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改制

歷朝歷代都會修建大規模的驛道、驛站體系,以供傳遞消息。所謂“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西京,暮及隴山頭。”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個驛站,一般是日行三百里,根據情況緊急不同,又可分爲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不等,這也就是八百里加急的由來。

中原王朝最爲鼎盛時,有一千七百個驛站,驛卒近兩萬人,遍佈天下。如今大魏衰弱,仍舊保留了驛站體系,傳遞消息比不得飛劍傳書,也不容小覷。就算是從嶺南出發,前往帝京,也用不了半月的時間。

帝京與朝陽府之間,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既是一州之隔,又是一關之隔,若是要傳遞信件,只需要用兩天的時間。

雖然李玄都不會使用朝廷的驛站,但是太平宗也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太平宗在各地開設客棧和錢莊,如一張大網,如此一來,也可以傳遞信件往來於各地之間,只要是有太平客棧的地方,書信便可送達。不過花費也是相當不菲,等閒江湖中人都承受不起,除非是特別重要緊急之事,否則都不會採用。

這次李玄都便動用了太平宗的渠道,用了兩天的時間,將秦素的信連同太平錢莊的樣錢一同送到了遼東。

秦清已經從太白山的大荒北宮返回朝陽府的秦家大宅,所以信件直接送到了秦清手中。秦清派人將趙政從總督府請來,又將李玄都送來的樣錢交給趙政。

趙政一一仔細看了,太平錢和無憂錢已經流通多年,不必多說,他對三枚銀圓也沒什麼意見,因爲銀圓的關鍵是針對“火耗”,而太平錢莊已經將防僞做到了極致,很難有人冒充。

趙政真正在意的是與銀圓配套的銅圓,因爲百姓們在日常使用最多的還是銅錢。

秦清問道:“不知正己如何看待此事?”

趙政沉吟道:“推行新幣改制,廢兩改圓,其目的在於解決‘火耗’之害,我沒有意見。只是這銅錢一事,還有待商榷。”

秦清和趙政兩人主政遼東,職責各有不同,秦清總攬大局,趙政主掌民生經濟,接下來纔是主掌兵事的秦襄和負責錢糧的秦道遠。在這方面,秦清不如趙政,所以都要徵詢趙政的意見。

趙政略微沉吟後,說道:“自從李氏皇族時代河朔藩鎮叛亂,中原一片混亂,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延續了近三百年之久的均田制終告瓦解,使得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租庸調製亦無法繼續施行。德宗皇帝由此推行了兩稅法。其得名來源於其納稅時間分爲夏秋兩季,以戶稅和地稅代替了租庸調,捨棄了以丁身爲本的原則,實行‘唯以資鄉爲宗’的‘戶稅’,即按資產的多寡定出戶等,再按戶等高低徵稅。這是一種錢稅,但在真正實行的過程中,仍以實物稅爲主。後朝廷又明文規定,兩稅既可以納錢,也可交納布帛。”

“大晉仍舊沿用兩稅法,本朝穆宗之前,也推行兩稅法,但有所改動,除徵收夏稅絲、綿及秋絲外,還增加了所謂的按栽桑株數徵收的‘農桑絲絹’和染料等稅科。直到武德六年,張肅卿推行新政,新的稅法將朝廷徵收實物一律改爲徵收銀兩。”

“這條新政自然是有道理的,因爲此時的民間絲織業已經很是繁榮,市面上流通的絲綢很多,朝廷已可用錢買到所需的各類絲綢。所以將一切實物稅都改徵爲銀錢,也是必然結果。”

“張肅卿的新政把各府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爲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國庫收入。接下來便是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繳稅,只可惜張肅卿在後者上面栽了大跟頭,不僅身死族滅,就連以前的新政也人亡政息。”

秦清問道:“從兩稅法到一條鞭法,又與銅錢有什麼關係?”

趙政道:“本來沒有太大關係,可因爲張肅卿人亡政息的緣故,就有關係了。”

秦清道:“倒要請教。”

趙政解釋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正所謂巧取豪奪,‘豪奪’還在其次,關鍵是‘巧取’二字。太平客棧的銅錢質量太好,含銅太高,奸商就會大量收購銅錢,然後將銅錢鑄成銅器轉賣。這樣一來,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就少了,銅錢一少,那麼必然就升值。打個比方,本來朝廷定的官價是一兩銀子換一千銅錢,現在銅錢數量大大減少,銅錢的購買力就大大增加,那麼一兩銀子可能就只換得到五百銅錢了。

“可百姓還要交稅,因爲一條鞭法不再收取實物稅,統一收取銀兩。一般百姓是沒有銀子的,都是用銅錢流通。如果說百姓要繳納二兩銀子的稅款,按照市面上五百銅錢就可以換一兩銀子,明明按市價只用交一千銅錢就可抵稅,可朝廷不管,必須按官價來,沒銀子,你就交兩千銅錢。”

“而那些貪官呢,他們有銀子,他們收了百姓的銅錢後,自己拿二兩銀子出來,換走百姓的兩千銅錢的稅錢,再把銅錢放到市面上,就可以兌換四兩銀子,就這樣盤剝了百姓。”

“如果用劣幣取代良幣,雖然奸商們不會再收購銅錢,但這壹圓、中圓、小圓便要被奸商用劣幣兌走。紫府他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規定只能用銅圓兌換,可銅圓又難免被奸商收購,導致流通不足,屆時便會民怨四起,大量商人開始自行鑄錢,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導致銀圓名存實亡。”

秦清聽明白了,嘆息道:“官商勾結,關鍵還是在於吏治,不然善法也會變成惡法,張相實行一條鞭法是爲了充盈國庫,卻被他們變成了斂財的工具。”

趙政道:“正是如此,所以想要推行新幣,要先刷新吏治,打擊貪腐,整肅奸商,改革稅法,發現有藉機斂財之人,嚴懲不貸,不然這新幣也要無疾而終。”

秦清笑道:“紫府嘴上說得好聽,請秦趙二公指正,這是給我們出難題了。錢,他鑄完了,防僞沒有任何問題,接下來能否推行,就要看我們兩個老傢伙的了。”

趙政亦是笑道:“我們可要迎難而上了,不能讓年輕人小瞧了。如果這新幣真能推行開來,讓一條鞭法起死回生,再丈量天下土地,繼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稅,真就能海晏河清了。”

秦清道:“如今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就是儒門,士紳們也多是儒門弟子,若真要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前者也就罷了,後者卻是在挖儒門的根基,一個不慎,便要萬劫不復。”

趙政輕聲道:“所以非要一場大變不可,從下到上,從裡到外,好好清理一遍。若僅僅奪取一座帝京城,還是皇權不下鄉,還是地方宗族士紳自治,那麼士紳還是不必繳稅,什麼也不會改變。”

秦清冷冷一笑道:“這是一件難事,就算以皇帝之尊推行,也難免要暴斃身亡。”

趙政笑道:“以月白的境界修爲,這條路恐怕是行不通。”

秦清擺了擺手:“第一,我不是皇帝。第二,若不是紫府,我可能已經被澹臺雲所傷。至於第三……以後再說罷。”

趙政道:“我知道紫府爲什麼要整合道門了,儒門是必須解決的,地主是必須解決的。儒門曾經是推動世道發展的助力,現在它是世道發展的阻礙。此一時彼一時也。”

秦清感慨道:“儒門最大的弊端就是,他們的道理大部分都是對的,同時也是大部分儒門中人做不到的。道理只能懸掛在天上,落不到地上,就像星星月亮,對於國計民生何益?那道理再對又有什麼用呢?從來都是架起大鍋煮稻米,沒有架起大鍋煮道理的。”

趙政也算是個半個儒門中人,卻不反駁,說道:“儒門嘛,願景是美好的,天下大同;志向是遠大的,爲萬世開太平;能力是欠缺的,最起碼我這輩子是看不到儒門的大同和萬世了,不知後人們能否看到。”

兩人相視而笑。

秦清和趙政是老友,也是搭檔,平時相處閒談常常會拿儒門打趣。這也是必然,主政一方,與書齋裡做學問,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書生接觸了實務,就必然會改變想法,也就不是書生了,這纔有了那句“聖人的書,都是給人看的,拿來辦事,百無一用。”

秦清感慨道:“地師有句話很對,治理天下,只要百姓人人富足,再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若是百姓人人貧窮,再小的問題也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富足,這可是頭等問題,現在看來,從改制着手,是最可靠、最直觀的手段。”

趙政輕聲道:“改制就要觸及儒門的利益。”

秦清平靜道:“儒門交給我和紫府,我們會給儒門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

趙政先是一怔,隨即便聽明白了秦清的話外之音。

第二百二十八章 萬事開頭難第一百九十八章 龍老人第三十七章 鬼咒劍氣第一百七十章 三根金針第一百七十三章 地師行蹤第八十一章 客卿第一百零三章 大阿修羅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出好戲第一百五十九章 流水高山心自知第四十三章 帝釋天第一百二十五章 永安宮中第一百零八章 大勢至第十五章 玄竅歸元第一百六十章 夫妻重逢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一百二十三章 講學議政第九十章 結社第八十九章 客棧第五十三章 條件第一六十八章 坦蕩第一百三十六章 邱安青第一百二十八章 水不過膝第九十二章 大賢良師第三十章 撼王庭第二百零二章 逆轉局勢第八十章 長生石第一百七十九章 邀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百劍觀音第十九章 代宗主第三十三章 正一張氏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二人第一百二十章 湯泉別院第二百二十一章 劍名紫螭第二百一十六章 仇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四十六章 裴娘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開筋正骨第一百一十四章 說六扇門第一百二十九章 患得患失第九十四章 一枚梨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吾之幸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如此世故第一百零一十章 益陽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是你第一百一十八章 六大神通第九十三章 鏢局慘案第八章 生生不滅第一百一十章 閉關守關第六十八章 踏足玉虛第四十九章 不堪一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隱患甚深第十九章 朋黨之爭第六十二章 做個了斷第一百四十八章 松竹館第一百三十八章 亂麻第六十七章 目盲登山第一百六十五章 禍之所伏第二百章零四章 四師兄第二十四章 符望閣第五十三章 蹣跚學步第一百六十四章 素王一劍第二百零六章 血嬰啼哭第一百七十八章 是你第一百九十八章 秦宗主第九十一章 爲虎作倀第二十九章 手段盡出第七十五章 神力第三十六章 非仙非俠第五十三章 玄都的劍第二百二十三章 幽燕總督第一百八十章 太平客棧第一百一十一章 寒霜覆草第八十九章 客棧第十四章 一顆頭顱第一百二十八章 兩位青鳥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荒北宮第五十八章 找出他第一百四十三章 親政之爭番外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煉丹事宜第一百二十五章 地底天光第五十九章 珠胎暗結第九十六章 皁閣往事第九十七章 江湖俠氣第一百零五章 慧玄師太第十六章 循蹤而至第四十五章 出劍(三)第八十二章 父子之間第六十八章 目盲心明第一百零一章 人質第二十五章 山村鬼症第二百四十七章 手段盡出第一百三十三章 終南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秦素白絹第一百四十三章 十八宗第一百六十七章 寧憶歸來第一百零一十八章 九月初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心魔隱患第一百六十六章 五雷轟頂第一百一十二章 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