一種地貌,由風雨侵蝕而成,看似壯美的城池。”

“裡邊道路繁複,不少商隊躲避風沙誤入其中,然後迷失路途。”

“又因爲地處風口,狂風在裡邊呼嘯的時候,會發出鬼哭狼嚎一般的聲音,因此本地將它稱作魔鬼城。”

作爲鄉導的瓜州劉氏從子劉煜之立即拱手:“大學士見聞真是太廣博了,連這些都知道。”

蘇油騎在駱駝上一搖一搖的:“不過我也沒有見過實景,原來是如此令人震撼!”

說完拍了拍坐騎:“好牲畜啊!”

駱駝的載重是馬匹的一倍還多,每峰駱駝能夠揹負四百斤的重物。

如果拉車,能夠拉三千斤,蘇油直接將一半戰車的牽引換成了駱駝。

這玩意兒揹着這麼重的東西,每天還能夠走近百里,“沙漠之舟”的名號,真不是白來的。

如今河北大騾子才放過繁育成功,最厲害的也不過才能駝三百斤,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壽命也長,有三司到四十年,是牧民們的重要財富。

現在正是駱駝的繁殖期,蘇油還有幸見識了一回公駱駝打架。

同樣也是母駱駝生殖期,它們會自行離開駱駝羣,前往幾十裡外的背風沙坑處生下小駱駝,然後將小駱駝帶回來。

好在從天方過來的閹割術在駱駝身上也得到了普遍應用,因此蘇油現在才騎得安穩。

蘇油給隊伍發放的細布大口罩也終於派上了用場,用來保護呼吸。

國公心思之細密,讓一班西軍將領不住搖頭,簡直令人歎爲觀止。

沙州,前身就是敦煌,一度繁華異常。

這曾經是絲綢之路之要衝,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雲集,貿易中原絲綢、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在這裡匯聚、碰撞、交融。

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又從令居經敦煌直至鹽澤,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

李暠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爲國都。

之後涼州成爲西北的文化中心,敦煌又成了涼州文化的中心。

十六國時期,羣雄逐鹿中原,河西成爲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碩學宿儒和百姓逃往河西避難,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又成了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

前秦建元二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造窟的風氣開始盛行。

北魏滅北涼,據河西后。政治穩定,佛教盛行。其後直到隋朝,計造洞窟九十,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非常精湛。

到了強盛的唐朝,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一千餘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巔峰的藝術水平。

“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吐蕃乘虛佔領河西。

其後漢人張議潮起事,佔據河西、隴右,敦煌重新歸附於唐朝。

天祐二年,張承奉遂自立爲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其後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自領節度使。

曹氏統治時期,籠絡當地望族,發展生產,推行教化,改善同周邊民族關係,使河西維持了穩定安寧的局面。

直到党項族興起,稱霸河西,五六十年間,因爲西夏統治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敦煌不但沒有退步,反而保持着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到現在,就連西夏人,也在這裡開了五六十窟。

如今的月牙泉,面積比千年之後大了很多倍,而洞窟都還保存完好,總數上千,同樣遠比後世僅存的兩百多窟壯觀了無數倍。

蘇油在駱駝上看着滿目蒹葭,以及兩側河谷中漫山的佛窟奇觀,深吸了一口氣:“終於到了……”

李庸和孫能也被這景象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童貫從泉邊一路看到山頂:“天神爺,這得多少錢……”

蘇油操縱這駱駝跪下,從駝峰上出溜下來:“駐紮吧,有大事兒!”

如今的朝中尤其爭議,保守派對西夏能否被大宋佔有表示了懷疑。

司馬光曾經跟蘇油寫信,認爲沙洲、瓜州這樣的地方,武帝開墾出來,最後也是資敵,從地緣政治來說,大宋如今能夠控制套內,拱衛蘭州,局面便已經很舒服了。

大宋其實最好不要在寧夏耗費太多的精力,畢竟河北那邊還有個龐然大物——遼國。

蠻夷要做交易,大可以讓他們到蘭州來嘛。

歷史上司馬光曾經因爲放棄夏人頻繁爭奪的數堡,在歷史上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但是當時的陝西兵隳嚴重,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研究他的奏章,其實司馬光也並不是不重視軍隊建設的人,如置將法,在王安石出臺之前,他早就已經對朝廷有了類似的建議。

陝西是他的老家,他對陝西深重的苦難,肯定比王安石、章惇這些南邊來的,更加感同身受。

因此真實歷史上的司馬光,因爲戰略眼光的不足,在對比完兩國力量之後,認爲大宋不可能幹得過夏人,這才放棄了幾處得地。

但是他的行政能力同樣不行,因此雖然得到了短期和平,也沒有能利用這點寶貴的時間,讓大宋局面改觀,最多算是給後來的趙煦保住了家底。

如今的情況,遠遠好過歷史同期,在蘇油持續不斷推動陝西路改良派改革十九年之後,陝西的局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

司馬光雖然對朝廷全取西夏有些擔憂,但是還是先寫信給蘇油,畢竟蘇油是主持大局的人,而且一直以來成績不俗。

蘇油收到信之後,知道司馬光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代表的,是一羣人的思想。

這羣人眼高手低,但是學識淵博,文化水平是宋朝的巔峰,對自己也一直關心愛護。

這些人是自己的盟友,要轉變他們的思路,最快刀斬亂麻的方法,就是讓這個離大宋行政中心距離一萬多裡的沙州,具有足以搖撼他們靈魂的價值!

那就是文化價值,無可替代的文化價值!

敦煌遺書。

年代上起東漢,下至當今。

其間經歷三國、兩晉、五涼、樑、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周、歸義軍、沙州回鵑、西夏十多個朝代。

每逢戰亂降臨,無數的文化典籍、檔案、或官或私,被有心人有意無意地封藏在這些佛窟當中。

其中漢文的,具有年代記錄的,現今流傳文獻中所佚缺的,價值尤爲珍貴。

這些資料後來被掠奪,損失慘重,據不完全統計,前後幾批被劫掠的文獻資料的總和,總計超過了二十七萬件之巨!

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第七十章 授課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五百七十七章 經略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家廟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年終總結模板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問題纔是大問題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難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貪官第二百四十九章 措施第八百八十二章 論功過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萬人敵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龍門陣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賣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戲精聚會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對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五百二十三章 河鮮宴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複雜成因第三十三章 賬本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七章 病根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難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五百五十七章 水利農田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馬經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確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 少給臉不要臉第四百六十四章 財政赤字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證據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六百一十三章 扁罐第三百零九章 計謀被識破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會第八百三十八章 會飛的貨物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淨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臘月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鬧事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四百九十二章 紅臉白臉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小侯爺第四百八十五章 誅叛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討論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七百六十五章 沒活明白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信用第八百零七章 廷議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悲歌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御史的正確方式第二百八十四章 瓊林宴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