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追求數量

十幾年的積累,武漢地區的大部分丘陵都被初步改造,壘砌的梯田數量,從最開始的萬把畝,擴張到現在的一百二十多萬畝。先進組織配合先進工具的威力,可想而知。

換做舊時代的地方州縣操作,最少是一年發動三次民夫,每次都要兩萬役以上,然後手提肩抗五十年以上,纔會達成現在的效果。

而且,這還只是理想狀態,因爲一般情況下,似沔州、鄂州這種地界,一年發動六萬人次的力役,早就引起民變,鬧不好就打下州城去了。

武漢是爲數不多非農人口遠遠超過農業人口的帝國“大都會”,工人天然地組織度要高,更何況,這還是受過特別加強的工人,在這個時代而言,絕對是“先進”的不能再“先進”。

這十幾年,增加的不僅僅是梯田,江夏、漢陽等地興修水利,增加的水田數量直接翻了十幾倍。“圍圩造田”和“沿江大堤”工程,更是保證了稻田的穩步高產,伴隨着“雲夢澤”的消失,歷年優質田畝的增加,最少也是三萬畝起。

緊着點花,玩配給制的話,武漢糧食自給自足自產自銷也是不成問題的。但實際上“江夏米”如今也算是一種招牌,是可以入貢的檔次,品質上能夠勝過它的,也只有“鄱陽米”“太湖米”還有“朝鮮米”。

而“朝鮮米”因爲種種原因,產量低不說,價格還相當的昂貴。所有上檔次的優質大米,只有“江夏米”是絕對能夠保證高產且穩定出口的。

這也使得揚子江兩岸,自從貞觀十八年之後,每十條在揚子江上航行的稻米糧船,就有四條運輸的是“江夏米”。

出口最遠的地方,能直抵南海周邊地區,因爲“廣州米”“交州米”產量高但是口感不佳,“廣交會”上南海地方豪強的重要大宗物資之一,就是“江夏米”。等於說就是嶺南地區消費市場中的“高端商品”。

“廣州米”“交州米”同樣銷往北方中原乃至遼東,但大部分情況,都是補貼給“新附軍”中低層軍官的“俸祿”。固然達官貴人覺得口感不佳,但對“新附軍”來說,他們以前在高句麗或者其它什麼區域強權混飯的時候,稻米是絕對沒可能吃到的。

能夠保證每天都能吃到麥飯,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貞觀朝這種大江南北糧食高頻貿易無比繁忙的狀況,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事情。只衝這一點,貞觀朝短期內想要看到某個地區大面積的災荒出現饑民流民,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到皇帝“巡狩遼東”的時候,各地“常平倉”的重要工作,已經從實物調撥爲主,改變成了政策調控爲主。只要大唐朝廷的威權還在,這種調控的效率,短期內還是能夠保證的。

只要能保證糧食供給,那麼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延伸出超越“果腹”的需求。以“鼓勵生產”這個政策爲例,工商巨頭爲了保證婦女能夠順利生產,給保證給予崗位保留,雖說沒有發展出帶薪休假,但在這個時代來說,簡直是“飛躍”。

儘管實際上不過是工商巨頭在佈局未來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但包裝這個“福利”的時候,往往伴隨着各種“良心”“道德”,彷彿這世上的體面良知,都窩藏在了其中。

受限於眼界知識,往往這種非常有“欺騙性”的小恩小惠,就能把一個工人拴在一線崗位最少五年。這是一個耐受度奇高的時代,換做某條土狗非法穿越之前,別說五年,五個小時都沒可能……

而一個婦女生產過後,她的後代,想要改變自己的階層,可能性不大,當然市面上固然有各種“白手起家”的故事在流傳,也不是沒有“胡商維瑟爾”如何如何的傳奇,但這就是一個希望,千幾百萬人中,才難得出現了一個維瑟爾,纔出現了一個安菩,纔出現了一個沙欣。

更大的可能,不過是這個孩子長大之後,跟他或者她的母親一樣,在工坊中謀求一份苦差事。雖說一旬的工錢也夠吃喝,絕對不至於餓死街頭,但是,想要活得像模像樣體面起來,卻是相當的艱難。

長安洛陽讓中小貴族都覺得居行大不易,但在武漢,工人想要置辦個物業,何嘗不是難度奇高?

固然有工人出身的“武漢人”在本地置辦了物業,但大多都是不大,而且之所以能夠置辦,興許就是冒險做了生意,或者舉債借貸,將來如何,不可預知。

隆慶宮之主在長安城的動靜,從來不會說只是影響一個都城一個街坊,聰明之輩看一眼,便是學了一個招式,依葫蘆畫瓢,坑蒙拐騙偷……公主殿下大大的,商賈賤業小小的,大的吃肉,小的吃蝦米。

那些個要謀求“公主門生”“帝國未來”的,甘願被隆慶宮之主宰一刀。而武漢或是淮揚、蘇杭等地,大大小小的工坊之間,便是一把又一把的蝦米。

商賈賤業多是胃口“不大”的“小魚兒”,吃些蝦米,也能“溫飽”。

面對這種狀況,張德固然有所調控,但也效果有限,市場不但敏感,還滑不溜秋。

甚至爲了讓孕婦產婦們在產後放心上班,民間自發形成的“託兒所”在武漢南北不敢說比比皆是,但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二三百個。

即便如此,還是供不應求,大的“託兒所”甚至出現了連鎖,從漢陽到汊川,從江夏到武昌,從咸寧到蒲圻,“託兒所”也有了招牌,往往這些“託兒所”離嬰幼兒父母上班的地方還很近,簡直是貼心到了極點。

“託兒所”的標準下限之低,老張固然有點看不下去,但卻是市場所認可,並且嬰幼兒父母們也不覺得哪裡有問題。

標準只有一個:不死。

認真來說,老張想追求的,是擴大受教育的人口總量。但對市場,對工商局頭,對地方權貴,甚至對旬日勞作的工人們而言,量就是唯一,多就是最好。

其它的一切,都是排在“數量”之後的。

第六十六章 亡國之兆第七十章 分析第三十七章 子又曰第十章 進一步第二十四章 公道第二十八章 浪費感情第二十五章 要上船第二十七章 令人失望第十八章 辦事效率第八章 南海宣慰使第二十九章 暢想第七十一章 地位第九十九章 一個意外第九十五章 懷德節第九十八章 冒進第三章 緩衝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九十三章 人瑞之斷第八十五章 防微杜漸(大年初二第一更!)第五十八章 最惡世代第十九章 再嘆娶妻娶賢第十七章 瘋狂的選擇第八十四章 女郎不凡第二章 文教盛事第三十四章 盼國強第五十章 擴散第四十一章 時代變化第六十五章 內心震撼第七十五章 因人而興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三十九章 一時無言第三十三章 胡無人第六十二章 提督第五十七章 需求導向第八十二章 正義的事業第二十五章 情義第三章 機靈鬼第二十五章 放下屠刀不成佛第六十章 超前的想法第五十章 民爲貴第二十八章 還有流芳百世(求推薦票)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四十二章 爭權奪利第六十八章 吃人有理第八十一章 教育工作者第三十一章 煩得很第六章 “責任感”之外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一章 一隻唐朝的工科狗第九十二章 時勢易轉第五十章 民爲貴第十一章 輕重不知第六十五章 有妖姬(第二更)第六十八章 開闊的思維(二更)第九十九章 誰的銀元第四十二章 蹲草叢第九章 和藹可親的狼人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五十四章 決心第四十五章 來去兩匆匆第七十九章 不歸兵部管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二十一章 西征萬象第三十四章 要負責第三十八章 肥皂掉了第九十六章 和想的不一樣第七十八章 糾結的老陰貨第二十七章 繼續流芳百世(求推薦票)第十九章 課業第五十七章 長安來的信(第二更)第四十四章 面聖第四十五章 結果註定第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四十四章 輾轉反側張叔叔(求推薦票)第三章 體諒人的張大郎第五十七章 切入點第四十九章 跑路的原因第十二章 睡吧第八十一章 簡在帝心(求票)第五章 大丈夫第二十五章 給個理由第九十六章 出行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六十二章 心情跌宕第十九章 高手過招第十章 物流業第六十七章 老幹部(第四更)第五十一章 我媽幹什麼的第八十一章 冬天裡的一把火第二十五章 別人不知道第八十九章 上面有人(第三更)第四十幾章 工科狗的煩惱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九十二章 營救之人第六十二章 鐵路第三十二章 勝第五十五章 暗爽不已第七十八章 地位第七章 令人拜服